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解读祥林嫂

2013-04-17 13:38 作者:一往情深  | 1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1924年的中国正处于“五四”运动的低潮期,当时政府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鲁迅忧虑中国的前途和未来,但也寻找不到出路,思想是苦闷和彷徨的,《祝福》正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作。这篇小说通过描述旧中国劳动妇女祥林嫂走向灭亡的过程,揭露了封建礼教、迷信对广大群众特别是下层妇女的精神摧残,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鲁迅对封建文化的有力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从《祝福》的艺术魅力、社会环境 、反抗悲剧、典型意义 等方面解析祥林嫂。

一、巧妙的艺术构思

高尔基曾说,他在青年时代读了法国小说家福楼拜的《一颗单纯的心》后,感动得如醉如痴,他多次把书页摊在太阳底下,想从字里行间找出激动自己的秘密来。这个秘密就是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所表达的典型的情感,这种情感就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祝福》中,作者将祥林嫂这一人物一生曲折、悲惨的描述,使读者多次读来,都从心底涌起一种悲伤,让人感受一种痛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依旧痛哭着他的痛苦,怒其着他的不争。这就使我们不能不感叹鲁迅先生对人物形象巧妙而独特的艺术构思了。

1、题目与主人公名字的巧妙构思。

小说用《祝福》作为题目,显示了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祝福”之时,人们应该喜气洋洋,全家团聚,而祥林嫂却恰恰死在这个时候。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令人从心底里,透着一股辛酸和悲哀,大大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种对照也有利地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神权,对那些剥夺别人的幸福而永不满足并还在贪婪的祝福的人们,如鲁四之流的无比憎恨之情。(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文中主人公祥林嫂的名字也耐人寻味。主人公的称呼是用她第一个丈夫的名字称呼她。这个名字一直跟着她到死。即使后来另外嫁了人,还是照那样称呼她“祥林嫂”。主人公名字的巧妙构思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从一而终”的不平等社会制度。

2、故事情节的巧妙构思。

作品开头结尾都是年终祝福的描写,开头“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示出将到新年的气氛来。”强烈的爆竹声,幽微的火药味,都突出了年的祝福味。中间是在《祝福》这般温馨的题目下,诉说的一个凄凉悲惨的故事。特别是祥林嫂第二次在鲁四老爷家出现,贺老六病死,阿毛被狼叼走后,这是故事的高潮,是鲁迅先生着重描写的部分。在一般作家的笔下,大多数要进行大力的渲染和描写,然而鲁迅先生却匠心独运、出人意料的把它放到了幕后,用一种更独特、更内在的艺术构思来表现,那就是用祥林嫂平静的叙述,也就是在作品主人公平静的叙述中,使读者深深体味到主人公祥林嫂的痛苦和不幸,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薄,而是痛苦始终折磨着她悲惨的心灵,最后祥林嫂默默地死去了,死在了年终祝福、烟气缭绕的街头上。这环境这气氛在鲁迅先生的艺术构思中,是对祥林嫂悲剧的一种强烈的对照,发射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美的光芒。

3、巧妙独特的细节描写。

细节是艺术的生命细胞。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有感人的艺术形象,这就离不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描写越细腻深刻,典型人物的塑造也就越有光彩。细节往往能以小见大,于细微之处见功夫。精彩的细节描写不但可以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人物细腻的感情,还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鲁迅先生的《祝福》就是把细节描写融会在整个故事的总体构思中,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作品富于独特的艺术魅力。 (1①、场面细节描写:《祝福》中最触目惊心的一处场面描写,就是村里的男人女人们从四面八方“寻来”,听祥林嫂讲述他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悲剧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他们也就一起留下了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评论着。”她想得到同情者安慰,但后来得到的却是冷淡和嘲笑。她的悲哀经过人们的玩味咀嚼之后,“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这个场面描写强烈而深刻地表现祥林嫂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之间的冷漠无情。又如:鲁四家里的佣人柳妈帮祥林嫂出主意捐门槛赎罪的描写,寄托着作者沉痛的心情。祥林嫂听到的这些,既不是社会传闻,也不是鲁四等其他心怀恶意的人,而是来自跟他同命运的柳妈。这使人更感到封建思想的强大压力,把祥林嫂往死路上逼。不仅有力地深化了祥林嫂的悲剧,而且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把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压迫劳动人民,特别是压迫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质表现得再清楚没有了。

②、肖像细节描写:作品中,人物的肖像等描写对直接刻画人物性格和展现人物精神风貌起着重要作用。在“我”第一次见到祥林嫂时,有一处典型的人物肖像描写。“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活物。”《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点睛可以传神。作者的“间或一轮”,一笔就点明了主人公麻木的神情,揭示了深重的苦难给她造成的严重的精神创伤。一处眼睛的典型细节描写胜过了千言万语,使读者淋漓尽致地领略了鲁迅先生的语言运用功底。

