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琉森湖畔,回望大师

2019-12-24 13:36 作者:ykxonly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琉森湖畔,回望大师

杨开显

秋高气爽的9月底,我来到因青年时代读托尔斯泰和席勒的作品而向往的瑞士小城——琉森(即卢瑟恩)。眼前,是一片似有淡淡烟雾笼罩的广袤水域,若有若无的太阳穿过云层偶尔洒些许温暖的阳光下来。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琉森和琉森湖。

远处青山隐隐,近处湖水潾潾。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阳光的变化,平静的湖面似乎幻化出不同的颜色,绚丽的金黄,仙化的银白,神秘的淡紫,热情的赭红。一会儿,太阳隐没在云层后,烟波浩渺的湖面变得幽暗下来,仿佛罩上了一层朦胧的薄雾,而周围的绿树、房屋、木桥和水塔似乎也披上一层薄薄的轻纱,它们在湖中的倒影也变得隐隐约约。此时此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虽不见“落霞与孤鹜齐飞”,但真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我这时心中最想说的是“欲把琉森比赫本”(具有天使般美丽的好莱坞影星奥黛丽·赫本曾在此举行婚礼,并居于此),因为这时的琉森湖确实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漫步在沿湖的主干道上,欣赏着如如幻的湖光山色,观光着文艺复兴时期及巴洛克式、哥特式的美丽建筑,然后一一游览了美丽的卡佩尔桥、巍峨的豪夫教堂和悲壮的“城市徽章”——狮子纪念碑等。随着阳光的隐没,远山似显沉郁威严,近水似呈朦胧神秘。难怪叔本华游历了琉森湖后,在日记中写道:“从琉森四州湖的木桥望出去……山像皇帝般尊严,湖像古希腊巨大圆形剧场那样了不起。”

我沉浸在这秀美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人文景观的交融中,黄昏降临了。我前行一段路后,向右来到一个叫亚洲城的酒店用晚餐。这时,传来一阵阵打击乐伴奏的小提琴声,原来是酒店斜对面墙角下两个青年乐手在作街头表演。用餐出来,天色已暗,街灯齐明,小提琴声伴着手鼓的击打声仍在鸣响,那乐音时而婉转,时而激越,回响在这色笼罩下的宁静小城上空。路过的行人,大多匆匆而过,少数停下来看一看,间或有人会弯下身放上一两个子儿在两个乐手面前。看着这个场景,我想起了160余年前也发生在这个小城的一个类似情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大约是1857年初,托尔斯泰为了开眼界,长见识,来到中西欧几个国家旅游考察。当他走在琉森街头时,看见一个流浪歌手在一家富人进出的豪华饭店门前弹琴唱歌。托尔斯泰停下来,注目观望。半小时后,歌手揭下帽子,挨个儿向周围的人讨一点饭钱。歌手讨了一圈,那么多人竟没有一个人向他投一个子儿,有的甚至还嘲笑和奚落他。歌手失望地离开了。托尔斯泰望着穷困的歌手可怜的背影,急忙追上去,招呼他,邀请他一起用餐。他带着歌手走进刚才这家豪华饭店并请歌手就坐时,一些有钱人竟表示抗议,说不能随便让流浪汉进来用餐,不能与穷人为伍,一些人竟然还纷纷离去。不仅富人如此对待歌手,而且酒店服务员也来指责托尔斯泰和歌手。托尔斯泰勃然大怒,把轻视穷人和只知伺候富人的奴性十足的服务员大骂了一顿。为此,托尔斯泰后来专门写了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琉森》,以表示对穷人的同情和对不仁的富人的谴责。

对照琉森这两次相隔160余年的街头艺人的遭遇,由于时代的进步,显然有些不同。而今,社会文明了,瑞士也成为世界最富的几个国家之一,现在的街头艺人不再受到人们的鄙视,人们对他们的表演也有付以一定的报酬而表示尊敬的,尽管还有不足。

