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港饭汤与肉粿

2012-10-26 22:39 作者:优之书客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菜摊上,一颗颗乌脚绿拢集如小丘。表皮密布著乌暗须毛的牛角身影,显著地压过了旁边的绿竹笋。

天时,我在各地乡镇观察,绿竹笋向来是竹笋类大宗。东港第二市场的早晨恰恰相反,出现了这样一个小而异样的物产风貌。

我好奇地过去探问。卖乌脚绿的农夫跟其它菜贩一样,十有八九来自东港溪对岸的乌龙。东港以大镇之姿靠海,数百年端赖鱼虾为生,少有农产蔬果,旁边紧邻的乌龙自然成为重要的蔬果供应区。

我很快结识的那位老农,两三天就来最热闹的中山路,蹲坐在大鹏湾饭店前。那天除了乌脚绿,他还带来了土鸡蛋、豆薯、土龙眼、珠仔草和番木瓜。他的乌脚绿分成两类,有的采收时已呈幼竹的身形,纤维粗涩微苦,一斤不过三十元。若是牛角模样的当然较贵,一斤约五十元。怎么换算都比绿竹笋便宜。

「为什么不种绿竹笋?」

「我们这儿靠海边,绿竹笋长不好,乌脚绿才肥美。」老先生一语道破我的疑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你们这儿怎么吃?」我继续追探。

「煮粥煮清汤都可以啊!」

「你讲的煮粥是煮饭汤?」

「是啊!」

饭汤是南部人早中餐最常吃的食物,有此地方习惯以咸粥称呼,其实在煮法上,还是有若干差异。好像过了高屏溪以后,也才普遍有饭汤的日常叫法。而两者做一对照,又有诸多玩味。

饭汤是我在东港最好奇的食物之一。沿著第二市场绕圈,少说有二十来间小摊都有贩卖,或亮眼于大街,或深隐于小弄。单卖的不多,大抵混杂于各种面食或早点之内。

以前去台南,早上一定吃咸粥,什么阿堂阿憨的,几乎都要品尝,且视为每回走访台南必吃的食物。饭汤虽是东港的重要早餐,却未成为在地的旅游美食。

台南的咸粥有两种煮法。多半以油葱爆香,加入香菇、竹笋拌炒。接著煨入高汤,继而以小火慢熬。此时若加入熟米,称之为半粥。若起锅,碗底添加白饭,再淋上此一鱼骨汤料,乃饭汤也。【无弹窗小说网www.ske.cc】重头戏在一碗碗早已备妥的新鲜虱目鱼,跟这些食材的结合,就是台南人的传统早餐了。如今的咸粥已发展为府城士绅的慢活早餐,游客认知台南的重要食材。

东港的饭汤内容各摊不一,却简单多了,可随主人的意思和喜好。大抵不离鱼板、芹菜、虾猴、旗鱼肉,还有加上让我眼睛发亮的乌脚绿笋丝,搭配米饭。

饭汤在东港,一碗约莫三十元到三十五元上下。台南咸粥最近吃过的,一碗动辄八九十元。从东港的角度,府城的饮食属于贵族阶级,奢华了些。

东港的住民多半是劳动阶层的人士,饭汤在这里乃平常的食物。既可早午餐,亦可午后点心,婚丧喜庆更是必备。尤其是庙会节庆,一煮就是好几大锅。饭与汤分开,食客依自己的需要,自行调配饭汤比例。若是劳动界兄弟,每每可以吃上好几碗。

后来听一位卖饭汤的口述,镇上三百年历史的东隆宫,每三年一回的王船祭,虔敬奉纳的金主比比皆是。于是供给广大信众和香客的饭汤,往往大锅大锅的端出,食料最为丰富,远远超出目前一般街坊的内涵。害我此后屡屡惦记著,哪回王船祭,除了观看火烧船外,非得吃到这时的免费饭汤。

咸粥与饭汤,一物对照一物,也甚是有趣。台南的绿竹、虱目鱼和爆香之油葱,在东港转而变成此地的乌脚绿、旗鱼和虾猴。

乌脚绿让我对乌龙周遭的乡野,更具体浮升一个适合乌脚绿生长的想象地图。尽管槟榔林和芒果的景观到处矗立,过了东港溪,一些低漥河岸,总有些阴森的竹丛林,想必都是由乌脚绿组合而成。

当然,由乌脚绿带出的东港饭汤,另一个重点便是旗鱼和虾猴了。

旗鱼是东港的特产,大店小摊都有旗鱼丸汤。连八方云集这种连锁系列的锅贴店,在东港设点后也落地随俗,增列了这一汤品。东港人也吃不惯虱目鱼,宁可选旗鱼肉。一般饭汤里的肉料多半即旗鱼肉,若有掺以猪肉或鲔鱼肉者,老板的诚意恐不免会遭人怀疑。

若说乌脚绿是重要配料,旗鱼肉是主要食材,但更不可或缺,充满东港精神的,绝对是目前最为普遍的虾猴了。

此一虾猴可别误会,想象成鹿港老街上到处可见的,那种短圆的虾猴或虾姑,专门被小摊贩当成零嘴在销售。

鹿港的虾猴主要是潮间带泥栖地的生物。东港虾猴是一种接近「虾B」(剑虾)的海螯虾科小虾。通常有两种,分别叫善秋猴和金丝猴。牠们栖息在较深的海洋,全身大抵艳红亮丽,嘴角尖锐多触须,体型比樱花虾大,正月时捕获最多。

