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到布袋坑看风景

2019-01-25 12:12 作者:竹林俗子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受小朱之邀,2017年11月5日,我和老同学严君夫妇一起去布袋坑看风景。严君夫妇是看过布袋坑风景的,这次纯属陪我一起去,我非常感激

布袋坑在黄岩西部的屿头乡。严君开车大约四十多分钟就到达约定的地点,与小朱会合。寒暄几句后我们就向布袋坑风景区进发。

顾名思义,布袋坑应该是一条小溪坑,风景也就在这条小溪坑上。但我所知的布袋坑是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庄就在溪坑上部的山腰上。究竟是村以坑名,还是坑以村名,不得而知。据说这个小村庄形如布袋,于是我就想或许是因为其形如布袋又有小溪坑流过,故这个小村庄就叫布袋坑。这条小溪坑流经布袋坑,所以这小溪坑也叫布袋坑。现在说的布袋坑景区其实是包含了这个小村庄和这条小溪坑的。另外,这个名字是否与传说中的弥勒佛曾经背着布袋到这里歇息有关,那就不得而知了,要探究其间的关系是很需要考证的功夫与想象力的。

车行数分钟就到了布袋坑景区入口前的停车场。停车场里已经停了好多辆车子,来这里看风景的人还真不少。停车后,我和小朱下车了,严君夫妇以前都来过,而且严君的夫人不适宜爬山,所以他们就开车上山了,小朱买了门票后陪着我沿溪而上观赏风景。

观赏风景我有一个习惯,凡遇我觉得别致的景就会拍张照片作记。在布袋坑景区,我拍了十多张照片,下面就让这些照片来见证我的游览吧。

第一张照片我给它起个名字叫“银蛇入潭”。眼前有一小潭,潭的右边(游人的左边)是三块上下排列的大石,左边是嶙峋的石壁,上方有一块小石头像盖子一样把两边连起来,下方是两块大石头挡住水流。潭水澄碧,水底的石子清晰可见,水中的鱼虾随着影子优游,其状分明可见。银蛇就从上方盖着的石头下面滑出来,曲折下行,滑落到潭后的石头上,翻起一堆白,然后融入碧潭中。抬头看,上方山青天蓝,脚下清流潺潺。多么朴素自然之景啊!心也就静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第二张照片我叫它为“双龙捧珠”。两边石壁间有一小潭,形似三角形。水面稍广,水也深,潭水照样清冽,犹如一盘绿玉。,对面亦是石壁,石壁的中部稍突,水就从石壁的两边流下,到了近小潭的水面处又汇合成一,这样就形成双龙捧珠之景。向水面看,水底下亦有相对应的双龙捧珠。有珠不抢而合捧,何其和气谐意,人间有此境界多好啊!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是永恒的。

第三张照片算是“穿越”吧。山坑的右边是石壁,坑底就是一块大石,水从坑底的大石上泻下,左边有巨石挡着,似乎无路可走。然而大自然总会给人留一条生路。只要转一个方向看,就会发现左面的巨石其实是由两块大石组合而成的,这两块大石架出了一个近似三角形的洞,穿过这个洞,前面又有蜿蜒达顶的通道。虽然这个洞平常无奇,然而在这碧流淙淙的深谷涧边可以领略到一种境界。当前,人们很喜欢用“穿越”这个词,尤其是写小说的,做电视剧的,很喜欢穿越,他们总喜欢“穿越”到过去,让现代人回到古代去,变成了莫名其妙的滑稽。其实让现代人回到古代去就什么也不是了。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穿越是越过去就向前走了。我真希望现代的人们多发挥想象力,在阻难面前能够越过阻难向前走去。过去的人和事都已成了历史,穿越回去是不可能的。即使时间不是直线形的,我想也不会是圆形的,螺旋形的伸向未来或许是真的。我真希望会写文字的人们多写点想象未来的文字,别老是去写回到过去的。当然过去的经验教训还是值得研究的,过去美好的传统是需要继承的,但是不三不四的把现代人放到过去的东西却真有些使人恶心。至于把现代人放到未来去的想象我想那倒是很有意义的事。

第四张照片就叫“鲤鱼潭”。之所以叫“鲤鱼潭”并不是潭中有鲤鱼,而是潭水清澈见底,水底呈鲤鱼鳞状。水底的小石头紧密地整齐地排列着,石头与石头之间填着金黄色的物体(或许是沙子),其形象酷似鱼鳞,甚为美观。向水面看下去,就像一条巨大的鲤鱼躺着。水从石壁上泻下,水面上产生渐渐涣散的波纹,就好像大鲤鱼在悠闲地游动。我不是画家,可惜了这风景。要是把此境作成画幅该多好啊!

第五张照片极像“神蛇隐现”。坑道曲折,大石垒叠,峥嵘突兀。水从坑道幽幽然而下,时隐时现,直到潜入潭中掀起白花,然后又幽幽然而下至另一个小潭,真如银蛇现首不现尾。要是从岸边的大树枝间看过去,则犹显流水如蛇的神韵。人的思绪或许会被神蛇的神秘潜行带向远方。

第六张照片是“双龙争壑”。两条近乎平行而下的白龙冲向深壑中的小潭,潭不大,潭水现青黛色,可见其深。索桥悬在碧潭的前上方。人从索桥走过,摇摇晃晃,边走边看双龙争壑,难免不使人心惊。所好,双龙虽然争壑,但是争得文明,有点明争而暗和的味道,所以没有雷震山谷的轰鸣。这里虽然没有“双龙争壑雷声壮”的激烈和壮观,但是这里却有“双龙争壑琴声谐”的优雅和神秘。其实人是很需要这种雅静而动的境界的。壮烈而争或许必要,优雅的争而和应该是人们所不懈追求的。

第七张照片确如“雪满仙山”。坑道上有一块石头突起,形如水中仙山。水从上方奔下,滚过这仙山的山顶,白光闪耀,犹如白雪满山。这白雪好像随风波动。这仙山好像处在虚无缥缈之间。水有灵气,善应变,可以如龙,如蛇,如雪,如玉,一切为了适应环境,随机应变。这应该也是先圣所说的“大善若水”之一种境界吧!这里寓有何等高超的智慧啊!

