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上山下乡6.那阵儿】

2018-05-12 15:28 作者:上下游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这是一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非常优秀的《毕业歌》,曾让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热血沸腾。歌词为:(一)、“七月的风吹送着花香,祖国的大地闪耀着阳光,迈开大步走向生活,条条道路为我们开放。再见吧!亲的母校,再见吧!亲爱的老师,再见吧再见吧,我将要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青春放射光芒,我将要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青春放射光芒。”(二)、“建设起千万座美丽的新城,开发出祖国无尽的宝藏,让丰收的歌声到处飞扬,用劳动创造幸福的乐园,再见吧!亲爱的母校,再见吧!亲爱的老师,再见吧再见吧,我将要戴着奖章再回来拜访,让胜利同声欢唱,我将要戴着奖章再回来拜访,让胜利同声欢唱。”

就是这首歌,还原了那个年代,还原了那些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岁月,或许这就是后来上山下乡的前奏曲吧。

回望历史,知识青年大规模上山下乡前,亦即M Z 席上山下乡指示发布前,就曾有真正的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到工(矿)、到边疆、到农村(邢燕子等人就是杰出代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其中到农村仅仅是祖国号召中的一项,至于后来的“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则是“伟人”的另一伟大抉择,而这一抉择除毛老人家外,恐怕至今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诠释得了这一“最高指示”的真正意图与真实含义。(一)

话说“老三届”与“知识青年”是这一历史时期特定的词汇。“老三届”是指上世纪66、67、68届初、高中毕业生。而“知识青年”则应是这三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指非农业户口)人群。然而,“老三届”则不假,“知识青年”则只能牵强附会,这是因为文化革命使67、68二届初中生不具备完全初中文化,也就谈不上什么“知识青年”了。

至于后来持续的“上山下乡”运动,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兵团、农垦、农场、林场、牧场知识青年与伟人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就大相径庭了。因为兵团、农垦、农场、林场、牧场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没有“贫下中农”的,而没有“贫下中农”的地方又如何“接受再教育”呢?!

“老三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三个词是相连贯的,接受“再教育”的主体也就是这部分人,少了其中一个内容,就没有真正贯彻落实伟人的“最高指示”。要不在当时,在咱当地就没有动员,也没实行1969届初中生“接受再教育”去“上山下乡”的呢!至于70届以后下乡的则是“上山下乡”运动的继续与深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其实,伟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句话已经说的再清楚不过了,这就是反映在“再教育”这三个字上。结合我党一贯主张要求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传统与经验,对照后来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不难理解了。

接下来,接受再教育多少时间,如何衡量再教育合格与否,恐怕伟人都没有仔细考虑过。现实是有的人下去当年就出来了(当年应征入伍),有的第二年就出来了,以后每年都有招工、招干离开农村的,我可在农村呆了66个月(1968年10月至1974年4月),有些人甚至比我还要长。(二)

在这里,谈到根本改变“老三届”知青命运时,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就是福建蒲田一位小学教师李庆霖。

正是这位李老师写给M Z 席的一封信,才引起主 席重视,并在那封信上批复:“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这才有后来知识青年返城与就业问题的最终与彻底解决。在这里,后来返城的知青都应当向这位老师表示感谢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当时响应号召的知识青年,不仅仅是插队广袤农村接受再教育,与贫下中农同生产、共劳动、同甘苦、共命运,劳动没有收入,生活没有保障,接受锻炼与教育的一群年轻人。还有享受兵团、农工性质,拥有一定固定收入待遇的另一批人年轻人。这批人是有组织、有保障的兵团、农、林、牧垦人,这批人有组织纪律约束,没有“自由”,没少“牺牲”。当奉献精神消磨怠尽,当“老插”命运与自己命运产生极大反差时,矛盾与问题最终暴发了,这就是后来引发的云南农垦知青率先要求返城大潮。

在当时,分散插队的老插绝大多数为本省、地区、县、区(镇)知青,一般采取就地就近安置,且人数众多(约占80%),分布也最广,几乎是全国农村处处都有知青。而兵团、农、林、牧垦知青,则是集中安置的大城市(直辖市与省会城市)户籍的知青。因此,返城大潮也分为二个阶段:(三)

第一个阶段缘于M Z 席给李庆霖复信后,这部分老插知青除国家计划招干、招工、招生(工农兵学员)外,大部分基本属于各地自主消化,主要安排在县域经济的地方国营单位,少部分消化于集体所有制单位。可以说每一个知青都得到了一份相应工作与收入。

第二阶段也就是1978年轰动全国的云南农、林垦知青强烈要求返城的诉求了。虽然最终取得胜利,诉求得到中央及地方千方百计的安置,但安置的情况却比老插们差了许多,尽管如此,回城、回家的愿望终于实现,但却忘记与忽略了安置的质量,以致很多年后再次受到改革浪潮的冲击,处于买断工龄与失业的绝境。

就是咱这一代人——老三届,当年曾无不自豪地称“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曾无不骄傲地说“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就是咱这一代人,曾经受“三年自然灾害”(身体发育受影响);曾经受文革洗礼与上山下乡(该念的书没有念);曾经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吃过苦、流过汗;曾遭受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后患(失独者尤其凄惨);曾经受了失业、下岗、工龄买断。

就“老三届”来讲,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这批人已经老了,几乎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对于历史,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却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完)

(作者:承上与启下)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gydrkqf.html

【上山下乡6.那阵儿】的评论 (共 8 条)

  • 稚藕弋
  • 雪
  • 紫色的云
  • 襄阳游子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 吴勉翰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