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诠释“写作癖”

2020-01-16 08:37 作者:方舟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老了本应悠游自在,安闲地享受生活,却不经意间醉心于写作,而且乐此不疲。这件事是好还是坏?有利还是有弊?

我1999年从新闻岗位上退休,又受邀为另一家新闻单位担任记者站站长,直到2009年方才彻底退下来。在此后的9年间,又上了文学写作,先后公开出版了5部作品,其中散文集3部,诗文集1部,长篇小说1部。对我这种生活方式,朋友间颇有异议,褒贬不一:褒者说“老当益壮,精神可嘉”;贬者说“患了写作癖!写的书有谁看?”

细思,褒者的话是客气,是鼓励;而贬者的话,尽管也有“老了就要以保重身体为要”的意思在内,却是实实在在地持反对态度。对此,我反复琢磨,回忆这5本书的写作历程,愿将其呈现在大家面前,供褒贬者评判。

我自幼爱好文学,在大学就是学的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先后担任过机关科员、科长和新闻单位的领导,虽然心里有写作的欲望,却因为忙于事务,加之自己又缺乏像有些领导那样,既能把领导当得风生水起,又能把写作搞红红火火的本事,所以只能顾好本职工作这一头了。直到彻底退休无牵无挂时,才拿起笔来,将储存在心底的素材整理出来,写了一百多篇散文,陆续编辑出版了《故乡的刺玫花》和《那一抹虹霓》两本书,送给杂文散文家协会的文友们阅看,影响尚好。这两本书的出版,用当下的时髦语说,是我的“圆之旅”,圆了喜爱写作的“作家梦”。

此时的我年已78岁,本可搁下笔来,悠游自在地享受退休生活,可是又有一个心思在我胸中孳生起来,这就是浓浓的乡愁。我生于1938年,在家乡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时期,至今60多年过去,可是那段疾风暴式的阶级斗争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仍然深刻地留在我的记忆之中。那是一段难忘的历史,如果不记录下来,流传给后人,实在有点可惜。可是,和我同时代的家乡人,大多文化欠缺,能执笔为文的人少之又少。我想,如果我不肩起这个任务,我死之后这段历史将会彻底堙没。一股责任感在我胸中升起,自认“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不顾年老体弱,先后用两年时间,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寨里村往事》和散文集《寨里村记忆》,将建国前故乡那一段乡亲们的血泪史、奋斗史和建国前后家乡的地里、凤物、民风、民俗的变化记录了下来。这两本书出版后,我如释重负,觉得心地坦然,一身轻松。

一切可以就此打住了。年岁已入耄耋,身体又患多种疾病,早该放松自己,以娱晚年了。可在闲暇翻阅笔记时,发现其中尚有各个时期偶尔为之的一些诗歌,记录着生命的各个阶段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其形式虽朴质,其感情却真挚,不忍舍之,经整理有80余首。同时又想到市杂文散文家协会文友们,为我之前出版的3部散文集所写的评论,亦应集中保存,留作纪念。于是又加上几篇未出版过的散文,三者合在一起,汇集出版了第五本书——《背篓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以上就是我这5本书出版的全过程。其出发点纯属顺势而为,并非追名逐利。出书要自己花钱,出版后所有书都是无偿送给朋友们的,顶多刷个“存在感”,表示我还活着,此外哪还有名利可图?我大学毕业后工作38年,虽业绩平平,党和政府已经给了我足够高的待遇,授予我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享受着正教授级的退休金,我还夫复何求?至于这些书出版后是否有人看的问题,我并不特别在意。譬如的飞播造林,飞机撒下的种子,可能绝大多数都落在了旱塬上、山石上干枯而死,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有幸得水土之宜生根发芽。我的书能否有这种幸运,那就听天由命了。

写作是否会影响健康?这是无论褒者和贬者都共同关心的问题。根据我的体会,老年人还是要有点事干,才能活得有意义,才有利于健康。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活过了一百岁,有记者问他有什么长寿秘诀,他只说了一个字:“忙”。老年人要长寿,各人有各人的忙法,有的喜欢旅游拍照,有的忙于唱歌跳舞,有的热衷麻将象棋,有的青睐书法绘画,有的则爱好上网炒股,自然也有像我一样钟情于文学写作的。我想这些活动,只要安排妥当,不要过于劳累,对健康还是有益的。我这些年来,先后写作出版了100多万字的作品,每天在电脑上的写作时间也就两个小时左右,节假日则全部休息,自觉轻松愉快,丝毫没有感到压力。

(2019.12.23)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bkjbkqf.html

诠释“写作癖”的评论 (共 7 条)

  • 清淡如水
  • 从余东风
  • 飞翔的鹰耿彪
  • 淡了红颜
  • 今生依梦
  • 稚藕弋
  • 浪子狐
    浪子狐 推荐阅读并说 老年人还是要有点事干,才能活得有意义,才有利于健康。鼓励推荐!文友小年快乐!预祝新春愉怡,吉祥!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