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乡村哲理哲人

2018-08-11 17:23 作者:文生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羑河纪实之九十二

乡村哲理哲人

文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老家度过了少儿时代,虽然听力不佳,但也能听到一些熟言俗语和一些小故事,很有哲理,使人终生受益,而且,有好多经过岁月的淘洗,让人明白更深的东西。

我们的课本上有不少课文,老师说要好好学,里面有哲理。

而且,我还意外的地称某人为哲学家,至今想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其实很多农民压根儿不知道哲理这个词,但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深受代代相传的哲理影响。

我们那里生产小麦,就有不少关于小麦的俗语。

比如,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话,为了写作文,好多人引用,记着作文题目是:端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是说冬天下了几场大雪,有利于麦子过冬和杀灭害虫,麦子会大丰收。

又如:清明前后一场,到了五月吃馒头。清明前后,是小麦生长旺盛的时候,听力好的人说,里还能听到小麦拔节的声音,也是需水量最大的时候,此时能下一场雨,对小麦的生长非常有利。

从哲理上讲,小麦的丰收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

更多的是人生俗语:

远亲不如近邻。在农村,家里有事,邻居第一个来帮忙,有事出门,让邻居帮着喂猪喂鸡,都是常事儿。我就经历过这样的事儿,有天我上了学后,母亲去看病,中午回不来,和邻里说了一下,我中午下学后,就在庙前副队长家吃的饭。

给别人帮忙就是给自己帮忙。农村很多事,如盖房子,需要很多人帮忙。你帮了别人,自己有事时,别人自然会来帮你。

十分精细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子孙。做人不要太精明,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要斤斤计较,不要得理不让人,才能给子孙留下人缘。

吃不穷,穿不穷,计算不到一辈穷。过日子就要精打细算,再好的日子也怕瞎过。

还有很多俗语:

读书学艺不压身,天王老子拿不走。

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

菜能吃,糠能吃,气不能吃;吃能让,穿能让,理不能让。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没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一理通,百理融。

救急不救穷。升米恩人,斗米仇人。

大石头离开小石头砌不成墙。……

那时,“工农兵学哲学”持续多年,以学《老三篇》为主,好多人能背下来。说起《为人民服务》,就会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说到《纪念白求恩》:白求恩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说到《愚公移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学生们学这些课时,要求能背下来。有时我们不想背。

村里的一位大婶就教训孩子:俺这么大了都能背下来,你这么小咋就背不下来?

孩子说:俺会背。

你背一背我听听。可不敢背错,错了就是了不得的错误。

那我为了不犯错,不背了好不好?

嗯?不好。这个谁也不敢保证一个字也不错。不背就不会犯错,但也不能不背呀。

这把俺说糊涂了。

这事儿人们听说后是不是抓狂?

听过几个老农和秀才的小故事。

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天,一个老农和一个秀才同路,秀才很是瞧不起老农,但路上寂寞,没话找话:令尊(你的父亲)高寿?老农心想,你家三代也是种地,不过考上了秀才,离发达还远着呢!就不会说话了,吊什么书袋子?故意说,俺不明白你说的。秀才说:可怜,白活了半辈子。尔几个犬子?老农忍着气说:五个。秀才说:呵,好福气。俺一个也没有。老农说:好可怜,你要是不嫌弃的话,俺送一个犬子当你的令尊,中不中?那个秀才有气无处出。

这个小故事,有原本的,说是农民故意问秀才“令尊”当什么解?秀才故意说当儿子解,然后就是农民要送儿子给秀才当“令尊”。这是故事,当不得真。老农讲究办事要照老法子,尤其是称呼不能乱,令尊是什么意思还是知道的,犬子只能自家称自已的孩子,别人是不能称人家的孩子为犬子的。这主要是嘲笑读了几年书,连老家的话都不会说了的人。我回老家,有人就说我没有变化,依据是:老家的口音还没有变。

话说那个秀才又遇到一个放羊的农民。他对放羊的说,你放羊干什么呀?放羊的说,活着。秀才说,活着是为了啥?放羊的说,活着就是为了娶媳妇,然后养孩子。秀才说,孩子大了干啥呀?放羊的说,和我一样,还是放羊吧。这秀才本来想说让孩子读书,考上举人光宗耀祖,但想了一会,又说不出什么来。

后来我想,这秀才接下来想的是,光宗耀祖了之后还是娶媳妇生孩子,再让孩子继续学习继续光宗耀祖吧?这逻辑不也是和放羊的一样吗?

