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与杂谈【四集】:三本外国爱情小说

2012-05-24 00:00 作者:雪剑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读书与杂谈【四集】:三本外国小说

我已经有三本手写的《读书与杂谈》,存放在书桌里,所以这一篇非手写的闲谈,算是第四本,故注为【四集】。

这是我的毛病,也是我的优点——总喜欢对读过的书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或者做点记录。有时候,我翻开这些草稿看时,竟也写得很有趣,虽然语言和思想都显得那么幼稚。这也未尝不是我的一份收获!

这次何以要将这本是自娱自乐的东西公开来呢?我觉得,我有责任把那些可以改造我们灵魂、影响我们人格的好书推荐给我的好朋友们,尤其是那些和我一样喜欢阅读的朋友们。(这些慰安和激励人心的书籍,本来就是人类共享的财富,纵然我先发现了,也不该暗中占为私有!);同时,我也希望能指出某些书篇里的不足与不良之处,以供给有些对书籍之良莠不怎么善于辨别的朋友参考。当然,我不是什么权威人物,没身份说这样的大话,但既然是我的朋友,又愿意听听我的废话,那么,对我的狂妄,自然会一笑置之;又当然,您也完全可以嘲笑我,我不介意的。

《呼啸山庄》(英艾米丽·勃朗特著汉译本)

题外话说得够多了,现在“言归正传”。我没怎么读过爱情小说,倒是读了许多的武侠小说,这时不来说说“飞连天射白鹿”,不来说说“金梁古温”,却要扯什么爱情小说,何况又是外国的爱情小说(我不懂任何一门外语)!这又足见我的狂妄不自知。但我还是说下去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先接触到的一本外国爱情小说是《呼啸山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我之所以把此书当做爱情小说,只是感觉书中的爱情故事很突出,至于该书严谨的归类,我可不敢断定。并且我得声明,我从来不觉得书籍的该归为哪一类很重要,就像我从来不觉得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明确的体裁一样。好多文学大师,就不怎么分得清作品的体裁,这没有什么隐瞒的。我将要说到的另外两本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和《简·爱》,我也笼统地归为爱情小说,治学严谨的朋友请别见怪!

购买这本《呼啸山庄》之时,我手头实在无书可读,到当地的新华书店去买书,可这个小书店里的藏书实在缺乏得可怜,除过一大摞一大摞的备考资料和社会商业类图书不算,真正算得上书籍的,估计还放不满书柜的一格。要买我想要的作品,那是办不到的。我见这本精装的《呼啸山庄》价格不贵,便随意买下来,全当捡个便宜。然而,在我认真阅读之后,我不得不说,这个便宜我是检着了——它的确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翻开书来,作者艾米丽的生平就打动了我。据引言里说,艾米丽生性孤僻而敏感,终身未嫁;而且她是个有恋家癖的人,但家庭生活很不如意,母亲过早逝世,父亲抑郁寡欢,而家道也开始衰落。但这个看似暮气沉沉的家庭里,却孕育着三个文学界的大才子——勃朗特三姐妹(姐姐洛蒂——即《简·爱》的作者、艾米丽自己以及妹妹安妮——即《艾格尼斯·格雷》的作者),她们在同一年创作出了各自的代表作品,曾轰动过英国的文坛,被视为文学界的奇迹。艾米丽的想象独特而丰富,常常带有一种异样的光彩。对于作者,我仅知道这一点——全是从小说的前言里读到的。

《呼啸山庄》借一个女佣人的口,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塑造了一个可怜复可恨的弃儿——希斯克利夫。我很喜欢这种表现方式,通过书中人物之口的诉述,能给故事增添很强的真实感。据我所知,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都是用这种方式来讲故事的,高尔基的《伊泽吉尔老太婆》,莫泊桑的《疯子》(篇名可能有误,但我确定是通过一个疯子的口来讲述故事的),芥川龙之介的《河童》,鲁迅的《在酒楼上》,都是这种描写方式的范作;我国清代的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中最惯用这种方式,他写故事,常以“某地某君曾言:”开篇,或以“某地某君尝见其人”结尾。我自己也曾尝试着用这种方式写过一篇武侠短篇《借魂》,至今还是最令我自己满意的创作。——我认为,这也是《呼啸山庄》的一大吸引人亮点。而我不太喜欢《简·爱》,其中一点就跟它的讲述方式有关——全书用自传的方式表达,讲述“我”的亲身经历,但明显却是在写一个很感人但不实际的爱情故事,使人不由产生作者在编故事的感觉,而不能达到真实动人的效果。我在想,如果作者夏洛蒂也采用妹妹的这种表达方式,先把读者带进一个真实的世界里,然后由一个作者创造的真实世界里的人物讲述这段感人的爱情故事,或许效果更好。

