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特拉西理论的再论证-曾绍奇

2018-06-16 07:18 作者:向宁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对特拉西理论的再论证

我国学者张薰华和洪远朋于1978年出版了《(资本论)提要》(上海人民出版社),其中在第二分册中探讨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两位学者对马克思理论进行了概括,于本书第159页至160页对18世纪中后期法国“庸俗”经济学家特斯杜-德-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 1754-1836)的再生产理论进行了批判。

托拉西认为:“产品的实现是利润的来源。”,而且“认为利润来自资本家的高价出售产品。”对于这后一个观点,托拉西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1.资本家之间相互出售产品;2.资本家向劳动者出售产品;3.资本家向有闲资本家(地主和放债资本家)出售产品。”对于这后一个观点,马克思作了如下具体批判:

第一、资本家之间互相高价出售产品以实现利润是不可能的。因为资本家有买就有卖,从买中获得的利润,“又将以卖者的身份而丧失”。

第二、资本家向劳动者高价出售商品以取得利润也是不可能的。如资本家给工人100元工资,然后资本家又把抬高价格(如120元)后的商品卖给工人。这实际上等于剥削工人,如果过去实行等价交换,100元钱能买到100件商品,现在由于提高了价格,实行不等价交换,100元钱只能买到50件商品。事实上,无论实行等价还是不等价交换,工人利用自己的工资通过购买活动,永远只能实现相当于工资价值的商品,而不能实现利润。

第三、产业资本家向有闲阶级出售产品以取得利润也是荒谬的。因为资本家要向有闲阶级缴纳地租和利息。有闲阶级用这些所得去购买产业资本家的商品,这样,产业资本家的利润虽然实现了货币,但数量却减少了,这实际上,等于没有实现任何利润。应当指出,马克思对托拉西三个观点的批判都是正确的,而且他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托拉西,所谓高价出售商品才能取得利润的观点上,所以说,这个批判是正确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马克思批判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事实:假如托拉西不把他的再生产理论,确定在高价出售商品的观点上,或者,再把这层错误的理论扣除,托拉西剩下的再生产理论就成了正确的真理。下面作者也分三个方面对这个所谓“剩下的真理”进行再论证:

第一、资本家之间相互出售商品可以实现利润。整个社会的物质再生产主要由两部类组成,即第一部类(I)和第二部类(II),而且两部类的生产函数如下:I:Y1+P1+M1=G1 ; II:Y2+P2+M2=G2 。其中Y、P、M、G分别代表俩部类内部的物劳动资本、活劳动资本(工资)、利润和总产品价值。

首先,商品交换发生在两部类之间。从上面的生产函数可知,通过两部类之间的商品交换,第一部类内部的商品(P1+M11)与第二部类的商品Y2实现了交换。由于M11指第一部类内部仅仅用于资本家个人生活消费的利润,对于一个四口之家的资本家来说,这个数字每年只是很少的如只为10万元。实际上,第一部类如某钢铁企业每年生产的利润是很大的,如为100万元。由这个分析可知,通过两部类之间的交换,第一部类内部所实现的利润是非常少的,在此例中,还有90%的利润未能实现商品交换。

其次,商品交换发生在两部类内部。由于每个部类内部有许多相互独立的企业或公司组成,因此,社会再生产和商品交换也可在部类内部进行。如第一部类内部有一个钢铁生产企业和一个铁桶加工企业。为了进行再生产,两个企业之间必须开展经常的商品交换。即铁桶企业必须到钢铁企业购买钢材。可以知道,无论进行实物交换还是有货币为媒介的交换,通过交换,钢铁企业内部的利润都可以得到实现。并且可以断定,钢铁企业只要向社会上许多加工企业出售的钢材越多,他的利润实现量也会越大。对于第二部类内部利润实现也是如此。一个生活资料加工企业如面包店,只要他向社会上任何企业员工出售的面包越多,这个面包商店实现的利润也会越多。问题在于,第二部类的利润也只能实现很少的一部分,因为资本家生产的利润,自己只能消费很少的部分。以上是从个别企业来分析,就整个生产部类来讲,两大部类内部的生产资料和工人的生活资料,以及部分资本家的生活资料,都可以通过部类之间和部类内部的商品交换,实现价值补偿和货币转化。

