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扶贫情结

2019-09-12 15:15 作者:茶海之心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与扶贫

傅伯勇

听到邓碧丽考上大学的那一刻,我比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吃饭喝酒还要高兴。

这个女孩就住在我茶园边上,与我非亲非故。从小时,她父亲生病;大约四岁左右,弟弟刚刚出生不久,母亲就离家出走了;七岁左右,生病的父亲又去世了。她和三岁左右的弟弟邓豪就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最初认识她们姐弟俩,是在2010年季。那时,我的茶园已经可以采茶了。在采茶的人群中,我发现她们姐弟俩,一边在茶园边上放牛,一边在茶园里采茶。她们采茶不但认真,而且动作还特别麻利,多数时候她们比那些大人采的茶叶还要多。

我一打听,才知道她们家的情况。那时,她弟弟还没有读书,她在读小学三年级。家庭困难自不必说。我与妻子协商,就亲自上门,给她买书包、文具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后来这些年,我们就一直对她们姐弟俩进行救济,供她们读书。特别是上了初中和高中,还专门向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反映情况,联系协调有关部门对他们进行大力扶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姐弟俩不但学习努力,还帮助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接到高校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邓碧丽还在一家酒楼打工。原来,懂事的邓碧丽趁着暑假,就到县城打工,为入学作一些必要的准备。

如今,她已经坐在大学里的课堂上了,圆了她从小的大学,也了却了我和妻子的一番心愿。

这是我人生中帮扶济困的一件小事。

其实,我与扶贫还真有缘。

2001年,我从乡镇调进县农业开发办。那时的农业开发办,包括扶贫办和农业综合开发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年末,县里进行机构改革,县农业开发办撤销并入县农办,扶贫工作仍然是其中的一大项工作。

从2001年起到2003年,在两年的时间里,我就一直在县农办办公室工作,参与了县里的扶贫工作。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走遍了全县原341个小村,与同事们一起,去具体落实上级有关农村经济工作和扶贫工作的方针政策、乡村规划和村庄整治、农村济结构调整、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等。

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去土溪镇青连山培训。青连山,与务川县、正安县接壤,地处僻远。有这样的民谣:“有女不嫁青连山,秋时节把门关;一天两顿包谷饭,肚皮烤起火斑斑。”这民谣充分描绘了青连山群众生活的贫困和艰辛。

去那里培训,我记得是暑假。早就听说那里麻风病盛行,当时的我,因为不懂医学常识,还是怕传染,胆战心惊,不寒而栗。但是,为了扶贫工作,为了改变农村面貌,尽管心里畏惧,还是继续前往。

培训场所是在一所村里的小学教室。其实,与其说是一所学校,不如说是一座破庙:几根柱子支撑着屋顶,屋顶上的瓦片支离破碎,可以通过屋顶看到外面的天空;四壁没有遮拦,可以看到远远近近的山峰;简陋的课桌椅,几乎都是孩子们从自己家里带到学校的。我就在想,冬天里几岁的娃娃在这种地方读书会是什么感觉。我的心顿时为之一惊,感受到扶贫工作任重道远。

附近的村民们陆续地来了,同事们就在那里为村民们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整整一个下午,全场鸦雀无声。

我看到村民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泪眼模糊。

这是扶贫工作的一段经历。

另外,就是从2016年10月开始,参与省交通运输厅系统从江县加勉乡的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也让我感受至深。

记得第一次去加勉,是当年12月份。从贵阳出发,在榕江下高速后,车就往去加勉乡的方向开。特别是从从江县宰便镇到加勉乡,大雾弥漫,车就在山里转了一圈有一圈,翻过了一山又一山,足足三个小时,终于到了一个山脊上的寨子。

我下车后仔细看,才知道那是加勉乡街道和乡政府所在地。街道上,冷冷清清,人们的衣服也显得破旧,脸上是麻木和呆滞的眼神。我们就住在贵州路桥集团前线工作队租赁的民房里。屋子里又湿又冷。晚上被冷醒,只听到窗外呼呼的山风。

加勉乡地处月亮山腹地,位于广西边境,地处僻远,属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单位具体负责该乡污扣村、污弄村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和该乡11条通组路(产业路)新修和硬化、加勉至加鸠三级路改造硬化。

我虽然不在脱贫攻坚一线,但我自始至终参与着。两年来,我深入加勉乡近20次。每次去,除了深入到公路施工现场外,还深入到梁文书、韦老意、韦理贺等30余户贫困户家中。今年,还几次三番去重遵复线12标看望以致富带头人韦金水为法人代表的从江县污弄工程建设专业合作社务工的队员们。今年8月,又与集团领导一起深入广西丛林,看望慰问在那里砍伐桉树的加勉乡贫困务工人员。在工作中,我还结识了当地的一些村组干部,与他们时不时地交流沟通。而且,还趁着工作间隙,撰写了不少关于脱贫攻坚的新闻稿,特别是关于致富带头人韦金水和脱贫攻坚工作队员王贵钢的报道。

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所在的单位完成了加勉乡11条通组路(产业路)57.6公里新修和硬化、加勉至加鸠19.8公里三级路改造硬化,惠及了加勉乡及邻近乡镇5万余人。面对污扣(1-5组)、污弄(2.4、5组)2个村189户725人五年脱贫出列目标,两年完成112户468人,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60.37%下降到2018年的21.4%降低了近39个百分点;今年,单位又向定点帮扶村剩余的77贫困户259人年底脱贫发起总攻。期间,单位还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如果说,集团公司的脱贫攻坚工作是一座大厦,我也在其中做了一颗小小的螺丝钉。

这些扶贫故事,有些是源于工作,有些则是源于灵魂深处的“扶弱济困”情结。

小时候,家里穷,记得有一年春季的一个晚上,父亲忙完一天的活,就拿着一条口袋出门了。待我们正要睡觉时,他回来了,手里提了一小口袋包谷籽。我一打听,才知道父亲是出门借粮食了。他先后去了十来户人家,才借了那么些包谷回来,而且还是几家凑到一起的。那个年头,家家户户都缺乏粮食,哪里还有余粮?能够借出一点点,已经是大恩大德了。

那件事一直烙在我的脑海里。“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对弱势群体、对贫困家庭、对一切需要帮助的人,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这些事于整个扶贫工作来说,显然微不足道;而于我,则是一种情感,一种回报,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bovpkqf.html

我的扶贫情结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