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宪问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018-08-17 08:04 作者:江峰十八弯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1.孔子在《宪问》篇里,提出“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这是对做官的基本道德要求。邦有道,谷。国家治理好了,各方面工作都蒸蒸日上,你拿了国家的俸禄,是应该的,也说得过去。国家在你的治理出现了各种乱象,老百姓生活无以为继,你却依然工资照拿,还巧立名目多拿多占,甚至不惜贪赃枉法,强抢强占,这就可耻了。

2.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危言危行,就是正言正行,取直道,无需转弯抹角,大道而行,这是在国家治理正常的情况下的处世之道。而当国家治理出现混乱,正直的人得不到重用,而邪门歪道的人掌握权门,恣意狂为时,做事情还得取正道,路不能走歪,但在语言上要多加小心,谨言慎行。

3.孔子对士的要求,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要“怀居”,也就是不要留恋家族的安逸生活。如果你又想做士,又想贪恋安逸,那是配不上士的称呼的。原话:“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4.仁是孔子学说最高的道德标准和思想境界。原宪问孔子,“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克,是好胜。伐,是自夸。 怨,即怨恨。欲,即贪,贪财,贪色,贪权等贪念。这四个不良习气都没有了,是不是就可以算仁呢。 孔子说:“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孔子肯定了能够做到克、伐、怨、欲都没有的人,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但至于仁,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是需要大智慧,大才能,配以最崇高的品德才能作为的。所以,他委婉地说,仁则吾不知也。

5.在谈到“言”与“德”,“仁”与“勇”的关系时,孔子是这么说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道德高尚的人,必有自己的理论学说,这是济世救人的工具。而夸夸其谈的人,有的人可能也会著作等身,但不一定有好的品行。勇敢是仁者必备的品德,但并不是说这人勇敢这一定有仁德。孔子的这种道德哲学观,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影响,对我们在评判一个人在某些方面有突出贡献时,如何客观实在地进行宣传报道很有指导意义。这也要求我们在宣传一个人时不要因其一点专长或突出而特意拨高一个人,也不要因一个错误而全盘否定一个人,必须全面考察一个人。

6.孔子做人很讲究原则和技巧,决不当面奉承。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他的思想与孔子很对味,但是孔子不当面称赞他,而是等他走后,在他的学生面前赞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7.君子与小人,一直是中国传统话语体系中绕不开的话题。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是孔子对君子与小人下的判断。也就是说君子是有仁德的,小人就是没有仁德的。为什么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说明君子中也假君子,表面装得道貌岸然,背后却是男盗女娼。从理论上来分析,一个人二者必居其一的话,真君子是很少有的,我们绝大部分人会属于小人。但我们是小人吗?谁承认自己是小人?所以这样一分析,孔子这句话是犯了逻辑错误的。他也是简单地大而化之,做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另外,把复杂的人性,单纯以君子与小人来划分也是不对的,这种非白即黑的二分法不足以概括全社会的人性。但是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在国际政治中经常看到,比如美国的反恐,对伊朗的制裁等,就是非敌即友的拉帮结派。

8.孔子说:“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他用的是反问句。我们如何去理解呢?爱而不让他劳累,是人之常情,是禽犊之爱,如果爱一个人,就多让他劳累一下,这种劳作是在适度合理的范围内,作为一种警醒,作为一种体验,那你的作为就是一种思想的升华,它已经脱离了低级的恬犊之情;忠而勿诲,是宫中妇女侍卫之忠,那只是一种人身的依附,如果忠于一个人,而出于自己的良知,且以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劝谏,那也是一种思想的升华,是应该倡导和践行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向自己所致力的人与事明示真理正道,不能将自己心中的道理和盘托出,遇事曲意逢迎,那也是可耻的。

9.一件公文的发布,不是一个人在家可以闭门造车的,而是经过大家集体思考才出炉的。所以孔子告诉我们:“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命:指国家的政令。 裨谌(音bì chén),人名,郑国的大夫。 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子产死后,继子产为郑国宰相。 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即外交事务。 子羽:郑国大夫公孙挥的字。 东里:地名,郑国大夫子产居住的地方。