我抵达下榻的酒店休息。打开房间窗户,外面夜色苍茫,湖水、天空和大地,已朦胧不清,教堂、塔楼和商厦的轮廓也变得影影绰绰。看着这宁静、祥和、美丽和富足的小城,怎能让瑞士人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如何不它?可由于时间关系,这次琉森之游,给我带一些遗憾。是啊,我无法寻觅把琉森誉为“世界最美的蚌壳中的明珠”的大仲马的足迹;也无法捕捉吟咏着“琉森幽雅、静谧,碧水轻轻地拍打着河岸,柔水在我的脚下流淌”的诗句的果的踪影;还无法找到托尔斯泰当年请流浪歌手用餐的饭店,他对琉森和琉森湖更是喜爱得超常:“这片水,这群山,这蓝天,给我的是那样强烈的美的刺激,以致使我想紧紧抱住它,搔它,掐它,并作出某种超常的举动。”而贝多芬的《月光曲》,其第一乐章“犹如在瑞士琉森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船儿一样”。此外,尼采、司汤达、瓦格纳、拉赫玛尼诺夫和毕加索等,我都无法追逐他们的足迹或探寻他们的故居。

但是,最令我遗憾的还是未能赶上欧洲最重要、最大型的音乐节之一的琉森音乐节,据说音乐节上会演出我从未听到过的罗西尼的威廉·退尔歌剧,其中《威廉·退尔序曲》和第三乐章《威廉·退尔进行曲》更是脍炙人口,流传欧美各国。如果运气好,还可以看到电影《威廉·退尔传奇》。因为威廉·退尔是瑞士的民族英雄。他的家乡就在琉森,而出生地就在琉森湖畔。可惜我无法寻找威廉·退尔的出生地,也没有听说琉森有不有他的故居或博物馆。不过,这让我重温了一遍我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发表的《抗日剧<民族万岁>与席勒》以及席勒的名剧《威廉·退尔》。

《民族万岁》是我国剧作家为配合抗日战争形势而根据席勒的剧作《威廉·退尔》改编的。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剧作家和导演感到席勒“要么死,要么自由”的抗暴思想和追求自由的思想很适合我国抵抗日寇野蛮侵略的战斗需要。席勒在他之前的剧本《强盗》的扉页上就题写过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箴言:“药不治者,铁治之;铁不治者,火治之。”他的《威廉·退尔》就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剧中反抗外族统治,举行人民起义的争取民族自由的主题与我们的抗日剧主题完全一致。

《威廉·退尔》是取材于14世纪瑞士人民反抗奥地利统治的一段历史。瑞士的部分农民、牧民和猎人组织起来,准备起义,以反抗奥地利总督的暴政。猎人威廉·退尔是一位神射手,他过惯了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生活,没有加入起义组织。但一次凌辱他的事件触怒了他。肆意剥削压迫瑞士人民的奥地利总督凶狠无聊,他叫人在广场竖起一根长竿,长竿上顶着一顶帽子,令路过的瑞士人向帽子敬礼,以示对总督权威的臣服。一日,威廉·退尔路过广场,看见长竿上的帽子而未向帽子鞠躬。于是,他被抓起来关进牢中。后经人求情,总督答应可以放他出来,但必须完成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一个十分狠毒的花招:总督让人在威廉·退尔的儿子头上放一只苹果,令威廉·退尔用箭射击苹果,如果射中苹果,就证明威廉·退尔是真的神射手,并可免罪,如果射不中,就立即处决。威廉·退尔暗中多准备了一只箭,如果伤害到儿子,他就用另一支箭射死总督。威廉·退尔射中了苹果,但总督食言毁信,依然逮捕了威廉·退尔。押解威廉·退尔的船经过卢瑟恩湖时,突然风浪大作,威廉·退尔趁机一箭射杀了总督,逃脱了虎口。威廉·退尔受到民众的拥戴,他带领民众起义,推翻了奥地利统治,瑞士获得了独立自由。威廉·退尔成为瑞士人民爱戴的民族大英雄,他的英雄事绩在瑞士代代相传,家喻户晓。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irgbkqf.html

琉森湖畔,回望大师的评论 (共 5 条)

  • 淡了红颜
  • 残影
  • 今生依梦
  • 浪子狐
  • 听雨轩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