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2019-03-12 11:07 作者:探索之子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导读: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

1、哲学从一开始,就注定无终点

——灵遁者

这是一个事实,哲学从一开始,就注定无终点。无论你多聪明,多敏感,你都无力。甚至很多聪明和敏感的艺术家,都因此备受煎熬,甚至死亡。

尼采在当代也是一个被推崇备至的人,可是尼采的一生用悲惨来形容也不过。哲学有时候并不能拯救一个人,但需要被拯救的人,还期望每个人都是“超人”。

和尼采相比,顾城作为一个诗人,确实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的悲哀似乎是注定的。你去喜欢他的诗歌,但不要喜欢这个人。就像你喜欢吃鸡蛋,却没有因此上下蛋的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悲惨不能说明一个人不成功,贫穷也不能。尼采是成功的,起码他活到了现在。杜甫贫穷,却也活到了现在。自己贫穷,却能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即使是一个平常的人,也思考过人生和世界。越上了年纪的人,往往会说这样一句话:“人就是糊里糊涂的活着。”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想,那么我们要哲学干什么?

哲学是爱智慧,可谁又曾给智慧下个定义。我还是喜欢一个诗人的定义,大概是说哲学就是一个人,怀着乡愁,寻找家的过程。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在漫长的哲学发展史中,让我来评价的话,哲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三个。分别是老子,马克思,哥德尔。老子作为中国朴素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其《道德经》哲学理论自诞生以来,一骑绝尘,把其他哲学理论甩在后面。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前者可以看作是讲伦理道德,人的行为规范;后者可以看作是讲宇宙万物的。但其实上下篇并没有分章,彼此是联系的。

马克思是现代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贡献是改变了哲学的纷争,彻底确立了唯物论的哲学地位。也为世界新格局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中国的政治纲领,就是根据马克思哲学来确定。

老子和马克思很有相似之处,都学识渊博。据文献记载,老子是静而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说:"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开拓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而马克思也是,非常博学。其中他与大英图书馆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就是说马克思把大英图书馆的地板磨出了脚印,2006年央视的《人物》栏目还讲述过这个故事:“人类的脚负担着身体的重量,于是在站立和行走中会留下脚印。脚印的深浅取决于承接面的硬度,松软的地显然比水泥地更容易留下脚印。不过,马克思几十年如一日在大英图书馆学习,终于在水泥地上也留下了脚印,看来,毅力和恒心也能磨出脚印。”后来证实,这是夸大伟人风采的一个故事。因为马克思每次去大英图书馆看书,并不是坐在固定的座位,怎么会把地板磨出脚印呢?

不过也从侧面证实了,马克思博览群书,钻研了古今中外哲学理论,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很多人也知道,马克思少年时代学习了德语,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后来又自学了英语,意大利语,后来还学习了西班牙语,晚年学习了俄语,这些语言都不是泛泛而学的,他用这些语言写了大量学术著作或者翻译。即使是学习最晚的俄语 也能达到津津有味的阅读俄国诗歌的水平。

所以他们能够对这个世界看的有多深邃,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聪明只能证明你不是傻子,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升华聪明才智。哲学是一个体系理论,没有这种博学就无法严谨论述。

一直以来,各个学科的发展,是可以促进哲学的发展。哲学又反过来指导各个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的发展,对于哲学理论来说更加起促进作用。

后来另一个伟大的天才哥德尔,惊人的从数学上给出了一个证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定理内容就两句话:

第一定理:任意一个包含一阶谓词逻辑与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明为否。

第二定理:如果系统S含有初等数论,当S无矛盾时,它的无矛盾性不可能在S内证明。

与其说这是一个数学证明,不如说这是一个哲学证明。他告诉所有试图走到哲学尽头的人,不要费力了,哲学是没有尽头,真理是没有尽头的。哥德尔明确的说了,你是无法证明它的。我已经证明了它的不可证性,你肯定无法证明它。