还是先说《呼啸山庄》罢。这本书里,作者把笔头的力量倾注在了一个本性被扭曲而变得极度自私无情的人物身上。希斯克厉夫是个弃儿,生就一张东方人的面孔,这在呼啸山庄——一个白人世界里,本就会引来特殊的待遇,而带他回来的老庄主却又格外溺爱他,并且由于倔强而独特的个性,他又赢得凯瑟琳小姐的欢心,这些都使得很多人嫉妒他,尤其是老庄主的亲儿子亨德雷——一边是格外的爱,一边是格外的恨,这爱和恨终于扭曲了这个弃儿的本性。他很快学会了怎样在仇恨生活!后来,优雅的林顿少爷的出现,又使这个野孩子的陷入自卑的深渊。于是,他存心积虑地报复毁掉他的天性、毁掉他幸福的每个人,包括与他青梅竹马的凯瑟琳小姐,都显得合情合理。一个病态人物,本来就什么都做得出!——这又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其中有许多动人场面,现在还能清晰地浮现于我脑海。比如,小希斯克厉夫受了亨德雷少爷狠狠的一拳,而他忍住疼痛,以要向老爷告状威胁对方,最终夺得了对方的心爱之物(好像是匹马,记不清了),然后蹒跚离开的样子,立刻让我心疼起来;凯瑟琳到画眉山庄住了一段时间,花团锦簇的回来后,跳上前拥抱浑身脏乱的希斯克厉夫,而自卑的孤儿却拒绝了她的拥抱,凯瑟琳小姐的天真和希斯克厉夫的早熟,又让人痛惜不已。我在这里不想重复故事,一句话,我觉得在希斯克厉夫自私残忍的内心深处,肯定隐藏着比常人更强烈的爱和情感,他不由自主地不断刻画凯瑟琳的名字,就是证明。作者没有把这隐秘的情感挑明,或许很多人便因此觉得这是一个无情的复仇故事。而我则觉得,作者通过无情的表象,其实在向读者传达人性里最原始的爱,这份爱很容易被现实和生活所扭曲,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份上帝赐给我们的仁爱,千万不要被尘世间的阴霾所掩盖。我也因此更加为希斯克厉夫的遭遇伤心。——我必须说,我理解希斯克厉夫先生,我希望更多的人都可以理解他,在现实中,我们不但要理解这些不幸的人,还应该尽我们之力帮助他们,帮他们化掉心头的阴霾,让他们的心再到回到充满阳光的天国

当然,《呼啸山庄》是一部深刻的好作品,不需要我在这里恭维它了!

《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托尔斯泰著汉译本)

读完《呼啸山庄》,我在家闲居的日子也随之结束——我得到岗工作了。说实在的,在家无所事事的日子已开始让我腻味,我很兴奋的来到工作单位。不料派给我们的差事比我想象的还清闲,同事们只是整天的聊天、喝茶、玩扑克。我呢,我难道也该和他们一起消磨时间吗?是的,现在我已衣食无忧,不用再出去做苦工,不用再低头哈腰地服务客人……“一时间,我忽然觉得在这个世上已无事可做!”但是,我怎么也不相信,我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消磨时光!有时候我会这样想:我们这些庸碌之人,天明时盼着天黑,天黑又盼着天明;从今天熬到明天,明天又得熬到后天。我们到底在等待什么?要知道,当你熬到尽头时,便意味着死亡来临。如果我说我们在等死,你会认为我在诅咒人——但事实上就是这样,许多觉得时间难以消磨的人,就是在等死!我相信奇迹不会在等待中发生。很多人生活那么千篇一律,今天完全可以预见到明日的情形。这才是真正的悲哀啊!正如鲁迅所说:平静得近于无事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悲剧。

我觉得唯一能将我从这无事的悲剧中解救出来的,就是那些伟大的书籍。于是,我又开始埋头读书。在此期间,我重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还买了莫泊桑的《一生》、戈果理的《钦差大臣》和《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来读。关于这几本书,我将另谈。现在,先来说《安娜·卡列尼娜》。

我在济南时,曾读过半部《战争与和平》和两本托尔斯泰的散文,深为这位“俄罗斯最伟大的灵魂”的思想所吸引。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主张世人“爱所有的人”。出生于贵族家庭,却为底层人民的自由与幸福奋斗了一生。这个矛盾而倔强的老人,为了摆脱与自己的思想格格不入的贵族生活,晚年时终于离家出走,并在寒病交加之下,死在了路途中。高尔基说过这样一句沉痛的话:“托尔斯泰走了,从此我们成了孤儿!”是的,托尔斯泰是人类的守护神,是上帝派到人间的代言人。

