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祭轩辕由古代的礼制而形成

2018-05-02 10:58 作者:曲辰匹夫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祭轩辕由古代的礼制而形成

国家祭祀轩辕黄帝,是由古代的礼制而形成。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文明,体现于经天纬地、人文教化,其最重要的,就是法制与礼制。中国,在世界上被誉为“礼仪之邦”,其原因,就是重视社会法制与礼仪,故此,礼制形成很早,它不仅形式完善,而且内容齐全,对于推进社会文明教化行之有效。

一、礼的起源

关于礼的起源,中国古代早已有人讨论过,其意见有两种:孔子认为,礼仪起源于自然,本于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在有了国家制度之后,帝王秉承而整齐之,用之以治理天下:“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礼,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①他又说:“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荀子认为,礼仪起源于先王之治化,是人为的事物。他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②在《性恶》篇,荀子又反复地重申他的这一观点:“圣王以人之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

① 《礼记•礼运》所引。

② 《荀子•礼论》。

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礼仪,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在同篇之中,他再一次地强调了自己的这一观点:“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荀子的说法,在社会作用上是对的,但在礼仪的起源上则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的:第一,是他偏于人性之“恶”的偏颇论点所致。这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一样,不符合事物对立统一的自然法则。也就是说,这种观点不符合客观自然规律,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第二,是荀子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史,不懂得帝王及国家制度并不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共始终的事物,而是在人类经过了至少几百万年的漫长历史发展之后,直到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文明时代之际才出现的。所以,把什么事情都归结为“古之圣人”、“古之帝王”所制,这本身就是一种不科学的想当然之说了;第三,是荀子不懂得礼仪之制,源之于饮食男女,本之于天地自然之道,不知道国家之制起源于家庭建立,是家庭生活的一种社会性延伸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历史事实。

人们谈历史事物,如果不懂哲学,不懂人类社会发展史,又不研究历史,不是凭证据来说话,而是靠想当然地发言,其发言,就往往会出现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错误,乃至于荒诞。

二、礼制的形成

在中国,礼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究竟形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充分的历史证据可以作明确的证实,但是,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黄帝经》中,业已明确地将温、良、恭、俭,仁、义、智、信作为道德提了出来,并加以论述。如“行憎而索,父弗得子;行侮而索敬,君弗得臣。”同时,又提出了治理国家要“从民俗”、“顺民心”的问题。我们又明确地知道,在尧舜之时,就业已将“礼”作为治国大事了。依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这样说,礼制形成于“五帝”历史时期。黄帝肇造国家制度之初,很可能是将礼作为对于治理国家很重要的民俗提了出来,到了尧舜之际,就初步形成了一种制度。是否如此,这还需要有更多的历史证据加以证明,才能有准确可靠的历史认定。

三、礼的形式与本质

礼的形式是很多的,历史上各时期所重也并不一致。但古代一直相沿成习的,带有某种制度性的礼节,有以下这么几种:

⑴ 冠礼:

古代未成年的儿童少年,都不束发。女子从十五岁起举行筓礼,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各开始束发、梳髻,以示其将进入成年时期,目的是让这一时期的青年男女处处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应当注意自己要衣冠整齐,言语得体,行为有礼貌,明白自己行为举止所负有的社会责任

婚礼

女子二十岁嫁夫,男子三十岁娶妻,届时举行婚礼。中国古代提倡婚礼庄严而隆重,反对聘礼厚重。如《周礼•地官•媒氏》规定:“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注云:“五两,十端也。必言‘两’者,欲得其配合之名。”疏曰:“婚礼每端二丈,取诚实之义,故以两丈整数为之”。又如《治家格言》曰:“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其婚礼主旨庄严隆重,就是要使新婚夫妇明白,两姓合婚,乃人之大伦,互敬互爱,一之以齐。因为,夫妇之合者,乃家庭之始。而家庭者,乃为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单位,齐家对社会有其重要的作用。只有齐家,才能达到国家安定、社会祥和、天下大治。

