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父母的勤与俭

2018-10-22 17:52 作者:李自立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父母的勤与俭

李自立

庄稼汉过日子,常年东山日头背西山,一份汗水,一份耕耘,要从点点滴滴中把家经营的井井有条,搭理的一目了然,是件很不易的事情,父辈的日常往事,值得引人深思和学习,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做儿女的榜样。他们的足迹直接影响我的人生轨迹,农村有句俗话说:“子承父业”,觉得应该牢记,牢记历史人生不能忘本。自从有了记忆,父辈弟兄五个已经分家,各自成家为政。家本来就是民国末年走向衰落的家庭,因此家已是一个清贫如洗的家。

父母年轻时,经历的是砸烂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时代。他们经历了抗日、解放战争,新中国诞生,经历了大跃进、除四害、破四旧、大炼钢铁、文化革命、食堂化、公社化和承包到户至今。父辈饱受种种磨难,历尽岁月沧桑,流尽了汗水、鲜血和泪水,从牙牙学语耳濡目染,父母亲的言行、举止、至今数家珍。

因为岁月的重重苦难,世事的光怪陆离,让父母从小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人生态度。任何事情他们考虑的都是“勤俭”二字,考虑的是从过日子出发。从不讲奢侈,不和别人攀比,也没小资思想,从不讲吃讲穿。因此,父母亲的人品影响着我不羡慕别人,好日子我能过,苦日子我不气馁。

母亲在世伴随我们日子不多,可母亲的一举一动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记得小时母亲和父亲的家当很少,无非是分家分到的那几样锅碗瓢盆,可谓传家宝,然而母亲从没嫌弃过苦日子的煎熬。(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记忆中,家里风箱和案板,都是奶奶在世一大家子用过的灶具,风箱经常漏气蒸馒头赶不上火,但我从没见母亲发恼骚,母亲把家里的旧布用裁衣的剪子裁剪成五厘米宽的布条,然后用面粉打上浆糊,用刷子给平布刷上浆糊,贴在风箱开裂的缝隙上,立马解决风箱漏气问题;梨木案板很久没有合缝失修,经济拮据请不起木匠,楸树条晒干去皮,用菜刀把楸条削成直径和案板缝差不多宽窄,用小钉锤把楸条钉进案板缝里,这样案板不漏面粉,擀面条做饭好使。

家里家外活路,母亲都会考虑不花钱的情况下自己解决,厨房家具、锅碗瓢盆,母亲洗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桐木锅盖露出了原始木纹,橱柜明光照人。面缸破裂一缝隙,母亲用锥子打孔,然后用线绳子给裂缝打了卡子,瓦罐又能长期使用。虽然没有以前美观大方,装东西的功能照样没变。

父亲买回两个红色瓷盆母亲特别喜欢,不释手,中国瓷器招人喜欢众人皆知。祸不单行,二伯家肥猪冲进伙房,打碎了一个瓷盆,剩下的瓷盆身单影只让母亲伤心。按理二伯赔偿我家瓷盆理所应当,然母亲没要,她不怪猪的莽撞,没讨要瓷盆却低头看着破碎的瓷盆思索,终于母亲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她有了办法。粗活从不等父亲一起干,都是自己独立完成。母亲用土坯子做了锅台一样高的土台,把打碎的瓷盆凑起来镶嵌进土台,如此瓷盆又可以存放物品,诸如蒸好的馒头等,也可以用瓷盆和面,母亲做的这叫泥盆。

母亲精打细算常人难以想象,那时候姊妹多,她的规矩就是家法,布票有限,买来的布料先给父亲缝衣服,剩下的布料给老大缝新衣服,老大不能穿了老二穿,老二衣服老三穿以此类推。姊妹四个年龄小,每天有人尿床,炕上芦席颜色发黄且中间烂成窟窿,为不让席蔑割烂我们身体,母亲用旧帆布把芦席的破烂处补得很平整,每两月用刷子把芦席刷洗的洁白干净。

母亲的家法就是规矩,家里来客人,当时生活条件差经济拮据手头紧,吃饭通常都是客人和父亲先吃,我们端饭招呼客人,小孩不准上桌子吃饭。客人不走不准动客人的礼品,谁犯家规就受罚。

母亲去世四十年了,说起母亲的话题,感情激动难以控制,真可谓罄竹难书。母亲在世淳朴节俭,虽然贫困缺吃少穿,可是我们过的很幸福,有母亲的家和其他家庭一样,从没短过任何精神,母亲是世界上最让我敬佩的人。此时心血潮涌,激情澎湃,不说了……

家不仅仅是母亲的家,父亲更不示弱。俗话说:“女人爱的梨木案,男人爱的桑木担。”母亲在世把家打理的有条不紊,而父亲更把劳动工具修理的缠手,干活时手绝对不会打泡,父亲的往日琐事何止这些,持家过日子的事今生都说不完。

