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郏县三苏园骑行记

2018-05-26 06:28 作者:憧憬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说起郏县,1986年以前一直是我们许昌地区管辖,1986年因为行政区划,划归平顶山。以前只知道那里是知识青年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上山下乡号召接受再教育的广阔天地。因为1955年,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亲自为郏县写下光辉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也知道郏县的铁锅很有名。再者就是郏县有个三苏坟。是唐宋八大家中苏洵父子三人的墓地。后来逐渐知道郏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总面积737平方公里,下辖8镇5乡2个街道办事处。“四保、四乡、三地”是郏县的特色元素和标签符号。四保:即四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归焉之地——三苏墓和祠、全国保存最好的县级文庙——郏县文庙、中原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红石古寨——临沣寨、全国保存较好的清代会馆——郏县山陕会馆。四乡:即中国长寿之乡、书法之乡、红牛之乡、铁锅之乡。三地:即全国知青文化发祥地、中国唐钧基地、“山儿西烟”基地(常年烟叶种植面积7万亩以上)。郏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物产丰富。我不说郏县的知青文化、儒道文化、龙凤文化、饮食文化、和三国文化。我只想说说郏县的三苏文化。说说郏县的三苏园。

早就听说郏县的三苏坟,如今称三苏园文物景区。位于郏县县城西北距县城23公里的小峨眉山下,埋葬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苏辙(字子由,号颖滨)及其父苏洵的衣冠。苏轼从公元1102年从江苏常州迁葬到此的九百余年间,墓园虽经历过无数次动荡浩劫,但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大力保护,苏园始终没有遭到破坏。1963年,三苏坟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盛典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建立了《三苏纪念馆》,占地面积为平方米。1986年,全国第四次苏轼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1990年正式对外开放,1999年被河南省旅游局定为省级旅游景区(点),2002年,纪念苏轼葬郏900周年暨中国第十四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20多个国家的苏轼学术研究专家来郏参加此次会议,盛况空前,三苏景区的知名度享誉海内外。如今整个三苏园景区总占地14万平方米,山清水秀,景色怡人,形成了一个占地六百余亩的集文物保护、旅游、展览、高校教研及廉政文化教育等诸多功能与一身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里不仅有三苏纪念馆、三苏坟、三苏祠、苏轼布衣塑像、东坡湖、苏仲南夫妇墓和梁氏墓等景观,还有五个全国“唯一”:即全国唯一的一个寺、祠合一的古代建筑——广庆寺;全国唯一的元代三苏父子泥彩塑像;全国唯一的百人同书的“大江东去”碑园;全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蛤蟆踏”即奇声“金娃迎宾道”、以及入选《中国奇树大观》的第一奇树个个都偏向西南的“思乡柏”、奇景“苏坟”等景观。

2016年与好友骑行郏县广阔天地归途,看到县城距三苏园还有二十五公里的路标后就想着有机会去三苏园看看。2017年3月份与几个大学同学聊去郏县的三苏园时,他们也有这个想法。清明过后,看看近期的天气预报4月22日23日这两天天气晴好后,就决定这两天与同学约伴前往,只是到临近时几个同学又有各自的忙碌。因而只好独自前往。

头天晚上在网上也搜索了骑行由许昌到三苏园的路线及所需时间,需要六个小时。因而4月22日早上五点就起了床,洗漱一番,与妻子说了我的意思。后带着满满一杯水,背上相机骑车出发。由顺文峰路至天宝路,西行至青泥河后南行至许继大道,快到西外环时见三个中年人骑车西行,聊了几句后知道他们是去游泳的。在郭桥吃了早餐后继续西行。一路上念诵最多的就是苏轼的《望江南》和《定风波》。“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人台上望,半城壕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乘年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想想苏轼当年面对自然与人生的风风雨雨的那种不惧风波的超脱和淡定,自己虽已是知天命之年,心态却做不到苏轼的那种。踏上往冢头去的路就与去年与我同行的好友通了电话。他呢,今年女儿要参加高考了,一切为了女儿,放弃了骑行的快乐。随后与徐鸿喜老师通了电话,当徐老师知道我是一个人骑行时,很关切地问了句:“路上要是你的车子没气了咋办”时,我笑了笑说:“一切都顺其自然吧!”快到王洛时从口袋里拿着出手机想拍一望无际的麦田时,不慎手机掉地下,屏幕摔烂了。无法再用手机拍照了。本来还想着晚上找个旅店休息一晚,第二天去广阔天地和临沣寨看看。但是因为手机坏了只好另作打算。