10.孔子对子产、子西、管仲的评价,很有意思。

有人问子产是怎样的人。孔子说:“惠人也。”,惠人,有恩于人。

问子西的情况。孔子说:“彼哉!彼哉!”用今天的话,就是“他呀,他呀。”典型的打马虎眼,不想回答。

问管仲。孔子说:“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回答很干脆,“人也”,可译为“干才”。后面加以解释,夺伯氏骈邑三百,就如今天征地拆迁。管仲把伯氏骈邑的三百家夺走,导致伯氏终生吃粗茶淡饭,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管仲,是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他在任内大兴改革,一是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叁其国而伍其鄙";二是举贤任能,突破世卿世禄制,扩大人才来源,成为日后科举制度的雏形;三是助齐称霸,北战山戎,齐楚结盟等。管仲不知做了多少震天动地的大事。但孔子都没说,只拿管仲做的很少的一件事来例证,就是因为这件事很特别,从别人手中褫夺那么多财产,让别人一贫如洗,却让别人心服口服,毫无怨言,这如果宣传工作不到位,是没有人办得到的。所以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就显得很突出。那句,“人也”,是千年以来无人可及的,也真是人中之人呀。

管仲在孔子心中的地位一直很重要。子路对孔子说:“桓公杀公子纠,召忽自杀了,管仲却不跟着去死,管仲这个人不仁义吧?。”

孔子回答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孔子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没有凭借武力,而是依靠仁德的力量,是值得称赞的。后来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会被发左衽,过着夷狄人一样的生活。如果管仲如匹夫匹妇那样守着小节,在小山沟渎自杀死去,我们现在怎么知道有管仲这样的大人物呢。”

孔子点评晋文公与齐桓公时,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11. 孔子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这无无需解释,言浅义近。

12. 孔子说:“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孟公绰,鲁国大夫,三桓孟氏族人,廉静寡欲,但短于才智。孟公绰是孔子非常敬重的人之一。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时候常引用孟公绰的德行。老,这里指古代大夫的家臣。孔子认为孟公绰中适合做大国赵氏魏氏的家臣,但不适合做滕薛这样不国的大夫。拿现在的体制来说,孟公绰做一个人财政局长是可以的,但不能下去做一个市长、书记之类的干部。

13.怎样才算一个完整的人格,孔子是这样答复的:“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也就是智、清、勇、礼、乐、艺,要样样俱全。但这种人有多少能做得到呢?所以孔子接着补充说:“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增加了能够算成人的三种情形:一是见利思义;二是遇到危险能豁出生命;三是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

14. 公叔文子,春秋时卫大夫,即公叔发,卫献公之孙,名拔,谥号"文",故称公叔文子。卫灵公三十一年;鲁定公侵郑,占取匡,去时不向卫借路,回时阳虎却要让鲁军过卫都中,卫灵公怒,派弥子瑕追鲁军。当时公叔文子已告老退休,坐车去见灵公,劝灵公不要效法阳虎,以牙未定牙,让阳虎作恶增多自行灭亡。灵公乃止。其家臣分居异僎有贤才,他推荐僎和他做同等的官,受到孔子的赞赏。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对话中的夫子,指公叔文子。不言,不笑,不用解释。不取,指不取钱财。公明贾解释了公叔文子的三种行为习惯,一是该说时才说,要照顾别人的感受;二是心情快乐时才笑,绝不要去陪别人假笑;三是符合礼的财物要取,东西不能随便遗失让别人捡烂漏呀。

公叔文子推荐自己的家臣僎和自己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公叔文子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15.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臧武仲是一个聪明人。孔子在回答子路时,就怎样才算一个完美人格的人便把臧武仲之智放在第一位。臧武仲因得罪孟孙氏逃离鲁国,后来回到防邑。他向鲁君提出要求,以立臧氏之后为卿大夫作为条件,自己离开防邑。孔子认为他以自己的封地为据点,想要挟君主,犯上作乱,这是不忠的表现。所以孔子说以臧武仲之知,必须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16.一个不能干,甚至昏庸的领导,如果善于用人,只要所用之人能够各司其职,其结局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无道,康子接着问:“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回答:“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你看三人分工,仲叔圉(yǔ)负责外事,祝鮀管理内务,王孙贾掌管军队,这三个架也是筑得很牢固了。我们再看刘邦的用人之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7.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大言不惭的话,最好不要说,说出来的话如果不能兑现,别人也不会相信你了。