⑶ 丧礼:

古人认为,本于天地,是人之大德大行。父母生育子女之身,养子女之体,教化于子女之心灵,其恩难报,其情难尽。所以,事亲,生以致敬,瞻养以致乐;病则致忧,恨难相替;丧而举哀,悲痛以送。故丧礼之举,不仅顺乎人情,而且也是行教化,致文明的常理。

⑷ 祭礼:

祭礼在历史上,虽然有祭天、祭地、祭神、祭祖之别,但祭祖先,于国为大典,于民为大礼,尤以为重,无有过之者。中国人一直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①“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②祭祖报本,是教人不忘其根,以激励爱家、爱族、爱国,继承祖先之志,从而奋发有为的一种教育形式。这种教育不是由谁来说教,是通过一种具体的形式,激发人们自省自励,是德教的一种体现形式。

⑸ 乡饮酒礼:

中国古制是以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曰族,五族曰党,五党成州,五州称乡。如此,在每一个乡中就自然会有高寿老人,以及有德、有能的贤者所居。在定期举行的乡饮酒礼中,主要是通过这种具体的社会活动形式,让人们增强乡土观念、社会意识,在敬老而拜,礼贤让座的礼貌行为之中,蔚成一种敬老让贤的良好社会风气。

⑹ 军礼:

军队出征、得胜班师的祭军旗,论功行赏等庆典,谓之军礼。军礼的功能主要是明上下,壮军威,砺士气,显功劳,以蔚成英勇善战、卫国保家、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增强军队素质,为提高战斗力服务。

⑺ 宾礼:

宾礼是接待宾客、朋友方面的礼节,所以它又被称之为“相见礼”。宾礼有欢迎、欢送、致辞、行分先后、坐分左右、礼让谦恭等具体内容,按不同宾客施以不同的礼节。

上述不同礼制所包涵的实质性内容为:夫妻互爱,父慈子孝,敬老爱幼,尊师重道,兄友弟恭,仁义忠信,严以律己,宽厚待人,见利思义,谦虚礼让,崇祖报本,民族团结,保家卫国等等,一言以蔽之:“礼之用,和为贵”③。

——————————

① 《左传•成公十三年》。

② 《国语•鲁语上》。

③ 《论语•学而》。

我们若以中国古典哲学理论对中国古代所形成的这些礼仪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礼仪所反映的本质,同道德、法律是一致的,是人们将一些最基本的,人们在日常家庭、社会生活中必须遵从的客观自然规律作为一种文明礼貌的具体形式,来让人们自觉实行的。比如,夫妇、父子、师生、兄弟、朋友等各种礼仪,都是事物阴阳异性相引规律的一种体现,是阴阳互引、互动、互渗、互依、互存、互为己根、相对守恒的关系,礼仪的本质所体现的是一种人类社会文明自觉性的行为。如父母养育子女以幼小,子女瞻养父母于衰老,不但是人类繁衍发展的需要,也是权利与义务的平等。老牛舐犊, 羊羔跪乳。人若无礼, 何如畜牲?所以,孔子说礼仪“本之于太一”,是“天之道”,“人之情”,没有说错。

四、礼的社会功能

中国人自古就极其重视礼仪,并将其发展成为人类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制度,目的就是要通过简单易行的礼教之制,礼仪之行,达到文明以化,祥和而治,使全社会呈现出一种和平、安宁、充满人性、充满友爱的和谐有序生活。中国人注重礼仪,人称礼仪之邦,这正是中华民族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一种历史体现!