就像老子口中的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你只能意会,难以言传,难以证明。但这就是真理。事物是联系的,事物又是矛盾的。聪明在这一刻,显得无力和苍白。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但我们依然建立了高楼大厦,这些高楼大厦所依赖的,是我们的知识大厦。所以这些是靠谱的,可信赖的。否认已经存在的事物,是最愚蠢的。所以我告诉自己,永远相信我们自己的感官和我们自己的认识。

就像我在量子力学科普书籍《见微知著》中反复强调,世界是确定的,上帝不掷骰子。

哲学爱相信哲学的人,它像一座灯塔,真实不虚。把灯塔当幻像的人,想要把灯塔抱在怀里的人,注定迷茫。人在现实世界中,是一把尺子,在一开始,他并不清楚,自己要测量什么。

我只能告诉你,别害怕,大大方方向前走,遇到了你喜欢和好奇的东西,你再测量。尺子不够,就用想象延长它。我不相信你的想象力会枯竭,所以爱智慧的热情,也不会枯竭。

至于人生的短暂,你不用理会就行。或者你这样思考,正因为短暂,你才异常珍贵。归家的路,永远没有尽头,但家一直在你出发的地方,你知道这个秘密,就足够了。

摘自独立学者,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哲理散文。

/2、我给你答案

——灵遁者

你如何证明自己是个男人?你如何证明自己是个女人?这个乍一听,是个很傻的提问。但很多很傻的问题,引出了很多不可思议的的理论。

正如牛顿问:“苹果为什么是向下落的?”爱因斯坦问:“如果我能以光速运动,看待周围的事物,会发生什么呢?”魏格纳躺在床上问:“世界地图的轮廓怎么那么相像?”

所以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提出了一个看似很傻的问题,请大家不要喷,对他要宽容

你如何证明自己是个男人或者女人?是个逻辑问题。倘若世界上只有男人,你如果证明自己就是男人。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哥德尔和他的妻子

伟大的数学家哥德尔给出了答案。男人要想证明自己是男人,不能从男人本身【本身这个系统】来证明,是从女人出发。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哥德尔。美国《时代》杂志曾评选出20世纪100个最伟大的人物,在数学家中,排在第一的不是别人,就是哥德尔!

哥德尔以其惊人的才智,提出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而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数学的范围。它不仅使数学、逻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引发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哲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甚至宇宙学。

哥德尔定律的基本表述为:第一不完备性定理

任意一个包含一阶谓词逻辑与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明为否。

第二不完备性定理

如果系统S含有初等数论,当S无矛盾时,它的无矛盾性不可能在S内证明。

就是这样简单的语句,它的威力却让很多数学家叹息。哥德尔让大数学家希伯特的“公理完备性”计划彻底流产。悖论的阴影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无怪乎大数学家外尔发出这样的感叹:“上帝是存在的,因为数学无疑是相容的;魔鬼也是存在的,因为我们不能证明这种相容性。”

可能看到这里,不熟悉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魅力。

吃瓜群众的困惑,和当年罗素的困惑是一样的。比如有这样一句话,让你判断真假。“我的这句话是假的。” 你会怎么判断? 这就是说谎者悖论。提出者是西元前6世纪克里特哲学家埃庇米尼得斯。

即使过了几千年,这句话依然困扰者很多智者。罗素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我的哲学的发展》第七章《数学原理》里说道:“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无论哪一个学派的逻辑学家,从他们所公认的前提中似乎都可以推出一些矛盾来。这表明有些东西是有毛病的,但是指不出纠正的方法是什么。在1903年的季,其中一种矛盾的发现把我正在享受的那种逻辑蜜月打断了。”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罗素

有趣的是罗素也提出了一个罗素悖论。说的是有个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是这样:“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我对各位表示欢迎!”

