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中有座坟,葬着未亡的自己

2012-05-14 20:05 作者:wendy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红楼之女性

-------黛玉论

曹公写的这部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贾府虽大,人物众多,但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复杂的活生生的,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们似乎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在哪里见过或相信他们真的是生活在现实里或许就是我们自己。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心才为之紧紧相扣。

在贾府里每个女子都是花,群芳进了大观园。每一朵花都是原创的,没有哪一朵是盗版的,就像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曹公为之呕心沥血的人物形象中,林黛玉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一 黛玉之天性

作者从开头就说明了黛玉的前世,是一棵“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密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的绛珠草,因此她会无故寻愁觅恨。因为尚未报答神英侍者的灌溉之德,便要同他一起下凡造历幻缘,要用一生的眼泪尝还她无甘泉以报的甘露之惠。因此,这就注定了,今生的林黛玉成为一个由水做成的女子,涌泪相报滴水之恩,而宝玉也因此天生无故寻愁觅恨,当黛玉泪尽之时便是恩怨了时,所以木石姻缘从一开始就要奠定了这是一处可歌可泣的悲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虽然,黛玉出生于一个家庭富裕的书香世家有着疼她的父母,这是幸运的。可是,她的不幸比幸运多得多。也正是因为这样她的经历使她如此的与众不同。在她心里永远都是有一座坟,里面葬着未亡的自己。她看见自己的心里面是几乎都是忧伤的,在她的眼里不论是自己或是他人的喜庆还是悲景,最终的结局都会演变成自己的悲剧。这皆因那一颗敏感的心,外界轻轻一碰,她的心就会掀起狂风巨浪,把自己对号入座。曹公对她的形象描写,也确实下了很大的苦笔,成功勾勒出她性格和形态的真实灵动。

曹公通过宝玉的眼睛这样描写的:细看形态,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养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黛玉的多愁善感,弱不禁风,还有通过她的行为可以了解到的孤高自许,都是她的天性。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绛珠草的特性,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林黛玉。曹公除了从黛玉的本身描写她的性格之外,还通过描写她周遭的坏境来突出她的特点。如潇湘馆的竹林梨花,利用它们来渲染主人的心境与气质。黛玉住的地方竹子最多,常年绿色葱郁,天梨花点缀,几乎都是冷色调,这很好地搭配了黛玉孤洁恬静、孤高脱俗的性格特点。而且在潇湘馆里,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苔藓丛生,往往有曲径通幽之感,这种情景往往会给人一种阴冷无阳光的感觉,这也符合黛玉的多愁善感和忧郁的性格。

另外,院子里的竹子也是黛玉性格的一种暗示。探春在给黛玉起诗号时说过:“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子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由此而知,虽然她院子里的竹子不是斑竹,可是她的痴情、忧郁和爱哭的性格与娥皇女英有过而非不及的。在27回,曹公透过紫鹃和雁的态度,写出了黛玉的性情:“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这看起来真像是宝玉的无故寻愁觅恨,也怪不得脂评上说的:“与人话多则不肯,何得与宝玉话更多哉?”这体现了黛玉的情情,这也是他们俩能成为知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种独自泪流满面的情景俨然如向滈的《如梦令》:“睡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灯尽入眠时,影也要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黛玉总是最早最容易想到自己的凄凉,所以常常是忍不住泪流,而宝玉是最会顾及她感受的人,向她这如水一般的女子,宝玉怎能不会怜惜呢?

当然,黛玉还有她表象上的性格,如多疑小气、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但这大多数跟她寄人篱下,心里因没有安全感所产生的,同时我认为这也是因为她出于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对自己爱情危机感的情绪上的反应。有人说过:“一个人缺什么,他就会很在意什么。”因为她缺少安全感和关心,所以他对自己生命中仅有的阳光(宝玉)是十分在意的,所以常常因宝玉无端生气忧愁