独自骑行的快乐就在于随意。想骑得快些就快些,想慢些就慢些。路过村庄想去看看就绕道村庄。即便回去的晚些也得随意骑行。不去考虑别的。只是手机不能拍照了,多了些拿相机的不便。途中绕道汾陈乡,路旁的墙上绘有西周时“汾陈八贤”的人物及相关介绍。二十多年前就听说汾陈这个地方,只是这次才有机会走进汾陈。再次走进冢头,再次骑车从那有四百多年历史的红石桥上走过,这次看到了不少的明清古建筑。虽然知道去三苏园还有一条路,就是从冢头北面西行经黄道。但是没走过这条道,还是直接由冢头去了郏县。再由郏县西行。进入郏县东环北行不远后由行政路西行,至复兴路后北行不远到了凤翔大道之后一直西行,出了县城路过青龙湖风景区时,只想着回来时再去看看。经十里铺西跨南水北调渠的公路桥、二十里铺,十二点时在薛店一家餐馆吃了碗饸烙面。又西行不远终于看到一蓝底白字距三苏园还有八公里的路标。前行不远看到路北一个仿古牌坊,上书“三苏旅游区”,落款是启功先生。两侧是梅花篆书的楹联:“身行万里半天下,永宅嵩阳小峨眉”。没想到这条往北的八公里的路都是一路上坡。尽管刚吃了午饭,骑行还是很费力,有时不得不推着车子走。在标有三苏园、三国藏兵洞、中顶莲花山等九个风景点的路标前停车歇息片刻,环顾四周,才不得不感叹苏轼生前为何选中郏县这个小峨眉山作为自己的墓地。又不禁想起“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来。这正是苏轼的写照。想着十一点多或是十二点就能到达。没想到到三苏园时已经一点多。

毕竟不是节假日,三苏园大门前的广场很空旷。东南角的空地上停了几辆车,大门前西边有两个摊点,一个是撑着伞的饮料摊,一个是卖字画的小摊。一个年轻男子问饮料摊的老太太有没有倒票或者领路的,那个老大娘说:“我们这里管得很严,除了节假日门票半价外,其余时间都是全价六十元。”我在饮料摊西边的空地上锁了车子后,跟随几个游人沿街而上到了大门东边售票处。站在春光流泻的蓝天白云下,两旁绿柳映衬的三苏园大门前,看着那仿三间四柱式的歇山飞檐、雕梁画栋牌楼,一个高大的重檐牌坊,坊名正额“三苏园”三字为著名历史学家、书法家刘炳森所书。上额为“千古风流”,柱联是“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月如日;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评价算是至高无上了。边门的柱联是“在天为星辰朗照千秋万代;在地为河岳滋润万树千花”;随游人一起进入园区,看到牌坊背面的坊额是“气高天下”,下额是“千秋景仰”。沿中轴线一条青砖铺地的甬道北行,路东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新栽的树林,叫东坡林,有六百亩。路西就是首先看到的是一片碧波荡漾的东坡湖,2003年挖建。呈耳状,据说是寓意东坡先生聪慧过人。总占地200余亩。东坡湖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50—300米不等,湖面和近滩占地66亩,正好是东坡先生的阳寿66岁。湖内小岛总面积约1102平方米,小岛到堤岸距离为6.25米,这与东坡先生葬郏的时间1102年6月25日相吻合,以示纪念。甬道旁高大的银杏树下散落着几块刻有“德为立身之本,廉为为官之要”“在官惟民,莅事惟平,立身惟清”“公生明,廉生盛”“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苏轼人生格言的石头。字字句句都体现着苏轼高尚的人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快走到头儿时,就看到一组苏洵父子三人铜质雕像,一青年拿着手机为一对小女孩在铜像前留了影。绕过铜像就看到正门上面由苏步青题写的“三苏纪念馆。”的匾额。郏县三苏纪念馆于2013年下半年正式开馆,共设11个展室,两个大厅,展陈面积1021.8㎡,展陈内容丰富,含模型、文字、图片和电子自动翻页触摸屏,幻影成像、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模式,主要展示三苏生平和他们在地方任职期间勤政为民的政绩。随游人一起由正门进入占地约3000平米,建筑面积1600平米的三苏纪念馆,迎面就能看到一砖雕的照壁。随后来到东面的“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大器晚成的苏洵展厅,苏洵的成就不仅仅是在文学上,更主要的是他培养了成就非凡的两个儿子。及三苏中文学、书画、哲学思想等各方面成就最卓越的照壁后面的苏轼展厅,及西面的苏辙展厅还有后院的苏轼养生等展厅及眉山苏氏源流厅、尾厅等。

