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五帝”的禘祫与时代称谓

2018-05-02 10:58 作者:曲辰匹夫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五帝”的禘祫与时代称谓

近代由于中国的落后,被世界列强欺辱,中国人便从历史与文化传统上找原因。由于人们对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了解本来就不深,不透,于是,就简单化地反传统。经过了一个世纪对中华历史、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怀疑、批判、否定之后,人们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在认知上就更加模糊不清了,乃至普遍从错误的批判中,产生极其错误而又可笑的认识。

举例言,欧洲人标榜西方历史悠久,文明发达很早,中华文化是从西方传入并发展而来的。在“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影响之下,人们又不辩陕西黄帝陵的由来,便说黄帝、炎帝都是由我国西北迁徙而来,由此称黄帝为“西夷”;历史上,黄帝先派蚩尤到少昊治理地方,蚩尤发动叛乱,从少昊(今山东北部)追杀炎帝而回至都城所在地涿鹿之野,黄帝在涿鹿的平叛之战中杀死了蚩尤,就又派其子青阳到少昊治理地方。这就是后世人们所称的“少昊金天氏”。于是,人们又根据少昊在东方,称青阳为“东夷”。如此,就造成了这样一种荒唐的历史认识:父亲是“西夷”,儿子则是“东夷”,并说东夷与西夷是互不隶属的“族群”!此,岂不是笑话么?

还有的人,在疑古学风影响下,硬是将历史有详细记载的五帝时期,说成是“历史传说”,不承认其是真实历史。因为连代都不承认了,还谈什么夏代以前的历史?在此情形之下,就有些人说黄帝、炎帝、蚩尤、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等,都是“部落”名称,各种毫无根据的猜测性说法,亦就挤进了报刊、杂志、乃至历史教课书中。所以,直到今天,就是思想比较解放,提倡“走出疑古”的人,不是也扭曲历史,捧叛乱者蚩尤为“文明始祖”么?在此嚣闹声中,进而便疯狂咒骂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轩辕黄帝为“集权暴君”,亦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为什么有“五帝时期”的历史称谓?五帝时期的政治制度如何等,则号称“史学家”的人也是毫无了解!本节,我们就“五帝”与“五帝时期”这种称谓的由来,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五帝时期”实际有八位执政治国者(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现在,我们通常说的“五帝时期”,并不是只有五位帝王,而是先后经历了八位执政治国者的实际历史。此依次介绍如下:

第一位:轩辕黄帝

黄帝从西陵氏生母附宝之姓而姓姬,氏公孙,名轩辕,其父为有熊部落方国之君少典。黄帝生于有熊国都青丘,其成年之后,受父传为有熊部落方国军事领袖,其职称曰“帝”。其同父异母之弟叫做姜榆罔,姜榆罔是从其羌族生母女登得姓姜,氏缙云,榆罔是其名,曾为有熊部落方国的行政首领,其职称曰“后”。“后”职之称,是沿用母系氏族族长之称而来,“后以施命诰四方”①是其职称之原义。历史上,人们依“帝”、“后”都是“君称”,故,黄、炎并提之时,称“二后”或“二帝”,单述炎帝,亦习惯上就称之为“帝”,并依其所谥“炎”称曰“炎帝”,古籍亦书作“赤帝”,以与“黄帝”对应。黄帝“生而神灵,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② 太史公深然是说。由此,汉代以来神话家极言黄帝神异,编出不少神话。我们通过研究,知道轩辕的聪明才智,主要是他虚心学习伏牺之道作为指导思想,并结合实际而行运用的结果。

轩辕黄帝生于文明时代初始时期,其仍然是部落方国林立,恃武称雄,太史公谓之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③。轩辕则以“养性民,不好战伐”④之本,收“诸侯咸来宾从”⑤之功,使有熊部落方国疆域迅速扩大。

