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麦场往事

2018-10-21 12:42 作者:孟召功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麦场往事

山东省 孟昭功

弹指一挥间,麦场将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被人们慢慢忘却,但很多画面、片段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几十年来挥之不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均已大队建制,根据人口分以若干生产小队集体耕作。麦子黄梢时节,处于上级单位的公社(乡、镇)总要召开三生产动员大会,各大队也相继提出新建、整理麦场的方案,那时的麦场是从不耕作的,大多生产队在场边建了场屋,便于每年对麦场的管理。随着布谷声声入耳,各生产队均陆续准备麦场,对原有的场址进行整理。首先将场地泼上一层水,撒上一层薄薄的麦糠,稍干后套上黄牛拉上碌碡,一遍一遍的磙碾,直至磙碾地平坦而没有尘土泛起。麦场整理完毕,每个生产队大约都有十几块大小不等的麦地,陆续成熟。从这时起,各生产队长一般鼓起肚子在街上大声吆喝“割麦的走了”。那个年代,社员群众大多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忙活农活,每到麦收季节,人们情绪激昂、精神焕发,盼望有个好收成,所以从十几岁放假的学生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手中握着早已磨好的镰刀,拉着排车去收割麦子。一般每人三垄,一步步弯着腰一镰刀一镰刀割着、捆着向前推进。几亩地的麦子也就几排车,我那时还小,一般跟着大伯家二哥拉车,经常我把散落四方的麦子捆搬运到排车跟前,收集成一大堆,二哥就一捆一捆地放到车架上码好捆牢,这样将麦拉到场里。我有时拉车用不上劲,经常受到二哥的数落。尽管二哥不客气地说教,但我仍想给他作伴,因为拉车比割麦好得多,每天还多挣一个工分。

小满过后,麦子全部进入收获季节,这时人们展望着一望无际的滚滚麦浪,露出了少有的微笑,麦垄间沙沙的割麦声,青年男女不时高歌。一晌午时间,十几亩的银海麦浪变成了捆捆麦子布满地块,等待运输的独轮车、地排车开始派上用场,这时我常常忙活在地、场之间,来回洒下一路汗水,将麦捆运输到场里垛起来。

垛垛时要不断踩垛,这样才能使垛结实,不至于歪垛,有时一个场间要垛起十垛二十垛麦子。队里派出的看场人多是收打好手,将一个个麦垛按顺序进行晾晒,晾晒要厚薄均匀,经常用叉子翻弄,让麦子都被晒到。开阔的场地,被抖擞开来的麦子,映照的象片银海。待到麦子晾晒到了可以碾轧的程度,开始套上牲口,鲁南地区多数是耕牛,早晨饲养员将其喂饱喝足牵到场间,每只牛套拉起一只碌碡,在麦场里来回转动,轧场人抖动长鞭,对牛不断地吆喝着、催促着。一般两只牛套拉两只碌碡分里外圈转动,使每颗麦子都能受到辗轧。一两个小时后,吆喝的牛也累了,被辗轧的麦子该翻场了。牛被牵到场边喝水喂料,休息的空间,专职看场人用叉子将麦杆翻动着,以便让麦粒落下,这样大多麦穗都已成了空壳,剩下仍在麦壳的麦子经太阳暴晒,也发出了磕巴响声,它们也想着尽快挣脱麦壳的束缚,亲眼看到这美好的世界。这样经过三四次的碾压翻滚,三四百公斤的碌碡在麦穗上的挤压,绝大部分麦粒已脱壳而出,但多数有麦糠残留,这时几个看场人同时拿起叉子,将被碾成的麦穰挑到场边垛起来,露出了厚厚一层麦粒并稍有麦糠,这样把这些麦子堆起来,开始扬场。扬场要观察风向,用木锨把麦子扬得老高,风刮走了麦糠,麦粒散落下来,这才是人们最后想要的果实----麦子。是粒粒皆辛苦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六七十年代是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作算,大多按人六劳四操作的,到夏季作算时,除送交公粮(皇粮)外,每人能分摊到几十斤麦子,多数不舍得吃,拿到集市上卖掉,以换家庭生活必须的油盐酱醋。仅留下几十斤麦子到年吃一顿水饺。每年的六月初一、八月十五,条件稍好的,喝吨面条以此改善生活。1980年,改革的信息首先从深圳开始传播,迅速蔓延到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这时农村也开始了分田单干、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大块土地按人头分割给各家各户,这时小块麦田随之出现,由于分田后的农民更加注意深耕细作,及时施肥浇水,麦子的收成也逐年递增,麦场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刚开始生产队保留麦场,让群众按先后顺序进场打麦,所以场中的麦垛由大变小,由少变多,分田包干的第一、二年,生产队饲养的十几头黄牛多数卖了,这样的麦场上开始几家协作打场,用人力合伙拉动碌碡,在厚厚的麦秸上转动,估计他们是真正要用洪荒之力的,有不少家庭没有扬场技巧,临时请人帮忙。家中备好烟酒饭菜让扬场师傅饱餐痛饮,那时的民间交往多数还不以钱说话,社会风气这里不妄加评判。八十年代中期,小型打麦机开始登场亮相,慢慢占据了麦场,这种简单的机械化解放了很多劳动力,但麦场中曾经怎么也绕不过叉子、扫帚、扬场锨,对六十岁左右的人还是感触挺深的。

农村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麦子稳产高产,已势不可挡,不少地块小麦产量过千斤的已成常态,时间推到2000年后,打麦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由五六十年代的老牛拉碌碡,小型打麦机以及联合收割机,将收麦、打麦于一体的现代化操作方式,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这是我们这代人做都不曾想到的。

麦场几十年的变化可谓触目惊心,有时人们的思维跟不上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麦场已经结束这份使命,麦场上年年发生的故事在流传,麦场上所洒的汗水和难以说清的劳苦以及农家人所特有的厚道、淳朴和麦场中的谦让、和谐,像一道风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fqdskqf.html

麦场往事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