还应当指出,以上两种利润实现途径,其条件都指简单再生产。如果社会生产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由于两部类内部的利润将有一部分用于资本积累。通过分析,这部分用于资本积累的利润,通过商品交换也能实现货币转换。只有那些既不用于资本积累,也不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利润才得不到货币实现。

第二、资本家向劳动者出售商品以实现利润。在上面两部类生产函数中,假设两部类生产的总利润分别为:M1=100万元, M2=150万元,而两部类用于资本家个人生活消费的利润分别为:M11=10万元, M22=20万元。再假设两部类的总活劳动资本分别为:P1=1000万元, P2=1500万元。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个部类通过部类间和部类内部的商品交换,这样,两个部类内部能够实现商品交换的数量就为:

M12=M11+M22=30万元, P12=P1+P2=2500万元。此外,还有两部类内部的物劳动资本也能全部得到交换。由此可见,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部类内部的利润实现率只有30/250*%=12%。但是,可以肯定,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部类能够实现的利润量一定会增加。

下面对扩大再生产的情形进行分析:假设两部类内部的利润分别有M12 、M22用于扩大再生产投资,这样,两部类的生产函数就变成如下:(Y1+P1+M12)+M11+M13=G1 ,,(Y2+P2+M22)+M21+M23=G2。追加的利润用于增加物劳动和活劳动资本。在扩大再生产中,通过部类之间和部类内部的商品交换,增加的利润投资都可以得到价值补偿。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能从事扩大再生产的企业不到1%。原因有多方面:一是没有积累资金。一个企业如冶铁厂或制鞋厂甚至商店,从建成到投产,都需要大笔资金。企业投产后,它每年的产出扣除成本和工人的工资外,再没有资产剩余,因此不能进行扩大生产规模,即不能不能扩建厂房,增买机器设备和增雇工人。二是一个企业的全部资产都用来投入生产中,当生产结束后,这个企业的全部产值就表现为商品。如果商品卖不出去,企业就没有资金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发放工人工资,所以连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然而,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到2019年,整个社会的产能都表现为过剩,这说明,社会总商品单靠两大物质生产部类之间的物质交换,已经远远不能够实现商品尤其企业内表现为利润商品的价值补偿。由于企业连年积累商品卖不出去,因此大部分的企业没有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

第三、资本家向有闲阶级出售商品实现利润。通过上面的分析,两大部类无论进行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都只能实现一部分利润。对于大部分利润则无法实现货币。可以知道,这部分不能实现的利润价值,通过有闲阶级的购买可以实现。这里的有闲阶级应当包括以下成分:地主、银行资本家、政府官员、演员、军队、教师、科学家、文学家等。即一切从事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作者,即所谓的服务劳动者。在过去的做法中,服务劳动者主要通过分享国家财政税收而获得生活资料。而税收来自政府对物质生产部门的征缴,在马克思看来,由于非生产者的劳动,只能由雇佣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来支付,而资本家的利润来自对工人的剥削,所以,政府向资本家征收税利也只能来自对劳动者的剥削。所以说,服务劳动者似乎过着一种寄生或剥削生活,因为他们靠纳税人的钱来养活。

纳税人向国家缴纳自己创造的利润。由于在资本家与非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不等价,而是带有剥削性质。当服务劳动者拿着国家工资,去购买产业资本家的生活资料时,(他们也偶尔购买生产资料,如干部购买钢材回家建造房子等), 产业资本家的利润虽然实现了一部分货 币,(而且被实现的利润包括两大部类的利润),但却减少了相当于上缴的税收数量。因此在马克思看来,通过有闲阶级的购买不可能全部实现产业资本家的利润。

