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留宿大寨村

2019-07-11 09:31 作者:蔡怀森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留 宿 大 寨 村

蔡 怀 森

在晋中旅游,想到去大寨看看。

从晋中乘车经过寿阳县境到昔阳县大寨。

沿途的这一片区域应是太行山脉的中部地区,这段山地不似南北部分山体的高耸险峻,悬崖峭壁 ,而是浅山连绵,多林木覆盖。间有黄土沟壑,土石漫坡。历史上这里较之晋中走廊,汾河两岸的农耕要艰辛一些,山坡沟壑中的几亩薄田,几孔土窑便是农家生存的依靠。据载早年,包括大寨人在内的农户“野菜、谷糠、玉米糊,一年人均三两油,无棉,无单,土布、麻布,补了又补……”。

傍晚时分来到了大寨村口,尽管有些思想准备,还是感觉整洁干净,面貌熟悉的大寨还是冷清了许多,仅零星的游客在村内山头转悠。(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留宿在大寨农家房舍,这是大寨画册中时时出现的多层连排窑洞,安排好后就上了虎头山。

村边新修的柏油路面,经过不多见的几块梯田,路边树木葱笼,经一处似山门的栏档,要缴费进入。一路上坡,中有一处“大寨展览馆”,还有一座陈永贵头部雕像,仔细看了看,感觉神形均有些欠缺。其实有关方面应在虎头山上雕一组大寨人的群雕像,当然也可以是蕴涵着中国农民的形象。

至虎头山顶有筑就的台阶,沿途还修建了若干人文景点。

这就登上了虎头山。

一度全国著名的大寨虎头山也就是一个小土山包,如今站在这里放眼望去,寸土寸金的梯田已难寻觅,“七沟八梁一面坡”也难分辨,当然也就没有了满山的谷子、高粱和玉米,这里上下是花的海洋,绿的世界。能见到山下大寨村的排窑,小楼和新建的住宅楼小区。早年原生态的土窑当然也早就消失了。

虎头山上看大寨,印象中的大寨实质和原貌均已变化了,这里就是个AAAA景区,是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的结合体,借着当年赫赫的名气和光环散发着余辉。

六月天,田间地头没有劳作的身影,几片梯田上的玉米苗已出土有半尺,“一锄间苗,二锄定苗,三锄保墒除草”,这里一锄未动,不知下面怎么个劳作法。当然这些和如今大寨人的生活好像已没有什么关系了,大寨游客稀少,大寨的村民也大多不见了,住宿房主老板娘告之:大寨年轻人都在城里打工,这里临近煤城阳泉,煤、焦、化、运输需用大量劳动力,田地包给几个大户经营了。

想起当年红遍全国的大寨,就是靠流血流汗,开山垒石,多造几亩地,多种几棵苗,多打几斤粮的艰苦奋斗精神出名的。

年轻时下乡插队几年,就是在学大寨的口号中度过的,知道大寨的一些事。

早年的大寨,一百多户人家四五百口人,应该是为了生存,为了吃饱肚子,有了一个好带头人之后,拼命劳作,用扁担,箩筐,锄头,铁镐,钢钎,铁锤等近乎原始的工具,在土石山上整土垒坝造梯田,抗旱防涝,积肥改土,千方百计向土地要粮,还有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故事

1963年8月,大寨遭受特大暴,冲垮一百多条石坝,180多亩地颗粒无收,还冲塌了113孔窑洞,倒塌房屋17间。当然这些自然灾害全国各地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困难一阵子也就过去了,但在大寨,接下发生的事就有些意义了。据载大寨人面对大灾大难没有气馁,他们提出:“三不要”和“三不少”即:“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物资”,“大灾之年交给国家的粮食不少,社员口粮不少,集体积累不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一年时间走出了这场毁灭性灾害”。

人们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1963年正是国际上帝、修、反联合反华排华,国内刚刚从大饥荒中撑起,开始恢复发展时期,大寨人面对大灾大难有此雄心壮志,艰苦奋斗的政治觉悟和精神风貌,任是那一级组织领导都会视若宝贵的精神财富。就这样,大寨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了鼓舞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然而接下来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历经十数载,农业,农村,农民依然在贫困线、温饱线上徘徊,时至今日人们或许有些明白了:几千年的农耕社会,最高境界也就是吃饱穿暖,“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上世纪之初就有人们倡导实业救国,工业兴国的,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总是认为工业化需要资金,技术,设备,人才,而这一切都由经济基础决定,于是实行“剪刀差”,让农民勒紧裤带“忙时吃干,闲时半稀半干,瓜菜代”,“交完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积累下财力去实行工业化,而后再由工业反哺农业。但经年累月的剪刀差未见工业化的到来,更未见工业文明的反哺,直至“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这些问题才得以解决。

