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331

2018-11-18 14:21 作者:张关林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331

1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白话)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少时,血气还不成熟,应该戒好色;壮年时,血气方刚,应该戒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衰,应该戒好贪求。”

(白话)孔子认为,一生的三个阶段有三个不同的重点戒律。年轻时,心智身体尚未定型,这时最忌纵欲,因为纵欲对身体基本定型极其不利,身体定型不佳,会影响人的心智。中年时心智与身体已经定型,这时最忌的是意气放纵。年轻时比较拘谨、谦虚,意气是收敛的。到了中年,逐渐自信,这时最容易放任意气,遇事不容易冷静,厄尔意气用事容易坏事。到了老年,气血衰微,苟延残喘,最睿智的方式是合理利用既有的能量,最忌贪多务得,因为已经受不起了,无论是食,还是色,或是财,如果贪多了,就可能成为戕害身体和心态的蟊贼。

人生三戒可作为养生的参考。

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注释——狎(xiá):轻慢,不尊重。)

(白话)孔子说:“君子有三点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命,所以不敬畏天命,对高位的人只求亲狎,轻贱圣人的话。”

(张说)“畏”,是指敬畏,敬重。畏天命,是指尊重规律,尊重天道。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比如种庄稼,天下种,施肥管理,风调顺,秋天收获,是种田的规律。不仅要懂这个道,还要遵守,才能获得好的收成。不懂规律,就不会尊重规律,胡乱瞎搞,那就是“小人”行径——违背了天道。

“畏大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尊敬师长。无需多言,老师和长辈是你所有一切的来源,没有长辈就没有你的肉身,没有老师(泛指起教育作用的环境)就没有你的人文素养,对他们不尊重,等于否定自我。文革时学生批斗老师,儿子揭发父亲,就是典型的小人行径。

“畏圣人之言”,是指要敬重先哲的经验结论,不可随便否定。《论语》里的许多言论都属于“圣人之言”,比如“吾日三省吾身”,“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我们应该相信它们,实践它们,这就叫“畏圣人之言”,即充分利用前人的生活经验。有的人对“圣人之言”百般挑刺,说他不对,这类人就属不会有任何出息的小人。

孔子提出的“君子三畏”,是普适真理,因为成功者无不“三畏”。一个不尊重客观规律凡事拍脑袋决定的人,一个否定过去、老子天下第一的人,或是一个对传统智慧嗤之以鼻的人,毫无疑问,他的宿命就是碰壁。

王安石曾经说过“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似乎与“君子三畏”背道而驰。其实它们是相互相成的两个侧面。历史是什么?是继承与变革的连续统一体,缺一不可。“君子三畏”偏重于继承,而王安石的“三不足”偏重变革。好比人的一天是睡觉与活动的统一体,安静与兴奋似乎是矛盾的,但安静是为了睡觉;兴奋是为了活动,非但不矛盾,而且都不可缺。

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白话)孔子说:“一学就会的,是最上等;学习以后知道的,是次一等;经历困境才知道要学习的,是又次一等;如果经历了困境还是不学,这人就是下等了。”

(张说)这段话是对人的悟性进行排名。

对于孔子说的“生而知之”,许多人理解为“生下来就知道”的意思。这是“望文生义”造成的曲解。孔子不会愚蠢到认为有些人在婴儿时就什么都懂了。孔子说的“生而知之”,是“取象寓意”的说法,指有些人学知识的悟性极快。比如说伟大的军事家白起生而知之,不是说白起从娘胎里出来就是军事家了,是说白起对于军事的悟性极高,一接触军事,就入正道,迅速领会诀窍,不像别人会走很多弯路。许多在某领域快速脱颖、一鸣惊人的人,就是其心智模式对该事物极具悟性。过去批判孔子的生而知之论,说是唯心主义,完全误读了。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先验论,其实是孔子“生而知之”理论的庸俗版。

为何这么说?康德先验论认为,“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们为什么会学到知识呢?”即,我们为什么会通过经验而学会知识?那是因为这个知识早就潜伏在我们的脑袋里了。——这就是康德的先验哲学:人类心性底下潜藏的认识能力。

许多哲学家对这个问题讨论得废寝忘食,在我看来,都在浪费纳税人的钱(这是西方用语,换成中国用语,叫做“屁也不是”)!康德先验论,其实就是遗传基因!我自己有一个经历:一次我把一个有点烂的西红柿扔进畚箕,一个3岁的小孩看到这个红亮的西红柿很喜欢,就拿起来,手一转,西红柿霉烂的一面映入眼帘,小孩一愣,立刻松手,随即放声大哭!小孩对霉烂西红柿的厌恶,就是先验的,没人教他,这是本能!可见康德的所谓先验,就是人的本能,历代遗传积累起来的本能。而孔子的“生而知之”,是指遗传积累而成的某方面的高度悟性,常人做不到的高度悟性是先验能力,因此叫做“生而知之”。可见康德的先验论在孔子那里只是小儿科。

第一等的“生而知之”之后,根据悟性的速度和深度,再分三等:经验积累得足够了才懂的,是第二等,叫做“学而知之”。学了还不懂,遇到困难了,逼得你回头再学才懂,属于第三等,叫做“困而学之”。遇到难题,破罐破摔,不肯去学,那就是第四等。你属于第几等?你自己知道。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icv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331的评论 (共 4 条)

  • 程汝明
  • 雪儿
  • 秋叶秋枫泪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