走进苏轼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主标题为宦海沉浮、廉政惠民苏轼的跌宕人生,手持拐杖翘首仰望的苏轼的画像及画像前东西向低矮的台上三排(每排六块)玻璃框罩着的用一块块黄绸包着的苏轼一生中到过的的十八个地方的土壤。三苏之中,对苏轼我是敬仰有加!不说他在在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诸方面,创造了至今无人企及的成就。正是他一改北宋华靡而浅薄的诗风,更大规模地拓展了韩愈“以文为诗”的道路,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将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形诸笔端,为宋诗展现了一幅绚丽美妙的画卷。在词上,他突破“词为艳科”的籓篱,将词引上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人生。他首先是个政治家,其次是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他从政四十年,在地方三十三年,在朝廷七年。因为自己“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一不合时宜的性格屡次被贬,四十年间被贬到了十八个地方。但是在他不得意的仕宦生涯中,无论任地方官或是朝臣,总是尽其所能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都努力兴利除弊。“但令人饱我无愁”“问言豆叶几时黄”百姓的疾苦他时刻挂在心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刚做官时,直谏神宗“陛下为供后宫玩乐,夺百姓饭碗,失圣上民旨意,望收回成命。”并建议今后办事一切从简,神宗采纳了苏轼的建议,这就是著名“谏买浙灯”;出知颍州,亲自带人实地调查,上至蔡口下至淮河,每25步立一标竿,逐竿测量,共计立5811竿。测量结果得出开挖“八丈沟”不能解陈州、颍州水患的结论。苏轼上《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朝廷决定停挖八丈沟。出知扬州,反对形式主义,体察民众疾苦,下令罢去劳民伤财的“芍药花会”,百姓交口称赞。启用登州,五日两事。堪称高效率办事楷模!苏轼在杭州做了十六年的太守,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在当时的“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无炭、无寒泉”的蛮荒之地儋州,也不忘大兴学堂,创办教育。在密州、徐州任上,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都留下不菲的政绩。就这样,苏轼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管在哪里,他都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然在官场屡次被贬,却没贬损一分他对生活的热情;反而让他兴趣不减,自己研究美食,自己酿酒,留下如“东坡肉、东坡壶”这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发明创造;没有贬损一分他对文学艺术的热情;没有贬损一分他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他的心态就像充满了气的皮球一样,被打击得越狠,反弹的越高。而不像是气球,微小的打击就会破碎。顺境时他能享受最好的,逆境时他能承受最坏的。在惠州,他吟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和豁达;他在在潮州韩文公庙碑说“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在“乌台诗案”中被关押在御史台监狱时,慨叹自己因诗获罪,而用诗自救;“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未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理骨,佗年夜雨独伤神。”又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又体现了与他的弟弟苏辙深厚的手足情。在密州,老夫聊发少年狂,显现出他的豪放。“十年生死两茫茫”又显现出他对亡妻的文人情怀。他有道家的超然物外顺其自然的超世之心,所以才能一蓑烟雨任平生;又有儒家的仁者爱人、济世安民的入世之心;因而他厚道善良温和,虽饱经忧患却没有变的尖酸刻薄;他有佛家的身心皆空达观圆融的出世之心,所以能保持一颗平和淡然的平常心。他懂得“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懂得“门前溪水尚能西”;也懂得“事皆前定,谁弱谁又强”;更看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因而才能“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才不去“将白发唱黄鸡”。因而尽管有纷至沓来的打击和无休无止的贬谪,他都能坦然面对。即便是被贬到黄州,他穷得一度过着“向人乞米何曾得”的日子。他还始终坚持“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操守。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城东弄到一片坡地,苏轼便开荒种田,以解决全家的吃饭问题。那时,他从朝廷的二品大员(翰林大学士)跌落到普通耕夫,他也能放下一切,坦然面对。那得需要怎样的心境才能做到啊那么大的心理逆差都能做到顺其自然、处变不惊、随遇而安?也正是那段时光成就了他文学、书画、哲学等各方面的最高成就。他写出了足以使他雄霸千载,名压百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留下了柔中有刚,形拙内秀,端庄大方的《寒食帖》。他旷达的行为和伟大的人格,怎不让我对他充满至高无上的敬意?