人们发现,实现工业化,并非只能靠农村,农业,农民的积累成就,我们的市场,资源可以引来无尽的外资、项目、技术、设备。政策放宽,纵是鸡毛换糖,针头线脑的浙江农民小贩也能发展出走向世界的集团公司。

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力量。

国家终于走上了工业化的快车道,成了制造业大国,强国,登上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如今任何国家都不会否定中国强大的工业制造体系,农业,农村,农民逐渐成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源泉,力量。农业生产及生产方式在现代工业化的影响推动下,也在不断进行着传统的结构调整。几十年走来我们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绝大部分农民摆脱了贫穷,由温饱转向小康,富裕。也告别了农耕的天赋。

站在虎头山上,看着今日大寨风貌,感觉中国从夏朝有国家雏形算起,延续四千年的农耕文明应该在这里画上一个句号了。

大寨可以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最后一处终点站。

农耕文明,是指国家的经济主体或劳作的主要群体依靠土地和土地产出,依靠体力劳动形成的农业生产,劳作模式,生活方式及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国家管理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生态集成。农耕文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农民一家一户种秋收,特点是规模小,分工简单,自给自足,不依赖商品交换。农耕文明易受封建思想束缚,闭关自守,比较逐渐出现的海洋文明和工业文明就注定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停滞落后的根源。虽然也有农耕经验的积累和运用,由粗放式到精耕细作,良种改进,品种农具也有进化,但进程极其缓慢,记忆中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的的耕田耙地,碾场运输还是在依赖骡、马、牛、驴大牲口的作用。农业,农村,农民有限的土地资源,农业生产方式不论如何演变,往往还是跟不上人口和生活需求的增长而长时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

工业文明是指工业社会生态的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或农耕文明之后的第二代文明,又称“第二次浪潮”,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科学技术,资源利用和动力结构改变相结合的产物,工业文明或工业社会最大特点和特征是其不间断,不停息的创造性和由此产生的高效用、高效率。创新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工业社会的发展对知识,科技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农业社会的本质特点是稳定,一年四季,春种秋收,夏管冬储。工业社会,尤其是后工业社会,强调市场机制,而市场本身就是个不断变化的事物,派生出强烈的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意识,人们依靠产品的创新获得成果和收益,再推动社会发展。农耕社会的社会秩序则是固有性,不变性或微变性,派生出皇权,臣子,官府,小民等禀性特征。农耕文明能历经数千年,繁衍生息。工业社会则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在变幻着新的异彩。当工业化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已是后工业文明,有人称之为“第三次浪潮”,到今天的4G,5G应该已经是在现代工业文明的路上了。也有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或“第四次浪潮”的。

晚间,在大寨村口停留了一阵,这是多年来各种报道图片显示的一幅非常熟悉的景象,二层横跨村口的平顶式建筑,楼体上方竖立着两个大字—大寨,中间一楼留一过道进村,过道两边分别写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字样,晚间由灯光装饰成明亮的红字。这是大寨的标志性建筑。村内外空着的场地没有广场舞的人群,可能还是留守的人少的缘故。村口有几家饭店开业,入内,墙壁上有多位领导人光临大寨的大幅照片,较为显眼的是江青和邓小平分别来大寨的照片,饭店里间位置据说还是当年江青在这里吃饭的地方,不知是真是假。

半个多世纪前,学大寨,我敬仰大寨人的精神,几十年来风风雨雨,星移斗转已似换了人间,我依然敬仰大寨老一辈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自己辛勤劳动换来幸福生活的信念和气概。

大寨村头有一幅嵌在山坡上的标语,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写的是“千辛万苦大寨田,没有苦哪来甜”。说的当然对,但今天回过头来看,中国的农民历史上不乏苦干,苦熬,苦做和苦斗的,最终还是靠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才让农村,农民走上了温饱,小康,富裕的道路。

2019年 6月 20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eoppkqf.html

留宿大寨村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