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品是最高学历之一——做人品格五讲(随笔)

2019-09-24 21:09 作者:冬虫夏草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

1.讲忠

说到忠孝,这里先解析一下曾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主要针对为官而论,因古时都是千里做官,交通不发达,又受经济、信息的局限,只能为国家尽忠,不能在家尽孝,二者互相矛盾。而现代的信息社会,交通发达,经济、生活水平已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完全做到既尽忠又尽孝,二者不是对立的。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忠孝必须两全,既要干好事业,还须孝顺好老人。

“会做人”,就是一个人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并能按道德标准去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能做事”,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做好各方面工作并获得社会认可。“品行好”就是道德修养好、“会做人”,业务能力强、“能做事”。做出怎样的事,显示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做出什么样的事。也就像民间那句脍炙人口的俚语:“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下假神”。还可将此引申为:“跟着苍蝇找厕所,跟着蜜蜂找花朵”。

自古至今,关于孝顺的传说故事与范例很多,像“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还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人们广为推崇的“二十四孝”就是很好的范例。凡做人多为以孝为本,凡是不孝之人,都不是什么好人。试想,那些平时对自己的娘、老人都不好的人,他(她)能对谁好?这也就印证了现实生活中流传的一句话:“如果他(她)连父母都不,那还指望他(她)爱谁呢?”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和别人的关系会是怎么样。古时人们奉行的是“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的理念。因此,忠孝做人尤其被看重,然又以孝字为先。

读过现代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他的老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是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在我们几十口人的大家庭里,父母两位老人吃住都跟着我,尤其是我在县城上班时,他们都是由我照管抚养几十年,一直到两位老人去世。

2.讲仁义

仁义属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因此,“仁义礼智信”也称为儒家“五常”,最初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又延伸为“仁、义、礼、智”, 汉儒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就是仁爱与正义。

讲仁义才称得上是正人君子,而不讲仁义的人就是小人。好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早年,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曾针对那些不光明正大的人指出:“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事实上,也只有那种小人总善于“当面说人话,背后说鬼话,人鬼不见说胡话。”用着你的时候,专拣好听的说,不用你的时候,为达到个人的一己私利,什么事都可做出来。正如“文革“时期的卖国贼林彪,“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却念念不忘的总想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大权,暗地里来谋害毛主席。这种不讲仁义的人,历史上出卖同志和领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像抗日战争时期的叛徒李小金,曾出卖自己的领导刘英。

刘英是江西瑞金象湖镇竹岗村人,中共党员。曾任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主任。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后,1935年2月刘英、粟裕奉命组建挺进师,深入浙江,领导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浙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刘英历任挺进师政委、师政委会书记、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兼临时省军区政委。率部进入浙江南部,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先后领导开辟浙西南、浙南游击根据地。任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兼闽浙边省军区政治委员。全国抗战爆发后,历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华中局特派员,指导闽浙赣地区革命斗争,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卓有成效。1942年2月在温州,由于他身边警卫员李小金的出卖,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同年5月18日,在永康英勇就义。

读过小说《红岩》的人不计其数,都知道江姐是被叛徒蒲志高出卖的,实际上蒲至高的原型(真名)是冉益智。在新中国成立与四川解放前夕,也就是1948年6月11日,由于叛徒冉益智的出卖,从而导致了中共川东地下党组织系统几乎是彻底被瓦解,导致江竹筠(江姐的原型)、李青林、李承林、雷震等一大批地下党的骨干分子,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被敌人逮捕,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地危害和损失。

3.讲诚信

何谓诚信?有几个小故事:华盛顿与樱桃树。一次,华盛顿砍了爸最心爱的樱桃树,由于勇于承认,爸爸没有批评他,而且还赞扬了他高尚的情操。孟母。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集市旁居住时,东邻有人杀猪,孟子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漫应:“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孟母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忍痛在捉襟见肘的生活费中,拨出一部分钱买了一块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