③、语言细节描写: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富有特点。如权势者形象的代表鲁四老爷,全文描写他的只不过五句话而已,但就这五句话却展示了这个卫道士的丑恶凶阴的灵魂,表现了他的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可见就是一个谬种。”这句话是鲁四老爷为祥林嫂的死而发的。祥林嫂死了,只要是一个有点良心的人就会同情、怜悯,而他却大骂其“谬种”,只此一端,就可看出此人的心肠是何等的冷酷、无情。而祥林嫂死在人们祝福的那一天,而被鲁四老爷骂为谬种,也说明他是封建迷信的卫道者。还有那句“可恶!然而……”的话,也是很有性格特色的。这句话抽象、晦涩,令人悬猜。他这种“高等人”在卫老婆子面前,既要表现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思,又不屑于在这个女人面前用明晰的语言将自己的意思说出,于是说出话来就变成了令人悬猜的“可恶!然而……“了。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是由于作者在创作的冲动中,其思想感情、美学观念、艺术素养、修辞功力以及其他因素等在艺术构思中酝酿而成的一个独创的艺术世界。《祝福》之所以能打动几代人的心灵,发射出永久的艺术光芒,就是他那深刻广意的思想内容和内涵并储蓄着作者多种独特巧妙的构思艺术所爆发出来的艺术魅力。 二、窒息的社会环境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祥林嫂人生悲剧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她周围民众的冷漠、无情,甚至残忍。

针对祥林嫂的种种不幸,她周围的人是怎样表现的呢?

1.祥林嫂再嫁

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

祥林嫂被婆家绑架捆走,四叔四婶首先想到的是给自己家惹麻烦。

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

2.儿子被狼吃了

鲁镇的男人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倒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同情心也算有些,“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这是什么样的心理呢!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事当她们无聊生活的调剂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们就“烦厌得头疼”了。

3.祥林嫂头上的疤

阿毛的故事对镇里人来说已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又传出新的故事来。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祥林嫂头上的疤又成了他们生活的调剂。祥林嫂说阿毛故事时,还寄希望于鲁镇人的善良,现在她已经绝望了,“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4.祥林嫂的死

鲁四老爷的咒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

家里的短工很“淡然”:“穷死”的,有什么好惊奇的。

“我”开始有些“惊惶”,“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

再看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对祥林嫂的态度。

1.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维护帝制。当时已经是共和时代了,他还停留在封建时代。对于祥林嫂,他开始只是“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感到不吉利罢了,但还能容忍。后来祥林嫂再嫁回来,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就不能容忍了,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为他对祥林嫂的这种歧视,才彻底毁灭了她生存的信心。最后祥林嫂被扫地出门,穷困而死,他还要骂一声“谬种”。

2.柳妈

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非常反对,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不是自相矛盾吗?然后又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她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柳妈还一脸“诡秘”拿地狱来吓唬祥林嫂,当她看到祥林嫂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时,也许像那些“老女人”一样,心里很满足。

3.鲁四婶

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之后她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来看。

三、无奈的反抗悲剧

灾难与灾难后暂时的安宁,既而是一次更大的打击,屡屡遭受的劫难,编就了祥林嫂从生到死这一生命历程上的所有环节。这每一个链环中凝结的祥林嫂的悲喜伤痛的情感起伏,都或明或暗、或隐或显的昭现出主人公试图摆脱束缚的反抗与这种抗争之后无奈的屈从直至悲惨死去。祥林嫂是如何反抗的呢?又是为何要进行反抗呢?

由于祥林嫂在婆家“只是随意打砸的物品”,受到虐待,于是从婆家逃到封建正统人物代表鲁四老爷家去做工。这种出逃是出于对婆家的反抗。尽管在鲁四老爷家只是当一个女工,但她勤快地“工作”,“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日子很快的过去,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在地主家受着剥削,做工很辛苦,但是她心甘情愿地做卑贱的奴隶,也不愿被婆婆逼迫改嫁。她认为现在已经很满足了,满足做一个奴仆,满足终于逃离了婆家的摆布。这是祥林嫂的第一次反抗,第一次和封建家族对抗。

然而强大的封建家族势力是不能容忍这种反抗的,封建礼教的捍卫者们也会表明他们坚定的态度。鲁四老爷不会因为她做活很勤快而保护她。祥林嫂最终还是被婆家抢回去,之后便装在轿子中抬到贺家坳跟贺老六结婚,这桩婚姻是卑鄙的实质就是人身的买卖。对于倔强的祥林嫂是要以死相拼的,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闹得厉害”,“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子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啊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出格”的闹,“异乎寻常”的以死抵抗确实撼人心魄!从中可以感受到祥林嫂由衷的愤慨和反抗的决绝!

