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远去的爆竹声

2019-04-23 07:37 作者:老秋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这是一座老城,确切讲应该是许多条弄堂构建成的城市。弄堂是硕壮的根,城市才是葱茏的华冠。弄堂更是块古老的田地,我们就是这田地里的庄稼,古往今来、一茬又一茬,花开花谢、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其间,从未离开暄闹爆竹声。

暖阳弥漫的日子,老宅的青石台阶,常作老奶奶的晒场。宝宝的新衣、宝宝尿布、宝宝的箩被,记不得晒过几次了。媳妇已经身怀六甲,分娩在即,老奶奶还要准备红糖鸡蛋,酿酒,更不会忘记准备一封万响爆竹。宝宝的降生,像新年的第一声雷,兴奋了家人们的快乐细胞,点燃那早就准备好的爆竹。新生命的诞生,添丁增口,家庭兴旺。爆竹化作庄严的礼炮。爆竹声传递了喜讯,敬畏生命,邻居街坊、亲朋好友,登门道喜,络绎不绝。你抱抱、他瞧瞧;你说宝宝像妈、他讲宝宝像。弄堂人家飘然着的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大人盼挣钱、小人望过年。弄堂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过年好,有漂亮的衣服穿,有好吃的东西,还有好玩的玩具,平时得不到的放纵和享乐,过年都能实现。还有更重要的是燃放爆竹。谁的童年没有爆竹情结?长辈们给的新年压岁红包,多半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灰飞烟灭。新年里,无论刮风下、落霜飘,奔波于弄堂,裸露冻得通红的小手,蹲在地上拣别人家尚未燃响的哑炮。童年的快乐在缕缕的硝烟、芳香中潇洒。

爆竹前世今生的传说,弄堂里的老爷爷们已经记不清楚叙述了多少遍。穿越时空寻觅,远在唐宋年间就有爆竹的记载: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他的畲田行诗中就有"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的诗句。宋代诗人王安石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声响不仅仅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声流露,而是在人生许多方方面面能听到它的声响。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弄堂里长大的男女崽俚,到了结婚的那一天,自然少不了爆竹添喜。有趣的是弄堂里流传抬头嫁女,低头娶媳妇的习俗。接新娘、送新娘、开酒席、回娘家,所有叫得出名堂的爆竹,全部由男方家掏钱。男方家父母哈哈笑笑"娶媳妇花钱天经地义,既然身体已经下水,还怕两只耳朵被淹。"行,要多少爆竹,买多少爆竹。结婚也是结义,理解方能万岁。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弄堂里又升起了一缕新的烟火,多了一户烟火人家。

春晚新年的钟声在天地间激起深沉而宏大的回音。美好的祝愿!共同迎接新的春天!此时的弄堂会响起震天的爆竹声。爆竹声与钟声似乎相关,其实无关。这是家家户户"封财门"爆竹声,外出的家人必须按时回家关上家门,在家守岁或休息,亦称享福。"封财门"是弄堂里的传统民俗。财运亨通、财源滚滚、财大气粗,万丈高楼凭"财"起,可以尽情思想,构筑新年的蓝图。弄堂文化,爆竹是不可替代的标点符号。(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世界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所以有人说要尽情地享受人生。有因必有果,有生就有死,谁也逃不脱生死的轮回。当弄堂里的老人驾鹤西去,惊魂的爆竹声无凝是曲哀乐,叹惜一个鲜活生命的消失。当老人的棺木从家中抬出,抬棺木的人会在弄堂里抬着棺木停一停。再点燃惊天的爆竹,仿佛是叮嘱长眠的老人:你是从这里出去的,记得从这里回家。西游的路上,还有多沟沟坎坎。爆竹伴随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这座老城内有个地名,传说和爆竹有关。那年年三十,两户人家较劲,燃放爆竹。爆竹声声,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互不相让服输。最后把爆竹店爆竹买光了、燃尽了,才算罢休。从此,这里被人称作"斗富弄"。斗富弄还在,它是百年老街,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己亥新年的钟声又在这座老城回荡。老城的弄堂从此却没了闹热爆竹声,比较往年春节,显得格外地清静、寂寥。千百年来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在此定格。这是禁止燃放爆竹,保护生态环境新理念与中国传统习俗文化的激烈碰撞!容我实话实说:爆竹其实已经严重污染了的生态环境、爆竹已经严重地危害了公共安全。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不是危言耸听!

别了!声似炸雷、硝烟弥漫、纸屑满地的爆竹。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gywpkqf.html

远去的爆竹声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