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罗山游记

2018-06-13 09:46 作者:木谓之华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4月末,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我们五位朋友相邀,踏青去,从大田县城驱车35公里前往湖美乡高才坂村,登大罗山。车子停泊在高才坂刘氏大宗祠种德堂门前的广场上,当地向导老刘早已等候在此。

大罗山在高才坂的村头,一条大河由南向北从大罗山山下流经高才坂。我们从种德堂的坂中徒步沿大河东岸逆流而上,经坂头、上史坂,来到大井潭岸边。只见东岸一块当地乡民称作“龙鼻子”的大石梁伸入大河中间的深潭,西岸是陡峭的石壁,垂直插入潭里,河水从大石梁与石壁的水峡中间悠悠流过,潭中碧波粼粼,漩涡阵阵,水色湛蓝,深不可测。一位同行朋友捡一石子投入潭中,“咚——”的一声响,好似石子投进瓮中的水声。据《八闽通志》记载:“大井潭,山陡水深,为潜龙之窟。乡人岁旱,多祷于此”。乡里前辈说,古人曾试测量潭深,用梭线一端捆着石块放入潭中,整团梭线全部放入,也没到潭底。大井潭有个特异功能,人人称奇,以为潜龙所为:上游洪水冲刷下来的石块和沙子,在深潭里能分门别类,把大块沉重的石头远远抛到潭尾下游,形成一片石头滩;而细小的沙粒则藏在龙鼻子下,形成一个大沙堆,人称——米洲。乡民常根据米洲露出水面的高低,预测来年粮食收成的好坏。据此,乡民常在潭边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从大井潭前行,经拱桥仔,过银珠垄梯田后,开始登山。离开碧波荡漾的大河,结束河边平坦道路,踏上赤土岭。岭上是成片的油茶树林和盛开的映山红。大家兴奋地采摘一把映山红,忘却了登山的辛劳,不觉间来到十八褶涧。这是大罗山西侧山涧,溪涧水从高处倾泻而下,形成壮观的瀑布群,水流直冲涧底,溅起朵朵浪花,发出隆隆的冲击声。清澈的溪涧水中,小蝌蚪悠游,翻起石头有时还能看见石蛙从石缝间蹦出,惊惶逃入深潭。掬一捧清凉的溪涧水,洗去脸颊上的汗珠,凉爽之意传遍全身。

上山道路越来越陡,小路在原始森林中逶迤而上,路过仙人棋盘石。路边古木参天,阔叶林翠绿葱茏,林木竞相生长,棵棵笔直挺拔。南方古树露出地面特有的板根深深地扎进土里,提供大树必须的养分和水分,树冠像一把大伞,在高高的苍穹中展开,遮天蔽日。时值树木开花季节,嫩绿的树芽上挂着长长的花穗,开满各色花朵,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芳香。树林里传来一阵阵儿的欢叫声,唧唧喳喳,此起彼伏,好像在举行演唱会欢迎登山的我们。时不时可以看见从树丛里飞窜出来的红翅凤头鹃,“扑扑扑”飞向远处的树林。

再往上,是阔针混交林,路边有一黑褐色的大石床,人称“大仙人床”,有人建议在此歇息片刻。我们一路拾阶而上,人人满头大汗,内衣已被汗水浸湿一大片,早就需要休息了。休息时,发现大石床上有块三角形石片,酷似叠放整齐的被子,上面有一硕大脚印,深入石头表面一两公分,五个脚趾头印迹清晰可见。相传,这是神仙游览八闽名山大川,经过大罗山留下的仙人脚印。从前,高才坂有一青年樵夫到大罗山拾柴累了,依在大石床边小憩,迷糊中自己与仙人对弈一局,醒来后回到家中,原来三岁的儿子已经成了老爷爷了。真是天上仙境游一日,地上人间六十年。一阵山风吹来,顿觉有些寒意,大家担心自己的儿子成爷爷后认不得自己,赶紧背起包囊,离开仙境,继续登山。