可惜的是,《战争与和平》读到一半,我便得离开济南,回家备考,没有时间读完下半部了。本地的书店里买不到这部伟大的书,但我却找到了另一本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由于此书以两对情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我也便以爱情小说视之。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句名言就是这部长篇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全书虽然写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活动,但主要以所谓的“上流”社会的生活画面为主(《战争与和平》也一样),——这是作者最熟悉的生活圈。这些生活在社会上层的人物,看似个个幸福美满,但作者告诉我们,他们的生活,其实很无聊,毫无趣味,每个人都戴着虚伪的面具,参加一些毫无意义的活动,比如舞会。主人公安娜一出场,给人造成的假象便是——这位夫人是个幸运儿。她有一身迷人的女性魅力,漂亮的面貌,纤美的身材,动人的气质,以及善解人意的品质,使得她很容易赢得别人的欢迎,就算是陌生的人;她还拥有一个使人羡慕的家庭,丈夫是举足轻重的政界要人,儿子也是个漂亮的小家伙。但是这样一位几近完美的女人,在几近完美的家庭里,却也有旁人觉察不到的深深的不幸——她与丈夫卡列宁之间没有感情!她觉得丈夫是个机器人,乏味无趣。她跟年轻俊美的军官渥伦斯基偶然邂逅,很快燃起爱情之火,并随即迷失其中。安娜背叛了家庭,背叛了丈夫;渥伦斯基也背叛了深爱他的小女孩凯蒂。两人追求完美的爱情,最后发现这爱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安娜在背叛家庭、背叛上帝的耻辱中,苦苦挣扎,只有渥伦斯基的爱才能抚慰她心里的痛苦,但当她发现对方也需要自由,不能把世界全交给她时,这位高贵迷人的夫人,竟选择了卧轨自杀。

但这两人身上并没有很能打动我的品质。我喜爱的人物,是来自乡下的列文。他是个地主,管着一个很大的农庄。这个人物的身上有一种很高尚的品德——热爱劳动。他生性孤僻,不善交际,内心敏感而多变;但他有自己的思想,不随波逐流。为人诚恳,情感热烈而赤诚。他不信教,却是个真正的基督徒;他认为政府的很多组织是毫无意义的,许多活动也是毫无意义的,以至于在一次选举中,他怎么也弄不明白该把手中的选票投到哪个箱子里,左边还是右边?他的哥哥格列尼雪夫是个作家,自以为常常在为贫穷的人谋取权益。当他跟列文一起住到乡下时,我们立刻便可看到这些所谓的慈善家,实在不是什么高尚的人,“他关心农民,并不比关心农民的面包多。”而列文却不同,他不会去强烈热爱一个农民,就像他不会热爱那些贵族一样,他可以当面教训一个做错事的农人,也能诚恳听有经验的农人的建议;他可以跟这些农人一起割草,跟他们一起吃黑面包,一起躺在草堆上睡觉,他从不认为劳动人民与自己有什么不同——他们热爱劳动,他也热爱劳动。而格列尼雪夫在田地里走走,都怕弄脏自己的衣裤,他觉得列文跟农人一起干活很失体面。这便是真善与伪善的区别!真正的善行是做了善事却不知道自己在行善。

列文第一次向凯蒂求婚时,凯蒂正暗暗喜欢着渥伦斯基,这个小姑娘被初尝的爱情美味冲昏了头脑,涨红着脸拒绝了他。列文为此深居乡下,专心务农,并打算写一本改革俄国农业的书。他想把精力注入事业中,以减轻对凯蒂的思念

每当他看到一对对农家夫妇幸福地一起耕作时,他就会很羡慕——他甚至打算随便娶一个村姑,以填补心里的空缺,但当凯蒂的摸样在他心头出现时,他的这些荒唐的想法,就会立刻烟消云散。因为没有凯蒂,他开始怀疑起他的一切作为,连心血所在的写作都变得没有意义。托尔斯泰觉得一个人先得让自己幸福,才有可能带给别人幸福;一个没有感情或者感情麻木的人,不大可能会为人类带来好处。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看法。但托尔斯泰的笔就有这样的效力,能把你的思想与感情带进他的世界里,和他一起思考,一起感想。列文第二次向凯蒂求婚时,我的心竟也和他一样跳起来,生怕她第二次拒绝。我深深吸了口气,才有勇气继续读下去。当凯蒂以文字游戏的方式,暗示列文愿意嫁给他时,我悬着的心才放下来,感到那么满足,仿佛凯蒂答应嫁给的不是列文,而是我。

这就是我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感受。其中还有许多印象深刻的片段,但写这么多字有些累,便不一一重复了。依我说,朋友,不妨试着去读读它吧——如果你还没有读过的话。

《简·爱》(英夏洛蒂著汉译本)

现在,我准备花最多的精力来说说《简·爱》这本英国小说。

如果说,《呼啸山庄》让我捡了个便宜,那么《简·爱》却让我上了一当。这本书的口碑很好,许多朋友向我推荐过,然而,它却让我失望了!

