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拜歃之谜——陕北方言词漫话

2018-06-10 17:25 作者:涛拍山城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拜歃之谜——陕北方言词漫话

文/郭有生

在陕北把朋友称为“拜歃”,读为baisha,比如佳县至今还是这样的读音。但陕北有些区域方言把朋友称作baishi,于是在书写时讹变作“拜石”或“拜识”,后一字显然属于本有其字的通假,于是一错再错,就误以为此词来源于“米芾拜石”的典故。据《宋史·米芾传》记载:宋徽宗大观年间,“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宋代费衮《梁溪漫志》也有一则类似记载:“米元章守濡须(无为附近),闻有怪石在河堣 ,莫知其所由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而惊,遽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言者以为罪,坐是罢去。”因此许多陕北方言词典编纂者,也就以这样的音形收集在书中。自然陕北好多文章书籍中也随之这样写,如厚夫《路遥传》:

刘俊宽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仗义人,他与王玉德是“拜识”,看到卫儿因想上学而泣不成声的样子,心里很是难受。

在郭家沟村经营了十几年,他已经有了不错的人缘,也有自己的“拜识”。

悯农《我的父老乡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天傍晚收工时,喜儿悄悄地把我留下商量:“咱们结个拜识,敢了吧?”

晚上,在老大喜儿家和拜识们边聊边唱了一宿。老八家女说,头年害病在炕上躺了整整一年,多亏了各位拜识们帮助他把庄稼种了,收了。看来在他们心中拜识这个称谓并不是玩笑,包含了应尽的责任。而且在贫穷的地方,拜识这种古老的群体互助形式还是有着积极的一面的。

其实 “拜歃”一词,来源于古代拜把子的仪式。这种仪式,在《三国演义》中有生动的描写: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这里拜把子,有祭祀、焚香、跪拜、盟誓等仪式,但没有鲜明的提到歃血这个仪式。歃血,是指古代会盟或结义,以饮牲畜之血表示诚意的;如《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庄公正欲与齐相结,遂赴石门之约。二君相见,歃血订盟,约为兄弟,有事相偕。”大家一定在影视剧中看过,当人们结义时鸡血或指血滴入酒中,一饮而尽,以示赤诚。之所以人们常说歃血为“盟”,就是因为结义时要手捧酒皿,对日月歃血发誓,以让上天见证监督,这从“盟”字的造型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拜把子在历史的演进中,又出现了一个仪式,名叫换帖。此贴称兰谱或金兰谱。按照民间习俗,结拜时每人在红纸上写出自己的姓名、生辰、籍贯、誓言及父母、祖辈及曾祖三代姓名的《金兰谱》,然后摆上天地牌位,根据年龄的大小,依次焚香叩拜,对天誓词。然后互换兰谱,以为凭证。以誓词来看,也因盟誓人而异。如冯玉祥给蒋介石的兰谱中的誓言是:“结盟真意,是为主义。碎尸万段,在所不计。”洛阳民俗博物馆藏有一份清末偃师地方十四人结拜的金兰谱。该谱为毛笔小楷书于一块棉布之上,其誓词写道:“盖闻桃园弟兄三人三姓,结为手足之情义,共生死美情之方,古今称为圣人也。今有吾兄弟十四人,虽不及古人之相交,但愿结为同心之好;虽不及古人之殊殆,不啻若一家人耳,则异姓视之如同胞人焉。”

不妨再看看《金瓶梅》中怎样写西门庆十人结义的情景:

谢希大道:“哥,休推了。”西门庆再三谦让,被花子虚、应伯爵等一干人逼勒不过,只得做了大哥。第二便是应伯爵,第三谢希大,第四让花子虚有钱做了四哥。其余挨次排列。吴道官写完疏纸,于是点起香烛,众人依次排列。吴道官伸开疏纸朗声读道:

维大宋国山东东平府清河县信士西门庆、应伯爵、谢希大、花子虚、孙天化、祝念实、云理守、吴典恩、常峙节、白赉光等,是日沐手焚香请旨。伏为桃园义重,众心仰慕而敢效其风;管鲍情深,各姓追维而欲同其志。况四海皆可兄弟,岂异姓不如骨肉?是以涓今政和年月日,营备猪羊牲礼,鸾驭金资,瑞叩斋坛,虔诚请祷,拜投昊天金阙玉皇上帝,五方值日功曹,本县城隍社令,过往一切神衹,仗此真香,普同鉴察。伏念庆等生虽异日,死冀同时,期盟言之永固;安乐与共,颠沛相扶,思缔结以常新。必富贵常念贫穷,乃始终有所依倚。情共日往以月来,谊若天高而地厚。伏愿自盟以后,相好无尤,更祈人人增有永之年,户户庆无疆之福。凡在时中,全叨覆庇,谨疏。政和年月日文疏

吴道官读毕,众人拜神已罢,依次又在神前交拜了八拜。然后送神,焚化钱纸,收下福礼去。不一时,吴道官又早叫人把猪羊卸开,鸡鱼果品之类整理停当,俱是大碗大盘摆下两桌,西门庆居于首席,其余依次而坐,吴道官侧席相陪。须臾,酒过数巡,众人猜枚行令,耍笑哄堂,不必细说。

此谱为什么称为金兰谱呢?《易经·系辞》上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于是在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书,其“贤媛”篇有“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的话,显然以金兰来比喻情投意合的朋友。

可见“拜歃”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词语。那么能从古代一路走来而没变化,这和过去交通闭塞,信息传播不流畅,外界文化干预过少有关。在全国七大方言区,这种现象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大家知道方言中,有的不仅保留着古汉语词汇,还保留着古代读音。

这些词语是历史的活化石。拜歃一词,正是这样,因为拜、歃这两种礼节,和结交朋友,结为兄弟有关,就借来表示朋友或结义兄弟。从构词来看,和“裁缝”一词类似。从词义来看,开始本义一定是指经过一定仪式结为的朋友,后来泛指一般朋友,如佳县的四大暖和“”猴着妈妈的怀抱,年轻妹子送的老皮袄,中年拜歃的相帮,老年天的阳圪崂崂。”渐渐的也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礼貌用语,类似于“哥们”或“兄弟”等,如街上打听一件事,说“拜歃,佳县城的马蹄酥在啦卖着?”而且情人之间也可称作拜歃,如逗趣说,“你又看你拜歃去”。信天游中有“荞麦开花一溜溜白,绵绵的手手拜歃。”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拜歃一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风俗礼仪,也折射出当时的价值观。历史上生产力发展低下,有朋友就能在困难时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社会法制不健全,如果被人欺辱,有朋友就能在社会上立足,这就不能不让人们重视拜歃了。而且拜歃能使人在文化娱乐活动贫乏中,享受交际的快乐;日常生活中,也能得到物质或精神的支持。更引人注目的是为了某个经济、政治、社会等利益而能同心同德,携手共进,更是拜歃不可低估的价值。

用某种仪式来结交朋友,更能显示一种慎重,一种重视,一种严肃。并且更具有制约力,因为人们在当时迷信思想的作用下,不会忘了对神的许诺。同时仪式的心理冲击力,也使人们能更认真的对待,而且传统道德观念,讲究朋友之义,自然以义为行为准则。

现实生活中,叫一声拜歃,心里就暖暖的,一种为朋友赴汤蹈火的情愫就油然而生。平时大碗吃肉,大碗喝酒;有事情就会同心协力去做。

拜歃,有时也称作“老拜”,或“拈香拜歃”、“换帖拜歃”。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kbxrkqf.html

拜歃之谜——陕北方言词漫话的评论 (共 10 条)

  • 荷塘月色
  • 听雨轩儿
  • 千尘
  • 文生
  • 倪(蔡美军)
  • 浪子狐
  • 心静如水
  • 襄阳游子
  • 雪儿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