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游览成都杜甫草堂

2018-07-02 15:17 作者:警营雅士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我这个陕北汉子曾五次去成都办事,同时趁办事的间隙,徜徉于青城山、武侯祠、文殊坊……惟独未游览过杜甫草堂。今年5月中旬,趁休年假,慕名来到了诗圣诗中“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 据介绍,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忧国民,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很多地方留下过他的故居,如重庆的天水、四川的三台等,而成都的杜甫草堂是现今规模最大、景色美的一座。曲水怀抱,古木清幽,绿树掩映……“这就是清朝康熙年间重建的杜甫草堂?”步入大厅正中的杜甫塑像,看“诗圣”身姿羸弱,低首捋须,那深思苦吟的神态似在发问:“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 门前清溪流淌,小小石拱桥横跨溪上。漫步在清溪两旁,看慈竹葱茏,远处跨水而建的水槛在竹影树阴中浮现。走近柴门,著名画家潘天寿所书的匾额十分醒目。而柴门之东的“花径”,为竹树掩映,红墙相夹,其正面影壁上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花径”字样,被称为“草堂影壁”,系草堂的标志之一,游人摄影者不断。

悄然来到纪念诗圣的祠宇——工部祠,青瓦突檐,木门雕窗……这里是草堂的灵魂,给人的印象就是平实——宛如诗圣的为人和诗篇。三副楹联工整浑厚,两侧设有宋代诗人陆游、黄庭坚之神龛配飨。据说,这是陆游与杜甫“心迹之同也”,他们均曾流寓蜀中,同有忠君爱国之心,陆游在诗歌创作上尤为推崇杜甫,学杜成就卓著,形成剑南诗派。 杜甫的一生——至少大半生——几乎都在为仕途奔波,可几十年终难有回报,短暂为官正赶上安史之乱,辞官多半是因为对朝廷政治的失望。诗人而能为圣,诗歌而能为史。亲眼目睹民不聊生之状况,他写下了知名诗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昭示的自然是超一流的人品与才华。 站在茅屋前面的古树下,远远地望着茅屋的门,似见一位老者满面微笑地款款走来,我们喝酒吟诗,我们倾心交谈。观茅草覆顶的农舍,看通向翠竹拂头的花径,也通向了想象与眺望。 迈进穿斗结构的小院,便来到上世纪90年代重建的茅屋景区。它依杜诗而建。沿溪流向东数十步,有一低矮柴扉顺流而开,步入柴门,只见院内松树和桃树迎风摇曳,这是依据杜诗“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岁,离立如人长”以及“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等句意营造。

杜甫当年曾在此受到亲友的接济,在水畔树间享受着天伦之乐,写下了富有田园风味的诗作,也写下了伤怀感世的悲歌。这一时期,他创作的诗歌大约有240多首,其中包括《蜀相》、《青》等流传百世的不朽名作。据史书记载,公元765年5月,在草堂里生活了5年之久的杜甫突然离去,也离开了成都,乘船东下,再也没有回来。5年后,59岁的杜甫在漂泊和困苦中病逝。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诗犹在,人离去……在阳光下的草堂,我们再次静静地寻觅片片竹林,寻觅几多茅屋,寻觅那静静地诗圣雕像,以及他带给人们的安静、优雅和灵感。 我们似乎还在寻找历史,寻找那十二个世纪的沉重与沧桑。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ntiskqf.html

游览成都杜甫草堂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