———————————

① 《周易•姤•象》。

② 《孔子集语•主德》。

③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④ 《绎史》引《蒋子万机论》。

⑤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蚩尤就是宾从于黄、炎的一个勇战者。为了加强地方治理,黄帝让行政首领炎帝分派地方官到各地依法行政。炎帝派蚩尤到少昊(地在今山东北部)九黎人聚居地治理地方,炎帝又与其兄黄帝做了一个分工:黄帝留守国都青丘,以治北方;炎帝则亲赴太昊(地当今河南),筑邑命名曰“空桑”,以治南方。这就是《新书•制不定》说炎帝与黄帝“各有天下之半”的依据。

蚩尤一经外放到山东地方,旋即准备叛乱,他最初是假借黄帝、炎帝的名义,向九黎人横征暴敛,为他日后的发动叛乱而疯狂聚敛财物,并以此“造立刀、戟、大弩”①。尔后,便“作五虐之刑曰法”②,逼迫九黎人随他叛乱。九黎人开始都不愿意违背诅盟,蚩尤就“虐威庶戮”③无辜,九黎人在酷刑逼迫下,慢慢地就服从了。这种情况被炎帝知道后,便从河南率军北上山东,在今之曲阜以南的地方筑城屯兵,以监视蚩尤的动静,此城名亦称作“空桑”,与河南之邑同名。后世,史家述史、释地,为加区分,就称山东之“空桑”曰“穷桑”,如《左传•昭公二九年》、《帝王世纪》所载。

对于这段古史事,以及黄帝、炎帝、蚩尤三者之间的关系,后人缺乏研究而多生误说,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再加上汉代以来,谈神弄鬼、谶纬吉凶者们的神化、附会、穿凿,就使人如坠十里云雾之中,扑朔迷离,难辨杂书之载何真何伪了!在中国众多的史籍记载之中,有四种年代最早的记载较确,这四种记载是:

一、《周书•尝麦解》及《史记解》二篇。

二、《归藏》关于黄帝与蚩尤之载。

三、《尚书•吕刑》详记了蚩尤作乱的始末。

四、《山海经》所载涿鹿之战的片段。

不过,此四方面史料记载又各有侧重。我们如果将此四方面记载互相——————————

① 马缟:《中华古今注》。

② ③ 《尚书•吕刑》。

参照,用以研究涿鹿、阪泉两战,以及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关系,以补《史记》之缺,则就抓住了研究的基本大纲,而不致产生重大失误。

下面,我们就以此记载作为互补,稍加必要的连接语,以观涿鹿之战的大致起迄:

“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黄帝)命赤帝分正二卿,(赤帝)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西)方,司□□上天未成之庆”①;赤帝离涿鹿后,南赴至太昊,筑邑“空桑”施治;“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姦宄夺攘矫虔。苗(黎)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②赤帝闻之,率师北至少昊之南,筑邑空桑以监。

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③,赤帝败北逃回涿鹿,“蚩尤乃逐(赤)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④。黄帝困蚩尤于“凶黎之谷”,放赤帝驻阪泉以为侧翼,令“应龙处(其)南极”⑤,“应龙蓄水”⑥以冲“凶黎土丘(蚩尤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太)帝(常),用名之曰‘绝辔之野’”⑦。

黄帝战蚩尤多年,赤帝居于阪泉,以逸而待劳,当蚩尤被杀后,就乘势攻黄帝以争权。《周书•史记解》评之曰:“昔阪泉氏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于独(涿)鹿,诸侯畔(叛)之,阪泉以亡(其位)”。

以上将西周前古史所记互补,黄、炎、蚩三者关系,黄帝战蚩尤、败

——————————

① 《逸周书•尝麦解》。

② 《尚书•吕刑》

③ 《玉函山房辑佚书•归藏•佚文》。

④ ⑦ 《逸周书•尝麦解》。

⑤ ⑥ 《山海经•大荒东经》、《山海经•大荒北经》

炎帝的前因后果,就大致就说清楚了。所以,应劭说:“蚩尤,古天子”①;罗泌曰:“阪泉氏蚩尤……炎帝之苗裔”,并言蚩尤“兴封禅,号炎帝”②;孔安国云:“九黎之君,号蚩尤”③;《越绝书》称:“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全都是靠猜测而行穿凿的错误之说。

