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浮光掠影看上海

2010-06-13 12:12 作者:红裙子飘飘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上海是在2005年。那次我的主要“任务”是在南京,事完后决定从上海返京。于是,便由南京-无锡-苏州,一路走到上海。由于此时已临近“十一”,返京的车票非常难买,故只在上海待了一天。主要看了看“东方明珠电视塔”、“海底世界”、外滩,并坐车绕了浦东一圈。由于太匆忙,除觉得“海底世界”较壮观外,并未留下太深的印象。

这次去上海(2010年5月5日--5月10日),一来看朋友,二来看世博。五年后重看上海,还真的很有感觉。

与北京的“大气”相比,上海不能说“小气”,只可说“洋气”。

尽管两座城市都是高楼林立,但显然,上海楼房的外观要比北京漂亮得多,式样的变化也多得多,唯一不如北京的就是楼与楼间的距离太小,略显拥挤(走在上海街头,仰头看着两边的高楼,我常担心,若发生了地震,这人往哪里逃啊?);人们的穿着打扮也很洋气,尤其是女士们,婀娜地招摇而过便飘洒下阵阵清香。到底是南方人,灵巧清秀,透着一股小家碧玉的妩媚;上海的小吃据说很有名,但我却不大喜欢,上海小吃的“甜”,是那种让我不知怎么来形容的“甜”,我不是很习惯。朋友带我去了一家素食店(那是她的最),品尝后觉得朋友真是一位“美食家”,这里的素食品种之多味道之美都让我大为惊讶,至今想起,仍觉余香绕口,回味无穷。

05年来浦东时觉得街上空空荡荡,很少见到行人。此次我们就住在浦东,觉得哪儿哪儿都是人,浦东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浦东的宽马路与北京很相像,这让我感觉很亲切,没了陌生感自然感情上就近了很多。

感想很多,还是分别来叙述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外滩

05年去外滩时,感觉人很多很拥挤,而我就怕人多,人一多我头就疼,再美的风景也没了兴致。

为了世博会,上海市政府将外滩进行了改造,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宽加长,外滩“换了新颜”。因此,这次看外滩就有了不同的感觉。

人多的地方很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现象,而外滩却非常干净,走在这洁净光滑的路上,人的心情也会变得舒畅起来。漫步外滩,欣赏着黄浦江两岸的风光,感受着“江风”的轻吹柔抚,任谁都会陶醉其间吧?

非常羡慕上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黄浦江环绕,一个城市有了水就会变得灵动、生动、鲜活(北京就是太缺水了)。改造后的外滩宽敞了许多,视野也变得开阔了许多。外滩的盛名我想一来得益于黄浦江,二来得益于浦西的西式建筑群。

1840年后,上海作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开始对外开放。英国首先抢占了外滩,将它变成其租界。法国紧随其后,也在外滩建立了租界。

这里曾经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贸和文化中心,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大都集中在这里。于是,各种式样的建筑——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中西合璧式建筑拔地而起,被称为“外国建筑博览群”,这些欧式的建筑为上海更为外滩增加了别样的风景,上海的“洋气”也体现在这里。

难怪,去上海的游客一定要去外滩。外滩,确实值得人们去观赏去欣赏去体味啊!

2、石库门

朋友是典型的上海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可以说是个上海通。因此,我在上海市区的行程安排就全部交给了她。

欣赏了外滩的西式建筑群,朋友又让我领略了上海民宅的独特风貌。

北京有“四合院”,而上海有“石库门”。

“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它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19世纪后期,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做门框,故称“石库门”。

“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现在,上海注意保存老的建筑,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里弄被作为近代优秀建筑整组保存。”

据悉,石库门是伴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而出现的。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便应运而生了。

见惯了上海街头的高楼大厦,这些整齐简洁的“石库门”让我刮目相看,我不停地在它们中间来往穿梭,细细体味着它们的独特神韵,不知怎的,一下子就想起了老北京的“四合院”。我不知道,现如今北京的四合院还剩下多少,只知道仍在不停地被拆,被毁。我面前保存完好的“石库门”已成为“老上海”温馨的记忆,“老北京”的温馨记忆又在哪里呢?

按照朋友的建议,离开上海前我专门去探访张爱玲故居。爱看小说的人估计没有人不知道张爱玲,她可是上海的骄傲也是上海人的骄傲。我还算不上是“张迷”,但对张爱玲还是佩服有加的,她的那句“成名要乘早”已被现代的家长们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点估计张爱玲自己也没有料到吧。她的小说我读了不少,这次来上海看看她曾经住过的地方也在情理之中。遗憾的是,并没有什么“张爱玲故居”,有的只是“常德宾馆”,当年的张爱玲就住在这里的六层(?)。我从车上探出头来向这里的住户打听张爱玲是否曾住在这里,那人很警惕地回答“是”,随后马上告诉我,这里是私人住宅,外人不得进去。我这才发现,门上确实贴着纸条,上书“私人住宅,谢绝参观”。我想,或许曾有不少喜爱张的读者找到过这里,但他们都向我一样,被挡在了门外。看来,张爱玲的名气还是不够大,否则怎么就不能为她建个“故居”呢?这,或许让张迷们失望了。

3、上海博物馆

不论去哪个城市,只要当地有博物馆我都会去“拜访”,这次来上海自然不会放过去上海博物馆参观的机会。

“上博”位于市中心人民广场附近,优美的环境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先生更是拿起相机照个不停,恨不能将周围景色尽收“镜”中。