过纪念馆北行可以看到翠竹掩映的路边的一通思乡园的石碑,石碑正对的是一尊高大的雕像(是河南大学美术系师生的作品。)即苏轼中年的布衣像,只见蓝天白云下,粗犷奔放的线条勾勒出形态逼真,昂首挺立,手握书卷,面向西南的身着布衣的中年苏轼的形象。既显敢作敢为之态,又露思乡思友之情。雕塑建于1986年,塑像高4.2米,像座高3.5米,磨光青石砌成,工艺细腻,手持书卷,表现出敢于进谏,为国为民的豪迈气概,面向西南象征他遥望、思念家乡。雕像前坡上建了25级青石台阶,阶下的甬道上有一奇特自然景观,让人们拍手叫绝:建起的东坡塑像落成不久,四川眉县即来人“省亲”。他们行过三拜九叩之礼,步下25级青石台阶,突然听到脚下传来一种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回声,据当地人辨识,这声音,与消失已久的郏县崇正书院的“哈蟆踏”竟十分相似!故称“金娃迎宾道”。现已被列为全国四大回音地,其成因却仍是个谜。游人留诗曰:“游人拜苏翁,东坡又显灵,躬身来击掌,道上金蛙鸣,挥笔留诗句,音韵尽笑声。”据介绍,当年塑像时,用时不多不少正好66天。塑像所立山岗,旧称峨眉山。苏轼被诬以诗讽刺王安石实行的变革“新法”而陷著名的“乌台诗狱”案中,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开始贬官生活。大约被贬四年多时间以后,结束黄州的孤独、清苦生活,调用到中原,距离都城较近的汝州为团练副使。来汝州之后在默对当地风土之时,他发现在郡治之东约60里,一个乡曰钓台里、曰上瑞的地方,有山名峨眉,四周芳菲罄逸,远山依约,近峰突兀,与故里名近。其地背也,雄峙扈阳,其地面也清流汝水。观形胜,适可为宅兆之佳地。在又被谪于海南之后,心情郁闷,加之不习当地酷热潮湿气候,遂染重病。产生了“是处青山可埋骨”的愿望。病中曾以书嘱弟弟苏辙:“吾死葬于汝”。病亡常州后,苏辙遵其嘱,安葬兄于此。后来,苏辙故,亦葬于斯。再后来,到了元朝贞初时,知州为之修整,封树筑垣。至顺初,监县忽欲里赤又为竖碑神道。朝绅们请建“广庆寺”获准。至正间,县尹黄公,谒庙时再创建墓祠。并将苏洵衣冠移来,并坟为“三苏”。且塑三苏像以父居中二子列左右,供人们拜谒。