有一年,我看到村里的一个傻子在面无表情地看墙,忽然想到他专心致意看蚂蚁的情况,就莫名莫妙的说:哲学家。

我们也看蚂蚁,拿着一个卫生球,划个圈圈,看着蚂蚁遇到圈圈就回头寻找新的出路,但可怜巴巴的总是走不出卫生球划的圈子,有种莫名兴奋,过了一会就没兴趣了。可是傻子不懂拿卫生球划圈圈,能长时间看着蚂蚁乱走,看蚂蚁搬东西,看的痴了,口中还说圈,圈,圈。我还认为他说要用卫生球划圈让蚂蚁在卫生球画的圈里打圈圈。

后来我看了书才明白,蚂蚁出来乱走,有时和人们夜里走路成鬼打墙来回转圈一样打圈圈,这样也能回到原点,也就是家门口,难为这傻子能看出来。不是每个蚂蚁知道回家路,蚂蚁爬树后能回巢,凭的是蚂蚁相逢之间的信息交流。众多蚂蚁搬东西看似齐心协力,实际上乱使劲的多,能走对方向,是其中的几个在正确的方向使劲,带动大家走。

蚂蚁走道似人生。人生,不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吗?不也是靠信息交流吗?

蚂蚁搬东西,是不是反映了社会的某种法则?大多数人是在互相掐架,你往东我往西,但只要有少数人确定了方向,就会朝正确的方向走……

这傻子说话含混不清,但人们说,一旦能听懂他说的,就能知道天下大事。比如说,人们怎样才卖劲种地?有人说,傻子说了:分,分,分。这是机密,到时就明白了。后来分了地后,好多人就说还是傻子有先见之明。其实人们当时心里明白的很,但只能借傻子之口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让傻子象《皇帝的新衣》中的小女孩那样,揭破皇帝的新衣。

再说麦子,老天爷帮忙,下了及时雨和雪,还得靠人,才能有好收获,人的积极性在于政策合人心。果然,我们那里八十年代初分了地后,第一年,不少人家就能天天吃白面了,之前生活好的人家也是三天二头才吃一回面。

现在一些人指责农民进城后如何如何,其实不如说他们是在城里这个大染缸里继续染的。某些城里人认为农民:保守、固执,好面子、虚荣,不讲规矩、不讲诚信,怀疑新事物、讥笑新观点……,难道这些城里人就没有这方面的毛病么?

总的来说,农村的哲理是要人学好。一些贪腐管员在忏悔时常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正确的说法是,我是一个忘了本的农民儿子。

在农村,很多民俗文化得以传承下来。孔子曰:“礼失而求诸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到了今日,好多农村的老习惯已经变异,如盖房基本上没有人帮忙了,主要是现在盖房有很多操作是专业性的,不是人人都懂的,而且帮忙的人,单是吃喝就让人觉得不合算,从前是小米干饭就烩菜,现在还能这样吗?

记着后来我们学《愚公移山》的古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老师强调,我们也属太行山区,要学习愚公精神。可同学们私下里赞同智叟的看法,认为挖山不如开路、挖洞,不如搬迁。老师说我们不懂。

随着岁月流逝,人们认为老师说的对,主要取其精神,有了这个精神,才能干成事,没有这个精神,什么事也干不成。

在太行山上,有了这个精神,新一代愚公们在太行山上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那时没有多少机械,只能凭人工。

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和技术要求千年前的人家:为何不在太行山上打洞?路过石林黑塔村的瓦日铁路咽喉之一,就是在太行山中打几十里的山洞,处于晋豫交界,是用现代化设备打的,也离不开发扬愚公精神。

唉,乡村哲理哲人。

羑河纪实系列均为原创

2018年8月11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aszskqf.html

乡村哲理哲人的评论 (共 11 条)

  • 文生
  • 岁月如歌
  • 东子
  • 倚石老人
  • 淡了红颜
  • 听雨轩儿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江南风
  • 王东强
  • 襄阳游子
  • 胡萝卜花卷
    胡萝卜花卷 未通过并说 语言质朴,但是文本内容太过琐碎,精简、并置一些内容会让文本表现更有张力。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