她的抗争原因其实就是她脑中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女子从一而终”的夫权思想。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对于妇女的思想进行了禁锢,尤其是对她们的贞操更是制定了无数的清规戒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夫”等等三纲五常,像枷锁一样紧紧的长期的束缚妇女的思想。既然“从一而终”,那么改嫁自然就违背了纲常,是为贞烈女子所不为的。对于祥林嫂来说,她抗拒改嫁其实就是为了做一个贞妇,虽然不是出自本能的保护自己的意志。可是她的这种抗争却维护了封建礼教,她根本无力冲破那浓厚的封建礼教和沉重的枷锁只能成为它的牺牲品,最终使祥林嫂的反抗带有悲剧色彩。

她的第二次反抗的结果是“竟依了”,“到了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祥林嫂反抗后屈从了,在别人看来她完全是白折腾。甚至让人们怀疑她当时是不是假装的,因为祥林嫂后来被人认为是“交了好运了”,“母亲也胖,儿子也胖;头上又没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当夫死儿亡后,再到鲁家时“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因为鲁四老爷认为她“寡而再嫁”伤风败俗而难以忍受。鲁镇的人们各个都不再像从前,而是冷眼相待。这是她第二次反抗所带来的不幸。更大的不幸是她可能要失去做奴仆的资格。当祥林嫂在祭祀时一如以前地“奉敬”她的虔诚与勤快时,四婶的一句“祥林嫂,你放着罢!”的话,无疑是给祥林嫂的心灵以致命的一击,这其实就是宣布她失去奴仆的地位。再加上她再嫁丧夫丧子,鲁镇人们都把她当作一颗灾星,每个人都鄙视她、冷漠她,对祥林嫂的精神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导致她自己都认为自己很羞愧,带有很深的罪孽。

在这种情况下,她不甘被人唾弃又把希望寄托于神灵,想再次与命运展开抗争。于是在柳妈的“好心”指点下,不惜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去捐了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多次反抗的失败,使她不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是用她此时唯一能用的方式来乞求神灵,希望她的命运能有所转机,但是她的这种迷信举动并未给她带来半点好运。在至祭祖时节,做的很出力,但结果却遭到别人的大声呵斥,于是精神上再次受到严重的打击,“人变得很胆怯”、“记性也变得尤其坏”,最终她失去了做奴隶的资格而被主人赶出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一生进行过三次反抗,而反抗的结局却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她是不幸的,造成这种不幸悲剧的根源恰恰是统治中国千年的封建礼教思想,所以说祥林嫂的反抗悲剧具有更深广的社会内涵和价值。

四、深广的典型意义

由于祥林嫂反抗的实质和结局不同,因而祥林嫂这个女性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典型意义也就有所不同。

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始终都遭到政权、神权、族权、夫权这四条似无影却有形的绳索紧紧的束缚着,在苦难深重的中国劳动妇女群落里,是很难寻找到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的,因为她所承受的各种压力远比我国旧时代妇女多得多、重得多。试想一下,对于一个要跟旁人一样正常生活的人的祥林嫂来说,如果没有婆婆的欺凌,凭借着她善良、本分,又能吃苦、耐劳,是一个有见识,思考的人,很有可能会在鲁四老爷家干下去的,而不至于被卖再嫁,再遭厄运;夫死子亡后,如果不是贺“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也许会在贺家度过残生的;再回到鲁镇后,如果不是封建礼教的坚决捍卫者鲁四老爷在精神上的虐杀,她也不会在精神上崩溃,“不见伶俐”的她,也很有可能会在鲁镇苟且一生的;如果没有柳妈的“善意”的开导,她也不会那么早就走上末路,以至于临死还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可以说是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全方位压力把祥林嫂一步步地逼到了绝境,沦为乞丐。当鲁镇的人们在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中时,她却怀着对生的疑惑死的恐惧像“生芥”一样被扫出世界。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使人们看到了套在她脖子上的四条“绳索”。尽管她不断地挣扎,也表现出了坚强的韧性,仍然是冲不破编织严密的罗网,争不到一个普通人的地位,就像鲁迅在《祝福》小说中写道的一个“做稳了”的“奴隶”的资格。作品的深刻意义还在于祥林嫂在鲁四老爷等封建势力的迫害下,周围人不但不同情她,反而蹂躏她、践踏她,对她的死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如女作家丁玲说的:“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她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像“有些老女人”中的柳妈,就是因同情祥林嫂而给祥林嫂“增加痛苦”的其中一个。

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里的人们的存在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所以说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悲剧。正因如此,小说《祝福》里祥林嫂的悲剧,不但引起了现代读者们的同情,而且在凝重的情感下埋下了深深的沉默。这是一种不是灭亡就是爆发的沉默,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沉默。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740333/

解读祥林嫂的评论 (共 16 条)

  • 雪儿
  • 疯狂侠客88
  • 剑客
  • 小人物
  • 婉约
  • 听雨轩儿
  • 晓梦芳菲
  • 着墨
  • 冰山雪雁
  • 灰姑娘雪玫瑰
  • 读你

    读你旧社会是这样,鲁迅的文章确实比较犀利,写的很好,读了深有体会,感慨活在这个世纪下的自己,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至少没有旧社会的那种风俗来束缚自己,问好作者,赞一个,好文章。

    赞(0)回复
  • 读你

    读你让我还想起了那个叫阿Q的人。都是悲剧。

    赞(0)回复
  • 读你

    读你正是作者那种不咸不淡的语气,让文章显得格外有味儿。

    赞(0)回复
  • 一往情深

    一往情深谢谢各位给予的评价!

    赞(0)回复
  • 一往情深

    一往情深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里的人们的存在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也许社会需要给人一条生活的空间。

    赞(0)回复
  • 兰花草

    兰花草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里的人们的存在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所以说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悲剧。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