北行不远就看见原始版的三苏园了。拾阶而上,就到了大门前的神道上。门前的八九株宋柏华亭如盖、枝杆数围、根深干老、枝繁叶茂,遮出一片澄心息虑的阴凉。门前两排的几尊石柱、石马、石羊,虽无帝王陵前的高大壮观,但制作得也算精致到位,历经千年的风雨,虽有些残破,却是因为它们与翠柏青松、流莺飞燕一起,伴随着三苏度过斗转星移的岁月,让近九百年的后人代代敬仰!三苏园的入口是一个规模不大的门楼。门楼上悬一匾额,上刻“三苏坟”,乃启功先生的手迹。两侧有一副楹联:“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两峨眉”,道出了后人对三苏尤其是苏轼千秋不减的崇敬。入得门去,仰面是一个青石牌坊,楣端刻的是明人王尚綗所题的“青山玉瘞”四字;左右石柱上所镌则为苏轼《狱中示子由》中的一联:“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牌坊右侧的石碑上“苏园听雨”四字;牌坊左侧的石碑上刻着著名诗人臧克家所题“仰望东坡”四字,在石坊横匾的背面镶有一块石刻横幅,细看为清道光四年郏县县令李虎臣重修三苏坟时写的“祭三苏文”,文字虽已漫散不清,但仍能感到后来的人对苏门三学士的敬仰之情。

走过石坊便是飨堂(即三苏祭殿),元代所建,清康熙四十七年重建。是古代官员拜谒三苏时陈列供品,悬挂挽联、挽幛、祭文、颂辞等的场所。祭殿内陈列历朝历代对“三苏”的纪念性碑刻。其中有一篇新刻的落款李方叔的《祭东坡文》,“德尊一代,名满五朝。道大莫能容,才高为累。惟才能之盖世,致忌嫉之深仇。久蹲登(加足字旁)于禁林,不遇故去,遂漂零于瘴海,卒志于行。方幸赐还,勿闻亡鉴。识与不识,罔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仿!皇天后土,知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系斯文之兴废,与吾道之盛衰。兹乃公议之非独门人之私议。”还有一块镶嵌在墙壁上的石刻悼念诗,石面已被游客摸得乌光铮亮。“少小颂公文,今来拜古坟。青山随处是,夜雨几回闻。名著何须相,途穷不忘君。挺然留大节,道学听纷纷。”落款北山李之英。

走出祭堂,北行是青砖铺地,青石围边南北长12.10米,东西宽13.10米的祭坛,为明清筑台围栏式祭坛,是历代拜谒三苏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祭坛北面就是三苏墓园。墓园里柏树森森,庄严肃穆。在一方祭坛后面并排着三座坟,三座坟冢由东北向西南一字排开,东北第一墓为苏轼墓,中间为苏洵衣冠冢,苏洵去世后归葬四川眉山祖茔,这里是其衣冠冢。苏老泉供桌上的香炉石被视为“摸福石”,(当地一首顺口溜这样说:“站立祭坛闭双目,直行向前去摸福,谁能摸住香炉石,万事如意尽是福。”据说古代一些学子上京赶考路过此地,总要来此摸一摸,沾点儿三苏的灵气。)不经意间见几个中年男女也闭上眼睛伸出双臂由南向北走向摸福石。西南为苏辙墓。陵园内遍植柏树,参天蔽日,这里的柏树,“数不清,砍不断,长不直”。树干均向西南方倾斜,传说是三苏品德感动草木,草木皆随其心意所向,遥望其家乡四川眉山县,几百年来被人们称为“思乡柏”。郏县八景之首就是“苏坟夜雨”,此景就在苏坟院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柏树林中发出一种酷似下雨的声音。清代顺治年间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夜深人静之时,忽听门外雨声大作,开门观看雨景,但此情此景竟使他感到十分意外,屋外不但没有下雨,反而月明如昼,断言此乃苏坟奇观,遂写词留念:“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后人屡试屡验,称之谓“苏坟夜雨”。墓前石案上放有一只香炉,一只瓷瓶,一对石花瓶。游客到了墓前一般都会鞠躬致礼。在树林深处,还有不少石碑,其中有一块石碑上刻着“宋老泉苏先生曾孙箕、筹、符、筌、簟、籥之墓,另一处树林中还看到苏辙次子其后面还有一座“苏氏先贤祠”,门前有付对联“一门皆忠功德泽及百代;三才并秀文章雄视千秋”。另外还有一座“仰苏堂”,门前的对联是“曾以忠直顶天地;故宜方正继坡公”,人文气息非常浓厚。

