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杯酒

2020-02-17 19:28 作者:忠珍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农闲时,耀祖就到外面搞副业,有时去筛沙,有时去烧窑,有时去镇上贩肉……不管做哪个行当,他都用心用力,能够吃苦,不怕吃亏,所以家里的经济条件在彭家院子很快就数一数二了。媒人踏破了门槛,最终与草树坪的沈阳喜结连理。

成家后便分家自立门户,新建了一栋瓦房,开了个小卖部。为了早发早富,小两口商量决定:沈阳在家经营小卖部,管好承包的土地;耀祖到交通要道——平邑口开小卖部做生意,闯一闯。

自从农田下放——集体的土地承包给农民后,日晴,风调雨顺,家户人家开始存起了余粮。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老人,他们把粮柜装满后,多余的稻谷就装进棺材里,以备不时之需。

人们的穿着也好起来,得益于允许农民搞副业这条政策,这是以前绝对不允许的。

有的到河边筛沙卖,有的搭窑烧石灰挣钱,有的买拖拉机搞运输赚钱。小卖部多起来,做肉生意的也有了,榨油坊挂牌,小酒厂开业……农民的荷包里渐渐鼓起来,有的竟在银行开户存钱了,虽然钱不多。

耀祖小卖部的招牌很快就挂在了墙上。生意一上路,他迅速托人在平邑口信用社担保贷款一千元。有了资本,他做生意的底气更足了。他和蔼地对待每一个客人,即使别人只买一盒两分钱的火柴,童叟无欺;他和善地对待每一个过路的人,拿凳子别人歇歇脚,装烟筛茶;他和气地对待每一个问路的人,不厌其烦,一脸笑容。生意一月比一月红火。(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机遇总是青睐像耀祖这种有准备的人。

由于这里人口集中,四通八达,耀祖小卖部的生意一年胜过一年。第一年赚了五千元,第二年开始赚过万元。

做小生意,只要回头客多,销量大,同样能赚大钱。耀祖在销售过程中发现,本地人喜欢打散装白酒,尤其是逢年过节,往往脱销。

耀祖也很喝酒,但他有个规矩:出早餐外,每顿一杯——玻璃杯,三两。

那是重阳节的中午,耀祖留送酒的老杨吃中饭。蜂窝煤炉子上炖着香喷喷的腊蹄子,麻辣味儿,味儿有些大,香气飘到了大路上。王大爷刚好路过,把头探进来说:“耀祖,什么火锅?好香哦!”

“腊蹄子火锅。王大爷,快进来喝一杯。”耀祖放下酒杯赶忙招手,因为他正在给老杨往玻璃杯里酌酒。

“谢谢你!我可没有你那样的好福气。你们慢慢儿吃,慢慢喝,明天来玩。”老杨回头去看说话的人,门上已无了人影。

耀祖对老杨说:“王大爷80多岁数,耳聪目明,说话中气十足,走上坡腿不酸,气不喘,不知我们能不能活到他的岁数。”

“现在各方面的条件越来越好,你肯定会超过他。耀祖,谢谢你款待,来,喝一口!”

“谢老杨的吉言,好,请!”

俗话说:“一人不饮酒,二人不赌博。”有客陪自己喝酒,那是耀祖最高兴的事情。当酒喝到一少半的时候,耀祖把自己想过多少遍,但又始终没有说出来的一个心愿悄悄地告诉了老杨。

老杨一听,毫不保留地说:“开酒厂,请个师傅,不就行了。”

“外行也能管内行?”耀祖不解地问。

“你当老板,他给你打工,肯定要听你的吗。如果想掌握煮酒的技术,叫你的儿子跟着打下手,一学不就会了。到时候,师傅的去留,就看经营的状况来决定。我说的你懂了吗?”

“听君一句话,胜读十年书。到时候,我决不会忘记你老杨的。”

耀祖早就想开酒厂赚钱,但自己不会煮酒。他想去学艺,可小卖部又办不成了。今天一听老杨的点拨,茅塞顿开。耀祖很快就挂起了酒厂的牌子,该村第一家,主要生产包谷酒。

原来,这里有个老酒厂,生产包谷酒,在玉米紧缺的时候,就以红薯为原料,生产苕干酒,供销社办的,自三年前停产后,几乎没有人来过。耀祖酒厂就在它的旁边,水、电、公路通畅,是原集体早已闲置了的仓库,租金也不贵。

走运的人,什么都顺。

为了更好地发展,酒厂筹备期间,耀祖把家里的农田转给亲戚种收,一家人都到了平邑口做生意,沈阳经营小卖部,耀祖负责酒厂。

儿子胜昌没有考取高中,但耀祖托人把儿子弄进了高中的普通班。盛昌不喜欢读书,纯属父母之命不可为的那种。他不知高中是怎么度过的,拿了毕业证回家,正好赶上家里开酒厂。耀祖一说学艺的事,他满口答应。