18. 孔子曾经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事情一旦触碰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疼点,也会假以颜色,产生极大愤怒和怨气。在孔子处理陈成子弑简公这件事,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无奈和彷徨。我们现在介绍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齐简公,姜姓,吕氏,名壬,是齐悼公之子,继位前称公子壬。齐悼公四年,齐国大臣鲍子弑杀齐悼公,齐国群臣共立公子壬为国君,是为齐简公。

齐简公继位后,分别任用陈成子(又叫田成子,陈恒)和阚止(一作监止,字子我)为左、右相。阚止得宠于齐简公,田成子嫉妒。大夫御鞅见状,于是建议齐简公择用一人,借此排挤田成子。

齐简公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春天,阚止在上朝途中遇田氏族人田逆杀人,将其拘捕,后被田氏营救。阚止惧怕田氏势力,在简公支持下,准备驱逐田氏。阚止家仆陈豹将此事告知田恒。同年五月,田恒先发制人,率车入公宫,劫持简公。阚止率军反攻,被田氏击败,阚止出逃。田氏军穷追不舍,情急下阚止迷路,失道于弇中,误入田氏之邑丰丘,在郭门被田氏杀死。六月,齐简公与夫人在仓皇逃往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市南薛国故城)的路上,被田恒的追兵杀死。子我支持田恒,在政变中被杀。事后田恒立简公弟骜为君,即齐平公,自任太宰。此事被孔子知道了。你看孔子:

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为了劝鲁哀公出兵,也打了曾经任过大夫的招牌,但是人家不买账呀。孔子曾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大夫就是他的名,这个名关键时刻他也会用。但也没有用出名堂来。

【注释】 

(1)三子:指季孙、孟孙、叔孙三家。 

(2)从大夫之后:孔子曾任过大夫职,但此时已经去官家居,所以说从大夫之后。 

(3)之:动词,往。

19.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 对上级不欺骗可以做得到,但犯颜直谏可不是人人可做得的,而且那样做得到的结果也是很预料的

2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如果君子上达于道,小人下达于器,则这个社会还是很和谐可处的。

21.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崇古,从此可以看出。为己,是一种内省,自我提高。为人,是一种外示,做事的目的是为了示人,追求的是虚荣和面子。

22.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只要有人能够自省其过,孔子听了就会很高兴。从孔子呼赞“使乎!使乎!”就可以想像他那兴高采烈的样子。

23.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孔子的这一名言,已经深入了国人的灵魂。

24.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孔子对夸夸其谈的人的厌恶。

25.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到了仁、智、勇,达到了不忧、不惑、不惧的境界,这也一定是高人。

26. 子贡方人,也就是抨击别人。孔子批评他,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赐呀,就你贤良吗?可我却没工夫却评论别人。

27.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一个人只要自己有本事,难道怕别人不知道?我们自己也正常犯这类错误,本事不大,牢骚大。

28.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不逆诈,也就是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亿不信,就是不猜测别人不诚实。抑亦,或许。先觉者,就是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是贤乎,这就是贤人了。联系整句话比较难理解,但我们反过来思考,如果不推测,不猜想,我们要了解一个人,要采取什么方法?一是观察,观察有时会失真。二是调查。调查是不法二门。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对这个人的社会关系进行全方位调查。调查会比观察更理性。观察是直观,直观的东西会被掩饰和遮盖。但调查,就不会,总还有人了解其人的。调查的越多,掌握的信息就越大,对人的了解就越全面。

29.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鲁国人微生亩,在六月农闲时节。他碰见了孔子,见忙忙碌碌,四处奔波,便语带讥讽地对孔子说:“孔丘啊,你这样忙忙碌碌干吗呢?这是不是到处花言巧语显摆不?”孔子说:“我是不敢于花言巧语骗人,我只是痛恨那些脑袋像花岗岩一样的顽固不化的人。”

30.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骥,是千里马,古代称善跑的马为骥。

31.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北师大有个教授叫于丹,她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演讲。使馆人员问于丹:中日两国之间有一段不幸的历史,可现在的合作机遇又很多,那么应该怎样处理这种关系?于丹说可以用《论语》中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来处理中日关系。她接着解释说,所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人家伤害了你,你不必用美好的东西去回报他,但又不应冤冤相报,要用我们民族的正直、磊落、坦荡去面对它,既要记住又要让它过得去,这就叫“以直报怨”;而当别人以美好的态度来对待你时,你也要以美好的态度真诚地回报对方。

