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兰州“知青”还乡记

2018-10-21 17:27 作者:陇南寻梦者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2018年国庆,从兰州开往成县的列车上,坐着四个特殊的客人。他们是郑瑜、吴建西、李景章、李国兰。他们是兰州知青,他们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来成县小川镇上山下乡的知青,在成县生活过将近四年,一别已近半个世纪。而今,他们皆年逾古稀,叶落归根嘛!他们一直牵挂着这片曾经养育过他们的这片热土——成县。这回,他们是来成县省亲的。

然而亲人在哪儿?故乡如今什么模样?那些乡亲们还在吗?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啊!他们还认识我们吗?这些问题不时的困扰着他们,使他们不断陷入沉思。

在他们的记忆中,成县城东西不过三里,南北更为可怜:一条破烂的江武公路横贯东西,与一条南河到成县师范、成县一中的坑坑洼洼的路在新华书店前汇成十字。裴公湖、电影院、县政府、汽车站自西向东排列,似乎有几座两层或者三层的楼房吧?哎!已经不甚清楚了!裴公湖应该依旧,电影院大门土木结构,门前蹲着一对卧着的青石盘角羊。其余便是低矮的瓦顶泥墙的门面房,一色漆着暗红色。东河坝荒草乱石弥漫,草树相连,麦田弥望。南河边野草萋萋,村舍萧条,剩下的便是无尽的黄土。

然而他们还没有在县城,他们在小川镇的关山村。当时的小川镇,从东到西只有一条七尺左右的街道自小川小学门前经过,两旁是一人高的土木结构门面,歪斜若蚰蜒,其余便是荒草和农田,零星地散杂着一些农户。就连距小川镇不到两公里的上峡村,都仅有弯弯曲曲的小道相连,人们来往镇上赶集,都是背篼,或者驴驮马带。关山村比较幸运,有小黄路于1972年贯通,然而路面石块差互,晴天尘土飞扬,天泥水横流。但是这都非常幸运了,人们可以套上牛车去小川赶集。至于家家煤油灯照明,户户提着镜子灯步行数十里路看电影,就是常理了。

古人说:“到乡情更切”。的确,当列车刚走过天水市,他们便不约而同地从沉思中醒来,不时地向外张望。希望能早点看到阔别40多年的“故乡”。然而毕竟离故乡还有200里之遥,看到的无非是青山绿水以及笔直的公路,还有路边如画的民居。

这些,使他们感到诧异!因为在他们的记忆里,这里曾是一条斗折蛇行的泥土路,串联着不尽荒山野岭,而今竟然山清水秀,是这样的美丽?那么成县呢?是不是也一样美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他们不住地张望,但是列车还在小龙山地界奔驰。时间久了,他们又陷入了沉思。当年父母般的老支书、队长是否还在?当年洒泪道别的“亲人”是否还记得我们?当年陪我们一起劳动的兄弟姐妹们是否还在守候着家乡……

“各位旅客,列车已经到站,请带好随身物品下车,欢迎再次乘坐本次列车”。随着乘务员的语音,他们猛然醒悟,于是匆匆下车,本欲以游子回家的姿态畅游县城,然后回家和久别的亲人叙旧,然而一出车门,他们茫然了:到哪里去呢?这是成县城吗?他们几乎同时喃喃自语。然而,毫无疑问,这是成县城,因为列车不会走错呀!另外,和他们一起下车的一个人也给了他们答案。

郑瑜和李玉红嘴快,几乎同时问道:“请问你是?”

“大姐大哥们,我是成县人,是成州杂志社的一名记者。其实我注意你们很久了,一上车就觉得你们特殊。进而对你们感兴趣,因为你们的举动和谈话,已经告诉我你们的秘密:你们曾是我的同乡,这回是回来省亲的。对吗?”