东港是虾类产地,街衢的食品店坊或市场小摊,都有贩售。但这种饭汤里的虾猴,游客多半不熟识。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东港三宝之一,樱花虾。另二宝是油鱼子和鲔鱼。

樱花虾也是深海虾类,目前世界两大产地,一在日本静冈骏河湾,另一处即东港不远的海域。这种浮游生物大抵不受污染,晒干后烹调,虾香四溢,很适合做各种食材的配料。

近年来,东港努力开发为各式口味的零嘴,颇受消费族群喜。但当地渔会很怕过度滥捉,为了维护这项珍稀资源,还成立十年的樱花虾产销,彻底实行每年五个月的禁捕时间,只准下半年度限量捞捕。这类鱼虾的自律规定,在台湾其它海域尚未严格实施呢。

旅居时,恰巧邂逅一位在地姓孔的商人,设了间知名的樱花虾店面,在东琉线码头附近。二十多年前当渔夫时,根据他的捞捕经验,八0年代中旬,近海鱼类资源已不若以往,前些时的鲔鱼季也是昙花一现,现在东港的经济多半是靠虾子支撑。

唯现在的隐忧,不只是捕捞过度了。现今虾子的捕获数量虽有管制,去年八八水灾却带来另一个冲击。我们以为台风远离,陆地污泥清除了。但大水挟著山上的沙石和漂流木冲出河口,影响了东港周遭海域的底栖环境。以前该浅的变深,深的反而变浅,海床地理环境大乱,虾类的数量减少许多。以前虾猴一年可捉一千五百台斤,现在不及一半。价格若不提升,教渔民如何度日。

唉,一谈到生态变迁,常教人食不下咽,似乎也扯远了。我们再回到饭汤的内涵吧。

一般游客来东港,进入餐厅时,总会点樱花虾炒饭。走访特产店,大家在意的往往也是樱花虾食材。忽略了摆在旁边,另外两大类的虾猴和中虾。

大家为何会忽略这两种虾,有可能因为虾猴多须,容易刺嘴,北部的人比较不喜爱吃。中虾长相和用途接近虾猴,亦遭波及。但当地人不嫌麻烦,晒干后,一只只捉来剪须,做为最常见的食材配料。说真的,此虾一口咬下,香甜之味四溢,绝非一般虾仁可比拟。中虾的用途跟虾猴一样,但偏好者多为高雄林园地方的住民,东港人才是真正的虾猴爱用者。

虾猴的的用途也相当广泛,除了饭汤,平常的米粉和油饭都派上用场。当然,东港独一无二的肉粿,更是不可或缺。

翻看东港的旅游指南,一定推荐什么小林肉粿叶记肉粿。这种东港劳动界的美食也很平民,约莫五十元左右。虽说便宜好吃,制作却不见得简单。主要的食材米浆都是当天现做现卖。店家往往凌晨三点多起床蒸煮,兼切香肠和三层肉片。至于虾猴,早已剪掉尖嘴和长须,跟香料一样备妥在旁了。

肉粿的存在也提醒我们,东港是典型的渔村聚落,无怪乎拥有虾猴这种海洋食物。相对地,背后又有广大的农田腹地,才可能出现这种独特的米食。

肉粿系以稻米慢慢磨煮而成米浆,熬得精彩的,米浆凝成粿后细腻又顺口。肉粿分有汤无汤二种。吃了三四回后,我有一心得,建议点乾的,再索取一碗米汤搭配。其汤利用鱼骨精心熬煮,沾著米粿才能吃出各种食材的层次。

最后一回享用时,旁边一位父亲正在教小朋友吃。

小朋友觉得肉粿索然无味,但那父亲耐心地解释,「你要一口粿,加上一只虾子,或者瘦肉,或者香肠,这样才好吃。」

我试著照那父亲的叙述,果然吃得惬意。尤其是切得如薄片的香肠,夹著米粿含入嘴时。

这是哪来的香肠呢?一般说来,做为肉粿配料的香肠,都是老板自家用猪后腿的瘦肉灌制而成。我积极地探问,肉粿老板自傲地说,「我们的香肠多半自制的,但也有人用小琉球的加持。」

「小琉球?」

「是啊!小琉球最有名的就是香肠。你不知道吗?」

我继续呆愣著。

「来东港不去小琉球,只来了一半。去了小琉球没买香肠,等于没去。没听说过吗?」

没想到小琉球在东港外海,竟是这么重要的存在著,彷佛香港之南ㄚ岛。吃完肉粿,漫游到码头,遥望着这个西边的小岛。从香肠的滋味,我不禁浮升一个航向离岛的美好想象。

这样的东港之行若不到那儿,好像真会少了一个况味?还好,明天我将搭船前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06573/

东港饭汤与肉粿的评论 (共 3 条)

  • 梦天之蓝
  • 风语
  • 江清月近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