二 黛玉之宿命

我们都说,黛玉是不幸,在踏入贾府遇到宝玉那一刻,我们认为她是幸运的,但是正是这种表面的幸福,令她深陷痛苦的深渊,开启了那绝代悲剧的帷幕。黛玉有一颗敏感的心,也有一双犀利的眼。因为这样,她把贾府里的人和事看得透彻,她与他们不一样,她正直真诚的性格优点在这样的环境下全成为了缺点。无法成全他人,也无法改变自己,在这里她注定要面对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生活了。尽管这样,她还是那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黛玉,她义无反顾地做着真实的自己。画家于小东的话很适合评价她:“我们真的发现有那么一些人在充满功利心的人世浮沉中,义无反顾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他们的精神在信仰危机中顽强地活着,他们是自由快乐的,而我们以为他们贫穷的就剩下精神了,孤独和另类是我们这些正常人所能给与他们唯一的褒奖。孤独的人大凡都是先觉者,他们叛道离经,特立独行,这并非是他们的故意。他们心无旁骛,把我们愚蠢的复,一语道破。人生的快乐——贵在单纯我们喜欢单纯的人喜欢——把艺术当生活的人更喜欢——视艺术为当下的人我们真的希望有这样的人讲述他们为之奋斗的孤独哪怕一个或许一一是这个时代的幸运。”也许,黛玉不把自己的才华视为艺术,她过着的不是艺术的生活,但她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她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有着这么一个特殊的女性,点缀了那个时代。

因为她的思想观念与那个社会的道德理念格格不入,在那个“小社会”显得十分突兀,加之本身的性情,悲剧是无法避免了。因为她的真,她得罪了很多人,被众人孤立。在大观园里,真正关心她的人只有宝玉和紫鹃。本身她就是一个多愁伤感的人,在这个孤立无援的境地了,她明显感到自己的命运只能和宝玉连在一起,没有宝玉,就没有她。她的世界,只有宝玉,因此她的忧愁悲喜离不开宝玉。把自己的命运系于一个无法为自己命运做抉择的人,就预示着她会失败,可是她是一个被命运摆弄却又不屈于命运的人。这种巨大的忧愁,一直萦绕在她的心上,湘云、宝玉度曾劝她放宽心,不至于病魔缠身。这个伶俐聪明,心灵如镜的玻璃人怎么不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可是作为自己命运先觉者的她不能为自己的命运做主,怎能不为自己悲伤?叹自己孤苦伶仃,无父母做主;叹自己寄人篱下,饱受折磨欺凌;叹自己病魔缠身,于己万般无奈。

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宝黛爱情是这个故事灵魂,黛玉要还眼泪给宝玉,她的眼泪

更多的是为宝玉而流。所以黛玉在确定宝玉的心之前,愁的是宝玉不知自己的心。因为她把宝玉作为生命中仅有的一点阳光,没有他便会枯死。所以,她心里有一座坟,埋葬她自己的坟,一旦宝玉离她而去,她也该走了。在第二十回,宝玉和宝钗一起玩,黛玉因此生嫌隙,赌气回房。在宝玉劝她不要作践身子,黛玉却这样说:

“我做贱坏了身子,我死,与你何干!”

宝玉说:“何苦来,大正月里,死了活了的。”

“偏说死!我这会子就死!你怕死,你长命百岁的,如何?”

宝玉笑道:“要像只管这样闹,我还怕死呢?倒不如死了干净。”

“正是了,要是这样闹,不如死了干净。”

宝玉道:“我说我自己死了干净,别听错话赖人。”

这段对话,曲折委婉地表现了黛玉的真实心境,她与宝玉拌嘴,牵涉到生死,虽然听似气话,但更像是她内心自由而发的真心话。宝黛的争吵,大多是因爱而争吵的真心话,可想而知,宝玉在她心中的位置。而这一次是他们爱的转折,也是在这一回,黛玉向宝玉表白:“。。。。。。我为的是我的心。”之后得到了宝玉的的真诚回应,命运安排两人相知相惜,纯洁真诚的爱情的发展是黛玉悲剧真正的开始,也是她不朽传奇的开端。

王蒙先生说:“有多少爱就要求多少回应。以生相许的爱要求医生相许的回答。世上唯一的爱要求之上唯一的响应。”

