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子罕篇·匹夫不可夺志

2018-07-24 09:50 作者:江峰十八弯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这段话中的“罕”,即稀少,很少。“与”,赞同、肯定之意。“命”,即天命,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议题。“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由于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所以很少谈利。孔子在《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达巷党人,就是达巷党这地方的人,相当我们现在讲某某乡的人、某某镇的人。达巷党人说,”伟大啊,孔子,学问渊博,可惜找不出一项可以定位自己的名声。”孔子听说了,笑着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孔子如何对待社会变革?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是符合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改由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缁布冠,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经二千四百缕矣。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而至于大臣面见君主,孔子则说:“原来堂下作揖,这是礼制;今天改在堂上,傲慢。虽然违反大家的心愿,我还是坚持堂下。” 堂上与堂下主要牵涉君子之防。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绝的四种毛病:一是想当然,胡乱下结论。二是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自以为是。三是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四是唯我独尊,自私霸道。(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公元前496年,孔子在匡地被当地人围困。原因是当地人把他误作曾掠夺和残杀匡人的阳虎,因为孔子的相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所以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貌与阳虎相像。

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是掌握国君宫廷事务的官员。他见孔子多才多艺,便问子贡,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不然怎会这么多才艺呢?子贡回答说,这是上天要将变为一个圣人吧,所以,赋予了他众多才艺。孔子知道后,解释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孔子实际否定了子贡天赋才能的说法。

孔子的学生 牢也证实了,孔子说过:我不被当局任命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7.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主张中庸,所以中庸也成了他解决问题的钥匙。“吾有知乎哉?无知也。”,他首先把自己置于一个“无知”的状态,对鄙夫,乡下人的问题都是,“空空如也”。但别人向人求教,你总得将别人的问题进行解答呀。孔子采取的方法就是,“叩其两端而竭焉”。也就是从问题的两端去探求,排除两头,答案就是中庸之道了。学问求知,首先要做到谦虚始能有得,如果心高气傲,是不可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的,别人也不可能跟你进行探讨。第二,学问有所得,必由其心自有开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三,学习这东西,随着你每天知识累积得多,你会感到自己知道的起来越少,深入了解并掌握一门知识后,你会感觉更多不了解的东西在等着我们。 所以在求学的路上,我们务必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8.子曰:“凤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人越老越迷信,这可能普遍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作为圣人的孔子也在所难免。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孔子叹息地说: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9.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孔子见这三类人,穿丧服的,戴着祭祀礼帽的和盲人,是一定要站起来,表示礼貌的。如果从他们身旁经过,也是快步走过。这估计也是当时周礼的约束。孔子是尊崇“礼”的,他对周礼总是身体力行。

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敬仰,往往是了解后,自己又难以企及,而产生的崇拜心理。颜渊在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也是英雄识英雄,聪明如颜渊,都这么崇拜自己的老师,也说明儒家学说之所以被后世所推崇和探究的重要原因。

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一直是为师者所遵循的教学原则之一。

11.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得了重病,他的学生子路自作主张,叫门人充当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是不配有家臣的。 孔子病情减轻后,对子路的这种做法很反感,话也说得很重。

“ 吾谁欺?欺天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尤其后面的话,翻译过来一点也不文雅,“假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孔子严格按礼行事,从不矫情,也不愿学生拔高自己。

12.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yùn dù)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求仕一直是孔子没有放弃的心愿,“学而优则仕”是他从事教育的原则之一。孔子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但辛辛苦苦没有结果。师生的这段对话,孔子也直率地承认自己是“待贾而沽”,毫不掩饰自己的政治主张。

13.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君子追求什么?我们理想之家安放在何处?孔子向自己学生灌输的就是一个字“道”。孔子本人就是为道而生,为道而学,为道而活,为道而死。如果离开了道,他人生的光辉就会黯然失色。所以为了道,他可以义无反顾九夷之地。物质条件简陋,又会怎么样呢?反过来说,君子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他走到哪里,就会把光明带到哪里,只要坚守道,光明就在。所以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4.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孔子结束了十四年游历不定的生活,从卫国返回鲁国,整理了乐,将雅乐和颂乐作了适当的调整。

15.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这句话折射了孔子的四个处事态度,即出外对国尽忠,入内对父母,办丧事对别人尽心尽力,不喝酒或慎喝酒,护好自己。当然能够做好以上几点,人生在世,也只有这点子事了,没有其他可说的了。

16.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孔子这句话蕴含的意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话语意境上看,可以肯定这句话是很伤感的。 结合孔子生平,当他看到奔流不息的河水时,是不是想到自己对道的追求,也如这湍流的河水,不舍昼夜地忙碌奔波呢?

17.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女色的魅力有多大?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这句话是孔子见过南子之后,批评卫国国君卫灵公的一句话。 当时卫灵公请孔子一起出游,卫灵公带妻子南子坐在第一辆车上,他的一个臣子第二辆车,孔子坐第三辆车,是一种对孔子的不尊重的行为。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18.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都是人自主选择的结果 。选择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所以,一个人要从小立志,对自己的选择要自觉地坚持,才能成功,否则功亏一篑,那是很可惜的事。

19.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三句话结合来讲,第一句是孔子赞扬颜回,能够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第二句是孔子赞扬颜回勤奋刻苦。第三句,劝勉听话,只要我们努力了,没得结果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我们是追求结果,还是过程呢?

20.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如果一个人 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21.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礼法之言,没有谁说自己不听从,但能够对照礼法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最可贵的。恭顺的话,没有谁听了是不高兴的,但能够在听了之后加以推究真伪,辨别是非,才是最可贵的。如果只是高兴,而不加分析鉴别,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也毫无办法。

孔子引用了《诗经》“不枝不求,何用不藏”,赞扬子路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可耻的。子路却一生在背诵这句诗。其实孔子真实的想法是鼓励子路,激起子路树立更高更远的志向,但子路只记住了夸耀自己的话,却没有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所以孔子补充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孔子告诫人们在他人的称赞面前,应该善于分析,冷静对待,不要得意忘形,骄傲自满,子路便犯了这个错误。

22.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3.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2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25.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从求学到适道,到权变,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孔子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26.“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蔷薇花啊!摇来摆去,难到不想你?是住得太远了呀。”孔子说:“没有真想呀,远什么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真心相爱的两个人,不以山高路远,总是会想尽办法再见到对方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dgjskqf.html

子罕篇·匹夫不可夺志的评论 (共 13 条)

  • 襄阳游子
  • 程汝明
  • 听雨轩儿
  • 天际の那抹浮云【拒闲聊】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江南风
  • 聆听烟雨
  • 雪
  • 肖洁
  • 东湖聚李胤德
  • 雪儿
  • 心静如水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