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黏豆包

2018-11-23 07:47 作者:文章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黏豆包,是东北季必备的主食。在农村进入冬季,所有的农家都张罗着淘米了。淘米,要用凉水淘三四遍,要把米里的糠皮淘净,然后,把黏黄米寖在温水里泡一泡,捞出来放在淋水的茓子里晾干。水太热黏黄米就“涝了”,磨面机打不下来。在黄米面里一般要兑一些苞米面,黏度要合适,宁少兑,别多兑,兑多了,豆包笨(不黏),也就不能叫黏豆包了。豆包太黏,粘帘子浪费不说,年岁大的人,吃黏豆包会把假牙粘下来。常言说:“一家豆包一个味儿”。确实,每家淘米、发面把握的环节是最关键的。

下乡在集体户的那几年,一进腊月,淘米都是集体户的邻居张大爷和张大娘帮着干,同学们都跟着瞎忙乎。那时村子里没有电,淘完米还得去碾坊排碾班。生产队人家多,淘米集中,不乘碾子热乎,米就会冻,一家挨一家,贪黑起早,说不上啥时候能排上班,晚上不敢睡觉,经常去碾坊看碾班。压面每次去得去四个人,有牵牲口换套、压面的,有换箩筛面的。生产队的碾坊是个空房子,冬天冷,每户压面还得拿个火盆,换着烤筛面的箩,忙个不亦乐乎。每年一到这个时候,谁也不愿意去,就得石头剪子布杠大家,谁输谁去排碾班。面压回来了,张大爷和张大娘帮着搋面,女同学忙着乎豆馅,攥豆馅。生产队里的小姑娘和小小子也都愿意来集体户帮忙凑热闹。下乡的第一年的腊月,邻居张大娘帮我们做豆包,实在是太好吃了,豆包这黏干粮抗饿,吃了不易消化,我们城里的这些孩子还是第一次吃豆包,吃得狼吞虎咽,撑的了不得。户里的女同学冉晓红由于吃多点,再加上胃肠不好,半胃肠疼得受不了,我们赶紧到生产队套车,到八里以外的公社卫生院去看病,经检查,是肠梗阻,我们轮流看护,弄得大家一宿没睡觉。

我在农村成家后,每到腊月家里都要淘五十多斤的黄米,再掺上二十斤的玉米面,淘完米最闹心的是磨黄米面,每个屯就一个打米坊老早的去排班。搋面、发面是个力气活,也是技术活。每次和面搋面都是我的活。面和的要干一些,面稀了,蒸出的豆包不筋道。面搋好后,把面盆放到热炕头,用大被捂严,面发小半天就要再搋一遍,这样才能发透,上下都能发的好,面发到稍有甜酸时候就好了。在发面的当晚,最好是烀豆包馅攥豆包馅,这样炕热对发面有利。这也是一举两得。

包豆包的人手要多,左邻右舍,互相帮忙,大人孩子都能插上手。八十年代初,全村就我一家有电视,热播《霍元甲》,四周的邻居都来帮忙看电视。妇的包豆包,男的帮着装锅起锅。我负责给大家沏茶水和转屋外的电视信号杆子,寻求最佳角度和最清晰的效果,每次基本一个晚上全部包完蒸完。

蒸豆包大都一次性蒸出来,平时吃省事。也有的家包好后冻起来,现吃现蒸,图吃个新鲜 。在乡村人们的记忆中把“黏”与“年”相连。不吃粘豆包,不算过年。按照东北的传统习俗,腊月二十三各家各户就要开始淘米了,农村也开始忙年,热闹起来了。在大街上见面,都互相打招呼问候:“淘米没有?淘多少?”成为见面的口头禅。

腊月二十八各家基本蒸完了豆包 。农村的孩子们冬天都愿意啃冻豆包,一边啃着冻豆包,一边弹琉璃。冻豆包一啃,留下几个牙印,练牙。那年月农村穷,孩子们也没有啥小食品 ,唯一可吃的就是豆包,有的人家,孩子一早晨醒来哭闹,就要豆包。黏豆包蒸好了,也可拍成小圆饼用油煎着吃,这是孩子们最喜的吃法。(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进城后,妻子还保留着农村的老传统习惯,每年进腊月,都要自己发面做豆包。没有火炕,就用床上的电褥子取暖发面,妻子的厨艺不错,做出来的豆包,又酸甜,有劲道。每次做好,都要给儿子和女儿家送点,吃个新鲜。我的小外孙总是夸他姥姥,做的豆包真好吃。

现在东北城市里,无冬历各大市场和超市里豆包成为了常见的食品。 很多年轻人都不会包豆包了,过年时,吃的豆包有的是农村亲戚送来的,有的是在市场和超市里买来的。但我还是最爱吃妻子亲手包的黏豆包,那种味道黏甜可口,齿颊生香。每次当我吃豆包的时候,农村的往事,便悄然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azcskqf.html

黏豆包的评论 (共 6 条)

  • 雪儿
  • 浪子狐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王东强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