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屋

2012-05-31 13:30 作者:胡海刚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母亲去逝已十多年了,父亲一直随我居住。老屋,在山里空居多年,不断地风蚕蚀,越发显得陈旧而孤寂了。但在我困惑的境里,它却固执地闪现着,如发黄的台历,不停地打开,又不停地关闭,显得模糊而亲切!

老家的地名叫“青云”。光字意来看,许多人认为是高山深谷,其实那儿的海拔并不高,仅500多米。它四面环山,风水极好,光20来户的小队,就有一半的子女在外工作。我的老屋就坐落在山间,原本有6间木质瓦房,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在30年前,么叔一家人将老屋撤掉一半,到另外一个地方居住去了,老屋就变成了现在的三间两厦。

老屋后面,是松柏、青杠林,两侧是桃树、李树、梨树和柑桔树,前面是大片竹林,环绕而过的是一条小溪,沉静而悠闲。每到天,满园桃李争艳,芬芳四溢;到了天,山清水秀,鸡鸭成群;最为惬意的还是秋天,柑桔林硕果累累,一片金黄。特别是屋后那片青杠林,一秋风来,遍地黄叶飞,橡子果挂在枝头,迎风摆动,很是显眼,有一种欲摘还罢的感觉。

小时候,后山是我们小伙伴放牛、打柴、捉迷藏、做游戏、捕蜻蜒的好去处,每到秋后,我们在山里打土灶,既可烧豆子,烤红薯,又可取暖。每当我们吃完半生半熟的东西后,留下满嘴污渍,大伙不由得哈哈大笑!

后来,待我稍懂事后,受舅父的影响,我特别喜欢看书。舅父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有许多文学方面的书刊。我如获至宝,在柑桔林里葛藤椅上,一读就是半天,完全忘却了身外事。从那时起,我开始熟读唐诗宋词和一些古典名著;从那时起,普希金、海明威、徐志摩、鲁讯先生闯进了我的生活,听他们讲老人与海的故事,别了康桥,再话三味书屋;从那时起,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竟开始提笔异想天开……

在老屋,值得留恋的还有除夕之夜。天还没黑,我们一家人便围着火坑,将最大最干的树根放进火坑,特别是松树根,那松脂熊熊燃烧,照亮整个火房,映红了我们每个人的脸庞。那火苗越旺,燃烧越久,就代表全家人幸福平安,红红火火,这也是我们家乡的习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自从母亲去逝后,家里值钱的家什基本上送给了乡里乡亲,唯有一把祖传老靠椅舍不得送人,至今仍留在老屋里。小时候,我很瘦小,无法在高凳上吃饭,母亲便在高靠椅上放一把小凳,我在大桌上可以与两个姐姐“抢”菜了。那把靠椅一直伴我度过了童年少年,直到我儿子降生后,那把椅子才传给了儿子!

如今,老屋多年无人居住,且年久失修,显得十分空落沉寂。整个院坝长满杂草,木窗棂和几扇大门早已布满了蜘蛛网。每年春节前,我们一家大小都要回一、两次老家,一是给母亲祭拜;二是想回老屋看一下。然而,我每回一次老屋,心头就荒芜一次。特别是在父亲的脸上,刻着深深的失落和怅然,我知道一切今非昔比了,就让老屋一天天老去吧!

回到老屋,看到母亲曾经拾掇大捆大捆的柴禾,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母亲。母亲是个三寸金莲,总是闲不住,是老屋最贤淑、最勤快的女人。她十六岁就嫁给了父亲,一生辛苦操劳,养育了我们姐弟三人。她虽然文化不高,却十分懂得精打细算,料理家务,特别善于处理远亲近临的关系。比如在七十年代,本队有几家人,没过二月便断炊了,她便给他们送去一些面粉、玉米粉、红苕,甚至咸菜,力所能及地接济那些贫困户。所以在家乡方圆几十里地,母亲的口碑极好,还经常被生产队评上“优秀劳动者”、“光荣之家”称号。她经常教育我的一句话就是:“你干工作跟我们务农一样,肯出力就会有收获的!”是啊,我一生都在践行母亲的教诲,始终保持着宁静而淡泊,勤劳而执着的个性。而今,母亲静静地躺在幽幽的山冈上,只有老屋默默地陪伴着她!

山青水秀风光好,青云深处是我家!在那群山环抱的故里,老屋在日出日落中循环……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43021/

老屋的评论 (共 1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