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端午话屈原的气节

2019-03-30 08:59 作者:浮华一生淡忘一季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唐代文秀《端午节》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每逢端午节纪念屈原,有吃粽子、吃包子、赛龙舟的习俗,可是近年来,这个节日所包涵的丰富人文底蕴被人们淡忘和弱化了,人们只记得端午节是包子节、粽子节、龙舟节,这让人很痛心。

既然是纪念屈原的日子,那么,我们应在屈原身上学到什么?这就是“气节”!

一、什么是气节

气节是指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朝闻道,夕死可矣”,揭示的是气节的源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归纳的是气节的拓展,“英雄生死时,却是壮游时”,抽象的是气节的升华。在我看来,气节是一种风骨,一种理念,一种信仰,是民族的灵魂。一个人有气节,对国家、对民族、人民是一种伟大的奉献。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二、屈原的气节

(一)屈原的生平(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之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外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二)屈原的气节

孟子说过:“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古代文人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所追求的是一种永恒的“气节”与精神。这些人把“气节”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他们以“气节”为人生追求目标,他们为“气节”而生,为“气节”而死,从他们的骨子里散发出的“不屈”与“坚毅”,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坚守,一种对于“气节”与“担当”的坚守。“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秋•诚廉》)气节何等可贵!

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莎士比亚),屈原所处的是这样的时代:楚王“亲小人,远贤人 ”,他昏庸无能、胆小怕事,又爱听靳尚、公子兰的挑拨,渐渐地疏远屈原。屈原深爱自己的国家,始终没有放弃救国救民的抱负,力谏楚顷襄王富国强兵,在朝堂上一片割地求和的呼声中,屈原的“抗秦护国”的声音是那样微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气节更像是对自己内心的坚守,他坚守自己的理想,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在坚守,正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他不愿意在世俗的沉沦中放弃自己,他想去实现,想去坚守,更想去承担作为一名楚国人,所赋予他的责任

屈原是一块宁愿融化也不肯在泥沙中偷生的寒冰。纵观他的一生,他有气节有担当,为了心中的“气节”,他不愿和世俗妥协,以“橘树”自喻,以自己的方式坚守,从他的纵身一跃,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全自己的“气节”。作为一名楚国人,他勇于担当,为了使楚国强盛,他义无反顾,提出“九歌合纵”,来对抗强秦,他心怀百姓,总是渴望着民众可以安居乐业,从屈原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气节”和担当。正是,由于他的“气节”与担当,造就了他的不屈精神,也让他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他的纵身一跃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不朽在于:无论世道多么浑浊,境况多么苦厄,他都没有质疑或放弃过自己的坚守。他幽愤,他抱怨,可他从未随波逐流。一直到死,他都是那个高贵、敏感而又执着的诗人。有哲人说:“一个人也许很平凡,但是一个人的精神却可以影响很多人,甚至很多年,很多代。”

端午时节,这就是屈原,他的这种“精神”,就是崇高的民族气节。“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正因为屈原的“谔谔”,他的精神才流芳百世,为后世景仰和追悼、并世代传承……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nozpkqf.html

端午话屈原的气节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