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孩子们离真正的阅读越来越远了

2012-11-15 17:17 作者:海蓬花开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丛敏开古时有个叫扬大眼的人,十分钟情于读书,但家境的贫寒,别说让他进学堂读书,就是看一本书,也是个奢侈的。几年后,人们却发现,连自己的名字也写出的杨大眼,居然能经史子籍地随口称颂。原来,他的邻居是个有钱的大户人家。大户人家请来私塾先生教子女后生读书。每天都会有先生讲点诗文声和学子的朗朗颂读声自那豪宅传出,余音袅袅,绕梁绕心,引得每天砍柴从此经过的扬大眼驻足倾听,求知如若渴中,他是边听边随先生的讲解,和墙内的学生一起地记背理解先生所教的,几年下来,竟然和墙内的学生一同修完了所学课程。虽大字不认识一个,却也成了个四书五经皆能朗朗上口的有学识之奇才。后来,也是这个扬大眼参军,做了将军。戎机的繁忙并没让他丢掉听书的嗜好。每天每天,都要请手下有学识的幕僚为他诵读经史典籍的同时,也为他诵读兵书,兵法,地图,军情,军报,然后根据所听的,布兵排阵,竟也是金戈铁马中的常胜将军,因而得了个“听读将军”的美誉,一度被传为军营中的佳话。

一个人,依靠着听,可以达到对文字和知识理解掌握至如此的境地,实属罕见。对这种现象,邓拓先生在他的《燕山话》里,分析归结为“听读”。邓拓说,因为扬大眼是带着兴趣,全身心地听,并刻意要记住,所以,他就不是听听而已,他是在用耳朵和心在听读。听读的结果使他即使不识字,但也读了应读的书,这是读书的另一个途径。很好地利用,也是事半功倍。

随着广播电视的介入,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视听时代了。在这个时代里,接受更多信息的家长们,利用借助于视听之便,似乎更注重孩子的学识长进,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学识的人。还在孩子呀呀学语时,就给孩子颂唐诗宋词,讲缤纷绚丽的故事。这无可厚非的,无疑有益于孩子的智力开发。但家长们还是觉得不够,就买来诵读诗词的碟盘磁带,让孩子听跟着学,跟着背。常有小童,小小年纪已是诗词经典背的烂熟,真可谓奇观。奇怪的是,孩子唐诗宋词背了一大堆,可一停下来月余,半年的,却是所背的诗词都忘到了九霄里去了,化做了悠悠云朵不知了去向,那个令家长引之自豪的神童慧童,顷刻间,成了胸无半点墨水的庸童。就是那些能记下来几首的孩子,也是鹦鹉学舌地颂颂罢了,作文也华彩大增。于是多次的失败就形成了经验:那就是,很小就教孩子背诗词没多大的用处,到头来还是记不住,空耗费了家长孩子的精力。但一想想,文采斐然如张玲,萧红,鲁迅,徐志摩等可是很小的时候就能背唐诗颂宋词啊,颓然油然而生,立马遗憾感慨自己生的不是天才,干吗为孩子做着天才的课程呢。但在退一步的海阔天空中,广大家长还是沉浸于兴高采烈中,觉得自己的孩子比自己聪明得多,幸运得多,很小就可以通过听录音,看电视,碟盘,知道懂得得多多。以此判断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孩子一定比我们聪明,他们是了不得的一代,小小的年纪就知道那么地多,将来还不是天才,奇才,人才,才怪呢?事实是这样的吗?

古时候那个听记将军扬大眼,听读书,是他的主观意识强烈的要求,他是抱着要读书,要打胜仗而听书的。在这个大前提下,他的耳听,就是耳读,心读了。一切都在他的意识支配下,边听读边分析思考,这个过程有他的艰辛吸收和再创造,有他的加工。我们孩子的听录音,看碟片,是没有主观控制的,反之,他的意识是在录音和影碟的控制之下,这样的听看,只能是这耳朵进了那耳朵出,是个复读机的过程。孩子怎可长久地记住,又何谈运用?