我们的问题是:“理发师应该给自己刮脸吗?”“包含一切集合的集合存在吗?”这些看似奇怪的问题,折磨了我们几千年。

直到哥德尔出现,问题才有了答案。答案是——不能证明!也就是说包含一切集合的集合的存在证明,不能给出! 但哥德尔证明了,不能给出!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问题,总会歇斯底里道:“到底能不能,你给我答案!你证明给我看!”现在我们终于可以长长的出一口气,让自己放松下来。

写到这里,我有个疑问,不知道哥德尔是否受到过维特根斯坦的启发。维特根斯坦也是一位伟大的逻辑学家,哲学家。曾是罗素的学生。哥德尔和爱因斯坦是好朋友。罗素又认识爱因斯坦,会有一起讨论的时间。所以我才会有这样的疑问。

而且非常巧合。我查询他们出生的日期。罗素比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大17岁。而维特根斯坦又比哥德尔大17岁。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维特根斯坦

我之所以将两个人联系起来,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有句非常著名的名言:“对于可说的,我们说。对于不可说的,我们要保持沉默。”

其潜在的逻辑是——有些问题是可以证明的,有些是不可以证明。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中,尤其提到伦理问题是我们应该保持沉默的。

维特根斯坦这句名言,在我看来甚至可以称之为:“维特根斯坦定理。” 那么何谓沉默?什么时候应该沉默?

维特根斯坦认为当对象是无法言说之物时应保持沉默。比如一个简短的哲学理论,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即使用成千上万的字去解释它,也难以把它说个透彻和明晰。

因为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们心里虽然对它有个了解,但无从寻找合适的字眼去把这个理论解释到自己心中所想的程度,才导致没有办法把这个理论清楚地解释出来。如谈论人生和理想这类的事物,即使口若悬河,也难以说个明白、道个清楚。每个人的思想各异,导致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人生”或者“理想”的畅谈也将各式各样,没有一个准确、统一、清楚的答案。 这就是为什么,遇到伦理问题,维特根斯坦总是闭口不言。

不知道大家意识到没有,维特根斯坦的这种表述和哥德尔定理暗合,一点也不排斥。所以我觉得两个伟大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是“心有灵犀。”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爱因斯坦

从哥德尔提出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再往前推几年,还有海森堡提出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该原理指出在描述微观粒子运动时候,我们无法同时得到粒子的准确位置和速度。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和“波尔互补原理”构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支柱。细细思考,这两大定理与哥德尔定理,也无冲突。对于哲学来说,也深有启发。

总体来说就是——我们不能确定很多东西,但很多东西在整体上又是一致性的,可以理解的。

我不知道我说的够不够直白。我也是文科生,我也不懂那些繁复的数学公式。但我一直对物理,哲学等有兴趣。曾经最大的想,还是做一位科学家。现在想想,也不觉得可笑。人生,有好奇不是挺好的吗?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海森堡,玻尔

我的好奇,你们肯定也有过。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幸福是什么?孤独是什么?自由是什么?我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就是告诉你,在生活中对于一些事情我们能说的清,而还有一些事情,我们应该保持沉默。

可以讨论,可以去争论,你可以保持你自己的观点,而不要在乎别人的论断。鞋子合不合脚,穿的人知道。你幸不幸福,你自己感觉。不要为不适合回答的问题,来折磨你自己。

当然我也在诗歌中写过:“坚持自己不是一句话,是血淋淋的战斗。” 总之你还是要做你王国里的国王。

现在是一个信息泛滥的社会。你写什么都会有人骂你。比如我根据王宝强离婚新闻,写了一篇《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的文章。结果被骂是马蓉的枪手等等。后来我发了一篇之前写的科普作品《引力量子化》,这样的文章竟然也被骂了。说我不自量力,一个搞玄学的人,敢谈科学。

我其实想说,正是因为对人生的好奇,我才看这么多书。而看了这些书之后,从哲人们那里,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这些答案,本就不属于我。大家就在网络上可以找到。但信息泛滥时代,你不一定检索到你想要的答案。我希望,我给你的是你想要的。我肯定还有很多问题不知道的答案,如果你知道,也希望你告诉我们。

现在请长长的舒一口气,放松下来。人生的答案其实都在人生里有了,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累。如果你很累,换一种方式看问题吧。

2016年12月4日晚。

摘自独立学者,诗人,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散文作品。

3、人为什么活着

文| 灵遁者

我觉得很多人会害怕别人问这个问题。因为一旦被人问,她就会去想:我为什么活着?”我问过几个人,他们都是先沉思,然后说:“你先说。”之后他们说其实是不知道或者不明确自己是为什么活着。说有时候很矛盾。

