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雨人的世界

2018-11-01 10:30 作者:倪臻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读者,这个荷兰纽南乡下的傍晚色彩绚丽的七月美景将有别于你在这世上能看到的任何一个地方的黄昏:太阳已经褪去了炽热,像热吻后的安静小憩,带着满足的恬淡注视着宁谧的田野,高处的收割后的麦田里有几个身材粗壮线条不失优美的农妇在拾捡麦穗,低处的豆苗仍然郁郁葱葱,它们吸收了不同的光线显示出不同的光亮,高处明亮,低处稍显阴暗,仿佛低垂的眼睑,浓密的眼睫毛投射在脸上的阴影,带来一片充满遐想的朦胧之美。流萤是这片幻黄昏的音乐家,轻轻奏响流水,那流水掩映在一片稀疏的树林背后,在漫不经心的晚云注视下从高坡脚下的密草里流出银带,绕成歌谣,淙淙吟唱。树林的绿已经褪去天的浓郁变得听天由命,但这样的淡绿自得其乐,大片大片的金黄、橙黄、姜黄、明黄慵懒其中,既热烈又含蓄,仿佛少男少女的沉思别有一种悠扬的气质。

我们并肩而立,一起注视着光影渐渐变幻的山岗和田野,他是文森特•威廉•梵高。他注定被载入史册。这个创作了人类艺术史上不朽杰作《向日葵》、《鸢尾花》、《星空》的青年是非凡的,但作为世俗生活中正常的一份子,读者,请您饶恕我,我很难被梵高这样其貌不扬的人所吸引,这片从海水中涌起的陆地荷兰出产英俊少年和少女,就像波浪中走出的波塞英俊的面容,使我身不由己的着迷,而梵高丝毫没有波塞冬的英俊,这个衣衫褴褛面容土色的早衰的青年,实际上在尘世享有的寿命仅仅只有三十七年,此刻,他俯身在一片褐色土地上的身影矮小灰暗、毫无伟岸和出类拔萃的表象,东方哲学所谓的“蕴于内而形于外”对梵高显然并不适用,他尽管还拥有突出的文学才能,在他身上,你也看不到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他短暂的一生,除了对他深怀怜悯之心的弟弟提奥,这世上还有哪个人看出了这个其貌不扬精神紧张行为乖戾的荷兰乡下农夫拥有一颗伟大的心灵呢?仅仅用“曲高者和寡”能解释天才和尘世的关系吗?

这是秋天的田野,也是画家笔下的故乡,我千百次在画布上细细观察过的熟悉的田野,带着一丝恬静的意味深长。但是,撇开梵高本人不谈,如果在世俗生活之余你还对自然万物保持了不竭的兴趣,你就会持续不断地被梵高的画所吸引:那是一场色彩的狂欢,是长远的欢乐,更是一场持久的痛苦!但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都是彻底的、决然的、毫不犹豫的、纯粹的。老实说,世人无数,能够真实表现自我的人不多,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非凡的勇气和孩童的纯真。看多了哲学家的疯疯癫癫,你一定会认为艺术家会好一点,我说的好,不是他们更务实,相对于完全纯粹的哲学思考,颜料、画笔、那些可触摸的层次和线条,不是更能唤起我们的具体感受吗?但其实不然。

画家之于创作,是水獭饱食后仰望的云朵,没有一刻不在变幻,与其说他们被绘画的欢乐所吸引,倒不如说他们被绘画的痛苦所驱使,因为他们的曾今永远落后于现在,他们笔下的每一个此刻都在不断的成为过去,相对于绘画完成的短暂欢乐,那种无法长久挽留的痛苦仿佛更为持久,被大地仰望而永远无法拥抱的星空,生不逢时的情,都同样充满绝望的美,这使得每一个画者不得不面对永恒的困难,只有当他们熬过技艺的局限,真正沉迷于思想的无垠,并且无拘无束地用可信赖的色泽、明暗在画布上随心所欲地使得一切自然之魅影透出本相或者本相中真正的自然,他们的艺术创作才能脱离固定的物象事实转而成为意向粹炼的产物,这种认识上的创造更为通灵,使得心魄不再迷失于时空短暂的异彩纷呈。

我的研究对象沉醉其中,还丝毫看不出神秘主义施加在他精神上的影响,他此刻毫无精神病的症状,荷兰的温润的气候和静谧的傍晚毫不费力的美令人心旷神怡,以至于我都差点忘记了我那个不懂待客之道的伙伴,他显然更忘了我。但理解一直在持续,美妙的黄昏和即将来临的傍晚并不影响我们沉默的交谈,读者,假如你体会过“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特,也获得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美妙,你就不会嘲笑我和他交流的蹩脚,也不会对我们彼此奇怪的陪伴难以接受,真正的友谊不需要实际意义上的保持一致,而只需要思想的高度默契和水乳交融。