上博的建筑外形是“上圆下方”,寓意中国传统的说法“天圆地方”。曾先后去过不少城市的博物馆,每次都会仔细观看其外观的设计,它们大都匠心独运,颇具深意,且都与当地的历史紧密结合,若能细细体味定有不少收获。如首都博物馆的外形-硕大的一个青铜器破土而出,寓意“文物挖掘”;河南省博物院的院区分布著大小建筑九座,寓意“九鼎定中原”,而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外观着意突出的则是盛唐风采—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的建筑群组成。这些寓意深刻的设计,往往让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这就是博物馆的特殊魅力吧。

进入馆中才发现馆内已有不少观众,早就听说上博的名气很大,今天可得好好参观参观。然而,还未参观我就皱起了眉头,馆内的喧闹声“不绝于耳”,人们似乎把这里当成了“市场”,打招呼的,寒暄的,找人的,一片嘈杂。自从博物馆陆续免费开放以来,“嘈杂”、“喧闹”似乎已成为各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似乎还不知道该怎样参观博物馆,学生们也很少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于是,我们的博物馆便“人声鼎沸”了,这是否也是“中国特色”?

尽管馆内的嘈杂让我心烦,但很快丰富的藏品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上海博物馆的展厅很多,尤以青铜器、瓷器、、书法、国画为特色。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曾在“中国科技馆新馆”的展览中,看到过一精美瓷器——何朝宗款的“达摩立像”,当时,我被它的精美深深折服,在它的面前停留了很久。没想到,我居然在这里又看到了它,这才知道,原来它就出自于上海博物馆,这意外的重逢很是让我兴奋,而更让我兴奋不已的是,我赶上了一个难得的“临展”——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馆内禁止照相,无法提供照片)。

1581年,乌菲齐博物馆由著名的梅迪奇家族创建(这一操纵整个亚平宁半岛金融体系的银行世家,实际统治佛罗伦萨近三个世纪),最初是该家族的私人收藏馆,之后演变为博物馆。此后,随着藏品数量的日益增加,博物馆的建筑也不断改进。至十七、十八世纪,乌菲齐博物馆已集丰富的藏品与优美的古典建筑于一体,成为倍受瞩目的博物馆典范。后,该家族将博物馆赠给了佛罗伦萨市政府。

乌菲齐博物馆的藏品全面展现了从拜占庭风格、哥特艺术、文艺复兴早期、文艺复兴盛期直至二十世纪的艺术发展历史。此次展览共有82幅画作,以风景、静物、人物肖像为题材顺序排列,从中可梳理出欧洲经典写实绘画的一脉相承。

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是我最喜欢的画作之一,这次又见到了这位伟大画家的《三博士来朝》,而且是这样近距离的欣赏,简直让我欣喜若狂。这幅画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了。画面主景由巨大的岩石堆积而成,形形色色的人们云集在三位圣贤的周围。据悉,这幅作品为称作波提切利生命最后阶段的创作,直至他去世,也未能完成该作的着色。

提香的《维纳斯和丘比特、狗及鹌鹑》同样是展览中引人注目的名画。侧卧的女神维纳斯,因佩戴着华贵的珠宝而显得绚丽非凡。背后的爱神丘比特与其相拥,象征忠诚的狗和鹌鹑,似乎在暗示贪婪的****。

《法国王后玛丽亚.德.梅迪奇肖像》、《灌木丛中的蛇与蝴蝶》、《卡罗斯.杜兰的自画像》等等,如此多的高水平的西方绘画集中展现,带给人们的除了惊喜更多的是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而对我来讲,更是意外的收获。因为,它可遇不可求!

4、豫园

参观豫园是和先生一起去的,真没有想到,在如此繁华热闹的街市上居然有这样一处幽静、精巧的“江南园林”。

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原为私家园林。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古树名花,布局有致,疏密得当”,有“奇秀甲江南”之誉。

豫园与大多数江南园林一样,设计上体现了“以小见大”的追求,而只要是园林,都少不了石和水的点缀、装扮,可以说,园林就是水和石的艺术。瀑布由假山上泄下,泉水则由石洞中渗出,奏出石与水的交响,石硬水柔,风韵十足。行走在豫园曲折的小径上,倾听流水的鸣响,看斑驳的光影从树的缝隙下泄出,觉得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在豫园碰到一群旅游学校的学生,每人手里拿着豫园的介绍,在听老师讲述豫园的景区特色和豫园的历史,我也凑上前去听了听,有讲解就是不一样,可使自己的参观有重点有收获,边走边看边听恐怕是最好的旅游方式了吧?

在我的眼中,江南的园林都差不太多,总之,就是小巧、精致,像一幅浓缩了的山水画。豫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园内的古戏台。其实,曾见识过很多园中的古戏台,但像豫园这么大面积的戏台我却是第一次见到。它的建筑恢弘,藻饰精美,环境典雅,古趣盎然。想象着园主人坐在这样气派的戏台前看戏,心情该是何等的舒畅。有了戏台不仅可以看戏消遣,还可炫耀张扬。戏台既能彰显主人声势的显赫,也可彰显主人地位的显要,戏台实在是一种象征啊!

去上海当然要去逛南京路,热闹、喧哗、熙熙攘攘是南京路的特色,也是外地人体验上海人生活的一处绝佳选择,毕竟上海是个商业化城市;但逛完南京路,你一定要去看看豫园,没了南京路的“闹”,不见了南京路的“喧”,豫园带给你的是一身的清爽和宁静,园内园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5819/

浮光掠影看上海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