涿鹿两役,对于轩辕黄帝的刺激是很大的:重臣拥兵可叛,亲兄弟之间也可反目成仇而兵戎相见,他认识到,不用战争的手段解除各部落方国的武装,天下就永难安宁。这就是黄帝关于“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④道理的表述。于是,黄帝便东西南北四处征战,凡“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然后,合验收回兵符于釜山,定都于涿鹿,选用贤者为百官治理各地,肇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的历史。

此后黄帝命苍颉搜集、整理、统一、增创文字推广以用;以道学理论为指导,制定法律和伦理道德,进行治理,施以教化等施政措施,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更整理《连山》,以有《归藏》,将传播道学理论于天下作为自己念念“不忘”的一项任务,奠定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故中华民族历来尊黄帝为文明始祖。

第二位:少昊

少昊,轩辕黄帝之子,从其西陵氏生母嫘祖得姓姬,氏少昊,名青阳,亦曰“玄嚣”。历史上的青阳,是位敬天知命、爱地守时、亲民虑远、克已奉公、任事谨慎、堪当大任的人物。黄帝战蚩尤之时,青阳就已是重要战将,他能详知敌情,熟知自我,善于谋略,战无不胜。《黄帝经•十六经•正乱》载:“力黑(墨)曰:‘战数盈六十,而高阳未失’。”此“高阳”实为“青阳”之误书:因为,按《山海经》、《竹书纪年》的帝系记载,高阳是

———————————

①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注引应劭语。

② 《路史•后纪四•蚩尤传》。

③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注引孔安国语。

④ 《黄帝经•称经》。

轩辕黄帝之曾孙。《山海经•海内经》言:“黄帝妻雷(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颛顼就是高阳;《竹书纪年》载:“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又《蜀国秋》也曰:“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景 ,生乾荒。乾荒娶蜀山氏女曰枢,是为阿女,所谓淖子也,生颛顼。”①《山海经•大荒东经》又称:“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即使是依孔子之说,《史记》之载,言高阳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黄帝战蚩尤之时,高阳也应该是还未出生的。所以,《黄帝经》所说的对战蚩战盈六十而未有失者,是青阳而非“高阳”。

正因为青阳办事稳健,知己知彼,善于谋略,目光远大,堪当大任。所以,当黄帝镇压了叛臣蚩尤的暴乱之后,就派青阳重新赴少昊治理地方。这就是史籍将青阳称作“少昊”的由来。“少昊”是由地望名转而为施治于此之人的氏称的,史称蚩尤亦曰“少昊”就是例证。所以,“少昊”之称,原本不是真实姓名,也非帝王的庙号。

根据我们的研究,轩辕黄帝是死于涿鹿的毁灭性大地震,是时都城已毁,人民受难,青阳在此突如其来的危难之时,肩负起了救灾、治国、继承黄帝大业以已往、开创选贤任能于未来的重任,却始终不登帝位,不图名利。五帝时期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君民互动,广纳谏言,遵礼守法,文明以治,虽本于黄帝的思想而制定,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青阳默默实施,勤劳奉献,才得以形成一种社会制度与风气的。比如,帝王之权位,不是父亲传其子,而是在“选贤任能”的思想指导之下,实行选贤禅让,正是黄帝死后,由青阳身体力行,贯彻实施,形成一种政治权力交接制度的。他挑选、培养了高阳继黄帝而承帝位,这就是“五帝时期”的第二帝——帝颛顼。同样,高阳挑选出的帝位继承者,也不是自己的儿子。虽然,由于历史的久远,史料的严重缺乏,我们不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况。但我们从十分明确的历史记载中,看到这样的一个历史事实:

“五帝时期”的帝位选贤禅让,正是从黄帝的继位做起的,并成为整

————————————

① 《竹书笺注》辑引。

个“五帝时期”坚定执行的一种制度:青阳既有自己继承帝位的极为有利条件,更有挑选自己的儿子们继承帝位的一切有利条件,然而非但自己不继承帝位,也没有挑选自己的儿子去继承帝位,而是要开创一种前所未有、利国利民的“选贤任能”帝位禅让制度!

