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位好支部书记张建川

2018-12-19 23:18 作者:陇南寻梦者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建川是陇南成县小川镇关山村建国之初的党支部书记,生于1937年。该同志虽名不见经传、识字不多、仅仅是一个农村底层干部,但因其高尚的人格、宽广的襟怀、高瞻远瞩的目光、卓越的贡献,老百姓至今怀念。这种情怀与精神,也不能忘记。

我对其了解,始于对知青上山下乡的采访,从知识青年满含感激的言辞中产生了兴趣,后因研究关山秦剧团的兴衰、以及关山腐肥厂始末,又了解到他,可以说就是他一手打造了该村当时的辉煌。

其在关山村当干部,始于1956年左右,当时他所在的关山一社属于五郎管理局管辖,那时他还未满20岁。1958年建高级社,关山划归小川乡,就正式当上了村支书。其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村里兴建了学校,建房20余间,一至六年级,每级1个班,请来台生智、王建州、王建玉、姚吉庆等5人担任教师。其中姚吉庆是成县城成里人,在三年饥荒中,还带一家3口人和2位亲戚落户关山。

可以说当时他担任关山村的支书,简直是关山人民以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福分。58年全国大炼钢铁运动如火如荼,他却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带领人民在甘子坝偷偷地兴办农场,开荒数十亩,种上苞谷、洋芋等作物。众所周知的是全国好多地方58年为了完成钢铁任务没有收庄稼,但关山不仅收了,而且因农场而大丰收。其后,他又从汉中买来优质胡萝卜籽,令群众广泛套种在玉米、小麦等作物中,一年仅胡萝卜就收了好几万斤。

现在60岁以上者无人不知1959到1962年的三年饥荒,仅我县就锐减人口2万余,当时举国上下,途有饿殍,小川周围饿死人的事时有发生。但是关山村没饿死一人,而且救济周边的饥荒者,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当时好多人慕名前往,都在此得以存活。如著名的秦腔演员李发祥、及其弟两家6口人举家迁入关山村,后相继有从武都、康县、成县迁来10余家、50余人,都在这里渡过了难关。周边村社多有受其接济而活命者,也有部分住队干部因其周济而保全家小者。1963年,全县在关山村召开了粮食现场会,予以嘉奖。

1964年,正当周边地区修养生息之际,张支书已经着手地方文艺事业的酝酿。组建了秦剧团,该剧团组建之初,收编了当地一个秦剧好者台万一的一个戏箱(有服装10件左右),进而不断增添,培训演员,排练了一些折子戏。1966年破四旧,秦腔被禁止,转而排练革命样板戏,诸如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等,曾红极一时。1975年,政策允许部分秦腔演唱,成县请来洛阳剧团演《十五贯》四天四,张支书给剧团所有演员补助伙食费、店费观摩全程学习,并于1976年再次组建剧团,并从康县请来训练有素的演员武新民(一家三口都来)做教练。还邀请陕西人刘兴汉等演员前来参加演出供剧团学习。(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该剧团在当时远近闻名,经常在小川公社及立新公社行政村演出,有时也应邀去外地演出,在康县的大堡子、云台、寺台、平洛等地演出过多次。演出多为义演,纯属于属于活跃地方文化生活。演员也没有工资,生产队计工分,只有外地演员才发工资。

当时条件异常艰苦,剧团组建颇费周折。为了克服困难,张支书将80多亩地农场的出产全部投入,还办了一个每次出10万挖的瓦窑,烧了一年多,出产也全部投入,添置戏箱,还盖起了戏楼(三间),上有瓦顶。戏箱、道具当时很难买到,张支书就找人亲手制作,当时耗资2万余(约合现在的人民币50余万)。

从1966年全国发生“夺权斗争”到1968年的武斗期间,张支书因属于当权派,本应受批斗和被夺权,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其因为良好的威信尚能左右当地形式,并对一些受迫害者进行保护。当时我县县委书记郭效仪(1932年入党的老革命)、县长杜启荣(老地下党)、副县长汪忠璞(老地下党)均被夺权且受迫害,张支书将他们接来藏于家中楼上近一年,有效地保护了他们。

1973年,张支书率领人勘查煤炭资源,走遍了黄陈村的水沟许多地方,并作了多次尝试,后来在小川镇的支持下,在朱兵沟打开煤窑一眼,开采过一年多,后因质量和储藏量问题停产。

1974年,又勘察到关山村平坝土质黝黑疏松,适宜于农作物生长,再加上当时的氨水不便于使用,于是研究制造腐肥,办起关山村腐肥厂和立新公社腐殖土肥料厂。当时的腐肥,实质上是以腐殖土为原料,在其中掺和一些牛粪、草木灰、硫酸和氨水而成的混合肥料。其比例为70%的黑土,0.5%的氨水,0.2%的硫酸,30%的草木灰和牛粪。

这种腐肥,虽然肥效有限,但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在当时的条件下,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故一直维持到了1977年才退出历史舞台。该厂的建立,可以认为是建国之初成县在工业上的尝试,意义非凡。

1975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关山插队22人,张支书当即给知青盖起5见得房子两座,制备了生活用品,并派村里妇女辅导生活。后来发现他们生活仍然有困难,加之时值寒,就索性将青年们分到农户家,和农民一起生活,并参加劳动锻炼。

1976年地震,张支书以村团委(8人、书记张建岐)和兰州知青(22人)组建抗震救灾队,搭建帐篷,日夜巡逻,有力地完成了抗震工作

据曹智彩(当时副支书)、张建岐(当时的团委书记)和王中平(当时的社长)回忆,张支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能干,并以身垂范,当时办农场开荒时,他亲手开垦的土地不下6亩。后来退休,他每年打松子几千斤,搞生产居于首位。

还有,张支书直到1980年退休在家,没有私人积蓄。30年来忙于公务,很少顾及自己。为村里办了许多好事,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没有顾及两个女儿的培养,都读书不多但人品端正,一个嫁给本村人民办教师,后来转正,并被不断提拔,干至正科级,现生活在县城;一个在留在家里,子女皆品貌端庄,聪明伶俐,盖因老支书阴德所致。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cxqpkqf.html

一位好支部书记张建川的评论 (共 2 条)

  • 晶湖
  • 倪(蔡美军)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