出了三苏园,向西南方向南行走不远,来到东坡碑林。东坡碑林是为了纪念东坡先生病逝九百周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三苏园的文化品位,纪念东坡先生而建。是继湖北黄岗之后在东坡纪念地兴建的一座有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以苏东坡著名诗、词、文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碑林。1997年下半年着手筹划、兴建,经约稿、成书、雕刻、建廊、镶嵌等项工作,于2000年底一期工程竣工。碑林内汇集了启功、沈鹏、刘炳森、欧阳中石等我国当代近二百位著名书法家书录的东坡先生著名诗文一百三十六篇。碑林总长26l米。东坡碑林内容集中,书法作品水平高,雕刻技艺精湛。内有“大江东去碑园”、“东坡诗词碑园”、“东坡文赋碑园”、“名人书法碑”、“海外人士咏东坡”、“礼赞碑”、“三苏园匠联”和“东坡手迹碑园”。其中“大江东去碑园”更独具特色,百家高歌大江东去,楷、草、行、隶、篆俱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正文100个字,由loo位书法家写100遍,先成书后成林,在全国诸多碑林中堪称一绝。

随后来到中州名刹“广庆寺”。广庆寺始建于宋仁宗年间,汇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建筑特点,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建筑布局独特,这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由宋仁宗敕修,宋高宗赐名,所以,历来被佛门弟子和崇拜三苏者所推崇。广庆寺是由“南天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厢房和钟、鼓楼组成。人们都说,这里的钟鼓敲一下好运常在,敲两下一生平安,敲三下心想事成。东厢房内的是文殊菩萨,专司智慧,坐骑青狮,人称智慧菩萨,相传道场在山西五台山。西厢房内是普贤菩萨,专司理德,坐骑六牙大象,人称大行菩萨,相传道场在四川峨嵋山。走进南天门,是满眼碧绿的翠竹,竹子一般喜阴生长在南方,而在苏坟这个十年九旱,打井都不出水的地方,竹子长势这么好,这就是人们所谓的人杰地灵吧,苏东坡生前酷爱竹子,他曾写诗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子也代表了苏东坡高风亮节的品格。在翠竹掩映下的天王殿为清代建筑,内有送子观世音菩萨和四大天王。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职“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拿琵琶,职“调”,北方多闻天王,手把混元珍珠伞,职“雨"”,西方广目天王,手缠金龙,职“顺”,人们称之谓风、调、雨、顺。送子观音菩萨背后这位是韦驮菩萨,原是佛教护法天神,手中法器有驱魔的作用。广庆寺寺小名气大与苏东坡有着不解之缘,与三苏坟有着密切的联系。苏东坡一生坎坷,与佛家来往密切,对佛教深有研究,和僧人交谊颇深。他一生多次过往此地,每次经过便折道广庆寺院与僧人叙谈。到晚年,东坡给自己起了两个佛号叫“行脚僧”和“苦行僧”,这两个佛号在寺僧中代代流传,在民间,特别是在郏县,妇孺皆知。苏东坡死后,宋高宗为广庆寺赐名,寺院僧人四时守护坟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苏拭兄弟的忌日,都要为他们的亡灵超度、安魂。清顺治十六年(1660年),僧人所立的碑刻中说:“郏城西北有上瑞里小峨嵋山,苏坟在焉,广庆寺因而达焉,寺因坟而大显,坟赖寺而永祀矣”。“广庆寺”匾是当代全国书协副主席李铎所书,对联“大江东去思居士,花雨西来念法师”是由郏县人大主任王盘根撰写,全国书协办公室主任于曙光书写。

