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谷院里说国学

2019-10-06 18:02 作者:文生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羑河纪实之一五二

小谷院里说国学

文生

老文在小谷院里和老人们闲谈时,有人谈到自家孩子大学毕业后,找不下工作,就在城里私人办的国学班教学,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学生还不少,于是聊到村里老早以前小谷院里就有人办私塾教国学,还考证校勘古书,称为小学,邻村的举人、秀才也来请教。

老文他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没有接触国学,上学时批判过《四书五经》,说是批,实际是人云亦云,谁也没有读过,有的人家是有古本《四书五经》,上面印的是繁体字,竖排的,先是不敢让人知道,后是不敢保留。没想到老了,传统的东西又火起来。不过,在老文看来,名义上国学指的是诸子百家学说,实际以儒家的《十三经》为主。

老文问:国学是学三、百、千?那人说:三、百、千是入门,核心是“三纲八条目”,具体就说不上什么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老文知道那人和他一样,所以对国学说不出什么。

老文和以前在网上查古人谈功利一样,也去网上查“三纲八条目”。

“三纲八条目”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宋明理学家朱熹在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 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 “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八条目”。

查了不少,老文认为,现在很多人讲的“三纲八条目”,多半是就事说事,在概念上绕圈子:因为重要,所以重要。循环论证,没有什么新意,并且与古今现实相左。不知其如何产生,不知其内涵如何,不知其如何演变,不知其用在什么人身上,不知在新形势下如何诠释。

例如对“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这样的解释:“真正戒除掉对外界物质利益的贪心诱惑之后,才能真正找到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知识,知道了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知识就会心里踏实态度诚恳,态度诚恳了心术思想就端正了,思想一端正人的品格就提高,品德修养好了家庭关系就会和谐,能把家庭管理和睦人就可以管理国家,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人才可以治理好天下。”这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

老文认为:对“三纲八条目”,古人已总结出:“内圣外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外王。实现内圣外王是为了践行”三纲”:明德、亲民、止善。

要认识传统,必须对传统产生的年代及现实情况作个考察。

在传说时代,帝王们一是格物致知,观察事物,学习创造,发明了很多东西。有巢氏,燧人氏,解决了住的、用火问题,黄帝发明了好多东西,解决了更多的民生生活疾苦:二是靠个人表率带动人们战胜困难,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同时在培养人才上多方考察,如尧多方考验舜并禅让。

老文想:三皇五帝就是“三纲八条目”的最早践行者,后人根据其行为进行总结。

但是,老文也知道,据《竹书纪年》记载,传说中的“禅让”其实是伴着血腥风的。《三国演义》上曹丕夺了东汉天下后说:我知禅让是什么回事了。

传说中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已表明人们很早认识到“齐家、治国”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事。直到现在,许多报刊对先进人物的报道就强调指出这一点。

秋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的生存有赖于诸侯王的外事武功,其次才是内在修养。宋襄公的行为之所以成为历史笑柄,就是宋襄公的思想还留停在光明正大对抗的阶段,而时代,用孟子的话说,已进入以诈取胜的年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宋襄公被打败了。

孔子一面责备管仲的僭礼,一面称赞其“……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赐……”。这表明,在孔子时代中,内在的修养“仁”只是评价的前提,外在的事功“王”才是评价的根本,只要作出巨大的成功就行,不心拘于礼、仁。宋襄公不缺仁义,但欲“匡天下”没有没有成功,于是他的仁也就成了笑柄。

老文想,孔子大约也知道禅让什么回事,只好存而不论。孔子纠正“礼崩乐坏”的重点放在行周礼上,理想人物是周公,春秋五霸好歹还打着尊重周王的名义为天下定规矩,有周公的影子,故还对五霸有所肯定。

但是,孟子强调管仲的功业是不足道的,管仲的僭越远远大于其事功,再大的平天下功绩也不能作为评价的依据,因为不能弥补其行为上的失德。这是针对战国的现实而说的,当时各国根本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只顾开拓自己的国土。孟子讲各国要行仁政王道,安于治理好自己的一片天,不要图治天下,天下是周王的。孟子在这里发现了矛盾,解决的办法是实行仁政。

墨子认为两者要结合看。鲁国国君有两外儿子,一个好学,一个散财。谁能当太子?墨子说,我不知道,说不定都是在沽名钓誉。愿国君给合其功而看。

至宋明理学,总结出“三纲八条目”,但“内圣”(内在的道德修养)逐渐成为评价人的唯一标准。先是认为认为人的内圣是本,外王是未,必须先内而后外,先诚意正心才能修、齐、治、平。后来发展到一讲外王(事功)就是错,诚意正心本身就是治国平天下。再后来发展到认为外在事功会伤害内在的圣,例如见到树木联想到可以当桥梁就感到罪过,因为这涉及到了功利。伟大的汉武帝,击败匈奴不可取,因为这导致了穷兵默武。

于是“三纲八条目”的内圣外王之学,日渐成了脱离实际的无益空论。空谈压倒了一切,不问事功如何,能否高谈“纲目”成为评价人的依据,任何作为在他们眼中都会成为伤害内在的圣。“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还算好的。在实际上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之时……纸上谈兵、守旧古板、束手无策、见风使舵、助纣为虐、认贼作父、甚至引狼入室……

三纲,说的是平天下后,要做到明德、亲民、至善。

八条目中,格物致知是学习,诚意正心是品德,修身齐家是生活,治国平天下是做事。

虽然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但实际上“三纲八条目”是“大人”之学。首先是“格君心、正朝廷”,制约君臣权:其次是“训文人,束百姓”,规范民众。至于庶人,即民众,是小人,是群氓,只有屈从礼节的份……

只有到了社会主义,才能对传统进行新的诠释,“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才能真正的属于每一个人。老文认为:明明德者:彰明美德。亲民者,亲者新也,日新其德。至于止善:心灵得到自由和解放。格物致知:求真务实,学以致用;诚意正心:态度端正,品德优良;修身齐家:强化修养,家庭和谐:治国平天下:做好工作,成为国家的建设者。虽不是准确原义,然大体可如此解读。

老文认为:过去只有大人物才谈的上践行“三纲八条目”,现在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人们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只是社会分工中的一个。一个人,有道德修养,努力学习业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是在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都是在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努力,都是在参与治国平天下,都是在实现自己人生境界的完美。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就是建设社会、完善人生的楷模。

老文想,传统观念就是这样经过风凰涅槃有了新的诠释。在小谷院的老私塾里,有机会这样讲国学,是与进俱进。与想象中的古人解读对照,一定有趣。

羑河纪实系列均为原创

2019年10月6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fqxpkqf.html

小谷院里说国学的评论 (共 4 条)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雪儿
  • 淡了红颜
  • 浪子狐
    浪子狐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荐读!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