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随笔之养生篇

2018-10-23 13:24 作者:河马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佛译为觉悟,佛陀就是觉者、悟者。觉离不开悟,悟就是意识与智慧。悟字从心从吾,就是“吾的意识,吾的智慧”。当初佛祖就是在菩提树下突然觉悟大清凉,从而带领门人,创立释迦教的。佛法西来,其来有自。达摩祖师当初便从水路抵达羊城,开创中国禅宗华林祖庭。本土化的佛教,以六祖惠能的顿悟及其《坛经》的创立为标志。惠能那首著名的《悟道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之所以流传千古,只因其“直了性”至今仍闪耀着中国式智慧的光芒。

佛教创立的目的,无非开启人的心智与悟性,从而人人印可成佛。顿悟也好,渐悟也罢,自我突破,自清凉方可登堂入室。理由很简单:只有智慧与慈悲,才能成就全人类。

诚如是,通往觉悟的路上,便要清除内心的路障,保持内心的清净。这就是经常挂在人们口头上的平常心。然而,当下有人把路修得愈来愈直,有人却把心路修得愈来愈弯曲。问题出在哪里?无非私心自利,层层叠叠的攀比。美的广告语就很透彻: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就是责任,让人清凉遍体。反过来,只想自己好,不顾别人死与活,况且不断把别人算计,甚至采取极端手段,这就不仅仅给自己制造路障,同时也给别人暴走印象。如此一来,不仅内心不能清净,简直坏到透顶,哪来的祥和与喜庆。修养将化为泡影,倒让身心俱陷于因果恶性循环。这样的“聪明”,岂不反讽之极?这样的“业报”,岂不令平常心破产?德森法师偈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德森也是一片婆心,其偈意在导人回归正途,珍惜当下,以便早证菩提,早成肉身菩萨,免遭生生世世轮回之苦呵。

光盛法师更以护持一颗平常心为着力点。师父常劝诸信众,平时多多唱诵《大悲忏》,只因“悲”给人快乐,“忏”使人清净。既体现菩萨慈悲心肠,也能回向快乐人生。当下的法师一般忙于佛事,以致影响个人修持,正常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光盛师父便倡导佛门中人,每天照常吃好三顿饭,照常做好两堂功课(早晚课),照常看护好一颗平常心。个中奥妙说破如白开水,而要做到,着实很难,是现代性的触角使生命笼罩如雾呵。外尘外染,诸多纠缠,使人很难真正放下,从而清净养心,澄明养智。所以光盛师父悲智双运,努力以“321模式”(三顿饭、两堂功课、一颗平常心)为弘法理念,并已取得“戒”的可操作性与示范性。

佛教养生文化的精华,浓缩起来就是八个字——觉者养心,悟者养智。北京故宫有“养心殿”,虽说是帝王文化的遗留,然其人文内涵,却大有佛意。养心,说白了就是养好一颗平常心。一个帝王,一个富翁,他们有了平常心,就会泽被(读披)苍生。一个乞丐,一个病人,他们有了平常心,那么内心就没有怨气,社会就没有那么盛大的戾气。里尔克说,苦难没有认清,爱就没有学成。爱与苦难,恰恰是一颗平常心的磨刀石呵。

在“全养生·自清凉”的路上,有直了性陪伴,单凭一颗平常心,就能界定无常与变幻。有诗为证:

佛协是我家,常住只一袈。

素心有几人,师父指昏鸦。

2013年,2018年改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mldskqf.html

小随笔之养生篇的评论 (共 6 条)

  • 听雨轩儿
  • 紫色的云
  • 红彤彤的曙光
  • 心静如水
  • 雪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