“是的”,她们回答。

“既然这样,我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看来你们已离家太久,这里又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是无法找到记忆中的家乡的。至于那些亲人,四十多年过去了,他们也许走到走了,去世的去世了;就是找到,他们也未必认识你们。我劝你们还是在县城逛逛,或者游一游鸡峰山或者西狭颂回家吧”。

“不成,我们千里迢迢而来,如果这样就走,怎么能了却我们的心愿呢?我们虽然多年未来,但是这里留有我们美丽的幻。这里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就是这里远嫁他乡的女儿,哪有女儿回娘家不进家门的事?我们到了家里,哪怕是亲人都已走散,我们就是在老地方坐坐,看一眼曾经的老家,也就了却我们的一桩心愿”,郑瑜说。其他人也都随声附和。

“大家精诚感人!既然这样,如不介意,我就做你们的向导,陪你们回家;如果找不到他们,大家就以我为亲人好了。我姓刘,叫刘诚实。大家叫我老刘好了”。

他们迟疑了,因为萍水相逢,他们凭什么相信他?然而他们再三看看眼前这个人,只见他面容清瘦,衣着朴素,五十左右年纪,神态安详,不像什么坏人。于是放心了,郑瑜却打趣道:“既然这样,就感谢你了。只是你这年纪,我们只能叫你小刘,要不你还想让我们叫你哥哥”。

“那好吧,我们就现在县城找个地方小酌几杯,然后住宿,明天再前往关山如何?”

“小酌不必,因为没有时间,为了赶路,我们就去地摊上吃一碗牛肉面倒非常必要,我请客,吃完就得上路”,李景章说。

老刘遂带他们去吃饭,途中所见,令他们感慨万千。但见:县城高楼连云,隐隐没于云际;画阁相向,参差十万人家;街衢宽广,奥迪宝马穿梭,茶楼酒肆接踵,极尽京华风韵;花木繁茂,是处流光溢彩,疑是岭南仙苑;盛装游人熙熙,极尽祥和之神韵。大道旁楼兰林立,白日里演绎着海市蜃楼。滨河路霓彩交辉,长虹卧波,波光粼粼。哪里有地摊牛肉面?好容易走进一家饭馆,只见窗明几净,器物生香。

走进饭馆,服务员已经端来热茶。大家一边品茶,一边闲谈。老刘解释道,成县的变化,几乎和全国同步,开始于改革开放,突飞猛进时期开始于2008年,尤其是2013年以后这几年,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及民房改造基本完成。高速公路穿越境内,机场落户城郊。不仅如此,当年的农村都变成了如今美丽乡村……

闲谈之间,饭已经端来,同时还几大盘菜,大家也都饿了,于是也不谦让,转眼之间,一吃完了饭。李景章跑去结账,才发现老刘已经付过。

吃完饭出来,早有一辆去小川镇的客运小车在门外等候,原来是老刘见知青们回乡心切,于是在吃饭时已经约来了车。因为他说他是小川人,对关山熟悉,说不定能找到他们的“亲人”,大家就很赞同,于是就随他上了车,赶往小川。

沿途的景色令他们兴奋不已,但见公路宽广平整,路边村庄美丽,芳树婷婷,美不胜收。来到小川镇,但见彩楼林立,街道宽广,商铺比肩,酒家林立,当年的民居以及那古老的街道无处寻觅,盛装游人和轿车往来……这些变化,令他们目不暇接。

小车来到黄陈路刚刚停稳,已有两暮年男子跑到车前,一个五十上下,面容清瘦,他叫王文;一个六十有余,体态丰满,红面而多须,他叫张建岐(就是当年的团支部书记张好)。他们是关山村民,今天应老刘之邀前来迎接贵客。他们一眼就认出了老刘,然而竟然没顾上和他寒暄,就径直的问,老刘:“兰州客人呢?”

“你是王文吧?我们在这里。你看我是谁?”郑瑜说。

“是郑姐吧?”

“啊,还认得出!到底是亲人,看来……”说着竟然哽咽不已,然后数目相对,如在梦里。

“既然亲人见面,就往回走吧,别在这里失态”,老刘提醒了他们。然而他们还是迟疑,因为互相发现,尚有陌生人在身旁。也都若有所思,泪眼迷离。

原来郑瑜就住在王文家,当时情同姐弟,虽然经过了多年,王文还是认了出来,然而其他人,还是难以认出。还有前来迎接的两人,一个是郑瑜当年的房东王文,面容清瘦。郑瑜一眼就认了出来;然而那个身材丰满、红面多须者,就怎么也认不出,然而又觉得很熟,看着只是纳闷。