第八张照片看起来好像是“蛙鸣犬吠”。小朱告诉我,前面有一块石头,很像八戒。我上前细看,确实有点像。但是换一个观景点看,就不像八戒了,反而像一只灵犬。在灵犬的旁边有一块矮点的石头,形状有点像坐着的蛙。水流从石上流过而发其声,然后跌入潭中又发其声,在这幽谷中有这混杂响亮的声响,真如蛙鸣犬吠,显出了丰收的生气。

第九张照片可以想象为“四折清流”。抬头看去,左右两边的青山在蓝天瀚海上写出了一个V字。瀚海的一带清泉就从V的尖角流出,流入小潭中,成了清酿。这清酿又从石面上泻出,成了白纱帘,白纱帘垂入小潭,隐而不见,接着又显现了一条轻软的银带,银带垂入大的水潭,潭水中又有一条银泉带子在浮动着。

第十张照片就叫“幽谷清韵”。登高寻景,各得其胜,如果停下来回看来时之路,亦会有别样景致。这张照片就是在布袋坑的上段,回过头来看来时之路时拍下来的。来时的小径不见了,有的只是葱郁的青山环抱,山外有山,层层叠叠,人就处在了幽深的山谷中,流泉叮当如鸣琴,山风飒飒似和音。翠竹依依万木荣,精神舒爽心境宁,人如同进入了神仙的境界中。

要是有人问布袋坑风景有什么特色,我会说其特色就在平常中蕴有诗意。山坑上的石头凌乱却自然,值得玩味。布袋坑石上的流水涓涓成韵。水流成瀑,不高也不宽,并不气势宏大壮观,却十分灵秀多变;流水成潭,但并不浩瀚壮阔,却非常清滢净洁。两岸无奇峰异石,但有竹树葱茏,生机蓬勃。

出景区,我们来到布袋坑村,在村委会与严君夫妇会合。严君夫妇在那里晒太阳,显得很悠闲自得,严君夫妇就有这品位,安于淡薄。我们会合后就到村里走走,这个村子的最大特色就是村小而饭店多。村口有一块比较大的平地,就在这块平地上,有好几家还有点规模的饭店。饭店傍边的空地上,停着好几辆满载游客的旅游车,大概都是来饭店就餐的。饭店旁边有好几家卖特产的铺子,据说馒头和豆腐是这里的特产,旅游来这里的人都会带些馒头和豆腐回去。由于来这里旅游的人不少,所以这里的生意很不错。可见旅游拉动经济发展不是虚无的,而是实实在在的。

记得十多年前,在黄岩的政协会议上我曾经有一个提案,希望政府能够重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旅游事业,把人引到黄岩来,把黄岩和其特产推销出去。但是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被扔进了废纸篓。其实,黄岩具有地理区位优势,因为黄岩正好在不少历来闻名的高等级旅游区的中心点,南边有雁荡山风景区,北边有天台山风景区,东北有浙东大峡谷和桃渚风景区,西北有神仙居风景区,东部有大阵岛。除了大阵岛外,到其余几个风景区都只有四十多分钟的车程,这是其他地方不可能有的区位优势,黄岩应该是很理想的旅游集散地。何况,黄岩本身就有许多优势资源,既有自然山水的,也有当地特产和人文的,其中道教和佛教的圣地就有好几处,黄岩蜜桔名闻天下,如果好好整合资源,完全可以构成一条吸引人的旅游线。据说黄岩已经开始重视起发展旅游业来了,这是好势头。

离开小村庄,小朱带我们到屿头街的一家农家乐饭店吃中饭。中饭吃的是当地的特色菜,非常可口,平常是吃不到的。尤其是当地的溪鱼和豆腐。我和严君夫妇都吃得很开心。

中饭后,我们又去看布袋坑下游溪边的太尉殿。太尉殿是祭祀一位传说中的救火英雄的庙宇。太尉是皇帝追封的赐号,这位英雄并没有做过太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到过太尉殿,那时的太尉殿很清冷。可是今天却香火极旺,红烛高烧,大的红烛有二百多斤重,竖起来像根红柱子。殿前正在演戏,演戏的是南京来的戏班。台下看戏的坐满了小广场。殿前有三棵数百年树龄的古柏,依然生机盎然。小小的古殿也显示了太平盛世的盛景,很令人高兴。

在布袋坑谷地的溪流北边还建了学生延伸学习的野外训练基地,有各种设施,攀崖设施也有。据说在那里还举办过中秋赏月晚会。我们可以想象小小的山谷沸腾起来的景象,那是非常激动人心的。

看过野外训练基地之后,我们完成了今日的行程,就返回了。

今天很开心,在这里我要说一声:谢谢小朱,谢谢老同学,谢谢景区的人!

2016年11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augpkqf.html

到布袋坑看风景的评论 (共 3 条)

  • 王东强
  • 心静如水
  • 雪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