其实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很无聊。就像同样是生命的狗啊,牛啊,它们从来不会问自己为什么而活着。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比活着本身更重要。这就是答案。

“人为什么活着?”是个哲学问题。维特根斯坦对这个问题会说:”对于可说的,我们说。对于不可说的,我们保持沉默。“而这个问题是不可说的,它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保持沉默。

农村人说的粗一点就是:”活着就是活着,那来那么多为什么?我看你是闲的蛋疼!“话糙理不糙,就是这样的。

人总是要死的,不光是人,其他生命也是。这正是我们珍惜生命的一个理由。而不是想死的借口。

诚然,人活着,就要遭受挫折,失落,失恋,灾难,甚至很多矛盾。有些人选择了自杀,让人惋惜。

惋惜的同时人们会再次问:”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可以转换为另一个问题:“人活着的价值或者意义是什么?”

人显然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是父母给的。生命你要或者不要,你都拥有了。而且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你要和给你生命的人有联系。正如马克思说:“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作为社会的人,要想获得基本的承认和认同,就必须劳动和作为。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说:“人的价值在于奉献。”

是的,历史上很多郁郁不得志的人,自杀了。就是因为得不到认同,获得不了他所认为活着的价值。觉得没有意义,就死了。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就像我看过一个电影。一个老头被监狱里关了多年,后来被释放了。他不知道出了监狱自己还能干什么,能为别人做什么,什么都不会了。原来的规则都变了。他一下子找不到了自己了,找不到自己存在位置了。他想回到监狱,因为监狱里有他的位置,别人需要他。但监狱不再要他了。所以最后他选择了自杀。

还有很多现在的年轻人失恋自杀。觉得一个人是他的一切,当这个人存在,他的天空就是美丽的,就是亮的。当这个人离开了,就感觉天塌下了。生活突然失去光彩,暗淡下来,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自杀了或者杀了别人。其实都是很愚蠢的。

这是个人因素,这是环境使然。我依然可以对得不到认同而自杀的人说。你们活的不自然,不透彻。

因为中国还有一种生存哲学叫:道法自然。一只被阉割的牛羊,没有过多的生气,继续活着。我们说它们智力低下。事实是,正是这样的智力低下,让它们知道别的牛羊,不会因为他们被阉割了,而孤立他们。

而人就不一了。你被阉割了,就会被不认同,甚至孤立。作为社会人,你格格不入了。有的人就自杀了。但有不自杀的人,比如司马迁,不但没有自杀,还忍辱写书,终于青史留名。

道法自然就是活着的一种智慧。你在追求活着的价格和意义的时候,带着它,你就不累,你也不苦。更不会自杀。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举一个这样的例子,有点伤雅。但我执意要这样的写。有牲畜所不能控制的事情,就有人所不能控制的事情。

活着的自我认同要永远存在,自我承认要永远坚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哲人说:“改变不了外界的东西,就先改变你自己。”

最后的总结应该是这样的。人为什么活着,答案无意义,不可说。答案本身不会比活着更重要。就像死这种经历不是活人的体验,本身活着的人,也没有必要问自己为什么活着。

至于活着的价值是什么,我赞同马克思的话。被认同,被承认是人价值的体现。你有想法,你有目标,就勇敢去做,就勇敢去走。遇到困难了,坚持再坚持。走不通了,对自己说:“好吧。走另一条路。无论如何,我相信自己,我认同自己。我干过了,我努力了,起码我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自己。“

