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研究方言词当音形义并重(文化散文)

2018-06-21 20:34 作者:涛拍山城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研究方言词当音形义并重

文/郭有生

今天看微信,一个文友认为:“其实我们挖掘陕北方言,关键在词义的文化底蕴,不在字音。在我看来字音考究是语言学家的事,词义的文化更有趣味。”

我想,这样来看陕北方言是欠妥的。音形义,本来是一体的,当分割开来,想把方言词弄明白,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局限。我们知道古代有门学问叫“小学”,包含音韵学、文字学和训诂学。音韵学中有个常识,古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意思往往相关;甚至同声母的字也是如此,反映了这些字是同一语源产生的。文字学家杨树达曾举例,如与冻,兽与狩,鱼与渔等,你看声韵相关,意义也相关。再如“缺”指器皿有缺口;“决”指水有了缺口;“玦 ”是有缺口的圆形佩玉;“阙”是宫 殿、祠庙等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这也是同源词。

明白音韵学,找陕北方言的本字,也比较方便。比如陕北方言中说,“你不要língchā人了”,这“língchā”现在的意思是“故意刁难折磨人”的意思,那么它的本字是什么,如果你只是陷在陕北方言读音,你也许找不到,但你依据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及音变,就会意识到也许此词和普通话读音并不相同,就打开了一个思路。其实普通话中却是“凌迟”,它在古代是一种千刀万剐的刑法,那么结合研究词义的“训诂学”,依据“特点义素”的引申方式,就明白陕北方言这个词义的来源。其实类似用法古代已有,如《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变文》:“牛头每日凌迟,狱卒终朝来拷”一句中,凌迟就是折磨的意思。

而且注重语音,以此来探究一个词的语源,往往会对词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如在古文中谈到有一座焉支山,山上有一种焉支草,这种草可以制作一种红色的化妆品也叫“焉支”,这种化妆品开始只是匈奴王妻子的专属私房密品,所以“焉支”就以借代的方式引申出匈奴王妻子的意思,并为了区别,而写作“阏氏”。而这种化妆品传入汉族,咱汉族写成了“胭脂”。这样你对“胭脂”就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再说,形声字中,同声旁的字,往往意思相关,这也是从语音看语意。阮元说“义以音生,字从音造。”戴震也谈到音义之间的关系:“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杨树达甚至说:“夫义生于声,则以声为统纪。”比如“乔”,有“高”的意思,于是形声字“桥”,是“架高跨越沟壑江河的通道”;“骄”指“马高六尺”;“蹻”是“举足行高也”,其义都含有义素“高”。这就是说,许多字声旁也有表意功能。再如“漳”也是个形声字,声旁“章”也是有意味的。沈括在《溪笔谈》中说:“水以漳名、洛名者最多,今略举数处:赵、晋之间有清漳、浊漳,当阳有漳水,灨上有漳水,鄣郡有漳江,漳州有漳浦,亳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余考其义,乃清浊相蹂者为漳。章者,文也,别也。漳谓两物相合,有文章,且可别也。清漳、浊漳,合于上党。当阳即沮、漳合流,赣上即漳、灨合流,漳州余未曾目见,鄣郡即西江合流,亳、漳则漳、涡合流,云梦则漳、郧合流。此数处皆清浊合流,色理如螮蝀,数十里方混。”古代,“章”和“文”是同义词,都是花纹的意思,所谓青赤相间曰文,白赤相间曰章。所以可以看出漳水因为,清浊两条河流相合,如同花纹,所以才叫漳水。陕北熬粥会说“饭溢了”,其中“溢”的声旁是“益”,此字上面是横写的“水”字,下面是器皿的“皿”,表示水从器皿中横流出来,看来“溢”的声旁,也不仅仅表示读声,和其意思也相关。

再如黄河,我们佳县也称老鹰河,古代就称“河”。为什么称作“河”呢,语音学家说“长江之声也工工,黄河之声也可可”。也就是说黄河之所以称作“河”,是因为黄河涛水发出的声音是“可可”,这样“河”字以“可”作声旁就是有意味的。那“可”的读音该是什么?佳县人读作kang,属古音,如给我找的个工作,人问“可心着不?”读音就是kàngxinzhebu。而“可”作声旁,却有声转,但韵母却是相同的,佳县人说“河”不是读作hé,而是háng,而这个音才更接近黄河波涛汹涌发出的声音。看来这个字的文化韵味,就在读音上。

方言语音,大多保留的是古音,所以你要写出方言词,如果遇到困难,就要依凭方言词的方言语音,从古汉语词汇中来找。如骂人话“yìn下这种瞎种子”,你要找就比较难,但从古汉语来想,你就会发现有个“胤”字,正是“后代”的意思,当名词用作动词就是“子孙相承”的意思。“胤”是后起会意字,从“幺”从“儿”从“肉”,意思小辈儿孙是心头肉,来表示后代。

我们读名著也会发现陕北方言,但切入点往往是语音。如《红楼梦》“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陕北有“灰葫芦”一词;“水浒传”中“你父子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其中有陕北方言词“盘缠”;《中山狼传》中“狼曰:‘第问之,不问,将咥汝!”其中有陕北方言词diē“咥”,如说“美美的咥了一大碗”;等等。

陕北方言中,保留着古代复辅音现象,如复辅音bl、gl、dl、kl等。本来一个字一个音节,但有复辅音,一个字就成两个音节了,如“绊”读为为blan,“棒”读为blang,听起来好像bulan与bulang,后人解决这种问题,就写成了两个字,或造字或借字,如孔klong,写成“窟窿”,刨blao写成“拨捞”,如“饭两口就拨捞进去了”。

其实一个方言的区别,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语音,你看关中话、粤语、河南话,那一个方言不是如此。陕北人“哥哥”,你说成gānggāng,星宿说成xīxiú,陕北味才出来了。信天游中有“你妈妈打你不成材,露水水地里穿红鞋。”你唱时把“鞋”唱成“hāi”,既唱出陕北味,也和前边的“材”押韵了。而且同一个字,方言不同读音可以表示不同意思,如“你”,陕北读成“nǐ”是单称,读成“niē”是复称,是“你们”的意思。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cjfskqf.html

研究方言词当音形义并重(文化散文)的评论 (共 8 条)

  • 醉雨轩
  • 心静如水
  • 王东强
  • 听雨轩儿
  • 襄阳游子
  • 木谓之华
  • 淡了红颜
  • 兔缘
    兔缘 审核通过并说 结构严谨,段落层次分明,分析有哲理.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