第三位:帝颛顼

帝颛顼,按《竹书纪年》以及《山海经》等书的记载,是黄帝之曾孙,昌意之孙,乾荒之子①,母曰女枢。姓姬,氏高阳,名颛顼。颛顼在佐少昊治国之时,就显露出了其卓越的才华与高尚品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②。

颛顼被青阳选贤而初登帝位时候,还非常年轻, 所以其初都在少昊之地,为的是距青阳所居之邑近些。多年之后,其帝都才又北迁至幽陵之地,约当于今之北京市附近。这也正是古史所记,既言其都的星野之分为玄枵宫(即“天鼋宫”), 又言颛顼都幽陵这种表面看似矛盾的原因;在黄帝之后的一段历史上,有人精心治理着国家,却实际无帝位继承者,最后是青阳选择了黄帝的一个曾孙继之为帝。如此,历史上长期使人们疑惑难解的“黄帝至颛顼何以历时很久”的问题,或许也就有了答案:黄帝肇造大一统的国家制度时还很年轻,大约是其中年之时。而黄帝寿命很长,其死后又有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国家实际无帝位继承者,到后来继黄帝登帝位者,又是其年纪很轻的一个曾孙。这样,从黄帝到颛顼,就事实上延续了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而后世的人们而按照后世的常规,去计算这段历史,就犯疑惑,就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帝颛顼,亦同样未将帝位传于己子,而是挑选了蟜极之子高辛为帝位继承人,此若依《史记》之载,是为帝颛顼的族侄,而按《山海经》、《竹书纪年》、《蜀国春秋》之记,则帝高辛是帝颛顼的族弟。高辛即帝位后,史书称之为帝喾,是“五帝时期”的第三帝。甲骨文祭祀刻辞中,有一位

——————————

① 《竹书笺注》辑引《蜀国春秋》。

②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历史人物被子刻作“ ”,王国维释此字为“夔”,以为即“帝喾”。郭沫若认为“王说无可易。”①

第四位:帝喾

帝喾,为清阳之孙,蟜极之子。姓姬,名喾,氏高辛。其之所以被选贤,任为帝位继承人,亦是由其公而无私,有急民之所急的品格,符合“以民为本”的纲领性治国精神。《史记》称其“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地之义,知民之急。”其登帝位执政后,“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帝喾有四妃:元妃娵訾氏女常羲,生子挚,姬姓。曾受禅而为帝;次为有邰氏女姜原,生子弃,弃本从母为姜姓,因农功而赐姓姬;三为陈锋氏女,生放勋,放勋从母氏姓伊祁,后受帝挚禅让帝位,史称唐尧;四为有娀氏女简狄生契,赐姓子氏,即商先祖。

第五位:帝挚

“五帝时期”,帝喾是唯一年迈之际将帝位传于己子姬挚的人。这倒不是信奉“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故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②的帝喾,说一套做一套,而是有其时的实际情况制约而造成的:

其一,五帝时期的帝位选贤任能禅让之制,还受着世袭制中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幼的影响,帝位选贤只在帝族之中,且以古婚制遗风,以姬姓为嫡,姬姓之外者为庶。

其二,在帝族子弟中,其时尤以挚与放勋为贤,但放勋尚为幼童,不能胜治国大任。所以,依照为国选贤,“内不避亲,外不避仇”的原则,帝喾就传帝位给姬挚。

帝挚,帝喾元妃娵訾氏女常羲所生,姓姬,名挚,登帝位后封其庶姓幼弟放勋于唐地,是为唐国侯。帝挚在位九年,自感政绩不佳,治国才能远不如唐侯。于是,按照帝位选贤任能的制度,就亲率群臣到侯国唐地(今