还有孩子从电视和网络上看到的多,小小年纪什么都懂,无所不知。看起来真是了不得。可是想没想过,电视主要是画面主宰观众的意识。是影像的展示,是象形的媒介,不是语言的媒介。它取代了印刷文字的线性和序列逻辑的特征,使文字的严谨显得没有意义。看电视和蝶片不需要语法的拼写和逻辑推理,词汇的润色,不需要任何技能,也不开发任何技能,所以,这样获得的是信息,而不是探究和思索,又怎么会让我们的孩子更聪明起来呢?我们的孩子通过这样的视听途径,得到的只是娱乐,似乎和知识,和创造无缘。网络,亦然,虽有文字可读,大多却是画面为主的文字,与那些浅显的文字比起来,画面更能控制人的眼球,浅显的文字比深刻的文字更能控制孩子。

“就像阳光使得白昼更加地明亮一样,对经典作品的阅读会使我们不断地去感受生存的价值,仿佛是清除了人生中那些琐碎无聊和患得患失的时刻,而将那些激昂奔放和心醉神秘的时刻凝聚到了一起。”余华在阅读随笔集《内心之死》的序里,对阅读经典意义的阐述,正是对真正意义上阅读形象的阐释。真正的阅读,就是通过对真正印刷书籍的阅读,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来完成和体现的,是个神圣而崇高的过程。这个读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是文字经过大脑加工的再想象,再创造的过程,他和每个人的心智连在了一起,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的一千个人心目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这个过程,电视,网络,广播是无法替代的。电子的,非印刷的各种媒体都没有真正阅读意义上的创造和体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对电视和网络的迷恋,使我们,特别是我们的孩子离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越来越远了。电子媒介,让我们疏于思考,懒于读书,什么信息只求搜索,这点上天性顽劣的孩子尤甚。更何况是炒作,广告,淫秽色情漫天飞,怎能让小小而好奇心重的孩子静心,潜心于真正的阅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们的教育似乎发现了真正阅读的重要,除了强调要学生读书,还规定了必读经典名篇,但是结果怎样呢?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租来了相关的影视的碟片一看了事情,这与所强调的真正意义的阅读相去甚远。

“孩子们真的忙,应试啊,应试,太多的作业,太多的考试,让他们无暇顾及阅读经典”,经常的,我们会听到社会,家长,孩子们这样如斯说。不可置否的,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确实是占据了我们孩子大部分空间,使他们分不出更多精力阅读,让他们离真正的阅读越来越远,但细细地想想,就是我们的孩子有了时间,还不都是用来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听MP3,MP4的,眼前眼花缭乱世界的诱惑,怎能让他们有静下心来阅读的心肠,更何况是阅读那些需要努力思考的经典?

有一阵子网络里正为了周国平说,读于丹,易中天的书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而口水漫天地喷洒。丹粉,易粉更是借机大肆地谴责周国平,那个劲儿似乎周国平是在嫉妒这两个学术名嘴了。最后逼得周国平不得不站出来声明:自己不是说于丹,易中天的书籍不可读,而是真正地阅读,还是要读原著,读经典。总算是为这场口水战划了个句号。但我想对周国平先生说的是:你说得很对。因为,对《论语》,《三国演义》等经典的阅读,是要花大气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不仅要读上几遍,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形成阅读的等级和缤纷的再创造,而上了“百家讲坛”的易中天,于丹等,却把经典的阅读,简单易懂成了麦当劳,肯德基式的一目了然,结果多半是在展示他们个人的魅力,而不是学术的见解,更多的人记住的是他们在瞬息间的画面意义,更不是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这样的讲座,只是让观众去感觉,而不是去想象。不是真正意义的阅读。这样的文化人越多,经典的娱乐性将越强烈,受之影响,孩子们离真正的阅读也更远,还有“无厘头”等对经典的恶搞和颠覆,也将导致了我们远离了真正意义的阅读,从而使得孩子们更远离和甩开了真正的阅读。

真正意义的阅读能使人摆脱平庸,建立起心灵的大厦,并因此而崇高。这个过程是在静默的阅读和思索中完成,而我们世界越来越习惯喧嚣,我们大多数人越来越不喜欢沉默,真正的阅读更是弥足珍贵。

随着科技的发达,信息交流的密集,我们出版的书籍越来越多了,为了孩子的前程,我们的家长们也越来越关注孩子们的阅读。买这个那个的书籍多多了起来,但遗憾悲哀得很:我们的书籍越来越多了,我们的孩子离真正的阅读却是越来越远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16421/

孩子们离真正的阅读越来越远了的评论 (共 1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