师傅是一个精瘦的老人,退休前就在老酒厂工作,很随和,喜欢开一些小小的玩笑,和盛昌相处融洽。

耀祖酒厂很快就酿出了酒。第一个月,自出酒那天起,每天出40度的酒150斤;第二个月,每天45度的酒150斤;第三个月,每天52度的酒150斤。酒越来越好,销路也不错。

耀祖做生意的确有一套,头三个月打名声,达到了预期目标,有了一个好的口碑。

他的第二步计划开始落地——增产。其实增产的办法很简单,因为第三个月已经达到了52度,只要放酒的时间延长,自然就会超过150斤。

所谓增产,其实就是降低酒的度数。第四个月出40度的,第五个月出45度的,第六个月又恢复到52度。当时三个度数的卖价都一样。所以,耀祖在增产的同时,也考虑了吸引客户的因素。产量增加了,又多赚了钱,口碑依旧好,耀祖常常睡着了笑醒了。

为了有效经营,耀祖把酒分成两个等级——45度和52度,两个价销售。酒也可以兑换,可用4斤玉米换1斤52度的酒,3斤玉米换1斤45度的酒。正常兑换,就有赚头,有时玩一玩鬼,更有赚头。比如,有的拿玉米换酒,他要换52度的,你给他45度的,就多赚了玉米。一年累计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俗话说的好——无奸不商。

方方面面赚钱,耀祖财大气粗起来,酒肉穿肠过,肚子挺起来,给人中年发福走运的感觉。不管是谁见了他,都改了口——彭老板。一切都在变,但没有变的是他每顿一杯酒的规矩。发福了,要感谢一杯酒;走运了,要感谢一杯酒;改口了,要感谢一杯酒。可以说,一杯酒改变了他的命运。

四里八乡都知道耀祖发了大财,也的确在大发:每年养一百多头猪出售,酒厂的酒求大于供,小卖部扩大兼营小商品批发,买了福田双排座和国产皮卡两辆汽车。

耀祖成了当地的首富,不忘回报社会:六一儿童节,给村小捐款捐物,有时受校长的邀请还发个言,名气更是不得了。名气一大,招待费自然变多了:工商、税务人员要接待,村委会、政府来的要招待,有时村里招待的客人不合开支规定,他就主动分忧,把客人弄到自己家里款待。

耀祖的行为,自然使他八面玲珑。在村委会的大力协助下,他在桥头建了一栋三层平房,小卖部搬到了自己家里经营。

胜昌读书笨,但煮酒一学就会,车也开得好。

师傅辞工回家,盛昌开车送他回去。在路上,师傅告诉盛昌一个兑酒的方法和一个秘密,叫他不要告诉任何人。

父亲的影响下,盛昌自学艺起养成了一个不变的习惯:每天晚上喝一杯酒——玻璃杯,三两。

那一年,玉米涨价,酒价变高,销量减少。这还不算什么,最恼人的是闹起猪瘟来。酒厂不养猪,会少赚一大笔,所以,不少酒厂包停。耀祖没有跟风,继续生产,但没有养猪了。

半年后,有了亏损,耀祖坐立不安。盛昌忽然想起师父的话,悄悄告诉他。耀祖听后说:“真是简单,可酒精哪里有呢?”盛昌告诉耀祖:“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有一回,盛昌悄悄翻窗进了老酒厂的仓库里,发现有几大罐酒精。

粮食紧张的年代,酒厂的酒就是用酒精勾兑的。盛昌告诉耀祖酒精大概有20吨。

“你真有那本事?”

“只要您把它弄来,别的您就甭管了。”

经过活动,耀祖寻到管事的,很快就办妥了,酒精一分钱就没出,只是出了买房子的钱。

原来,供销社的管事换了一个又一个,酒厂早已报废,正想转给村委会处理,一听耀祖要,正好甩掉这个包袱,立马签了买卖协议。耀祖廉价买了过来,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纯赚了几十吨酒精。

自此,耀祖酒厂的烟筒偶尔冒冒烟,给人还在煮酒的假象,所卖的酒全是酒精勾兑的。

卖了好几年,大赚了一笔钱。

一天,耀祖身体不舒服去县医院检查,医生说肝有问题,建议去市医院彻底检查。第二天,胜昌陪他去市医院一查——肝癌晚期,自己也查出肝脏有毛病。

耀祖后悔自己每顿一杯酒害了自己,特别是近几年卖假酒,自己也深受其害,后悔不已。

没几个月,耀祖去世。安葬好耀祖,胜昌开车从墓地返回时撞到一棵大树上,当场死亡。不久,沈阳也疯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novel/vlukbkqf.html

一杯酒的评论 (共 4 条)

  • 程汝明
  • 巴吾其仁
  • 淡了红颜
  • 浪子狐
    浪子狐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