这个黄昏以它独有的温润把这片田野变成了我们的田野,这是绝对真实的吗?在寂静里,我感到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在我们之间激荡,每个人眼中的自然都是他自己心灵投射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黄昏是同一个黄昏吗?我心里不禁疑问,是这片原野产生了这样的画家吗?为什么是他而非别人?艺术家究竟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还是自然和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呢?他们究竟是受到心灵的指引描绘了自然,还是接受了自然神秘的启示描绘了心灵呢?我竭力想理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过我渴望探索艺术和人性奥秘的天真和好奇丝毫不会超过我身边这个可爱的人,他不顾世俗的礼仪,撇下我,独自跑到田埂上去观察自然界的一朵鸢尾花去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常常觉得自己无比富有,当然不是指金钱方面,(尽管我现在贫穷,但也许不会一直如此),而我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可以为之投入全部身心和灵魂,而这份职业又给予我启发,赋予我生命的意义。”他说,

我望着他,他认真地看着我,他是渴求真正的理解的,我的心里划过柔软的一瞥,对世俗生活的占有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像鱼需要水,呼吸需要空气,在他身后,米勒、舒伯特、斯宾诺沙们也默默地站着,仿佛是冥冥中,上帝抽走了他们世俗生活的权杖,把他们变成了尘世的乞儿,他们所有的灵性都只被允许为艺术和哲学而存在,他们的灵魂广阔到能拥抱整个宇宙,而他们的双手甚至抓不住一块能解决极度缺乏的肉体一餐饥饿的面包。

他的思绪正被他所探究的某一个世界所吸引,渐渐减弱的黄昏的光影轻抚过他的消瘦的营养不良的脸,仿佛惊醒了他,

“是的,”他急急的向我解释:“我的心情是多变的,这不用多说,我能保持内心的宁静,我对艺术有着强烈的信仰,坚信艺术如激流,将人带到极乐之境,不过,人本身也要付出努力,我想怎样,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事业,都是莫大的福泽,我怎能觉得自己不幸呢?我的意思是,就算身处困境,人生灰暗,我也不愿意也不应该被看作一个不幸的人。”

“你是一个幸福的人,”我想说,尽管在世俗眼中,他是个一无所有的乞讨者。这世上有太多饱食终日而活在不幸和痛苦之中无法自拔的人,我为什么不能给一个从没有伤害过别人自认为幸福的人以善意的鼓舞呢?况且从我隐秘的内心来说,难道我不是发自肺腑的认同这样的幸福?不幸有千万种,幸福只有一种:做自己,并为此感到满足!但是对一个衣衫褴褛经常三餐不继的可怜人说出这样的话,我仍然感到一阵愧疚,仿佛整个人类都欠他一个道歉,我却没有勇气说出口。

哲学并非艺术的手段而是结果,我不善于使用画笔再现自然,也很难从这种再现里端倪哲学的奥秘,正因为如此,我的好奇心一直得不到充分的满足。此刻在我身边的梵高,不是一个贴着标签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憔悴苍老的孩子,我观察着他,他自然的张着嘴面带迷惘地注视晚霞,面露一种不知世事的傻气,我相信我的注视里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促使我的沉默伙伴回过头来,他透过我看我身后的某个地方,我没有回头,我知道我的身后,美术史上最伟大的星空正冉冉升起,璀璨、深邃、昂扬、含着某种清澈神秘的难以遏制的激情!

“我爱我离奇的想象,盛开的意念,是扭曲的真实,鲜艳在狂想,即使人生有太多扭曲和痛,我的世界,依然光明到闪耀。”他没有听到我的话,他对着晚喃喃着,黑夜的降临并没有减弱他专注的眸子里奇异的光亮,那光亮燃烧起来,正如无边无际的向日葵在他眼睛里疯长,在铺天盖地的金色辉煌中,我的伙伴,这个不幸的人颓然倒下,像一只卑微的蝼蚁,没有发出一点声响。

他死了。我泪如下。

每一个艺术家,都是尘世生活中的雨人。

纯粹的艺术家是哲学家的镜子,照出他们自己思维的具体形象,真实和影子互为表里,艺术是哲学思辨的尘世花朵,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加以判断,他们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对艺术的绝对知道和对世俗生活的绝对无知。他们是真理王国里的孩童,他们对世俗生活的绝对无知不是指他们对现实生活缺乏完整的认识,相反,艺术的敏感使得他们甚至比生活中最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对尘世生活抱有更清醒更透彻的认识,但是,这一类人,他们全部的禀赋和生命只能被赋予一种事物,这就是艺术或者哲学,对他们来说,与其说艺术是他们生命的全部,不如说他们的生命依托艺术才存在,当艺术之光熄灭,肉体也就失去了世俗存在的表象。

雷蒙之于查理,梵高之于提奥,这世界,谁是谁的救赎者呢?

黄昏的光熄灭了,我孤独地站在大地上,我头顶上是照耀过梵高的星空,现在,它照耀着我,充满痛苦,也充满希望。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fimskqf.html

雨人的世界的评论 (共 4 条)

  • 听雨轩儿
  • 早岁那知世事艰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