摘自独立学者,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散文作品。

4、真理都是相通的 ——灵遁者 当你读上几种不同的理论之后,你会发现,讲出最根本的真理是很难的,但圣人讲述真理的方式是相通的。真理是存在的,我们一直相信真理,我们就是这样走到今天的。 人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之为最终的觉悟,或者涅槃。先来说说佛学。我最近读了《心经》和《金刚经》。“佛”这个字本身就有开悟的意思。佛学自然就是助人开悟的学说。用佛语说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学的大觉者就是达到涅槃之境,达到空中无色,色中无空,不执著一切。这一切也包括佛法。所以《金刚经》中释迦摩尼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即佛法只是对迷昧的众生说的,在佛的世界里就用不上了。 如果你仔细读了,你会发现最精妙的佛语,不是佛经,而是佛咒,是梵音。就像《心经》最后的那一句:“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大概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依般若得渡去吧,依般若得渡去吧!渡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来成就无上佛法吧。 可是如果这样去翻译,味道就全没有了。你得这样想象,在一个黄昏,在一个宁静而庄严的寺庙中,你跪在佛前,然后有大觉者在为你诵读这样的咒语,每一个咒符的音韵都能印在你脑海中。 《心经》从"观自在菩萨"始,至"真实不虚"为显说般若;此段咒语则为密说般若。显明者,佛经借世俗文字语言传达道理,示现于人,导人修持。秘密法则含有咒语这样的方法,佛法的本质在至极之处是不可说的,说不出的。佛只是为了众生开悟才不得不说法,而那神妙不可说的秘密只有借咒语来教授了。 只有靠个人去觉悟了。秘密法门之一的陀罗尼,凡夫不能理解,只好不作汉译,但念诵仍是有效力的。按以往的说法,《心经》中全部要义,完全包括在这四句咒语中。念诵这四句咒,其效力等同于诵读此经。就是说这一句咒语,就是所有的秘法了,即世界的真理,宇宙的真谛。 大家看到这里明白了吗?佛其实没有说真理是什么,佛只是在说真理在这。你听到了吗? 好!现在我问你,你听到了什么? 不要迷惑,你觉得没有什么,但一个制心一处,心无旁骛的人,听到后,能想宇宙的什么,还真不好说。 这大概也是众多的寺庙,会有诵经诵咒这个修行。而世俗的人虽然听不懂,但听到了,也觉得宁静舒服。 无独有偶,中国圣贤也有类似的直白表述。大家都听过。老子的宇宙观就是一个字——道。悟道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具体说什么阴阳,相互,无为,有为之类,都是在为你悟道而铺路的。而对于最高的道,老子就这样比喻:“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翻译过来就是: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大家注意一句话:“道隐无名。”就是说道是隐匿在时空中,其实是没有名称的。而这和佛家《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一理的。释迦摩尼在《金刚经》中反复强调,众多的名,只是假借为工具而已。真正的“如来”是不以名说的。宇宙是咋样的?老子说:“大象无形啊。”因为宇宙太大了,太神奇了,所以我无法用具体的形状来说明它。同样道也是无形的。 世界是想联系的,科学家,哲学家,佛学家表达哲理的方式不同,但哲理的内容却大同小异。上面我们说佛家和道家,现在说数学家,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是怎么思考世界的,怎么看待宇宙的。 20世界有两个天才,前者是维特根斯坦,后者是哥德尔。我不知道哥德尔对于维特根斯坦了解多少,但我觉得如果他俩认识的话,应该是惺惺相惜的。维特根斯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数学哲学,尤其是逻辑哲学方面的贡献。