《呼啸山庄》和《安娜》,很容易便将我带进小说世界里,使我无暇顾及小说之美疵。但《简·爱》却不能!如果说前两本书是我勉强归为爱情小说的,那么——《简·爱》我却敢大胆地断定,它的确不过是一本很普通的爱情小说。我觉得,它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完全是因为迎合了那些没有鉴赏力而只懂听故事的读者的胃口所致,我想,这样的读者在世界的任何国家都不缺乏。

小说一开始,就想塑造一个倔强而孤单的小女孩形象。作者为了表现小女孩(即简·爱)的不幸,便不顾她周围人的形象,把他们一个个写成没有同情心的冷漠之人。这样的表达方式未免太露骨。我以为它会像许多好的作品那样,开篇虽很平常,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会变得灵动深邃,五彩缤纷,引人入胜(金庸的作品就有这种特色),然而,直到小说结结束,我都没有感到想象中的惊喜。

的确,这本书也有好处亮点,例如前十章里写到的那个平静孤独的女孩子海伦·彭斯,以及快结尾时出现的殉道者圣·约翰,都很吸引人,他们的身上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十分动人;文章的文笔十分流利精美(我不知道这是作者的功劳,还是译者的才华),句子全是莎士比亚式的诗体语言。如果把它视为通俗的爱情小说,倒还算得上精品;可要把它列为世界名著,我怎么也觉得不适当。

尤其男主角出现之后,小说便越写越俗气。我总觉得在作者自叙的口吻下,男主角的出场很不自然,太过于戏剧化,也显得突兀。那样的相遇方式,你只需随意打开一本流行的通俗读物,就会找出一大串。爱小姐与主人相爱的过程,显得更不自然,编造的痕迹十分明显——作者牵强的安排了几个不大高明故事,只是为了让两人相爱,而不像那些伟大的作品里,书中的人物已经写活,他们会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让人觉得这个人物就该这么活着,就该这样说话,而不可能是别的样子。”(高尔基语)但此书里,许多意外事故,因为情节需要,便自己发生了;许多人物也只是因为情节需要便出现了,不管他的出现合不合情理。比如房子的突然着火,疯女人的出现。聪明的作者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些,于是又开始手忙脚乱的打圆场,竟写出了把发疯的妻子锁在暗房里、中国式的骗婚这类幼稚的故事。(读者难道没发现么?这类故事发生在虚幻体裁的小说里,显得很合情理,比如《神雕侠侣》里的公孙谷主也是将老婆推进了黑暗的深洞里,因为是武侠小说,我们不会觉得离奇;《红楼》也出现过骗婚的情节——宝玉娶回的是宝钗,旁人却告诉他是黛玉。这种在中国发生都显得不平常的事,在相对自由的西方发生,未免有点造作。何况,《红楼梦》里的这一节,也并不受好评。)

《简·爱》既然选择了第一人称的口吻,我觉得就不该安排那么多曲折巧合的故事。这种自传式的小说,应是写得越接近真实越好,像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写得那么真实,使人感到作者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说往事。但我们说的的这本爱情小说,却有意安排了许多出人意料的故事,还很明显的设了许多伏笔与悬念,且不说这种写法与自叙的口吻不相符,单是作者费心编造的故事,也一点都不见得高明。类似这样的故事,(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柳暗花明,时来运转,一下子便变了身份)也能随便在一本通俗读物上找得到——就是自己编,大约也编得出。

而且,文中的许多对白和情节描写,也过于冗长繁琐。像简·爱的许多内心独白,本是一两句就表达得清的,但作者却非要模仿莎士比亚,让她说一连串空洞的诗体语言,于是反而淡化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人物对话,尤其是两位男女主人公的对话,每一句都凭空而来一般。为了显得两人的谈话幽默有趣,作者便让他们说许多与自身性格不符的俏皮话。(我实在感觉不到作者笔下的人物有什么突出的特性,要不是作者不断地提示,我可能就根本分不清书中人物的性格。——当然,海伦·彭斯和圣·约翰除外。)托尔斯泰早就指出,莎士比亚式的对话,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你能想象你身边的人都用同一种调子说话的情形吗?但作者似乎在刻意模仿这种对话方式。

幸好作者的文笔优美,让人读起来不至于吃力。如果要我总体上评价《简·爱》,我以为它算得上一部不错的爱情小说,但还算不得是世界名著。我读过一本琼瑶的《一帘幽梦》,觉得此书的水准,与《简·爱》当不相上下。有心的朋友,不妨比较着去阅读,顺便测测我的评价是不是中肯。

好吧,已深了,这篇杂谈就到这里。

夜晚23:50完稿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39613/

读书与杂谈【四集】:三本外国爱情小说的评论 (共 5 条)

  • 赛飞
  • 风语
  • 无不为之
  • 叶落萧萧
  • 惜缘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