母亲去世日子更加苦焦,吃穿上不了桌面。父子相依为命,父亲成了家的主心骨,他是父亲又当母亲,干完地里干家里。越是这样的环境,父亲的家规越来越多,姊妹们只有默默听父亲的话。母亲走后公社化已经最后阶段,生产责任制先分队后分地,家里经济本来不富裕,生产队分来农业贷款、机械贷款一千五百多元,那时贷款利息不是很高,然而,对于常年在家务农种地,且单身抚养一群孩子的男寡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父亲从没气馁,从没向生活低头。

母亲去后的针线活,父亲拜托小姨和姑姑,大姑做上衣,小姨拉鞋底,基本都是亲戚帮忙。父亲自己的衣服,则在逢集时从乾县、武功外地的商贩手里买,人家草娃(南原对关中人统称)旧衣服便宜,一件能省好多钱。自母亲去世父亲的穿着从不为自己考虑,父亲从不给别人讲起。

生活虽然艰难仅供我一人上学,弟妹回家务农,笔墨纸砚费用却从不打折扣,不打折扣并不意味着没有规矩。作业本写完换取新本子,铅笔手握不住换取新的。父亲经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吃饭穿衣亮家当”、“你是老大,记着当初为什么给你取名自立”、“养女不在改嫁衣,养儿不在分家上”、“自立自强、自食其力”、“人生路很长,行善积后福”、“人要有血性”、“心有志、面不改色”、“一辈子记着农民的身份”、“不能忘本,忘本就是变质”“头悬梁锥刺骨”“孟母三迁”……父亲虽然仅有高小文化程度,但是做人的原则,教育子女的原理并不比富人差到那去,经济条件自己出身,并不代表个人素养。父亲的素养比起某些知识分子,觉得毫不逊色,为我父亲骄傲。

父亲很有耐心,小时他经常讲“勤”与“俭”的故事。一天吃完饭准备上学,父亲问起作业的事,回答如流令父亲高兴,他要讲故事只能耐心聆听,说一个东家日子相当不错,家门悬挂着“勤俭”木匾,等老汉不会说话要去世,临死手指着门上那块匾直至咽气。老汉去世两个儿子分家,一个分了“勤”,一个分了“俭”,各自过日子不提,两儿子一个勤而不俭任意挥霍,一个俭而不勤坐吃山空,三年后二人的日子没有起色,于是弟兄问礼于舅舅,舅舅是附近大贤,听了外甥的苦恼对两外甥指点:“只勤不俭日难过,物尽其才别挥霍,有俭不勤流水细,勤俭分家实不可。”听了舅舅话外甥恍然大悟,原来父亲离世双手所指,应是分家不分“勤俭”匾。听舅父训话二人合匾一处,坚持“勤俭”,终于日子如日中天。父亲讲这故事我读四年级,因为怕上学迟到很不耐烦,后来书上读这个故事,才明白父亲用心良苦,理解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最终含义。

父亲不但这样讲,毕生也这样做,他常说“物尽其才”。生活好了弟妹常想给父亲买件像样的衣服,以弥补过去的亏欠,然他总是拒绝,他说:“如今布料好,衣服穿好几年颜色不掉一块,别浪费要物尽其才,任何物质用不了赐给别人,浪费有罪。”父亲常讲起此话题。

在家挖地用力太猛,一把国槐木锄头把,猛然搞成了两半,怕父亲责备就用铁丝束紧藏了起来,后来父亲用锄时看见,当时担心责怪于我,然父亲却反而行之,他一边惋惜道:“可惜了好槐木把,用了几辈人糟蹋在你手。”一边给我和弟弟讲怎么使用农具才不使农具被破坏。为了这份心事,曾经学着做木匠活,制作过几把镢头把,父亲赞扬心里很是温暖。其实父亲很少赞美儿女,等父亲赞美比登天还难,可父亲不赞美不等于不认可,因此从没往心里去过。

父母一生勤俭故事比比皆是,父亲不仅只讲“勤俭”,有年天拿着本线装古籍读,父亲问读的什么书,我告诉父亲一切,并道:“这是围炉话。”父亲当时叹气道:“哎,不知道你喜欢书,当年“四旧运动”,窑洞屋顶几百册古书,都是你爷爷老爷家传古书,让他们烧的太可惜了,就连药铺的天平也没放过……”父亲的哀叹不难看出,在为读书少叹息,为十年浩劫叹息,为红尘的愚蠢叹息!

记得收工回家,掏行李箱的书放回书柜,父亲匆忙从他房子拿来一书递我手里道:“路上捡的一本药书,你爱书留着吧。”当时眼睛湿润了,心里发酸,再不敢抬头看父亲眼神,为父亲的行为激动,为父亲读书少难过,父亲如有机会读书还至于如今?……

父母亲虽然农民,他们懂得耕读传家,懂得勤俭持家,他们更懂得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儿女做人做事,父母的足迹儿女人生路上的永远明心灯!

2018年8月16日哈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mndskqf.html

父母的勤与俭的评论 (共 9 条)

  • 听雨轩儿
  • 寒添羽
  • 红尘使者
  • 西梓山水
  • 淡了红颜
  • 雪儿
  • 麦田守望者
    麦田守望者 推荐阅读并说 点点滴滴都是爱,更教会子女如何去爱。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推荐阅读并说 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