而哥德尔正好也在这方面是天才。 但显然哥德尔好像更胜一筹。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来看。维特根斯坦对于逻辑哲学有一句名言:“对于可说的,我们说。对于不可说的,我们保持沉默。”保持沉默的原因很简单,我们无法说,也说不出来。就是我们道不出答案,无法道出此问题真理的时候我就应该沉默。那什么问题在维特根斯坦眼里应该沉默呢?比如伦理,比如爱情这样的东西,就是要沉默的。 哥德尔就更牛了,他的研究更究竟!他直接通过数学论证得出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内容是这样的:“任意一个包含一阶谓词逻辑与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明伪。”还有一个第二定理:“如果系统S含有初等数论,当S无矛盾时,它的无矛盾性不可能在S内证明。” 就好像,哥德尔在用这个公式,在对他的前辈维特根斯坦说:“你说有些东西,要保持沉默,我来证明为什么要保持沉默。” 哥德尔这个定理,还一举粉碎了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计划。这个计划大概是这样的,20世纪20年代,在集合论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大数学家希尔伯特向全世界的数学家抛出了一个宏伟计划,其大意是建立一组公理体系,使一切数学命题原则上都可由此经有限步推定真伪,这叫做公理体系的“完备性”;希尔伯特还要求公理体系保持“独立性”(即所有公理都是互相独立的,使公理系统尽可能的简洁)和“无矛盾性”(即相容性,不能从公理系统导出矛盾)。 而正在希尔伯特兴奋的时候,哥德尔站出来说矛盾是普通存在的。这时候你是不是又想到了哲学集大成者马克思。要知道,马克思比我上面提到这这两位天才出生更早。 那么物理学家,又是如何表述宇宙的奥秘呢?我们继续来看。 1951年在授予哥德尔爱因斯坦勋章时,冯·诺依曼评价说:“哥德尔在现代逻辑中的成就是非凡的、不朽的——他的不朽甚至超过了纪念碑,他是一个里程碑,是永存的纪念碑。” 值得一提的是,我相信在拿到爱因斯坦勋章时候,哥德尔的心在滴血。因为大家都知道,哥德尔没有什么朋友,但和爱因斯坦是朋友。现在拿着以朋友命名的勋章奖,你说能高兴吗?事实上,爱因斯坦去世,对于哥德尔是一个打击。 在这里就要引出了,哥德尔是一个里程碑,那么爱因斯坦也是一座里程碑,物理学中的里程碑。爱因斯坦说:“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是它是可理解的。”他还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宇宙最直观的描述,就应该是用物理学来描述的。但物理学发展至今,虽然取得绝大成就,但也带来诸多困惑。尤其是在量子力学中。他和玻尔的辩论,大家一直津津乐道。 宇宙是确定,还是不确定?你去仔细看看这些理论,比如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原理,真空不空,薛定谔的猫,爱因斯坦场方程,宇称不守恒,量子纠缠,再深入到夸克,希格斯粒子,希格斯场等,你会慢慢发现,越接近真理深处,越难以描述。物理学家的表述,和其他圣人前辈表述的方式不同,但内容有一致之处。很多最根本的场方程,比如广义相对论场方程,就像符咒一样,常人无法读懂了。 尤其是希格斯场方面,现在没有一个人能清晰的想象一下,物质是如何通过希格斯场诞生。想象力有多重要,在这里,真的比知识重要。 我深受上面所说的这些前辈的影响,也大胆写了两本科普书籍,就是《变化》和《见微知著》,很多人都已经看了,有骂我的,有夸我的,我都欣然接受。从人的角度去思考宇宙,去探寻真理。我是站在爱因斯坦这边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既然认识到这点了,就是成功的。 真理就不是假的,是真实不虚的。你只要牢牢记住,时间过的太快,今天的事情,今天赶紧去完成。真理无论在哪里,你如果不去接近的话,哪里都没有。 摘自独立学者,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哲理散文。

