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康之变”话家乡

2020-01-11 16:26 作者:草根阶层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笔者出生于1957年,大致算是追着共和国的脚步成长,切身感受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繁荣发展,更亲眼见证着家乡是怎样从贫穷落后,偏远闭塞,一步步走向交通便捷、面貌一新、环境优美,欣欣向荣的休闲养生天堂仙境之乡。

下面,就容笔者向您唠叨唠叨家乡的“小康之变”吧。

路之变——从泥泞土路到沥青康庄

记得笔者刚记事时,故园所在的旌德县孙村乡大兴村尚未通公路。老家人外出全靠一双脚踏着石板古道来回奔。那时,家里吃米,是爷爷推着独轮车将稻子推到八九里外的新建老水碓里去舂。没有独轮车的人家就只能肩挑着重重的两个箩筐爬坡、下坎来回拱。“出门一根扁,肩上一道茧”便是那时家乡人形象的写生。

60年代开始通公路,老家人结束了肩挑手提的日子。但那时是一条仅4米来宽的泥泞沙土路。走在路边,车子一过,扬起的灰尘如雾一般遮天蔽日,让人只能背着身子,捂着鼻子站等老半天,直到扬尘散落的差不多才能继续走。那时父亲运东西也已从爷爷的独轮车换成双轮大板车。“出门一身土,回来两鼻灰”,便是那个年代的投影。

进入上世纪8、90年代,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开始活跃、发展,乡村出现“要想富,先修路”的热潮。老家的主干道也由土沙路逐步改造成柏油路。我的同辈乡亲进出村子也由大板车换成了小四轮。同时私人货运、客运开始放开,乡亲们外出可直接从村里搭车。由于交通方便带来了乡村活力,私人商店大量出现,商品变得丰富而充足;村里的农产品也外销便捷起来。经济作物开始多样化,种西瓜、种甘蔗、挖鱼塘不一而论。乡亲们的收入来源开始多途径,钱袋子慢慢鼓了起来。但那时的交通工具仍偏重小四轮。“出门一路颠,回来骨架散”便是那时家乡交通真实的写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进入21世纪,高铁合福线纵贯县境,高铁旌德站坐落县城西侧,家乡人出门坐高铁的幻成真。高速芜黄线旌德段也正进入加速施工中,并经老家门前过。家乡无高速的一页也即将翻过。家乡门前路——205国道高标准拓宽改造,宽敞靓丽。同时“村村通”开始实施,并由原来的只到村委会逐渐延伸到只要有村落,就有硬化路;路宽也由原来的3米,会车困难,拓展到4—5米。交通瓶颈获得大突破。

随着交通基础实施的大改善,老家的小辈们也由父辈的小四轮,纷纷换上了小轿车,进出村,更加自由便捷,心情也更加的爽朗惬意。“谁把小轿开到家,便许女儿终身嫁。”便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老家人的派头。

居之变——从居者有其屋到城乡两栖三居一别墅

论居之变,笔者体验就更深了。记得笔者出生时,居住在土改时分的房子。四户人家合住在一堂有天井的两进老屋。一家五口挤在一间厢房里,床与床之间用帘布拉隔。厨房、饭厅在侧廊拐角里,灌风打无遮挡。

60年代后期,四户人家共同商议,撤除老屋,自建新房。条件好一点,在原址盖起了平瓦房;条件差的只能迁移到村边,打土墙、盖草房,将就着住下。

进入8、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乡邻们收入增加,纷纷拆平房,建楼房。老家的父母也将原址的平方拆去,选址重建了一栋小洋楼,生活算是步入了小康。

时代的车轮碾过风尘仆仆的20世纪,恢弘大气的将21世纪的大幕拉开,我的祖国也呈现着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美好。这时县里开始了小县大城的规划布局,鼓励农村户口进城买房。老家的乡亲们为了子女能有更好的教育,纷纷出手在城里购房落户,将家安在了城里。城里一套三居室,村里一幢别墅楼,轿车开着,两栖住着,渐渐成了老家乡亲们的时尚。

境之变——从脏乱差的荒山僻壤到AAA旅游景点

我的老家孙村镇。一条燕水河从西南向东北穿镇而过。

随着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向往,乡亲们已不满足于路宽、居安,生活无忧的基本小康,而是更加追求空气新鲜,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养身科学的全面小康。走过当年“农业学大寨”,毁林开荒、围河造田的家乡人,更加懂得退耕还林,还绿水青山的意义,更加珍视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价值取向。他们将山田都栽上树,将柴灶都换上液化灶,重视用有机肥替换化肥,尽量拒绝使用有害农药。