假设两部类资本家还没有实现货币的总利润为220万元,这时,产业资本家必须事先向政府缴纳110万元的税利。但有两种缴税途径:一是实物,即把生活资料直接交给从事服务业的劳动者。可知,两部类仍有110万元的利润得不到货币实现。二是货币,资本家从银行转账110万元货币给国家财政部,财政部再把钱分给各地的服务劳动者。最后,服务劳动者用手中的钱去市场上购买各类生活资料。可知,产业资本家仍有110万元的利润商品得不到货币转换。事实上,在这里利润实现货币,是以上缴税利为前提的,所以马克思说它并没有实现利润,反而是利润的亏损。特例,假设产业资本家上缴的税利量正好等于总利润220万元。这样,由于资本家的全部利润已经全部上缴给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手中再没有利润了,因此也就谈不上利润的实现。

在以上分析中,通过上缴利税的方式,两大部类的剩余利润是不可能全部得到实现的。如果商品要转换成货币即实现价值补偿,就必须采取新的交换方式,这个新的交换方式就是:服务业劳动者不再依靠产业资本家缴纳的税收生活。在将来, 产业 资本家不再向国家缴税,国家只有通过印发空头支票,把支票分发给服务劳动者,服务劳动者凭支票到市场购买生活资料,这样,产业资本家的利润就可以全部得到实现。其理由是:虽然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向社会提供了服务商品,但由于他们的服务劳动不是“生产性劳动”,因此这种劳动没有价值。所以,服务商品在市场交换中属于不等价交换,因此属于剥削行为。为了消灭第三产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剥削,第三产业必须采用新的工资发放制度。(2018.6.7)

论利润的实现

一、学术回顾

我们知道,社会再生产的实质就是物质生产两大部类的生产函数中,其生产资料,工人工资和利润的价值补偿问题,即从生产资料与工人结合进行生产出商品,商品又转化为生产资料,工人工资和利润的过程。在西方古典经济学中,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最早发轫于18世纪中期的重农学派。魁奈通过《经济表》对18世纪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农业再生产进行了探讨。魁奈认为:资本主义农业是按简单再生产进行的。“整个社会即可按原有的规模进行简单再生产。”(张奎峰主编《资本论浅说》463页中国展望出版社1982年)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资本家向地主租佃的土地数量是不变的。而且农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也在“三个阶级”之间循环。因为不存在资本积累,因此农业中生产的剩余价值(纯产品)全部落到了农业资本家和地主手中,由他们全部用于个人消费。

到了19世纪初期,随着瓦特发明蒸汽机,并因此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由于机器大工业的使用,使社会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比过去所有时代之和还要多。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日益显露出来,工人失业、贫困和战争迫使人们加深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这时期研究经济危机的重要经济学家有:英国的托马斯-罗佰特-马尔萨斯(1766-1834)和法国的让-沙尔-西斯蒙第(1773-1842)等。他们两人都认为,工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利润”,不可能从两大物质部类中得到价值补偿,也就说,工农业中相当于利润的商品,是不可能通过两部类之间的商品交换来实现货币价值的。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西斯蒙第说过:“工人消费只能实现工资这部分价值,资本家和地主又不会消费全部剩余价值。”(张卓元主编《政治经济学大辞典》832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马尔萨斯也说过:“工人的购买,只能实现工资所支配的那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不会产生利润;资本家之间互相抬高自己商品的价格,由于得失相抵,也不会产生利润。因此,只有依靠资本家和工人以外的‘第三者’,即只买不卖的消费者,如地主、贵族、僧侣、官吏等阶层的购买,社会全部产品价值和利润才能得到实现。”(同上书837页)以上两家的观点说明:社会物质生产中所创造的利润是不可能通过本部类的商品交换实现价值的。也就说,利润商品即使生产出来了也卖不出去,它们只能堆放在仓库中作为剩余产品。

但是马尔萨斯却说出了利润商品实现的途径,这就是通过“只买不卖”的第三产业的人购买才能实现价值。在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中,持这种观点的人还有法国重农学派追的随者热尔门-加尔涅(1754-1821)和英国的马尔萨斯追随者托马斯-查默斯(1780-1847)等。前者“把非生产者的消费看成生产的源泉”,认为“利润是由消费者支付的”。(马克思)这里的“消费者”就是指“非生产劳动者”。后者为“富人的浪费辩护”,(马克思)这里的“富人”指一切有闲阶级(如资本家、地主、官吏和贵族等)。