“喂猪的小妹妹,你怎忘了张哥哥?”那人道。

“张好哥!怎么是你,你就是……就是当年的团委书记?”郑瑜激动地说。接着,李景章、吴建西、李国兰也同时认出了张好,都喊张哥哥。

“怎不能是我呢?只不过老了。四十多年过去了,能不老吗?后面的莫不是景章建西小弟和国兰妹妹?”张好也激动地说。

众人激动地扑到一起,互相抓着,好久说不出话来。最后还是老刘劝大家回家。才又叫来一辆车,转移了客人繁多的行李箱包,乘车前往关山。

数分钟之后,汽车在一个别墅式的大院前停下,院子仅靠小黄路。王文首先一边下车,一边说:“大姐大哥们,你们看这是哪儿?”

“这我们都认得,这老家关山村”,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然而那个是你家?”

张好说:“这就是你们的家,也是王文的家”。

“怎么变得这样快?不会吧!这里我们能认出来的只有背后的天寿山,以及前面的这条小溪,这肯定不是吧?”

“请大家进屋,哪有回家就嫌家里富的道理?”王文一边说,一边提着一个的皮箱开大门。

走进大门,只见院落干净整洁,奇花异草簇拥,楼房宽敞明亮,客厅、厨房、卧室温馨优美。走进客厅,但见窗明几净。众人围着茶几坐定,顷刻之间热茶端来,水果端来了,板栗、核桃端来了,黑兰州递来了,偌大的茶几发的满满的。然而郑瑜提议,乘天色尚明,大家喝一杯茶,先到村里转转,然后回家吃饭。大家欣然应允。

一杯茶下肚,郑瑜带着大家走出家门,一边观光,一边寻找当年的知青点。时值仲秋,村子周围的一色荞麦,小荞正在放花,红杆绿叶粉花,美丽异常,掩映着精美楼房和笔直的公路。远处的那几座山头,似曾相识,然而又不像,因为当时全是荒荆茅草,而今树木郁郁苍苍,秀美如画。路边人家,旧梦依稀,然而新图迥异。草舍柴扉不见,柴草场不见,粪堆不见,而如画民居接踵比肩,他们不时走进屋里,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寒暄,每每激动地双手紧握,如痴如醉。知青点土木房子已无踪影,只见村委会办公大楼巍然屹立,前面的广场彩砖铺地,回廊曲折,健身器材齐备。当年的村支书张建川以及社长都已去世,当年的许多姐妹也都以远嫁他乡……

转眼间,已幕降临,只好在一些村民的簇拥下返回王文家。而幸好太阳能路灯亮了,家家户户的灯也亮了,恍如繁星,好不美丽。回到家里,王文的妹妹正在做饭,于是郑瑜、李国兰前去帮忙,真如女子回到娘家。

少时,饭做好了,菜肴摆了满满的一桌,王文打开金成州,大家也不推辞,于是饮酒、吃饭,闲谈。谈往事,谈巨变,谈亲情。他们还依稀记得,1975年4月5日,他们和兰州铝厂子弟吴桂花、孙长海、樊新华、梁惠英、张凤英、苗永贤、裴延海、霍翠明、李敏霞、英杰、刘富民、张辉、李辉、王平(大)、王平、栗伟、王彦昌、张中原共22人分作两队来关山接受再教育。当时关山大队支书是张建国、文书是曹智彩,团委书记是张建岐(张好)。

当时两个生产队都给知青专门盖了房子,每座8间,土木结构。一队的在现在关化公路以北200处的平坝里,当时与张支书为邻;二队的在现在的学山小学西北50米处。因为这些知青正值十六七的娃娃,多数高中毕业,不会做饭,于是生产队前三个月给每队每一名社员做饭,同时培训他们。三个月以后,让他们自己做饭,结果他们还是生一顿、熟一顿地,挨饿比较正常。于是生产队就索性把他们分配到社员家里,和村民一起生活。

他们也都记得,当时每人每月45斤粮,粗粮多,细粮少; 4俩油,均在小川粮管所拉着架子车自己去往回拉,走5公里山路,每人每月补12元人民币;烧的柴自己去天寿山拾。参加生产队所有的劳动,如背粪、挖地、修梯田以及各中播种收割打碾活动,以及农场、养猪场的工作,劳动之余,还高文艺宣传、发展体育等工作,当时关山大队每年在蓝球赛、兵乓求赛中多数是冠军。排演的节目曾去黄陈公社、石榴大队演出。张凤英、英杰还在关山学校上课两年多,李国兰还参加了大队剧团,并成为主要演员。

