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羌第一村

2012-06-20 21:29 作者:石剑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西羌第一村

石鉴明

“羌笛何须怨杨柳,风不度玉门关”。从这两句古诗中,人们大略可知古时羌人生活的区域。羌民族是中华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甲骨文中就有羌字。在古文中,“氐羌”二字连用的时候多。羌族至今存在,且在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和其他一些地方繁衍,幸福生活在祖国大花园里,“氐羌”到底是一个民族或是两个民族,专家学者颇有争议。如果是两个民族,那么古代氐人今安在?他们与羌民族是何关系?

为寻氐人遗踪,我们曾去四川绵阳平武县的白马路深山峡谷中,进入木座、白马、祥述家等白马藏人聚居的寨子里,且深入到王朗自然保护区了解白马藏人活动的范围及其生活习俗。据专家学者们考证,白马藏人很有可能就是古代氐人的后裔,他们从古至今生活在西北西南交界的深山峡谷中和与平原连接的缓冲地带,如今的甘肃与四川阿坝、平武这片地域,还有不少白马藏人在此生存繁衍。据说,解放初,要给这些白马藏人确定族属还真有些困难。后地方上请示川北行署长官,认为白马人聚居地与阿坝藏区紧连,就将其定为藏族的白马人吧。这就是“白马藏人”称谓的来历。然而,这支白马藏人,确实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生活习俗,有自己的语言、歌谣和信仰,但无文字,那么,他们与羌民族又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驱车来到四川汶川县的“西羌第一村”。

“西羌第一村”乃著名社会学家费通先生为其题字冠名的。该村位于岷江河谷汶川县城与都江堰市之间。经成都过都江堰溯流而上,可览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至今仍发挥着良好效益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可观岷江河谷两岸的自然风光及汉羌民居的不同特点;可见紫坪埔水库的美丽风景。进入汶川县境内,就算进入阿坝羌族自治州了。经过映秀,在距汶川县城约10多公里的岷江河左岸,有一片较为开阔的河谷地带,地里长满荞麦、水稻、玉米等庄稼,靠近山边有个较大村落,其中最显眼的就是那座高高耸立的石碉楼。碉楼上有个大招牌,上面有费孝通先生的“西羌第一村”的题字。远远望去,该村依山傍水,有田有地,有楼有林,层次分明,给人的第一印象还不错。但该村位于岷江河对岸,看到她了还不能马上到达,真有点“可望而不可及”的意境,仿若世外桃源。

为进此村,我们继续沿江上行,总要找到一条通往该村的道路。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岷江河上出现一座简易索桥,上面稀稀拉拉横焊着钢板,钢板上竖放着可供车过的木条,而且这些木条是活动的,车来车往,经常移动,两条车过线路显得歪歪扭扭,险象环生。当地汽车司机和拖拉机手道熟胆大,不管三七二十一将车开上桥很快冲过去了。外地司机要过此桥可就艰难了,起码要技术过硬,还要胆大心细,不慌不忙,否则,连车带人掉下滔滔岷江,可不是闹着玩的。到此桥头,我们的车不敢上桥。于是全都下车观察并商量过桥办法。其中一位海灯法师的高徒与我们同行,他鼓励司机鼓足勇气慢慢开过去,我们几位都在桥上步行为其移动木条,端正车行线路,指挥司机开车,也为其壮胆。近百米长的简易索桥就这样闯过来了。可怜那位开桑塔拉的年轻的司机朋友不知吓出了多少冷汗。我们都夸奖他技术过硬,有胆有为。过桥后就上了机耕道,道路凹凸不平,弯弯曲曲,还要爬坡。行车方向恰好掉了头,沿岷江下行。终于到了靠近大山的村口,小车不能再往前开了,我们下得车来,见村口有一小卖店,有位羌族妇女在那儿守店,我们便向其打听该村谁是村长,谁能接待我们并介绍情况。正好,这位妇女就是村长的儿媳妇。说话间,五十开外略显黑瘦的村长从村口小桥那边送出几个男男女女,他们是九寨黄龙旅游集团公司开发部的同志。他们想在这个九寨环线必经之地的“西羌第一村”开发民族旅游项目,这次来考察商量投资开发事项。我们见面寒喧几句,他们一行便匆匆离去了。我们的车就交给村长指定的一家村民看管。他说:“请一百个放心,这儿的人听话得很,好客得很,老实得很,绝不会出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们急不可耐地首先去攀登那富有吸引力的羌族石碉楼。此碉堡大约有五层,四面体,下粗上细,底层约有两间小屋那么宽大,屋中间有一个火堂,一旦生火,其烟雾可从顶层冒出,直升云天,可起烽烟报警作用。沿着只容一人爬行的楼梯爬上顶层,举目四望,但见岷江蜿蜒而去,大山巍峨不动,田野一派秋收景象。村落依山而建,家家户户都是那种石块与黄泥粘合而垒的碉楼房,少数住房的烟囱里已冒出缕缕青烟。“民以食为天”。炊烟是老百姓的祥云和生存的希望,见此我们一行自然高兴不已。从仅可容两人的碉堡顶层(上面居然长有青草)慢慢下来,竟然出不了门,村长让我们享受了一会儿被囚的乐趣。因为这碉堡过去是为抵御外敌入侵而建的,如今竟有外人闯进了此堡,不被关起来那才怪了。我们急忙呼叫,那村长乐哈哈地为我们开了门,并说:“开个玩笑,想让你们这些远客在碉堡上多看看,多玩玩!”