路边山脊是针叶林——松树,苍翠欲滴,一棵棵挺直腰板,屹立于天地之间,任凭风霜雨打,百折不挠,一身傲骨。几只可的小松鼠拖着蓬松的长尾巴,灵活地在松树林中窜上跳下,仿佛为我们表演杂耍。金黄色的松针铺满山坡,像一条厚重松软的地毯,延伸向前,松针散发出淡淡的松油芬芳。在这山腰之上,山风徐徐,松涛阵阵,空气异常清新,精神十分爽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绕过几道山脊与山坳,来到大罗山南侧,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今天的目的地——大罗岩。大罗岩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四周翠竹绿树环抱,仿佛翠绿大山中的一颗明珠。伫立于寺前向南俯瞰,远处群山峰峦叠嶂、绵延起伏,美不胜收,确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情画意。寺前山坡下,是一片竹林,竹子都长成正方形,人称“四方竹”。传说,有一神仙云游到大罗山,化为普通游僧到大罗岩寺,寺住持热情接待了他,当他看到寺院的僧人用斋缺少菜肴,就将自己用过的一双筷子插在寺前的山坡下,几年后就长出一片筷子形状的四方竹,每年秋天能生长许多四方笋供寺院做菜肴。寺院西侧开阔地,是宋代芝山书院遗址。上世纪70年代,高才村耕山队在书院遗址上,建起一栋两层的土木楼房,居住生活。如今,人去楼空,已成危房。寺院左侧东边山坳是一片山垄梯田,人称“僧人田”,僧人力耕自给,是全寺粮食的主要来源地。

寺院古墙基上,生长着许多黄花菜,春末花开,随风摇曳。寺宇正中匾额上书写着“大鑼巖”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古寺从宋至清,几经寇毁几番重建,现存寺宇是民国初年一场大火中抢救留下的,经简单修缮,保存至今。寺院没有了墙垣,不见了钟楼和鼓楼,唯有一口古朴的大钟,悬挂在廊柱横梁下,木鱼撞击,“当——”钟声浑厚,优美动听,其音频、音调和音色依然完好,的确是一口音质上乘的古钟。大厅正中神龛上供奉一尊三代祖师塑像,上方高挂一幅清代宣统元年的牌匾:赫濯威靈。香炉中插着几柱香,大厅里香烟袅袅,常有善男信女到大罗岩寺点烛燃香,祈求平安吉祥。

向导老刘向我们介绍起古寺的由来。

宋代,刘氏先人从中原迁徙到闽中高才坂,保留着中原许多传统,其中之一就是非常重视教育。于是,在大罗山上修建了大罗岩寺和芝山书院。特别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五次造访高才坂大罗岩,更新了芝山书院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将大罗岩推到一个鼎盛时期。

宋元时,高才坂属尤溪县三十都大田里,与朱熹出生地尤溪是同一县邑。朱熹早年出入佛、道。大罗岩寺住持兴许是朱熹的道家好友。朱熹曾五次登临大罗岩寺,拜访好友,谈儒论道,并留下《题大罗岩二首》和“寒竹风松”等墨宝,至今依然被当地人传颂。明代邑人叶惠凤有诗赞叹:

均溪胜地擅高才,累叶簪缨淑气该;

禄阁藜光悬太乙,元都桃树近天台。

三新宗祖宏樑栋,七业经传辟草来;

曾忆紫阳游览处,大罗毓秀焕文魁。

我们一行聍听了朱熹登临大罗岩的相关介绍,顿感不虚此行。原来大罗山还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大田境内,能有朱熹五次造访,是大罗岩的幸事。

我们用过简易午餐,稍加休息,太阳已偏西,启程返回。我们踏着800多年前朱文公的足迹下山,心潮澎湃,不禁想起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福建大田 刘明华)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anqskqf.html

大罗山游记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