他们也还记得,75年5月份,关山村民张建国不慎掉进当时采过腐肥的大水池,正在不远处地里除黄豆知青闻讯立即赶往现场,男青年们几乎同时冲进深水池,七手八脚地把他救出,其后青年们还拿礼品前去看望,有个青年还送给他一双高筒水鞋……

他们也都记得,1981年,关山村有村民,不仅有许多青年前来祭拜,身为兰州铝厂行政科科长的李景章的父亲也前来吊唁……

最后,谈到了现在,令他们感动不已的,还是当今的变化,已是物非人亦非呀!张好接过话茬,给了他们具体的答案。

据张好说,近年来,尤其是从2013年以来,成县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落实了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了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了出来。并且因户施策,县乡领导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帮扶资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就是本村的一个钉子户,也都得到了彻底改变。他们原先不仅不图上进,而且拒绝住村干部帮助,就连国家出钱要给他们改善住宿条件,他们都不答应。最后通过干部多次交涉才答应了,但是不要说帮忙,就是借用一下他的农具都不给。但是,县领导说,农民毕竟是农民,是可以原谅的;而我们是落实国家政策的,怎么能打折扣?习主席说过,在脱贫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只要我们的工作到位,他们是可以改变的。最后,这个人也住进了现代化新家。而且因为一场大病,要不是政府救助,肯定就没命了。于是他也终于改变了,逢人便说,还是共产党好!还是人民政府好。

其实,这些变化在成县不是一时一地,从宋平的丛林到苏元的高山,从黄渚的野岭到镡河的荒滩,处处流光溢彩。水泥路纵横交错,联通着千家万户,直通鸡峰林野;信号塔彼此相望,互联网走村串户,村村通覆盖着昔日的不毛之地;农业投资惠及万民,种植养殖覆盖全县,嫁接核桃遍及山野,大棚蔬菜远销他乡。家家小院干净整洁,花木繁茂;户户雅室宽敞明亮,器物生香;灶房下暗藏着沼气池,大门边停放着小汽车。西峡颂,一洗昔日的荒凉,高阁连云,广挺对月,楼枕碧水而桥依白波;鸡峰山孤高横绝云气,公路盘旋蜿蜒攀上绝壁;秀松翠竹环绕,佛寺道阁相向;杜工祠精雕彩画,语花香,翠竹夹道……

他们一直谈到深夜,还是兴趣正浓,最后还是老刘提议休息,明天再续,于是众人就应邀去几家下榻。翌日一早,当时的副支曹智彩已经前来看望,大家不免激动万分,执手诉说旧情。又有一村民也闻讯做好了早餐来请,于是大家共聚于其家用餐。但见也是庭院花木繁茂,屋里干净整洁,电脑沙发一应俱全。虽然临时凑活,也颇为丰盛,蛋奶面包以及时鲜水果满桌,因为是省城远客,特意做了酸菜面条,同时备有成州接待酒。但他们准备去西峡以及鸡峰山,于是没有饮酒。

吃完早餐,曹支书和大家商议,派张好陪同他们游玩,然后返回小住数日叙旧,大家欣然答应。于是暂时分别,准备再次聚会。张好、老刘带他们暂到王文家等候。

来到王文家,李景章他们打开箱笼,掏出了一些精美的香烟、茶叶、干果之类,足有几箱子,还抱歉地说,这些送给乡亲们的一点心意,昨天一激动,全给忘了。你们就安排分发,应该送谁,你们知道,曹支书肯定要送,张支书、当时的社长、文书家里,也不能少……虽然微不足道,但是我们的心意。其实,我们还怀疑难以找到你们……

少顷,小汽车已来到门前,于是张好、老刘陪伴他们和在场者挥泪告别,驶向小川。到了小川镇,因为老刘有事需回单位分别,临走时告诉张好,他已经联系了旅游局和林业局,两处领导听说知青回乡,不仅免了门票,还要派导游,到时给售票处说就行了。

“青年”们闻言,喃喃自语道: “回家真好!”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dqdskqf.html

兰州“知青”还乡记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