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张“玻璃底片”的人文情怀

2018-05-23 22:52 作者:心程之旅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曾在市、县媒体和《当代文艺家》微信公众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的巫溪业余作者言秋,近日,向笔者展示了一枚保存完好、上面印有一位年轻军人肖像的玻璃底片。透过底片,可以清晰地看见军人胸前佩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7个大字的胸章。受好奇心驱使,我对这从未见过的玻璃底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一枚长4.5厘米,宽(或高)6.4厘米,厚约2毫米的玻璃底板。近似于后来的大二寸或小三寸胶片。据底片持有者言秋介绍,底片上的军人,是她现年83岁的父亲。今年5月15日,言秋在《中国散文网》发表《不老的军魂》透露了父亲的身世和鲜为人知的秘密。出于对50年代抗美援朝军人和老父亲的敬仰,言秋一直保存着这枚十分珍贵的玻璃底片。

资料记载:早在胶片问世以前,不少照相馆都有玻璃底板拍摄照片的经历。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50年代,大陆公私合营建制的照相馆,大都采用“玻璃底片”拍摄。

玻璃底片,是在玻璃片上涂上一层薄薄的溴化银晶体,因为溴化银对光很敏感,当光线照射到溴化银晶体时,晶体表面的银离子被还原为银原子,这些银原子组合成图像的一个个黑点(近似于今天数码摄影机上的象素)。然后,用“硫代硫酸钠”作定影剂,把没有曝光的溴化银晶体溶解,一张成像的玻璃底片就“显”现出来了。

报载:2016年5月11日 ,国家故宫博物院发现了许多拍摄于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玻璃底片,总计件。内容涉及书法、绘画、碑帖、铜器、金银玉器、漆器等各种物件 …… 这些物件的背后,记忆着国家民族的兴盛和人文风貌,是维系家风、传承荣誉的精神财富。

上世纪六十年代,胶片摄影普及,玻璃底片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没有看见、也没有“玻璃底片”的概念。言秋“珍藏”的玻璃底片,如果需要冲洗,只有费心劳神、通过专家特殊技术处理了。(肖 治/文)(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ijvrkqf.html

一张“玻璃底片”的人文情怀的评论 (共 11 条)

  • 浪子狐
  • 襄阳游子
  • 心静如水
  • 那片彩虹
  • 倪(蔡美军)
  • 吴勉翰
  • 玲子
  • 淡了红颜
  • 听雨轩儿
  • 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