5、

湮灭的启示

——灵遁者

有一段时间没有看电影了,今天我看到了一部电影,名叫《湮灭》。现在是晚上1点30半。我坐在家里,一个人看完了这部片子,现在脑中没有一点睡意,我觉得我应该将我的想法写出来告诉大家。

我其实并不推荐18岁以下的孩子,去看这部电影。倒不是说我认为这是惊悚片。导演和作家将这个作品演绎的淋漓尽致,但将它归为惊悚片,是个错误。说它是科幻片或者哲理片更适合一些。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文学的本质是反应人性和生活。科学的本质是反应规律和宇宙的样子。但没有纯文学,也没有纯科学。我就是个最好的证明。我即爱好文学,也爱好科学。写文学作品,也写了两本科普作品,分别是《变化》和《见微知著》。很多读者甚至读过。

看完这部片子,你需要思考的东西太多了。在没有看这部片子之前,我就知道,我写的科普作品,有瑕疵,但我依然不后悔,甚至觉得完美!我告诉没有时间思考的人们,世界是确定的!是我对这个世界的爱,也是这个世界的客观。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我不是最聪明的的人,也不是最智慧的人。但最聪明的人,不一定比我写的好。看了这部片子,我更加确定了一些东西。

我简单的顺着影片的进行,来阐述一下我的分析。片头飞来横祸,地球上出现一个叫“闪晃”结界。这个结界在扩大,在吞噬人类的地盘。所以我们人类恐惧也好,好奇也好,必须进去看看。

第一次进去的是最精英的特种部队,结果一个人也没有出来。准确的说,是出来一个。但这个人,不能说还是原来那个人。这个叫凯恩,她是主角莉娜的丈夫。

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什么呢?很多人可能不会注意。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人物角色,情节设定,背景设定……环环相扣,难得的精彩之作。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比如当审问者问莉娜:“为什么你主动申请进入结界?”莉娜反复说:“我欠他的。”生活从来不简单,这种愧疚,来自于莉娜对凯恩的爱,也来自莉娜对凯恩的出轨。但出轨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莉娜以为凯恩出事了。可是又不确定,所以她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就只是在床上而已。

带着愧疚生活的人,是痛苦的。但带着愧疚生活的人,也是带着爱的。加上她的身份,当过兵,植物学家,所以她进入结界,并不显得故意。

但最终走到灯塔的人,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主角莉娜,一个是患有癌症的心理学家文崔斯博士。其他三名,湮灭在结界里。

很有意思,应该是导演故意为之,灯塔本来是照明的地方,但现在却是最危险的地方。好好思考一下吧。就像顾城写道:“黑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而我写道:“习惯光明的人,怎么会不害怕黑暗呢?”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有两种人是最无畏的,第一种就是莉娜这样的,带着爱来的人。另一种是向死的人。身患癌症的心理学家,很明白自己的身体,同时又很清晰自己的意志。所以她们两个能战胜恐惧。而其他三个,目标不明确,或者目标太大。很明显,她们的目的是拯救人类!

试想想全球67亿的人的性命压在你身上,你紧张吗?你也是人,是人都有弱点。你的弱点是你其实也想拯救自己!莉娜和心理学家也是,但这种心理状态,终究是不同的。

人类一思考,上帝在发笑。宇宙对于人而言,永远是终极话题。我承认我思考的再久,也远远不够。身体承载人的思想意识,思想意识又控制身体。把身体细化到从一个细胞开始,把生命细化到一个细胞开始,至少逻辑是没有错的。宇宙中的第一个细胞,就应该是所有生命的祖先。人类对于自己身体的认识,也永远不够的。我正好写过一篇散文《皱纹》,里面写道一夜白头,一夜目盲,一夜失聪……科学无法解释。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就像莉娜说:“上帝在制造人类的时候,打了个盹。所以人类会变老,是细胞在犯错。倘若细胞不犯错,人类就不会变老。我就会永远像现在这个样子。”道理是没有错,可是你若永远不会变老,又怎么会长大呢?所以不是上帝打了个盹,是细胞必须这样分裂。

在结界里,异常外来细胞,通过结界反射侵入。深入到一草一木中,深入到进入结界的任何东西上。道理也没有错。万物有辐射,这种辐射到血液和骨髓的东西,最终要吞噬原来的你。

人是经不起这样的折磨的,人是脆弱的。所以很多得肿瘤,白血病,癌症的人,都很消极,甚至会自杀。这和结界中人的恐惧,是无差别的。而且更恐怖的是,结界是一个牢笼,与外隔绝,你无法获得支持和鼓励。那么你就更看不到希望,越靠近灯塔,就越恐惧。不如投降,来的快哉。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在最后的灯塔中。当莉娜从录像机中,看到凯恩说的那些话,她是震惊的。连凯恩自己都是震惊的,他说:“人们叫我凯恩。可我还是凯恩吗?我可能是你!”看到最后,你会发现,凯恩是我们,这个逻辑是没有错的。因为凯恩的细胞和我们的细胞是别无差别的。就像莉娜的一滴血,造出了另一个外星人似的的莉娜。

凯恩不是我们的理由,就是凯恩的身体已经被毁。真正留下来的是外星复制品。说“外星”其实并不准确,因为也可以说是高维空间的他。

正是看到了复制品的凯恩,莉娜才更有勇气钻进洞里,去看看凯恩,究竟在哪里?于是她看到了心理学家坐在那里。心理学家文崔斯博士说:“它就在我体内。它和我们不同。我也不知道它想要什么?它的愿望是什么?但它会成长,直到吞噬所有一切。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会化成碎片,融入他们的一小部分。最终原形不复存在。彻底湮灭!”说完这句话,她就真的湮灭了。