在这一时期,还有一位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极卓越的著作家”,他就是特斯杜-德-托拉西。他认为,社会物质部门的利润可以通过本物质部门的商品交换全部得到价值实现。下面是特斯杜的原话:“有人问我,这些产业企业家是怎样赚到这样大的利润,又能从谁手里赚到这样大的利润。我答说:它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所生产的一切物,都是在它们的生产成本以上售卖的:(1)他们会互相售卖,为了他们的全部消费,为了那些决定用来满足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们是用他们的利润一部分,来支付这个。(2)他们会售卖给工资劳动者,他们也就通过这个道路,从这种工资劳动者——他们自己支付的,以及游惰资本家支付的——手里,把全部工资取回到自己手里,只有少数节约是例外。(3)他们会售卖给游惰资本家。产业资本家的所得一部分,不是支付给他们直接雇佣的工资劳动者,而是支付他们。他们逐年支付他们的全部地租,就是通过这种道路的这一条或那一条,再流回到他们手里的。”(《论意志及其效果》239页巴黎版1826年)然而,他的理论遭到了马克思的批判,我国学者张熏华和洪远朋与本文作者都表示赞同马克思的观点,认为马克思的批判是非常正确的。

到19世纪中期以后,马克思在继承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马克思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个途径,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提出了实现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所应遵循的条件公式。但是,应当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最大的错误在于:认为物质部门的利润通过两大部类的商品流通,能够实现价值补偿。

下面按马克思的两种再生产方式批判之:第一,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的利润都被资本家个人全部消费掉了。马克思说过:“在简单再生产的场合,每年生产和实现的剩余价值,…都由它的所有者,资本家,个人地不生产地消费掉。”(《资本论》第2卷391页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二,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的利润会用于资本积累,“不仅积累的资本,可以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原垫支资本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同上书384页)当利润变成资本,他就能在商品流通中实现价值补偿。

针对这种错误观点,应作如下解释:第一,马克思研究再生产的历史背景是西方19世纪中期,而这一时期,西方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了近半个世纪。由于采用先进的机器大生产,不仅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劳动者失业和贫困也更加剧。在这种新的历史下,不能用17世纪重农学派的方法来看问题。事实上,在19世纪,西方资本家生产的利润商品普遍过剩,他们不可能和17世纪以前那样,会把全部的利润商品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掉。

第二,要重视生产条件和过程分析。即使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以后,社会生产的最一般条件和过程(只有少部分企业例外)应当是:无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企业还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企业,都会把全部的货币资金投入到生产中,而企业手中不再有货币剩余。当生产结束后,企业的全部资本都转化为商品。如果商品卖不出去,企业就没有资金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于是连简单再生产都不能保证。这时企业只有宣布破产和倒闭。

从两大部类的生产函数可知,整个社会的企业生产的年终总产品,通过两大部类间和内部的商品交换,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工人的工资,以及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利润,都能够得到价值补偿。对于两大部类内部没有被资本家消费掉的利润,作为商品不能通过两大部类的交换实现价值补偿。这些利润商品堆积在仓库中,由于卖不出去,不能转化为货币,因此不能用来进行资本积累。

在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理论中,作为利润商品,在第一部类表现为生产资料,在第二部类表现为生活资料。如果按照马克思说的,利润都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那么,第二部类的资本家消费掉自己的全部,相当于利润的生活资料还马虎说得通,但第一部类的资本家怎么能够消费掉自己的相当于利润的全部生产资料呢?如果第一部类的资本家拿自己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交换生活资料,那么,第二部类因为不需要购买生产资料,就会使交换停止。再说,各个企业因缺少货币,任何交换也不能进行,因为货币“可以用来购买任何商品”。(许涤新)所以说,在简单再生产下,两大部类的资本家消费掉全部的利润商品是不可能的。

