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得闲时莫放闲

2018-12-26 10:24 作者:观鹅会意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人 得 闲 时 莫 放 闲

文/观鹅会意

清·张潮有一段关于人生得到闲乐的高论:“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在于是!”鄙人理解为:人生最快乐的时候,就在于你拥有了自主自由的“闲”时光,这个“闲”字不是指那些无所事事志向平庸之人的虚度时光。而是更好地去利用自己可以掌配的“闲”时光,去做自己早已经想去做的事情,去读书、去游名胜、去交益友、去饮酒、去著书。所以说天下之大快乐,谁也得承认有“闲”才有乐。

古往今来,人之一生都是为了名利而忙碌,从年轻时为了追求名利忙着去苦读书,然后在官场忙着攀高谒贵争取到一定的名利地位。官场之人能够得闲的机会并不多,有些人就是身体闲下来了,思想还是闲不下来,都是因为难以放下名利之诱惑。官场得闲之人有这么几种情况,或许是在得意之时遭受贬谪而得闲;或许是因为结党营私受到牵连免官而得闲;或许是怀才不遇厌恶官场而罢官得闲;最好的结局是功德圆满告老还乡而得闲。反正在历代王朝中能主动辞官回家的屈指可数,大概就是愤世妒俗的陶渊明前辈,辞过个彭泽县令之七品芝麻官。

纵观古今文人墨客圣贤之人,或者是他们屡试不及第遭受打击“闲”下来时,或者是当他们做官遭受贬谪失意“闲”下来时,在这个阶段他们往往能写出来许多流传千古的文学佳作。不论是官场的失意还是考场失意,往往都会“闲”出来静心的时间,往往都会“闲”出来淡泊的心境,“闲”出来了时间就会增加对劳动人民与大自然的生活接触。当他们怀着愤世妒俗的情绪品尝到了人世间的苦难后,就可洗去身上浮华的官老爷作风,就可解开被功名利禄绳索所捆绑的才华双翅,一但打碎了束缚他们思想精神上的桎梏,他们就能高歌出积极向上热生命热爱大自然的豪情壮志,就能施展出他们学富五车无比开阔的才华和宽阔的胸襟。也有后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中国古代贬谪文学”,但是笔者不完全赞同非贬谪才能出文学佳作的观点,因为有许多古代文学家并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经历过官场失意,却都能写出来许多后世无法比拟的文学作品,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叫“中国古代恬淡文学”。

先去遥望远古时代庄周前辈,他老人家不仅学识渊博还饱谙经史,还有幸遇到了他的恩师天生就是白发人称老子的李耳,从此他拜在老子伯阳门下,专心致志听老子给他讲道。当他告诉老子自己经常蝴蝶,知晓三生来历的老子,向庄生指出了他的夙世因由,那庄周原来是混沌初分时的一只白蝴蝶。天生水木,地上木荣花茂之时,那白蝴蝶采百花之精,夺日月之秀,翅如车轮长生不死。后游于天宫瑶池偷采蟠桃花蕊,不幸被王母娘娘守花的青鸾啄死,其神不散托生于凡间,这样便是庄周的来龙。因为他能够把世情荣枯得失,看的如行云流水般大彻大悟,再加上器宇不凡道心坚固,苦学清净无为之教。老子遇到了得意门生,就把《道德经》五千字秘诀倾囊而授。庄周前辈弃了漆园吏的官程,用“闲”下来的时间,默默地诵习修炼,成就了他“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逍遥境界。如果没有“闲”下来的目光和无为的境界,就难以洞悉时间是无休止的,分界是变化无常的,无论世上何物它的量限是无穷无尽的。在他的文笔下让看客栩栩如生地看到河伯的望洋兴叹,让看客看到了公孙龙的自不量力,让看客知道了鱼儿游得从容悠闲,这是鱼儿快乐的表现。当有帝王聘请庄周辅政,他却对使者说:“你看到过那养起来用作祭祀的牛吗?披着彩绸吃着上好的饲料,等到它被牵入了太庙,即使想回头做一头孤独的小牛犊它还能够来得及吗?”他知道“闲”下来才能沉静心态,沉静了心态就能滋生出恬淡无为,拥有了恬淡无为的心态就能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才能洋洋洒洒地写出来绝世经典之作《秋水》。他把恬淡、寂寞、虚空、无为作为了天地之间的准则和道德修养的极致。“闲”下来便得安稳,“闲”下来便得恬淡,“闲”下来便得饱满健壮的精气神,这就是《庄子》一书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再看晋代不为五斗米折腰,只做了八十天彭责令的五柳先生陶潜前辈,归隐田园用“闲”出来的时间做着他的田园诗人梦。归隐“闲”出来的时间,可以让陶前辈去田间地头亲自耕耘,归隐“闲”出来的时间,可以让陶前辈去坐在劳动人民的炕头上去喝土酒,可以让陶前辈去用诗歌去歌颂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这使得他的田园诗更具劳动生活气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诗人笔下流露出的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亲切,使古代文人墨客收回了鄙视平凡的山野乡村、平凡的事物、平凡的乡间劳动生活的眼神。其陶前辈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真乐,其二是真淡,其三是真远。他的文学创作开创了大中华田园诗之鼻祖,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陶前辈被后世称之为“隐逸诗人之宗”。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都崇拜陶前辈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在作品中饱含着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陶前辈如果没有“闲”,那来的晋代独一篇《归去来兮辞》,不‘闲“出人和自然的亲和度,那能写出来”羁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绝句,那能”闲“出来人之快乐天性,那能”闲“出来逸荡之情怀,那能”闲“出来《桃花源记》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宋代儒、释 、道兼修之大成者,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有多方面卓越成就的苏轼前辈,在二十一岁时与弟苏辙高中同榜进士,得到了当时鸿儒欧阳修和梅尧臣的赏识,与弟苏辙高中同榜进士,从此三苏以文名而显赫于宋朝,“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了三席,在大中华几千年历史中也实属罕见。在苏轼前辈初期的官运做的是风生水起,但从仁宗末年王安石变法开始,因苏轼前辈上书反对变法,因政见不和连续遭受了四次大的贬谪。正是这四次重大的人生打击,使他用“闲”出来的时间,深刻诚恳地剖析了自己官场经历,通过心理调整就像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认认真真去接近了劳动人民和大自然,在伟大的大自然面前,苏前辈认识到了人生的渺小与短暂,在这个阶段的作品中蕴涵融合了儒、道、佛多种元素,升华到了“人生如梦”这种虚空、无为、超脱的道、佛的淡泊思想境界,有力地回击了儒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名利建功立业的思想观念。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千古绝唱,在作品中借物喻志抒发出胸中集郁已久的苦闷、凄苦、害怕,从绝望中挣扎了出来,抒发出了“宇宙无穷,人生短暂”超脱的感慨,因此不妨说,是大自然和劳动人民成就了苏东坡前辈。

借古喻今,一个人不要把自己得到的“闲”时光,在彷徨失措中没有目标地去挥霍浪费,更不能把“闲”看作是一次人生打击,就是有打击也不能在它面前下跪求饶,而是去用“闲”出来的时间,对自己走过的人生路程,来一次深刻诚恳认真地剖析,这样你就可以在名利的挣扎中来一次思想精神“突围”,因为“闲”可洞察生活中尔虞我诈之可笑,也可享受人生之大快乐,只要你在“闲”中突围了,就可从世事的贪婪中走向无为。

(剽窃是一种可耻行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chfpkqf.html

人得闲时莫放闲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