对于于丹教授“以直报怨”的解释,笔者不敢苟同。如果解释为正直、磊落、坦荡,这与“德”字何异?正直、磊落、坦荡,这不是美好的态度,哪还有什么算美好的态度呢?当有人问及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首先反问,“何以报德?”接着提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告诉我们以德报怨在当时行不通,后来的历史也行不通,将来还是行不通,所以孔子提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果以德报怨,那制造怨恨不会付出任何代价,反而会助长他下次制造更大的怨恨。对于日本,我们对他们够宽容了吧,豁免了他们的战争赔款,也豁免了他们的战争罪犯,但他们至今还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至今依然参拜靖国神社,至今还与中国争夺钓鱼岛。这难道是我们民族的正直、磊落、坦荡面对他们的结果?错误的解释得出错误的结果,错误的结果就会形成错误的结局。从孔子的一问一答中,要准确理解“直”的含义,要联系上下语境,进行分析判断,不能臆断推测。既然以德报德,是以好报好,那么我们固然不能以怨报怨,但也不要以德报怨,那就是要以适当的方式来报怨。孔子提出以“直”来报怨,什么是”直”?直,应该是直接的,而不是转弯抹角的东西,是适当的惩罚、手段或办法,来促使其反省,以达到彼此能够各安其所的目的和效果。对“直”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参照孔子另一句话“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直的好处就是清楚明白告诉对方,我把我弄疼了,就是疼了,而非痒了。如果已经清楚传达了自己的思想,还达不到休学的目的,就应当升级对付的手段,直到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甚至要加倍来达到目的。我们虽然不主张丛林法则,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对蓄意损害中国合理利益的行为进行适量的惩罚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老祖宗看问题民虽然是通彻的,但也不是那种追求高大上的虚无飘渺的原则的人。所以,对历史的解释,是不能枉下结论的。

32.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也发出“知我者其天乎”,不应是“曲高和寡”那种吧。

33.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是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公伯寮是不对的,他怎能向季孙告发子路呢?鲁国大夫子服景伯也是多管闲事,而且向孔子提出将公伯寮肆诸市朝,就是陈尸示众。孔子站在两个学生中间,怎么好回答子服景伯的要求呢?对事情的发展,孔子也真难以介入其中。所以,孔子提出天命的概念,也就有听天由命了。

34.一个人在社会上,不能总是处于一帆风顺的环境里,当自己处在逆境中时,怎么做更好呢?孔子总结了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七个人的处世之道,他概括道:“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只好选择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如此而已。

35.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连晨门都知道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可以给我们今天的人思考孔子是如何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追求既定目标的。人应该且有执着精神和奋斗的品格。

36.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一个荷蒉者,肩背着草筐的人,对于孔子打击乐器的声音,听得很清澈,话也说在点子上,道出了孔子的实情。虽然话有点难听,态度也不友好。但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注释:深则厉:穿着衣服涉水过河。 浅则揭:提起衣襟涉水过河

37.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高宗,即商王武宗。 谅阴:古时天子守丧之称。 商王武宗为先王守丧,三年不谈政事。孔子认为古之人皆然,国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冢宰三年。对此,孔子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且要求平民百姓也照此办理。

38.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上行下效,表率作用。

39.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身是不容易做到的事,修己以安人,更不容易做到,而要修己以安百姓,则更是难上加难的事,连尧舜都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呢,所以我们要追求治国平天下,如果在修己都做不到,更高的目标不就成了虚设吗?

40.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原壤,是鲁国人,孔子的旧友。年轻时不,他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 他年老了,来见孔子。孔子招待他时,他夷(sì)俟,就是双腿分开,坐在那等待。 孔子骂他:“年幼的时候,你不孝顺,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同时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41.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这个问题值得当今家长学习。阙党,即阙里,是孔子家住的地方。 孔子家乡的一个童子过来给他传话,他通过观察发现这孩子有两点不讲理的地方,一是坐成人的位子,二是与长辈并肩而行。最后得出结论:不求上进,急于求成。我们现在很多孩子失礼的行为也是很普遍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jxwskqf.html

宪问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