再看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如果两大部类的利润商品卖不出去,商品不能转化为货币,利润要转化为积累资本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正如西方谚语说的:“世上所有的门都被金子锁着。”没有货币作媒介,任何企业想用实物交换,不可能购买到自己企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也不可能解决工人的生活资料。应当指出,除了上面提到的企业最一般的生产条件和过程外,还有少数企业,它在把一部分资金投入生产后,手中还剩余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是用来下一年度进行再生产,购置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的。正是这少部分企业在商品流通中实行不间断的购买活动,才保证了社会上不少企业能够至少维持简单再生产。至于大多数企业的利润商品,则无论企业是否能够进行再生产,都无法得到价值实现。

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利润实现的再生产理论是错误的。而要回答这个世界难题,却要等到21世纪以后,在作者开创的《价值运动学》中才能完成。

二、商品产能过剩及其对策

从经济发展规律看,由于技术进步、社会变化和需求变化,近2、3十年来,社会商品表现过时,最后普遍过剩。正如经济家马云说的:“技术将会改革传播的零售业,制造业,改革教育、医疗,改变我们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方式。”自21世纪以来,技术革命变得异常活跃。在不远的将来,VR、AR和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相结合,将是第3、4次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技术革命的后果是:一使大批的劳动者失业。据美国斯坦福教授统计,美国现注册的720个职业中,将有47%的人被人工智能取代。现在自动化机器使三分之一的美国人失去工作。在中国,这个比例已经超过70%。

二使劳动者的复杂劳动增加。多年来,每周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或地区有:香港(50.12小时)、孟买(43.78小时)、新德里(42.45小时)和曼谷(42.14小时)。日本东京以每日下班时间(23.16时)最晚成为全球冠军。如今中国成了“加班大国”。现在中国工人的普遍状况是:“吃得比猪少,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许多企业周末没有休息,也没有节假日。每天晚上要干到十一二点钟。

据权威资料公布,目前,中国无论生产资料行业还是生活资料行业,都出现大面积的产能过剩。在生产资料行业,产能过剩尤为严重的有九大产业,它们分别是:

(1)钢材业:2007年以后,粗钢的产能利用率不足80%。(2)煤炭业:从2010年至今,煤炭股一跌再跌,持股者亏损累累深度套牢。据统计,目前煤炭行业亏损面高达80%。(3)平板玻璃:由于地产业停止,导致玻璃生产过剩。(4)水泥:2013年,中国熟料产能达到2.8亿吨,折合水泥产能4.5亿吨。产能利用率仅有62.9%。(5)电解铝:2013年,中国电解铝产能达到2194万吨,过剩超过30%。2014年,中国铝业净利润亏损21.57亿元,约有50%的铝产能处于亏损状态。(6)船舶业: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造船业进入危机。(7)光伏产业:如今太阳能电池过剩95%。目前在浙江,大批光伏产业倒闭。(8)风电:从2011年开始,中国风电装机出现负增长。风电设备40%以上处于闲置。(9)石化业:“十二五”后,石化业产能过剩加剧。炼油、尿素、磷肥、聚氯乙烯、纯碱和电石等行业,产能利用率犹低。氟化氢产能利用率仅为54%。

在生活资料行业,由于受市场环境,消费需求等影响,纺织业,家电业,烟酒业,造纸业和房地产业等各项产能均表现过剩。(1)生活用纸: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2014年,中国达到811亿元的市场过剩。(2)新能源汽车和焦炭业严重过剩。(3)家电业:2015年上半年,全球彩电市场出货量仅为1.01亿台。这年中国的空调销量仅为4046万台。与上年相比销售额下降10.5%。自2013年以来,全行业首度出现负增长。至2015年9月,中国家用电器业公布財报上的62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的有23家。正如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说的:“目前中国家电产业的产能并不单单是过剩,准确来讲应该是巨大过剩问题。”

造成生产过剩固然有各种原因,但最大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应当是整个社会人口的“有效需求”减少。随着经济下滑,工人大量失业,以及由于自动化生产的普遍运用,使工人的工资降低,而工人创造的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利润)增多。这就难免要降低劳动者的购买力,从而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