它是什么?它在我这里是宇宙。我们每个人都要湮灭在宇宙中,原形不复存在。我们都会变成它的一小部分,其实我们始终是宇宙的一小部分。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莉娜的一滴血,从光亮旋转体中诞生出一个人。此人具备了莉娜的具备,当莉娜面对她的时候,是恐惧的。她向另一个陌生的自己开枪,可是没有杀死。所以她想逃跑,反抗。可是都被另一个自己打败了。

各位,我们常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这是一句真理。以自己为假想敌,试图在棋盘上战胜自己的人,我至今还没有见过。你见过吗?就像莉娜拼命的想推开门,另一个自己也是。反而把莉娜差点压死!

当莉娜放手的时候,她发现了。对待自己还是得温柔。所以她握住了另一个自己的手。并给她一颗炸弹,所以这是残忍温柔。

当莉娜和另一个自己握手的时候,另一个自己,轮廓就变的清晰起来了。可是炸弹也爆炸了。

其实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还可以是这样的。心理学家文崔斯口中的它,就是这个人了。她就是宇宙,宇宙以一滴血为引子,化为了莉娜,存在于人间。你可以认为她就是上帝。所以人人是上帝,这样也没有错的。耶稣曾经也是人,那么人都是通宇宙的。

虽然另一个莉娜,不是莉娜本人,是宇宙。但另一个莉娜终究带有莉娜的记忆和基因。所以她走向了凯恩,所以她自己燃烧了灯塔。解铃还须系铃人,也只有她才能做到这一点。真正的莉娜,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这也是法则的体现。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但我为什么一开始,还是不希望思想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去看呢。因为他们看不到世界的明确性,我怕他们迷茫。真的当成惊悚片看了。最后莉娜和凯恩,都安全无恙。

最后审问的人问:“所以那是外星人吗?能说出它存在的形式吗?”

莉娜说:“不能。”

审问人又问:“是碳物质,还是?”

莉娜说:“不知道。”

审问人:“它想要什么?”

莉娜说:“我不认为它想要什么!”

审问人:“可是它袭击了你!”

莉娜说:“是我袭击了它。”

审问人:“它出现在这是有原因的。它改变了我们的环境,它在毁灭一切。”

莉娜:“它不是在毁灭,它是在改变一切。它在创造新的东西。”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审问人:“创造什么?”

莉娜:“我不知道。”

其实这个时候,所有站在玻璃外面的人,看莉娜,就像是在看外星人。审问人问:“它在创造什么?”其实就相当于我现在问你:“宇宙在创造什么?”

对于人类而言,我们只能说不知道。但对于人而言,爱很重要。即使最后的凯恩,不是原来的凯恩,是很多碎片的集合,带有很多人的记忆的人,很多物体的岁月的人,他依然抱住了莉娜。虽然他的眼神空洞,但他还是抱住了莉娜。显然这是一种启示。但我不愿意再去思考,这种启示。因为我不是残忍的。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所以宇宙通过人来俯瞰宇宙,但宇宙太大了,所以人总会迷失自己。而迷失自己的人,往往会杀死自己。我希望每个人不要把自己当敌人,去温柔对待自己,也去温柔对待他人。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不说它是一部惊悚片的原因。

差三分钟,3点了。我也不去思考,3分钟对于宇宙而言,有什么意义。但我知道,对于我而言,晚上3点,是一个该入睡的时刻。你们可以去看看这部片子,但我其实,不愿意你们像我这样去思考。我希望你们活着简单,勤奋,快乐。因为思考的多了,你也要4点入睡。尤其是女孩,会很快变老的。晚安,夜!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

摘自独立学者,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散文作品。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ebkpkqf.html

灵遁者散文哲理作品5篇,生活像明净的天空的评论 (共 2 条)

  • 听雨轩儿
  • 雪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