走出全村仅存的这个大碉堡,我们随便参观了紧靠碉堡的村民住户,见其一层养猪、羊、牛等牲口,二层住人,三层楼上是粮仓、晒坝等,有的还建有客房。黄昏的田野太富有吸引力了,我们便走向荞麦地,走向稻田,走向岷江河坝。随着老乡收工,我们也跟随他们回村,有位老实巴交的中年羌民身背大捆树枝,手提一只被打死的野鸡,在路边歇气。我们见了好奇,便问他怎么打住野鸡的。他说得很简单,在荞麦地里用石头砸到的。海灯弟子掏出五元钱,将这肥实的野鸡买下,那羌民乐得合不拢嘴,不知说啥好。

晚,在村长家食宿。村长家共有6口人,四代同堂。上有老母,自家两口子,加上儿子媳妇、孙子。在他们家二层堂屋落座后,见堂屋中有一火堂,其上有天窗透明同时可排烟。其屋角有神龛,据说是供的“角角神”。火堂里,有三块石头各朝一个方向支立着,据说这三块石头各代表着天、地、人神。天,一家人围着火堂烤火、作馍、做饭、烤肉、饮酒、唱歌,其乐融融,其情依依。“角角神”下摆放一方桌,主客各就各位,依次敬酒。主人敬酒后,轮到客人了。客人敬酒的规矩是:第一杯先敬天,第二杯再敬地,第三杯敬主。第一、二杯可以不饮,洒在地上就行了,第三杯须一饮而尽,以示对主人的尊敬和真诚。酒饭后,村长及儿子邀请我们一行到大碉楼下坝子里学跳羌族“萨朗舞”。此时,月明星稀,彩灯闪烁,全村青年男女都来了,大家手拉着手,排成队,围成圈跳了一曲又一曲,其乐融融,自由快乐到了极点。只可惜没有羌笛伴奏,只有现代音响伴舞。村长说,下次来一定找几个会吹羌笛的人来,让我们体验一下羌笛的味道。另据村长介绍,该村历史悠久,其祖先就是大禹。历史上有“禹生石纽”的记载。村长说大禹就出生在汶川、北川一带,对面大山里就有大禹遗迹。他还说羌人为古都江堰的建成作了贡献,不知此说是否有据可考?

第二天清晨,我起了一个大早,寻着那潺潺的流水声,爬到西羌第一村的后山俯视,见此村位于岷江河谷的沟口处,全村约有五六十户。羌人从古至今会治水,该村家家户户饮用的自来水就是这条叉沟里流出的清洁的山泉水,难怪该村人长寿。天地人和平共处,古人叫“天人合一”,在西羌第一村体现得如此和谐与完美,真是可赞可叹。

据考察,羌人与白马藏人信仰的都是自然神;生活习俗虽有共同之点,但差别却很大,特别是服饰和语言,各有特色。可见,“氐羌”很有可能是两个民族。当然这只是一孔之见,是笔者在西羌第一村和平武白马藏区所见所闻所考的一点心得,写出来向大家求教,但切切不可作为定论。当然,这是“5.12”8.0级地震前几年的事了,大家可以看出来。不知西羌第一村地震时及现在情况如何?那些羌族同胞好吗?我真的很想念他们!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52357/

西羌第一村的评论 (共 3 条)

  • 画笔
  • 山风耳语
  • 乐树树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