大佛殿也叫大雄宝殿,历代虽经多次修整,但建筑风格基本不变。这里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和他的弟子迦叶阿傩还有十八罗汉。三苏祠堂暖阁内保存着元代所塑的三苏父子泥塑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侍列左右,三人身穿朝服,面含微笑,栩栩如生,距今已有600多年,是全国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尊三苏父子塑像。三苏生前仕途坎坷,荣辱无定,苏轼父子早已作古,无法与世人交流,但他们却受到人们的瞻拜和景仰。在历史的长河中难免不临劫难,在文化大革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时代,当时这里还是苏坟村的学校,学校的领导及师生认为三苏是历史上的真人而不是神,三苏元代的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毁掉可惜,于是就用土坯将暖阁垒住,又贴了一张毛主席彩色巨幅画像,最终保住了三苏塑像免遭破坏。三苏塑像直至今日仍保持原貌,显得更加珍贵。2002年,中国古建专家罗哲文一行来此考察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广庆寺大雄宝殿前的“神龟显灵”,同样令人惊异。明朝时,三苏园内的广庆寺立碑以志三苏父子功德,命一石匠雕刻碑座(赑屃)。石匠选用上等青石为料,精雕细刻,完工即运至三苏园,赑屃头部竟然神奇般地变成了棕红色,而且历经千年颜色不变!人们都传这是神龟显灵,喻示大文豪聪明透顶。现在,来往游人都爱摸一摸那红顶子,接接灵气。

出了广庆寺,往东南走不远,来到东坡湖,天依然是那么蓝,沿着湖边的小土路或滑石路,散漫地走,湖虽不大,却有流泉、有流瀑,占尽了山水的模样儿。湖旁的紫槐花散发着清香,几个孩童在浮桥上晃晃悠悠地前行着。湖心的小岛上长着些稚嫩和不修边幅的梧桐树、一棵枣树、一棵白椿树,小槐树、小竹子、草柏等。一棵棵虽都是小树,却独立地存在着,还有悠闲的石头,和这片天地水色构成了一个对应,一种小。看着蓝天白云下着清澈的湖水,不由唱起了《情湖水》这首歌为着湖水而陶醉,为苏东坡的旷达情怀而敬佩。

下午五点时,出了大门回望三苏园,恋恋不舍骑着单车踏上归途。一路上思索良久。回味三个多小时的游历,心中对苏洵父子三人除了多了份更深的了解外更多的是敬仰。我也更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们生前不仅仅因为他们的文学成就,不仅仅是他们的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更多的是他们虽然历经坎坷,他们胸中永远装着百姓,把百姓的利益和疾苦放在心中。苏轼之所以生前受到百姓爱戴,死后受到后人的敬仰,不只因为他能享受命运的馈赠,也能承受命运的打击,无论顺境逆境他都能变成自己生命里的风景的人格魅力。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为官清廉、吏治风清,在于他心怀百姓、务实为民。他怀有强国富民的宏伟抱负,关心民间疾苦,竭尽全力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他不计荣辱得失,不顾困难压力,不作空论清谈。如范仲淹的话“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长期宦海生涯,让他认识到廉是古今官场最关键的问题,让他梳理出自古至今为官从政的一条铁律:“功废于贪,行成于廉”。遂作《六事廉为本赋》,强调“事有六者——官吏们应具有的六项素质: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他的一生戒奢崇俭,清廉自持,他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每到一地,都留下了清廉、勤政、爱民的美名,无论是在升官,还是遭降职贬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尤其是在降职贬官时,也能做到随遇而安,被当地百姓世代传颂。就像信佛的人眼中一切皆佛,在他眼中,“天无一个不好人”。在习近平主席领导的反腐倡廉的今天,苏洵父子三人无疑是如今为官从政的人们的光辉榜样!为官从政只有廉洁清正、心系百姓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社会才会日益安定,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ehvrkqf.html

郏县三苏园骑行记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