宝玉对她爱的回应,是她生命的曙光,尽管她心中仍有悲忧。但她是不会屈服的,所以读者才会如此痛惜这个脆弱又坚强的女子。

但是不是所有的坚持和努力都有回报,不是所有的痴情都可以感动上天,感动他人,有时感动的只有自己。尽管,所有的人都看得出宝黛的之间有一种他人无法替代的情感,可是没有谁为他们做主。王熙凤只拿他们之间的情谊打趣;袭人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心惊胆战,加以阻挠;宝钗持金玉良缘与她所有冲突;总之没有人为她打算,就连这个凡事都能拐着几个弯最先想到自己的她也没为自己打算过,只有紫鹃,一个地位无足轻重的丫鬟。黛玉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地抓住,可是越抓得紧,别人就越是虎视耽眈,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黛玉处处不如意,事事不顺心。一个以爱情作为生命支点的弱女子的孤军奋战,来抵挡风霜刀剑的挑战,结局不言而明。宝黛的爱情终究是会失败的,因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在这个畸形的时代里没有生存的空间,即使他们成功地在一起,也是这个时代所不允许的,始终都要成为悲剧的。黛玉的不幸是自始至终的,最终是泣血成泪,泪尽而止。

张爱玲精辟地说:“短的是生命,长的是磨难。”

王昆仑先生说的:“没有恋爱的生活,就没有林黛玉的存在”

这都是十分适合用在黛玉身上的。

三 黛玉之先觉

黛玉在进贾府不久的时候,有着很多人的宠爱,尤其是来自贾母的溺爱。许多不理解黛玉的人会认为,像她这样养尊处优的,还有什么好忧虑的,把自己弄得一身病。这是一般人的看法,之所以说黛玉有先觉,是因为她从一进贾府就已经有居安思危的思想了。她知道她的性格会让人嫌弃,甚至欺凌。但是,在她自己的世界里,她要保持自己依旧纯洁,脏了的只是这个世界。。。。。。而不是她。在形形色色的各种人当中,她注定要被遗弃的,甚至会被欺凌。后来,也证明了她的预见,府里的人不喜欢她,就连最爱她的贾母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好了。刚进来的时候吃住一如宝玉,后来连她的身体也不怎么注重了,几两燕窝也要黛玉自己费心了。况且贾母是一个聪明之人,何独不知黛玉因谁而病,为谁而活?宝玉因紫鹃说黛玉要回苏州去这一句话而痴迷,犹如死了一般。两者如此深爱对方,为何贾母说这是顽话?最疼爱自己的外祖母尚如此,更不要提他人了。黛玉她料想到她以后的处境必定是风霜刀剑严相逼的。

在第三十二回 湘云向宝玉劝说经济一事,宝玉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 我也和他生分了."黛玉听了这话,身心颤动,曹公是这样写的: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 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 其亲热厚密, 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 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 奈我薄命何! ”可见,黛玉对自己那无望的爱情也有先知先觉的。

虽然,黛玉前生是绛珠草,但今生是一株芙蓉花。在第六十三回在玩游戏时,黛玉在抽花签时默默地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随后抽出的是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还有一句诗是“莫怨东风当自嗟”。。。。。。。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做芙蓉。”黛玉也自笑。 可见,黛玉也认同自己是芙蓉的。在宝玉杜撰芙蓉诔那一回,黛玉要他修改几个字,“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 卿何薄命. '"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当时,已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笼袭在黛玉心头了,她应该也会想到自己的命运也会如此。

黛玉的诗词造诣很高,她写的《葬花吟》是来自自己心境的暗,也是因为残酷现实的反映。这首诗写得十分凄美,令人惊恸。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处于花季的少女写出如此悲凉的诗,联想到自己如此悲惨的未来是一件多么不幸的事。蒋和森对于黛玉的心境写了一段很精彩的话:

“这样一个少女,本来是应该享受青春和生命的啊!可是,生命对于她却是一个沉重而又沉重的负担。她所具有的那种属于艺术天才型所特有的敏感和细致,主要不是以用来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诗意,而是最多的用来感受那一时代的阴冷和潮湿。。。。。。。”

黛玉的心理世界就是这样,她有着独特的敏锐,敏捷地发现自己在那个表面平静美好的世界,将来会是永恒的黑暗。所以可以这样说,因为她那敏锐的洞察力,使她心里清楚自己的命运将是落到“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剧。因此,她心里早早就有了一座坟,葬着未亡的自己。

黛玉最终的命运无人能确却地知道,我更多地相信“冷月葬花魂”那悲剧的结局。

鲁迅先生说: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林黛玉的悲惨命运留给人们将是永久的传奇。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35215/

心中有座坟,葬着未亡的自己的评论 (共 5 条)

  • 赛飞
  • 浅笔抒写
  • 羽痕丢丢
  • 山风耳语
  • 孟杨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