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去东雷看上锣鼓

2012-03-22 18:11 作者:诗路花语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东雷村与我村隔沟相望。东雷村敲锣鼓,在我家就能听到。“隔沟看锣鼓——有声无影”。犹记儿时听到锣鼓声心痒痒的样儿,急得直跺脚,缠着大人非要带我去看的情景,于是妈妈就同意我跟随赶热闹人群去。从我村下沟一路小跑到岔峪村淌过峪水河,再尽量抄小道攀越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穿荆崭棘步行5、6里路就到东雷。这样去过两次,两次都悻悻而归,因为那时通讯不便,听到锣鼓声走,等赶到时听说敲毕,只能懊恼的拖着沉重的脚步依依不舍得返回家。于是看东雷上锣鼓成了我儿时的憾事!

大年初三,凤凰卫视节目组来渭南拍摄《正月里——渭南来早》,其中的一个行程是拍摄——东雷上锣鼓。大美在民间,于是我就加入欢乐的人群又去看上锣鼓。

12点我们从县城出发,驱车很快来到东雷村。喜气洋洋景致新,喧天锣鼓闹新春。传承拙朴通今古,天下黄河第一村。正是东雷村的写照。该村在黄河岸边,又因上锣鼓出名,被命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称天下黄河第一村。进村第一眼便看到南社高高悬挂的锣鼓和旗帜,便知有对垒的另一方北社喽。继续向前走大约500米,便见北社更是装扮一新,用柏树枝搭建的拱型门庭上彩灯、旗帜、彩带喜气洋洋,这也是上锣鼓的主场地。

幕降临,月挂树梢,礼花绽放,人群簇拥,摩肩接踵。说时迟,那时快。但见一个扛着醒目的南社大旗、一个背着一面大鼓的汉子奔来了;但见一群小伙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奔来喽了;但见一群敲着锣的汉子奔来喽。他们随地安营扎寨,北社的也以雷霆之速赶来了,两方距离4、5米远。只听锣声响起,如清亮的峪水河水淙淙流淌向黄河聚拢,两方的同伙聚集起来了。紧接着,小鼓紧跟着敲起来了,河水卷起了浪花,越来越湍急,这时,大鼓打起来了,浪涛翻转,惊涛拍岸,开始向对方挑战。个个光着上身、穿着短裤的汉子敲起锣,打起鼓,围起来,转起来。鼓点密集、急促、转圈,狂风暴如注,大河涨潮,浊浪排空。你瞅,鼓手蹲马步,敲锣者一脚踩地一脚踏鼓,呐喊着轮番上鼓,十多斤重的铙钹高举头顶高亢激越、铿锵有力,惊天动地,顿时漫天尘土飞扬。你看,一白胡子老仙表情怪诞地为热得汗流浃背的汉子用簸箕扇凉哩!你跟随烈烈火把瞧,惊心处,北社扛着大鼓狂奔,南社追赶来了,南社的鼓放在北社的锣鼓上敲起来,北社不甘示弱,他们斗起来、擂起来!“东风吹战鼓擂,上锣鼓谁怕谁”。“看热闹不怕事小”!这时,观看的人群高呼起来!但见天上明月高悬,礼花灿烂,地上黑云滚滚,火把烈烈,火堆熊熊,灯笼闪烁,人群簇拥,乱成一片;且听火铳震天声,锣铙钹鼓齐鸣声,铜铃声,呐喊助威声,口哨声、掌声、声声交错。野性的原始的冲动和一团乱舞的场面显露无遗,极尽原始和野蛮。这时,方见两社负责人情急之中,抱住锣鼓,冲上锣鼓,站在鼓上,挥动双臂,喊破嗓子,平息争斗。一场惊心动魄的上锣鼓表演完毕。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东雷村上锣鼓被喻为“中国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黄河汉子有黄河的豪迈,他们粗犷强悍,他们无拘无束,他们着妆鬼魅,红白黄黑为主化妆基调,吹胡子、瞪眼睛,表情着实的怪诞、滑稽:有的头上扎着白毛巾,有的头上插着鸡毛,戴着葫芦,有的戴着假发,有的戴着虎帽,有的戴着核桃皮眼镜、贴着白胡子,身上佩戴铜铃。年龄最大的是76岁的老头,最小的是几岁的孩童。

东雷的汉子,东雷的鼓,擂出红红火火、擂出黄河豪迈,擂出幸福快乐、擂出甜甜美美的好日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壬辰年的春节,有幸跟着上锣鼓心情澎湃了一回,也弥补了我童年的遗憾!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07667/

去东雷看上锣鼓的评论 (共 3 条)

  • 寒烟冷月
  • 温执良文
  • 风过无痕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