生产过剩的危机首先发生在第二部类产业,即生活资料生产行业。由于劳动者的购买力在逐年下降,人们对生活资料的需求量也在逐年下降。这就会使生活资料行业因生产过剩而倒闭。随着第二部类各个生产行业的规模萎缩,必然导致第一部类众多生产行业生产过剩以致破产倒闭。

多年来,我国乃至世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说明了什么?说明过去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失灵乃至过时。传统的宏观调控政策就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的政府投资刺激需求措施。然而,实践证明,这些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失效了。

在将来,社会经济要发展,就必须采用自然经济学的宏观调控政策。这个政策是建立在,社会生产靠自动化,社会财富和价值靠自然劳动创造之上。通过对社会每个成员发放空头支票,从而在极短时间内使国民的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以其实现挽救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目的。(2019.11.29)

论社会再生产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社会再生产理论是和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论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因为社会生产能否实现循环生产,关系到企业中的产品能否卖出去,并实现价值的大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过剩的矛盾无法克服,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而当经济危机到来时,社会生产就会陷入停滞和衰退,工人就会大批失业、贫困加剧和无家可归,最终导致社会大动荡和资本主义灭亡。所以说,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人类探讨社会再生产,要滥觞于西方古典经济学。18世纪中期,法国重农学派的最重要代表弗朗索瓦-魁奈,在他的名著《经济表》中,首次研究了农业投资与产品分配问题,但是,这个学说没有研究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然而,当历史过去整整一百多年后,这个任务才光荣地落到了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和法国的古典经济学家德-西斯蒙第两个人的肩上。就在这个时期,英法两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而其他国家如德国和美国的资产阶级也在积极准备革命。工业革命带给资产阶级世界前所未有的大量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时代需要迫使科学家去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于是,社会再生产理论就这样诞生了。

为什么社会生产会过剩?马尔萨斯说:那是因为企业的利润无法实现交换和价值。表现为商品的利润在仓库里堆积如山,而资本家只能消费其中极少的部分,对于大部分的利润商品则不能售卖出去,所以,生产总是要表现过剩。这是马尔萨斯的观点,但是,西斯蒙第却走得更远,他认为,导致生产过剩的最大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家对剩余价值贪得无厌的追求,一方面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一方面不断采用先进技术(如机器)进行生产。而且尽量压低工人的工资。一方面表现为资本家的社会财富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工人则表现为极端贫困。于是最终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这样的理论实在太精妙了,因为它准确地勾勒出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现实图景。

那么,企业的利润怎样才能实现价值呢?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者是与以上两位皇家科学院士同时代之人,他就是法国的德斯杜特-德-特拉西伯爵。在特拉西看来,要把企业的利润商品卖出去,必须要有“有闲阶级”介入物质部门的购买活动。通过地主、金融家乃至官吏的购买活动,才能实现物质生产部门的利润价值。原来,支持这个理论的人还有马尔萨斯等人。

这种理论看似正确,但却遭到了马克思的无情批判。马克思认为,企业表现为过剩产品的利润,是无法通过服务生产者的购买实现的。因为,服务生产者的收入来源正是物质部门(企业)上缴的税收。它是无偿占有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因此,第三产业生产者的消费活动只会亏损企业的利润,决不能使企业的利润商品变成价值或增加。应当指出,马克思的批判是正确的,即使再“锐智”的伪科学在马克思的鹅毛笔下也会原形毕露。

就这样,人类在社会再生产领域的研究陷入了低潮,科学革命的“冷冻期”长达一百五十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里,再没有人能在“生产过剩”这个理论田野里有所收获,没有人能为利润实现问题交出更为合格的答卷。直到21世纪,当《价值运动学》产生之后,人类在这个领域的科学天才真正到来。

这场理论革命是如何完成的呢?具体说,因为劳动者阶级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只能购回极少数生活物质,而全社会大部分剩余产品,以利润商品的形式存放在仓库里。那么,它们靠谁去购买才能转化为货币呢?要回答这个难题,除了要用到马克思的生产性劳动概念外,还必须用到新的经济分析方法,这就是劳动运动法等。

