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那段听故事的时光

2018-12-14 15:44 作者:夤夜满月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书报之中通常能看得到写听说书的文章,而写听故事的却不多。可我记忆中听说书的时光极少,就是在收音机里听单田芳说书也是很少的。但有一段时间听故事却是意痴情迷,十分上瘾。

先说一下记忆中仅有的二次听说书吧。

那时还在人民公社时期,公社所在地是一条极简陋的街道。叫它为集镇实在是太勉强了。不过小街上有一个小小的火车站,一天往来有四趟客车停驻,给小街多少带来了一点人气。游走江湖的艺人见这里有一条小街也有盲目在此下车的,下了车就到街上寻一个旅馆住下,想寻找一点赚钱商机。小街上唯一的一家旅馆在小街的中间位置,二层楼的建筑,当时是小街上数一数二的气派房子。若是游走江湖的说书艺人到旅店安顿好后,就会马不停蹄地寻找说书的场子,想趁早发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赚点钱。旅馆的一楼面积还不算小,收拢桌椅板凳,可以容得下几十个人,说书的找来找去,最后还是舍远求近,选中旅店。与店老板商量好,把桌椅板凳收拢,在靠一网墙的居中位置摆一张八仙桌,说书就算准备就绪了。听书的都是街上的闲暇之人,老人妇女都有,但读书的年少学生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不任是何人交上一毛钱的入场费,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在旅馆里听说书了。我第一次进旅店听书,是揣着好奇的心情进去的。屋内听书的人并不是很多,大概三十人左右的样子。说书的端坐在八仙桌旁,不苟言笑的样子同,手上握着一根“惊堂木”,胸有成竹地在等着听众。他见人进得差不多了,才清清喉咙,娓娓而说。他说的书并不引人入胜,表情也不够丰富,呆板而滞涩,听他咿咿呀呀地说着,人都有此乏困了。这才感觉道他是一个蹩足的说书人。尽管水平如此,他还在关键处“卖关子”,等听众二分五分的往桌上的盆子里掷钱。这样的水准掷钱的自然寥寥无几。说书人得不到几个赞赏的零钱,书说得更是乏味,听的人也渐渐地少了。说书人在小街上呆上一天的时间,就灰溜溜地走了。后来隔了大半年的时间,我又在街上听了一次说书,跟第一次的情形差不多。所以我对听说书并不感兴趣。

高中毕业后,有一段短促的时间在家。有一次替父亲参加修建导托渠的劳动,我却迷上了听故事。那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农村还在大集体,吃的是“大锅饭”,仍有“一平二调”的情况。那次修导托渠就是“一平二调”,是跨生产大队调动劳力修水利工程。十多天时间的劳动,吃住都在工地上。住的是工棚,吃的是食堂。虽然做的是强体力活,但年轻人力气足,不觉得很累。清闲下来就感到文化生活的贫乏。荒山野地的工地上,没有电影没有戏看,收音机都没有,到了间很是冷清。然而与我们住在一起的有个叫母善林的人,很会讲故事。他是我们一个生产大队的,比我们大二十来岁,四十不到的样子;中等身材,方形脸面,浓眉大眼,薄薄的嘴唇,为人热情又厚道。我们住在一起的十几个人当中,有人与他很熟,知道他很会讲故事。我们知道后,晚上闲下来,熟悉不熟悉的年轻人都缠着他讲故事。他从不推辞。第一次听母善林讲故事,觉得他绘声绘色地讲述,比旅店说书的人讲得要吸引人。他讲故事,不只是和一般会说故事的农人那样光动动嘴,显得呆板,而且还同说书人一样说时带着动作,脸上表情也丰富,说到善人用善面,说到恶人用凶相,说到喜事满面风,说到伤心事愁容满脸。脸上表情的演示可说是惟妙惟肖。他不只是表情丰富,手不停的随着故事情节舞动,那声音也带着几分沙哑、苍凉的味道,有点像单田芳的声音,这使他的故事更有吸引力,听的人更喜欢听。母善林那时讲的故事,有《薛仁贵东征》《穆桂英挂帅》《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也有《聊斋》里的鬼故事。还有一些民间流传的我们很少听过的故事。总之,他肚子里的故事无所不有,他也愿不厌其烦地讲,给我们打发了许多无趣的时光,也增加了一些知识,白日里的劳累在听故事的乐趣中,更是抛到了九霄云外。

母善林喜欢喝茶,讲故事的时间长了,就口干舌燥,茶自然也就喝得多些。他也会“卖关子”,说到扣人心弦的时候,就停下来,说要去泡茶。这时大伙就心领神会,争着抢着去给他泡茶。手脚快的后生接过茶杯,要迈出棚子时,还有些担心地补上一句:母叔,我给您泡茶去,您就不要往下讲了,别让我把精彩的部分给听丢了。母善林就会笑眯眯地回他道,你放心去吧,替我代劳,我怎会亏待你,我会等你回来接着讲的。

母善林每次讲故事都不会讲到夜深,因为他知道大家白天参加劳动都很累,第二天还要按时出工,他不想耽误大家的休息时间。但这样往往难以收场,大伙听得意犹未尽时,都想听下文,会软缠硬求他多讲一些时间。如果实在缠不过,他就会讲一些吓人的鬼怪故事,听得人毛骨悚然。十几个人瑟瑟缩成一团。这时挂在棚顶上的马灯一闪一闪的,仿佛鬼真的到了棚里来转悠,人身上的汗毛顿时都吓得竖了起来,个个胆战心惊。尽管这样我们还是愿意故事往下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听了母善林一段时间的故事后,我们棚内的几个年轻人都成了母善林的“粉丝”,他若有什么需人帮助的事,我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帮着去做。这样我们与母善林成了忘年朋友。我们与他厮熟后,对他的家庭也有所了解。他的老婆是一个有着日本血统的日侨,不太会做农村的活,家务也做得不多,家里主要劳力是母善林,所以养一家子人,他要里里外外的不停地忙碌。他的家境同左邻右舍相比也算差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他从来不把这些往心里放,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有时间就给聚到他村子里来想听故事的邻村村民讲故事,传播着善恶忠良必有报的乡村文化。

在那段听故事的时光里,我听了母善林那么多的故事后,觉得这样一个满腹故事,演示能力比一般的说书人还略胜一筹的人,在农村务农真是埋没了人才,若他经过专门的训练,想必也是可以以说书为生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iyqpkqf.html

那段听故事的时光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