还有一回,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的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

诚信是一切事业的成功之本。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坦率和真诚,在哪里也一样。我比较欣赏朋友间的那种纯净和坦荡,就象蓝天,睛空万里,象大海,那么宽厚博大!无论是当官、做生意、做人,都得讲诚信,各行各业不论干什么,没有诚实信用都不可能成功。像一些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讲诚信能及时归还银行贷款,银行就支持,如不讲信用,就不支持。好说山不在高,有树则名;水不在深,清澈则明;朋友间不在多,心诚则行。只有真诚,才能相处;只有真心,才能相知。无论是在现实中和虚拟世界上,我们都离不开朋友,我们都渴望拥有知己。因为,在人生的路上,并非到处都充满了掌声和鲜花,并非事事都一帆风顺。本人常讲诚信,凡是说到的话,就一定得落实,及时兑现,说到做到。

4.讲忍让

忍让,常被人视为“软弱”与无能的同意语。这是一种误解。事临头,三思为妙,火上心,一忍为高。

《论语.卫灵公》有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就是提倡忍让。忍又冠之以“小”字,指出了忍的范畴和规定性,就是说小事情要善于忍。在小事情,非原则问题上不会或不肯忍让,就破坏了整体和大计划,就很容易闹出大乱子。

忍让和自尊是相通的。不能认为忍一下口气就丢了面子,让人三分就有失个人尊严。相反的,小忍而不乱大谋,常常是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自尊。

忍让不是软弱,也不是窝囊;不是无能,也不是麻木;不是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也不是放弃对原则的维护。忍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风范,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是一种无私的胸怀。苦涩的一笑是忍让,一声“没关系”也是忍让。没有忍让,就没有平静;没有忍让,就没有和谐;没有忍让,就不存在友谊;没有忍让,就谈不上远大的理想。忍让是生活和谐的润滑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谐的生活。

古人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韩信当年不能忍胯下之辱,后来就不可能成为赫赫有名的常胜将军;邓小平如没有超人的忍耐精神,也就不可能有神奇的“三落三起”。在一次的庆功宴会上,有一位年轻的士兵不小心将菜汤洒在一位将军的秃头上,众人目睹此景,不禁骇然,士兵吓得更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想不到将军竟幽默地对士兵说:“年轻人,你以为用这种办法能治好我的秃头吗?”将军话音一落,全场紧张的气氛即刻松弛下来,士兵的失误,非但没有招来暴风骤,反而引起场内的一阵笑声。将军的宽容大度,不禁使大家肃然起敬,人们在宴会上也领略了一次什么叫“将军风度”。

生活中,我们理应多一些忍让,忍让也是人生豁达的试金石,人要活得有内涵,没有必要和别人斤斤计较,没有必要和别人争强斗胜。请记住:给别人让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一条路。历史上有成就的人,哪个不具备忍让的品格?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 ?乔老回答:“就是一个字,忍”。夫人佟琦也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生活难免有摩擦,需要忍让来润滑,二老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还有清朝康熙年间“六尺巷”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老城区西南角。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这条看似寻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只需四五分钟,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来历。据史料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大学士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这首诗的内容是:“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阅后豁然开朗,便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张英的宽容大度让六尺巷的故事被传为美谈,至今依然带给人们不尽的思索与启示。

修身为先,大度做人。让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换万世流芳。张英的谦逊礼让,不仅成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更是中华民族里仁为美、和谐理念的充分体现。六尺巷虽不足200米,但是文化内涵却远非四五分钟距离所能承载的。几百年后的今天,当一些人争长论短、追名逐利、争权夺势,在虚假的寒暄中,掩藏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的时候,六尺巷带来的是触及灵魂、发人深省的人生思索,是在世事纷争中归于宁静与平和的精神净化。让一点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张英的其言其行蕴含着中华传统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更体现出为官者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这便是一代儒臣风范的体现。张英身为一朝宰辅,却不恃权压邻,律己从严、舍利求义,权不为己所用,身以德服天下,而现今社会一些官员公然违规违法、以权谋私,置社会的道德法律于不顾,可谓相形见绌。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既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又应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始终心存敬畏、慎独慎微,才能无愧于心,不辱使命。