现在可以把这个答卷公布如下:物质生产部门的利润只能依靠服务生产者来实现!但是,服务生产者的劳动在目前科学条件下还属于非生产性质,因此,官员、教师、律师、军人和演员等服务劳动者虽然向社会提供了服务商品,但是,他们的商品没有价值。正因此,服务生产者从国家税收所得的劳动报酬,不是通过等价交换得来的,它属于无偿地侵占物质部门的利益。

如何解除这种交换危机?政府必须印刷空头支票,用空头支票把服务生产者的服务商品购买下来,从此,服务劳动者不再征收物质部门的税收做工资报酬了,他们成了“自食其力”者。

戏法变完了,通过服务生产者的购买活动,企业的剩余利润得到了价值补偿,整个社会生产不再出现产品过剩,经济危机的怪卷从此打破了,世界的天空从此明朗了,人民安居乐业。

关于理论创新

关于经济危机的学说,肇起于西方古典经济学。他们的主要创始人有西斯蒙第、马尔萨斯和洛贝尔图斯等。在工业革命以后,自1825年英法爆发第一次大规模的生产过剩危机,这种经济危机具有普遍性和周期性的特点。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它是私有制、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病症,是革命的征兆。”

西斯蒙第从生产与消费即供给与收入的矛盾出发,指出生产的无限扩大和人民生活越来越贫困,是造成经济危机的主要根源。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为此马克思赞扬道:“西斯蒙第由于觉察到了这种矛盾而在政治经济学上开辟了一个时代。”(《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也说:“西斯蒙第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失调出发提出了资本主义矛盾的问题的,从而他也就提出了对危机以及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分析的任务。这是西斯蒙第,作为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者的科学功绩。”(陈岱孙《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23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由此可见,经济危机学说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学说,正是批判地继承了西方古典经济学的成果而创立的。在学术上,西斯蒙第认为,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马克思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探讨了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指出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生产与消费对立只是这个基本矛盾的一种表现。西斯蒙蒂认为,“商品是以收入购买的而收入却随着生产的扩大而缩减。这就实际意味着在资本主义本身范围内,扩大再生产根本是不可能的;生产过剩危机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持续不断的。”(同上书235页)而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过程做了更加详细的研究,指出:“随着大工业的产生,这种(供求)正确比例必然消失;由于自然然规律的必然性,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的更替。”(《马恩全集》4卷109页)这个过程也可表述如下:

当经济危机到来后,商店里的商品卖不出去,于是只能亏本处理。但随着企业收入低于生产成本,企业就会破产关门。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有普遍性,因此,在危机后,大批企业都要破产关闭,工人大量失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危机必然要经过衰退、停滞和活跃等阶段的发展。在经济崩溃过程中,试图依靠生产内部进行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挽救萎缩的市场(救市)是不可能的,正如西斯蒙第讲的,“生产过剩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持续不断的。”只有等到整个社会经济崩溃以后,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彻底消灭后,社会生产才会从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

但是,危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当生产过剩到来后,如何防止过剩?如何阻止市场萎缩?古典经济学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只有通过“第三者”的购买活动。因为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只能实现相当于他们生活资料的商品价值,对于利润商品的价值则无法实现。但它们可以通过第三产业(服务业或不生产阶级)的购买来实现。正是这个“实现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第20章,针对“德斯杜特-德-特拉西的再生产理论”进行了批判。从这个批判可知,马克思反对通过“第三者”购买可以实现利润和消除经济危机。在如何实现利润问题上,马克思有自己的观点,但需要认真分析,这在后面将要论述。

我国经济学家根据马克思对德-特拉西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利润实现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通过资本积累即进行扩大再生产是能够实现利润和防止生产过剩的。正如陈岱孙在他的著作第235页指出的:“西斯蒙第的错误在于他把商品实现等同于个人消费而忽视生产消费。他不知道资本主义市场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不靠个人消费的增长而更多地靠生产消费的增长。通过资本的积累,资本主义会为自己创造和扩大市场,而不必依靠所谓‘第三者’。商品的实现,从而危机的原因必需求诸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而不能求诸资本主义本身以外的外界因素”(同上书235页)应当指出,我国经济学家对西斯蒙第的批判是错误的,应当对这种理论加以批驳。下面是笔者的观点:

第一、没有正确认识经济危机的过程。当生产过剩的危机降临时,无论西斯蒙第还是马克思,对它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有非常清楚的认识,马克思在《贫困和贸易自由》(1852)、《工资、价格和利润》(1865)、《资本论》1、2卷等文章和著作中,对经济危机必须经历的过程,都做了详细的探讨,而不像我国学者认为,可以经过资本积累能够使处于危机中的经济,恢复和维持繁荣,从而达到防止生产过剩的目的。

第二、没有正确认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我国学者认为,可以通过扩大再生产打破经济危机。但他们不明白,进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是在经济繁荣时期,如果把扩大再生产转移到经济萧条时期,就是错误的。因为在经济危机时期进行扩大再生产是根本不可能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工业化的机器大生产,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而不是简单经济条件下的物物交换。在荒岛上生活的鲁滨逊,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是卖者又是买者。正如马克思说的:“在物物交换的形式下,买和卖是同一的,买者就是卖者,卖者就是买者。因此,不存在产生危机的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出现了货币交换,因此商品的卖和买就会出现脱节。

资本积累正是在货币交换的条件下进行的,而我国学者则认为,资本积累是在物物交换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是完全错误的。正确的观点是:当资本主义危机到来后,资本家是不能通过物物交换实现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因为,在资本积累前,资本家必须事先把仓库里积压的商品全部售卖出去,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然后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比如,一个皮鞋制造厂家,他必须把仓库里的全部皮鞋卖掉,才能用收回的利润货币去增雇工人和扩大投资。如果仓库里的皮鞋不能卖出去,用皮鞋做工资去雇佣工人,或用皮鞋做资本去交换生产资料是不能成功的。正因此,在生产过剩阶段,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企业过剩的商品和利润价值是不可能的。正如西斯蒙第认为,这样做只会使危机“持续不断的”,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推向更加深渊。

第三、没有认清经济危机的现状。自19世纪初发生大规模的危机至20世纪,世界各国每隔10至20年就会发生一次大的经济危机。这个事实告诉人们:依靠经济内部的自我调节,如资本家自行进行扩大再生产防止生产过剩是无效的。而且在私有制下,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不可能使所有的资本家自觉进行资本积累。所以,依靠资本积累不能阻止世界经济发生危机。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危机不但不能阻止,甚至还出现了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滞涨)的新局面。这些铁的事实说明:要挽救资本主义危机,就必须按马克思理论所引导的,进行社会制度大变革,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

马克思理论指出: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计划经济,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我们知道,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个别企业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盲目性;二是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工人阶级的购买力缩小。而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它虽然能够使整个社会生产做到有组织,但不能克服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工人购买力缩小的矛盾,而这个矛盾主要是由社会技术进步造成的。因为这个矛盾不能消灭,所以,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过剩的危机也还是存在的。这正是马克思学说无法解决的难题。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如西斯蒙第,虽然提出了“第三者”购买的理论,但这个理论遭到了马克思的正确批判。马克思认为依靠地主、官吏、教师、军人等服务生产者的购买活动,不可能解决生产过剩的矛盾。因为马克思的批判是正确的,所以,在理论界,关于防止经济危机的理论,虽然有马歇尔和庇古的货币均衡理论,以及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学说,但由于方法论的局限,它们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只有到了21世纪,随着《价值运动学》的建立,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才成为可能。在《价值运动学》中,紧紧围绕如何防止生产过剩,如何实现企业剩余利润的交换和价值,或者,利润的实现途径是什么,建立起了自己的科学体系。然而,这个科学体系仍然是建立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并在创新中不断得到完善的。(2021.2.3)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atqskqf.html

对特拉西理论的再论证-曾绍奇的评论 (共 6 条)

  • 听雨轩儿
  • 心静如水
  • 紫色的云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襄阳游子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