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209

2018-07-18 06:14 作者:张关林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209

第九部门《子罕》

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注释——罕:少。与:赞成。)

(白话)孔子很少谈论利,只赞同命和仁。

(张说)孔子不谈论利益问题,只谈命与仁。有人说,孔子很高尚,对利非常轻视,所以不谈。这是错误的看法。什么叫利?对自己有好处的东西,就是利。轻视利,就是说不欢迎对自己有好处的东西?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这样的人算正常吗?难道孔子不正常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孔子之所以不谈利,是因为人们对利的看法大相径庭,无从谈起。利,最基本的划分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而这两者基本上是矛盾的。贪图眼前利益,往往损害长远利益;希望获得长远利益,就得放弃眼前利益。人都是喜欢利的,这是人性,孔子也是人,也有趋利的本性。但是,着眼于眼前利益者,与看重长远利益的人,是谈不拢的;有人重视个人利益,不在乎集体利益,但有人关注集体利益,认为只有集体获利,才能保证个人获利。关注点的不同,理念和行为必然不同,所以无从谈起。

《道德经》关于长、短利益说得非常透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即不争眼前利益;“莫能与之争”,对长远利益那就谁也争不过他。可以说,人人要利,但仁者、智者要的是长远之利,那就必须放弃眼前之利,必须让他人获得眼前利益,你的长远利益才有人会帮你兑现。马云深懂此道,他说,“你必须让人家得利了,你才能得利”——这就是仁者的利益观。孔子之所以不谈利,是不谈眼前之利,而非整体上轻视利益。

孔子为何赞同命和仁?因为这是有明确态度的两样东西。命,是力量互动的客观结果,具有不可测的成分,在微观层面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结果是什么就是什么,无法选择,所以要有一种坦然接受的态度。对于个人的命,必须达观。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

对仁,也是有很明确态度的。就是必须学仁,为仁,这是君子不折不扣的人生追求。这是人的主观性,是自觉的认识和行为,是人可以进行主观努力的领域。而命,是人外在的遭际,是无法努力争取,只能接受的东西。这就是“尽人事(仁),听天命(命)”的意思。

这个认识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人们公认的最有意义生活的必要内容。一个人主观必须努力,但要知道,预期的结果不一定与主观努力成正比,人的主、客观互动过程不可能完全符合预期,如果要它们完全符合预期,那就必须把参与互动的一切大小因素都考量进去,但这是神仙也做不到的,所以就有“人事”与“天命”背离的情况。如果你没有这个认识,你努力了,但没有得到希望得到的结果,就会抱怨不公,发牢骚,这显然缺乏生活的智慧。努力与结果,总体上是正相关关系,但绝非机械的正相关。经常说的“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是从另一个视角来表述“尽人事,听天命”:努力了(有准备),就会出现机遇青睐你的可能,青睐了,说明命好,如果机会始终不来,就是命不好——那就耸耸肩、摊开手、一笑了之而已。而不努力,只有一个结果:没有机会。努力奋斗,坦然接受命运的任何安排,是生活的最高智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cug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209的评论 (共 8 条)

  • 听雨轩儿
  • 王东强
  • 亓方文
  • 心静如水
  • 襄阳游子
  • 龙山一叟
  • 淡了红颜
  • 雪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