——————————

① 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释》。

② 贾谊:《新书•修政语上》。

河北唐县地)禅帝位与其弟唐侯,唐侯受禅让即帝位,都于潘,这就是帝唐尧。

第六位:帝唐尧

帝唐尧,从生母庆都姓伊祁,初受封于唐为唐侯,故以唐为氏。其谥号曰“尧”,通常史籍记载为“唐尧”,受禅即帝位,都于潘。潘,是以泉而名城,地在轩辕之丘西北五十里。涿鹿故地,曾因黄帝战胜蚩尤,镇压了一起疯狂的叛乱,于是,民人扮蚩尤之像供人乱殴以为庆贺,冀以吉而免凶,从此不再有疯狂屠戮的叛乱之灾。正因为这样,古人造字,依戴假面具扮作蚩尤的舞人之形造字为“冀”,以名涿鹿①。《竹书纪年》载:“帝尧陶唐氏,元年丙子即帝位,居冀。”

帝尧在位中,大力推动民本政治,于通衢大道树“诽谤木”,鼓励人民向执政者提意见;先命共工治理水患,不成。继而听取“四岳”意见,任命崇伯鲧继续治水。年老,以“选贤任能”的禅帝位标准,认为其子丹朱不堪大任,不能以子害国。因之咨询于“四岳”,看他们之间谁堪此任?四岳之长说他们中间的任何人都没有治理好国家的才能,大家倒是给尧提供了贤者的信息:说民间百姓之中有一个叫做重华的后生,姓姚,老大不小了,可还连媳妇都没有娶上。为什么呢?因为其生母去世很早,父亲则不明事理,凡事都听信其嫉妒性很强的继母及其所生之子象的意见。所以,人们都称其父为“瞽叟”。其三口人多次设计想把这个重华给害死,为的是日后好把家产都留给这继母所生的小儿子。但重华聪明而且顺,每次都是不动声色地躲过杀身之祸后,仍然孝顺父母、友爱小弟如初……舜的孝顺品格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称赞。四岳之长建议:为国家、为百姓而挑选贤能的帝位继承人,是否可以考虑这个后生?唐尧“闻舜孝,知其能养天下之老也; 闻舜悌,知其能嗣天下之长也; 闻舜慈乎弟,知其爱民而能为民主也。”②于是,尧就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下嫁给重华,

——————————

① 曲辰:《试谈地名“冀”的含义》,载《地名知识》1987年第5期。

② 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以观察重华如何治家。又派九个亲信之男与重华相处,以观察他的社会交往及用人才能。经过一段时间,又任重华为官,以试其行政能力。最后让他帮助自己处理国家大事,并最终把帝位正式禅让给他,这就是历史上的帝虞舜。

第七位:帝舜

帝舜,潘城西北三里之姚墟人,从其生母握登姓姚,因重瞳子,故取名重华,“舜”是其谥号。舜父为瞽叟,瞽叟父为桥牛,桥牛父为句望,句望父是敬康,敬康父是穷蝉,穷蝉父是虞幕,虞幕父是帝颛顼。自虞幕至舜,七代为庶人。

尧下嫁二女于舜妻,住在潘城妫汭,舜内行弥谨,娥皇、女英不敢以贵骄;舜外行谦逊,尧命随之九男皆知礼而受益;舜耕耘于历山,历山之民皆让畔;舜渔于 泽, 泽之人皆让居;舜制陶于河滨,河滨陶器受人爱;舜牧于黄阳山下,黄阳山下牧人皆知礼。尧知舜行,赐以细布衣、五弦琴,为其筑仓,赏以牛羊。

然而,其父瞽叟还是听信其后妻及所生象的言语,欲害死舜而将尧赐财产归于象:

瞽叟命舜用草拌泥抹仓库顶,当舜上了房顶后,瞽叟就在下面放火,引柴草烧房,欲把舜烧死。但舜早有预防:当瞽叟点着了库房下的柴草后,舜就举笠撑竿跳下着火的仓库,得以不死;没过多久,瞽叟又让舜挖井,当井挖深了以后,趁舜在井底弯腰掘土,瞽叟与舜弟象一起,奋力铲土填井,当将井筒填平后,象喜孜孜地说:“出谋取者是我。牛、羊、仓储,我就不要了,归娘所有。我只要尧赐的娥皇、女英、五弦琴足矣!”于是,就兴冲冲地进入舜的居室,取了尧赐舜的五弦琴弹奏起来。弹罢一曲,象得意地扬起头来,准备去见娥皇和女英,不料,却看见哥哥舜带着浑身的泥土站在他的面前!这下,可把象给吓懵了,慌不择言地说:“啊,啊,我正想哥哥感到郁闷……”舜听了象的话,微微一笑道:“好啊,你几时也有了友悌之情呢?”

象则想也想不到,正是由鼓叟放火烧仓库的事件,使舜认识到,父与弟置己于死地之心不会改变。当瞽叟让舜挖井之时,就知道父亲这回是要活埋自己了!好在,父亲要自己掘个深井为葬身之地,自是不会让弟弟掏井的,这就有了死里逃生的办法:当他在井挖到一定深度后,就从井壁上掏了一个隐避的通道通向井旁的地面,在接近到地面时,停止挖掘。瞽叟与象奋力向井中填土活埋舜时,他就藏进事先挖好的通道,然后从容打破接近地面的薄土层,钻出地面,来到正觉得意的弟弟跟前……

舜受尧选贤、协助尧处理国事后,也同样是按照“以民为本”的政纲而行事:建议帝尧处死治水无功而成患的鲧,任用鲧的儿子禹继父治水。并且,不将帝位传于己子商均,而决定禅位给治水有功的鲧之子禹,根本没考虑禹一旦大权在握之后,会不会报杀父之仇的问题。舜透露出以禹代行摄政之意后,禹就提出自己威望不及皋陶德播天下,恐民不依。又言治水中苗民顽而不按时完工,请舜授权以征苗的问题。舜未许,曰:“以德可也”①。此后,舜对苗民行安抚,苗民安,天下闻之,“皆薄禹之义而美舜之德”②。舜恐后有祸起,遂迁苗民一部于三危,其余南迁至彭蠡之间。

舜交权于禹后南巡狩,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

第八位:帝禹

帝禹,姓姒,名文命。其父鲧受命治水,不是疏通,而是到处围堵,致水患更大,舜建议尧依法杀鲧,任命禹治水。由此禹战战竞竞,“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在皋陶、伯益、契、后稷等官员的大力配合下,治水成功,受舜禅位而为帝。

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一直将夏禹视作一个“公而忘私”的治水英雄,大加歌颂。而完全忽视了他伪装谦恭,骗取虞舜信任,在取得国家权力之后,处心积虑,耍尽花招,排除异己,大兴杀伐,骄奢极欲,疯狂破坏五帝时期的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其帝位父以传子的“家天下”奴隶制独裁专制政体,鼓吹君权神授、“神道设教”以愚民,从而给中华民族的历史进步

——————————

① 《吕氏春秋》。

② 《绎史》引《韩诗外传》。

造成极大破坏的历史事实。后世这种对夏禹的认识,显然与夏初人们的认识不一致,与历史实际不符合。

二、“五帝”之称的由来

自轩辕黄帝“以战去战”,一统神州大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国家制度,至夏朝之前,本来经历了八位实际执政治国者,为什么后世则称其为“五帝时期”或“五帝时代”呢?溯本求源,这同古代的国家祭祀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自古不仅对于祭祀极其重视,将其与治国安邦相联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①“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②同时,更有着极其严格的各种规定。在祭名上,五年一祭者称“禘”,三年一祭者曰“祫”,每年按季节的祭祀,春曰“祠”,夏言“ ”,秋称“尝”,谓“烝”。在由谁主持祭典和所祭对象上,也有规定。这就是“礼,不王不禘”③帝王祭祀国家始祖,祭谁和不祭谁,都有明确的标准。这个标准明确规定:“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④中国最早的祭祖对象,就是按照这些规定而确立的:

首先,按照“不王不禘”的规定,在夏代以前的八位执政治国者中,先排除了青阳,亦就是“少昊金天氏”,他虽然在轩辕黄帝之后将国家治理的很好,也正是由他亲自实行选贤任能的一系列以民为本的立国制度,但他并未正式即位称“帝”,就不能违制而祭了;

其次,是排除了对帝挚的祭祀。帝挚虽然受禅称帝治九年,又自认为自己在治国上不如其弟放勋,主动选贤让位,但与“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扞大患”五条有功受祭标准都不符。

————————————

① 《左传•成公十三年》。

② 《礼记•礼运》。

③ 《礼记•大传》。

④ 《国语•鲁语上》。

所以中华五千年祭祖名单中也就没有帝挚的号了;

第三位被排除出祭祀行列的,就是帝禹。

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争议的人物:他虽然是虞舜帝禅位挑选的帝位继承人,但却不贤,他故意迟迟不选定接班人,而是暗里扶持其子的势力,实际上达到传帝位与其子的目的;他虽然治水有功,但却正是由他炮制出一篇《洪范》,开神道设教、愚化人民之历史先河,为其建立以国为私的家天下独裁统治服务,并彻底巅覆了之前实行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以民为本社会制度……所以这个禹也从祭祀对象中排除出去。如此,夏代之前的八位执政治国者,去掉三位后,就剩下了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位帝王。而这又符合中国古代“色尚黄,数崇五”的习俗。

中华文化上有不少独特的认识与传统,色尚黄,数崇五,就是其中之一。例如:金、木、水、火、土,为五行;东、西、南、北、中,为五方;黍、稷、菽、麦、稻,为五谷;桃、李、杏、栗、枣,称五果;红、黄、蓝、白、黑,称五色;酸、甜、苦、辣、咸,称五味;牛、羊、豕、犬、鸡,谓五畜;嵩山、泰山、恒山、华山、衡山,谓五岳;国家设金正、木正、水正、火正、土正,曰五官。音乐上制定宫、商、角、征、羽,曰五音;定刑法上以墨、劓、 、宫、大辟,为五刑;规定一年四季,按东、西、南、北、中,在国都的郊外,起土为坛,升烟为号,对五天神、二十八宿星神的一揽子祭祀,曰“五郊祀”……

同样,在国家的祭祀礼制上,也是按“数崇五”进行典章制定,唐虞立五庙,……夏氏因之”①此所谓“天子五庙,二昭二穆,以始祖而五”② 。如此,各朝代帝王以自己的五位开国近祖,陪中华开国的五位远祖享祭,由此,就日久成习,称轩辕黄帝以来夏代以前的这一段历史为“五帝时期”。

后世,虽殷商改为天子六庙,周王朝因改音律为七音,亦改天子为七庙。但在实际的禘、祫大典中,还是以五位近祖陪黄帝、颛顼、帝喾、帝

———————————

① 《通典•卷四十七•天子宗庙》。

② 《礼纬•稽命征》。《通典•卷四十七》引郑玄语,指《礼纬•元命苞》为误。

尧、帝舜这五帝而享祭,而且,在郊祀之中,亦还是用“五音”,以与五方、五色、五味、 五天神、五人帝相配,不能用七音、七王相配。

正是在这种五年禘、三年祫的国家隆重祭典中,中国人形成了一个“五帝”的历史观念。就连司马迁述史,都受了这种不合史实的观念性影响,在《太史公书》的开篇中,就搞了个《五帝本纪》。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失于历史的真实性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lcprkqf.html

“五帝”的禘祫与时代称谓的评论 (共 6 条)

  • 雪儿
  • 浪子狐
  • 彩蝶
  • 倪(蔡美军)
  • 淡了红颜
  • 吴勉翰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