为建设优美乡村,家乡人首先打造出第一流的乡村基础设施来。

以家乡所在的玉屏村为例:原先凌乱的村容,坎坷颠簸的村内道路,现在有了完善的排水系统,路面全硬化,光洁而平整。沿燕水河两岸恢复重建起石板休闲廊道,将村中心的原小学(现村委会)围墙粉刷出新,建起了村级文化墙,分板块介绍村史、名人掌故、文化遗存等,既实现了美化目标,又大大提升了人文品味。

打造优美乡村,村里设立了卫生保洁员,进行公共卫生清扫;多点位设置垃圾桶,便于村民倾倒;实施改厕工程,实现了村级旅游厕所的水冲式。

白色污染彻底根治,垃圾及时处理,让燕水河还原成明净清澈……

山更清,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穹空中的那一汪家乡蓝更加具有了诱人的魅力。

为让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家乡人借助黄山东大门的区位优势和高铁开通的便捷交通,以及境内丰富的自然风景、厚重的历史人文景观,开始了布局乡村旅游的大文章。

沿燕水河古石板廊道,宽敞光洁又釉亮。燕水河上近三百年古老隆兴桥上加建起休闲廊房。对村中心近三百年古牌坊进行了清洁和障碍清除,以便于观光。对附近管家千年古银杏进行了设栅保护和道路畅通。恢复重建了玉屏山古塔,修复增辟了通塔石板古道,沿道两侧增设了花圃,栽种了桂花树和樟树。安装了漂亮的路灯。

如今的家乡玉屏已经荣膺“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跻身AAA旅游景区行列。

人之变——由曾经的双眉紧锁到广场舞律动着的无龄感幸福

经济发展,生活美好最终必将生成人的精神面貌的升华。

上世纪6、70年代,老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父亲总是坐在厅堂里,眼瞅着房梁,嘴里不停的吧嗒着汗烟,双眉紧锁,愁容满面。因为米缸又见底了,不知又要到哪里去借粮来填满几个正在生长的大肚汉?人不到40,就皱纹爬满额头,白发染灰两鬓……

进入8、90年代,我的同辈兄弟姐妹为了命运的改变,开始抛家离子,不舍又无奈的拎着蛇皮袋里的行囊匆匆投入进城务工的大军,如同蠕动着的甲壳虫,灵魂出鞘般急促而又茫然的不知疲倦的奔波、劳碌。那种奔逐于城乡之间,漂泊、游离的无助写满脸上的是沉郁、惶恐和孤独……

直到走进21世纪第二个十年,家乡的巨变拖回他们外漂的脚步。中老年落叶归根的幸福和安定富足的生活,让他们绽放出从未有过的快乐的心花。年轻人回乡创业的便利和成就感更让他们眼角眉梢都是自信满满。走进村里,谁家的老爷子正咧着老嘴心花怒放的向你唠叨着刚建的别墅,刚讨的儿媳妇,刚添的孙娃。谁家的老奶奶的眼咪成一线阳光,正向你感念着政府政策倾斜,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好。谁家的当家汗正向你盘点着池塘里的丰获,茶山上的进账。谁家的大小子正向你介绍绿色养殖,无公害大棚蔬菜网上外销的产值、利润的翻番。谁家的上门婿正向你骄傲:专利技术的运用带来企业的大发展……

看啦,村民们自发组建的健身队、腰鼓队夜活跃在村中心广场;成群结队的广场舞律动着老老少少无龄感女郎,那翩跹自信的舞姿更是妩媚着她们青不减的闪亮……

家乡的小康之变是方方面面的,且是令人惊叹的。家乡人紧紧抓住新一轮乡村振兴政策扶持这一契机,以乡村旅游为驱动,围绕“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可谓下足了功夫。如今老家这枚淹没于大山深处,知者甚少,甚至还有些灰头土脑的璞玉,经家乡人短短几年的精雕细琢,潜心打磨,现已逐渐成为镶嵌在黄山东麓的一颗瑰丽璀璨的明珠了。

家乡的小康之“变”不正是我的祖国繁荣昌盛的一面镜子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kclbkqf.html

“小康之变”话家乡的评论 (共 7 条)

  • 涧底一松
  • 草根阶层
  • 飞翔的鹰耿彪
  • 淡了红颜
  • 残影
  • 浪子狐
    浪子狐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预祝新春快乐!
  • 建梁洲

    建梁洲情感真挚,意韵深广,对比鲜明,令人回味。诚赞,荐读,预祝新春快乐!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