5.讲善良

作为一个人,首先得行善。三字经中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将其发扬,代代相传。当人还有善良,她就是美的。所以,人的善良让人间温暖;人因善良所受的伤害和负重让人同情;人因善良为他人所做的牺牲让人敬重。

做一个善良的人,不光要善待人,更要善待一切,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恶事。要树立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敬我,我敬人人”、“我想人人,人人想我;我爱人人,人人爱我”这样一种理念。好说人在做,天在看,做事瞒人瞒不过天。要尽量多做善事,少做恶事,特别是对那些不如自己生活上困难的人,一定要想法帮上一把。

有时候,善良可以唤醒人的良知。曾经读过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位得道高僧,住在深山中继续修行。有一天,高僧见月色很美,就趁着月色到林中散步。不料,他回来时,发觉自己的茅舍正在遭小偷的光顾。高僧怕惊动小偷,一直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在他这儿不可能找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离开时,在门口遇到了高僧。高僧说:“你走这么远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呀!凉了,你穿上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外衣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低着头走了。

第二天,这位得道高僧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

《中央车站》是一部巴西经典电影,曾经获得过四十多个国际电影节大奖。电影讲述了一位老妇人多拉陪同一个孩子乔舒亚,去远方寻找他爸爸的故事。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电影之外的故事。

年轻的电影导演沃尔特需要从全国各地的小孩中选择一位男主角。这天,他因事来到城市的一个车站,一个小男孩要为他擦皮鞋。他当时拒绝了这个孩子,于是,这个孩子问他能不能借给自己一些钱,好让他买个面包,等他擦鞋挣了钱,他一定会还给他。这时,他才发现眼前的这个瘦弱的孩子,和自己想象中的电影男主角很相似。他给了孩子买面包的钱,并且告诉他,明天可以去他的工作室找他,不但有饭吃,还可以挣钱。

第二天,当他来到工作室的时候,却惊呆了,昨天擦鞋的小男孩不但自己来了,而且还带来了几乎车站所有擦鞋的孩子。导演在这些孩子中间发现,有几个比昨天要给他擦鞋的孩子更机灵,似乎也更适合当这个电影的男主角。但是最后他还是决定让这个孩子来试试,因为他觉得他是个善良的人,而电影中的孩子,正是一个善良的人。后来,这部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个在车站擦皮鞋的孩子,就此走上了"星光大道",成为巴西家喻户晓的明星文尼西斯。

书载,以前有一个人贩子,拐了一个5岁的小男孩,小男孩没有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哭,一直叫着人贩子叔叔,并且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说:“叔叔,我最爱吃这种糖了,你的孩子也喜欢吃糖吗?叔叔,给你吃,挺甜的。”这时,人贩子才想起自己也有一个家,也有一个5岁的女儿,女儿也喜欢吃糖,每次吃糖,都要送给他嘴里一颗,亲亲地问道:“爸爸,甜吗?”人贩子这才意识到,生活在最困苦的时候,也有它甜的一面。小男孩的一句话,搅起了人贩子还没有完全泯灭的良心,也搅起了他对人间亲情的珍爱之情,他决定去投案自首。案子破了以后,除了他,案犯里所有的人全判了死刑,只有他判了15年。可以说,是他心中那点残存的善良救了他,因为如果那次他没有送回孩子,没有投案自首,迟早有一天他最终会被逮到,最终也会被判死刑。

由此,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不少误入迷途的人,让我们像故事中的主人那样,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唤醒他们心中的良知吧。

(未完待续)

2019.09.17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hacpkqf.html

人品是最高学历之一——做人品格五讲(随笔)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