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泥火盆

2018-11-20 08:33 作者:文章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简简单单生存的黄土,和成黏黏乎乎的泥,筋筋道道的生活结构,伴着烟熏火燎的风俗,一层层塑造成东北农村土炕上的满足。火盆,是东北农村特殊取暖工具。在我知青下乡的七十年代初,集体户的破草房四面透风,天很冷,屋里全靠火炕取暖,即使把火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严寒,火盆这个取暖工具,帮助我们度过了那些寒冷的岁月。记得集体户的邻居张大妈,听说知青集体户和她住邻居,特意给我们“打”个火盆。张大爷挖回来粘腻黄土,掺上麻刀一起掺和均匀,连摔带砸,使混合泥又均匀又有劲儿,拿只瓦盆或铝盆当模子,把混合泥拍成大片往上糊,用铲刀拍得薄厚均匀。第二天取下模子放在阴凉地阴干后,再用碗碴用力噌光磨煷,便可使用了。

入冬了。我们集体户按着张大妈的指点,把灶坑里刚燃的火灰,用火铲放火盆里按实,放在炕头,顿时满屋暖意洋洋。“火灰”最好是豆桔、秫秸等植物燃烧后的灰烬,它的火硬,从灶坑里铲出时一般只燃过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热度仍高,保持热度时间长。

烤火是一种乐趣。当户外风雪呼啸,让我们寒冬腊月里感到了温暖。男女同学紧紧地围着火盆,围住了暖暖和和的团结,烤出了和谐和欢乐。

我们在冬季打场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要轮流着带回一两穗苞米,在寒冬长饥肠辘辘的时候,泥火盆和煤油灯都伴随着我们度过了每个无聊的夜晚,每一颗苞米粒都能在火盆里,爆出香甜香甜的幻和笑声。我们象一群觅食的小鸡,拨弄炭火,寻觅着,欢乐的情趣;烤得焦黄焦黄的粘豆包,让人咀嚼回味着筋筋道道的乡村的知青生活。烫汆了的六十度烧酒,燎烫着火热的激情,却没有麻醉了迫切回城的希望。每一个面乎乎的烧土豆,都能捏出邻居老奶奶的轻松笑容。

农村的火盆,是老人天天守着的东西。全家人坐在热炕头上,大姑娘、小媳妇替鞋样子、纳鞋底,守着火盆听老年人讲笑话,老奶奶给小孙子唱歌谣,“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在火盆里烧土豆,有时还埋在小灰里烤几个粘豆包。一股股的香味在屋子里飘荡,大人小孩争抢着吃黄澄澄的豆包,真是又甜又香。

孩子们和小猫也天天围着火盆转。老头老太太守着火盆点烟取火种,叼着烟袋抽烟解闷,或几个人凑到一起拉家常。喝酒的老汉,在吃饭前把酒壶往火盆上一煨,转眼间酒就热乎了。特别是家里来了客人,一进屋,主人就招呼:“上炕头,回腿,暖暖脚。”主人就把火盆热情地推到客人的面前,一边嘘寒问暖一边让客人暖和着手脚。通过火盆,表达着亲切温情。火盆,不仅仅是单纯的取暖工具,而更重要的,它具有很大的情感凝聚力。风雪严寒在外往家赶路的人,心里总是装着家里热乎乎的火盆,一进屋,先扑向火盆,浑身充满温暖。(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火盆把一家老小聚到一起,进了腊月,家家开始淘米、烀豆馅,做豆包。老祖母操起长长旱烟袋锅,搭在火盆沿儿,有板有眼地逗着孙子们:“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火盆也是老祖母传承民俗文化、家教活动的场合。

火盆,在我们的视野里在早已消失了。可是有火盆的那个下乡难忘的年代,它陪伴着我们度过了煎熬寒冷的冬天,给我们带来的是温暖和欢乐,特别是与张大娘的火盆情,一直暖在我的心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cfcskqf.html

泥火盆的评论 (共 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