当然,礼制的形成,亦同中国文明的历史一样久远,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之中,反映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东西,自然也会产生,如依封建“三纲”论所搞出来的一些礼仪,就是礼制文化中的糟粕,是应当彻底批判和铲除的东西。但它并不是中国古代礼制的主体,如果以偏概全,由此说中国古代的所有礼仪都是“封建礼教”,是“吃人”的东西,那就是错误的,对国家、对民族都有害而无益的言论了。

五、国家祭祖礼制的形成过程

国家祭祖的礼制,起源于母系氏族历史时期,辽宁牛河梁女神庙的发现与研究就是证据。在西周初期及其以前,国家祭祖,虽分“禘”、“祖”、“宗”、“郊”等不同级别,但近祖与远祖区分并不严格,同时,因朝代不同,“禘”、“祖”、“宗”、“郊”的对象也各不相同:“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①

西周之后,国家祭祖的礼制便逐渐形成,这就是:五年一“禘”,三年一“祫”,每年按四季祭祖,曰“祠”,夏曰“ ”,秋曰“尝”,曰“烝”。

五年一“禘”,称“大禘”,是国家祭祖的最高级别,其典礼至为隆重,举行典礼的地点,一般是在国家专门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明堂”中进行。其方法是各朝代帝王以自己的五位近祖,陪历史上的轩辕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这五帝,设牌位而享祭。此由帝王率文武大臣,在明堂举行祭典之后,还要分别到五位近祖和五位远祖的葬地陵庙中举行祭拜典礼。

三年一“祫”,亦同五年大“禘”一样,在明堂或太庙中以五位帝王的近祖陪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这“五帝”进行祭祀。所不同的,是到五位近祖的葬地陵庙中祭拜,而不再去五位远祖、亦就是“五帝”的葬地陵庙中举行祭礼。

一年四季的依时祭祖,则只祭帝王的五位近祖,地点是在太庙中举行祭礼。

从唐朝开始,每五年举一次的大“禘”就不再由帝王率群臣到“五帝”的葬地庙中去祭祀了。

推翻帝制之后,虽然国家不再举行祭礼以祭五帝,但是,对轩辕黄帝的祭拜,则继承了下来。这,从其一开始就带有了一种“统战”的意味:

先是,由孙中山组织和领导的同盟会,一直依中国的历史传统,尊轩辕黄帝为“人文初祖”,以黄帝肇造的文明国家制度,为中华开国之始。并以轩辕黄帝为旗帜,发动推翻清帝统治的革命活动。正因为如此,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等,一直采用黄帝纪年。以至于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成立之际,各省代表举行会议,认为应改黄帝纪年为阳历,故通电全国曰:“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

———————————

① 《礼记•祭法》。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① 在此前的1908年,陕西、四川、甘肃、山西、广东的同盟会会员代表20多人,赴陕西中部县祭轩辕黄帝陵,并决定此后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之日,祭黄帝陵。② 此后,无论是中华民国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无论是中国国民党,还是中国共产党,都于清明节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祭典,祭祀轩辕黄帝。特别是在1937年,为了体现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组织军民一致抗日,这一年的4月5日,国共两党还各自派出代表,手捧祭文,赴陕西黄帝陵举行了共同祭祀轩辕黄帝的典礼。

虽然,现代的祭祀轩辕黄帝,提法有着不尽严谨之处,但是,有两点是肯定的:

其一,称历史上的轩辕黄帝为“人文初祖”,“文明始祖”,这就严格地界定了是“社会文明”性质的始祖,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血缘之祖。这一点,1912年孙中山的 《祭黄帝陵文》就十分明确地指出,历史上的轩辕黄帝,是中华开国始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第二,这种祭祀,从来就不是以“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某一国内狭义的特定族群行为,而是国家行为,是中华民族的祭祖活动。事实上,称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其实质意义上的蕴含,则早已超越了“国家”的范畴。因为,现在的世界上,有很多人自认为是“华夏后裔”“华夏子孙”,但其国籍则不一定是中国。所以,有人说:“黄帝是今天汉族的先祖”,说这种话的人,如果不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那他就一定是别有用心!

——————————

①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17页。

② 黄帝陵基金会编:《黄帝文化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0页。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jcprkqf.html

祭轩辕由古代的礼制而形成的评论 (共 5 条)

  • 雪儿
  • 倪(蔡美军)
  • 淡了红颜
  • 吴勉翰
  • 浪子狐
    浪子狐 推荐阅读并说 学习了!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