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灵石夏门古堡游记

2019-09-20 19:32 作者:神龙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作者/山西冯恩启

【一】

2019年7月10上午11时50分,我们跟着灵石武兴亮、梁志友、闫润钰等文友,离开两渡小学“何泽慧院士纪念馆”,跨过两渡汾河大桥,沿着108国道,向着灵石门村飞奔而去。

青峰掠过车窗,峡谷或窄或宽,一湾又一湾的山水,像一幅又一幅的画卷,徐徐展开,匆匆飘远。来不及拍照,也来不及观赏。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给我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却少了对这个世界细致的感受与体验。

这里真就是郦道元笔下的雀鼠谷吗?这里真就是只有雀才能穿越的汾河峡谷的古道吗?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无法穿越到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也无法穿越到他生活的那个年代。

虚无缥缈的云烟弥漫在汾河上,也弥漫在翠谷间,一片苍茫,把天地古今相连,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感叹与追望。我坐在飞速前行的轿车里,除了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还要感谢那些默默无闻的筑路工人。险谷今何在?“天堑变通途”,一路同南北,卫星来导航。给人的感觉呀,真一个爽字了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两渡离夏门不远,半个小时的车程足矣。不觉间,车已停在夏门酒店外,灵石文友招呼我们先吃饭。满满一桌子美味佳肴,我们边吃边谈古论今,说人道事,气氛特别温和。两县文友在杯酒之间,走到了一起,开始了文史交流的新征程。

灵石文友说:相传夏禹在此地带领民众挖谷开河,劈山削岭,空出晋阳湖水,由此得名“夏门”。夏门是控制雀鼠谷汾河古道的门户,汾水关所在地。夏门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历代为军事战略要地,故事传说不绝于典。 发源于管涔山的汾河,携千流,汇百河,穿山破谷,奔腾南来,在夏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弧道,是千里汾河一个绝美的大奇湾。

太美了!我们一个个听得入了神,也急不可耐了!在夏门村梁家十六世传人梁毅的带领下,我们游览了气势恢宏的夏门古堡,深入体会梁家昔日的富庶与辉煌;攀爬了古堡最雄伟壮观的百尺楼,亲身体验“夏门晓”的壮丽景色与梁家不落俗套的堡楼建筑,并合影留念。时短景多,来去匆忙,游心未尽,余情未了,古堡形象,不时浮现眼前,让我念之,心驰神往。

同行的汾阳文友们都说,夏门很美,真是不虚此行啊!

【二】

夏门古堡也称梁氏古堡,位于吕梁山龙头岗上。整个古堡坐北朝南,依山就势而建,南北长300余米,东西长300余米,近似正方形。古堡因石头砌筑,俗称石头堡。古堡有四个堡门:头堡门,外门额“外翰”,内门额“安攘”;二堡门,门额“爽气西来”;三堡门,门额“耸霄”;后堡门。

梁毅说:“后堡门外有一条古道,叫北山古道。北山古道是夏门梁氏和两渡何氏联姻后,共同修筑的一条连接夏门和两渡的旱路古道。曾听说在夏门沿古道有多座精美牌坊。古堡内有四座牌坊(三石一木),当时朝廷有旨,路径夏门牌坊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徒步而行。如今所有牌坊被毁,遗迹无踪。古堡有一条主街(分东、中、西三段),五个小巷,60多座大小院落。主要建筑有御史府、大夫第、知府院、深秀宅、后堡门外院、道台院、百尺楼。古堡原庙宇、祠堂、家庙众多,现仅存关帝庙一座(正在修缮),土地庙一座。”

张国华先生在《夏门古堡及其艺术》一文中写道:“夏门古堡始建于明朝万历中期(16世纪90年代),终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9世纪90年代),历时300余年。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夏门梁氏古堡》。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张宝铸先生在《梁氏夏门春秋》中的《维屏护家》一文中写道:“ 崇祯末年……夏门梁氏家大族大,百余口人如何自保平安?……梁维屏把他筹划已久的长远打算一一给众人解说……在村北龙头岗上,修堡筑寨以御强敌……梁维屏见众人信得过他,便命人取出预先草就好的图样,一一指点给大家看。他说:咱们的老祖先前几辈早就给后辈人选下这块儿风水宝地了。这落凤坡、龙头岗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前有韩信岭为屏,后有龙王岭为靠,下临汾水为险,底座磐石为基,巍巍峨峨,雄视八方,如在这里修筑堡寨,进可拒敌,退可自守,永固安宁;更何况堡下有汾河水环绕,财源齐来,这岂不是天设地造佑我梁氏的风水宝地吗?……夏门古堡建筑群的伟大工程终于在一位名为维屏、字号卫吾、‘命中注定’要为夏门梁氏保家护村的第四代传人手中奠基开工了。(《夏门梁氏古堡》。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夏门古堡始建于何时,两位老师得出了不同的时间,所以还需进一步取证、研究,为古堡开发提供更接近历史真相的文化依据。

夏门古堡百尺楼, 是古堡最为奇特雄伟的古建筑。它由夏门梁氏七世梁枢倡议,于乾隆中期修建而成,据今有250多年历史了。百尺楼坐西向东,傍壁依崖,上耸云霄,下临汾水,气势磅礴。百尺楼下原无公路,楼踏巨石,头顶云霄,俯视汾水,姿态高昂。百尺楼高四十米,面阔十五米,进深二米到四米。一层三间窑洞,南间有一个上二层的洞口,架梯可从一层上到二层,也可从二层下到一层;也可以说,是古堡临河的一条通道。坐船归来,可直接进到百尺楼,然后攀爬上去进入古堡。人离开古堡,可从百尺楼下来,坐门前船只去灵石或下霍州。梁毅说:以前百尺楼一层,就是梁家进出的小渡口。二层三间互通窑洞,有台阶可上三层,临河有窗。三层四间互通窑洞,临河有窗。有台阶可上第四层“云厅”。云厅,为砖木房架结构,平时是梁家人喝茶、聊天、观月、看水、赏景之处。

百尺楼建成后,弥补了堡东断崖缺口,整个古堡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既安全又美观,聚风聚水,保家旺财,巍巍壮观。春天,一湾汾水东来南流,或水映楼影,波光潋滟;或河水滔滔,激荡着百尺楼的峭基顽石,浪花四溅,光华夺目。河谷洲地桃李盛开,绿柳依依,青峰叠翠,云岚雾绕,如飘渺的仙境,又似流动的墨画。难怪清嘉庆二十二年仲春灵石县令王志瀜会在此题写“夏门春晓”匾,并命人摩崖于百尺楼北100多米处的汾河弯道峭壁之上,终成灵石古八景之一,后人多赋诗吟咏。县令王志瀜面对春光美景,妙笔生花,写《夏门春晓》诗以抒怀:“夏门楼阁枕云湄,小李将军笔可追。细浓螺花艳艳,微风轻燕柳垂垂。山深犹想乘橇路,水涨难导峭壁碑。烟外卷帘吹玉笛,春光如此付伊谁?”

今来夏门,游览古堡,攀登百尺楼,伫立云厅,东望太岳韩信岭,俯视滔滔汾河水,山风吹动衣襟,险胜掠过眼前。叹人生烦多乐少,路途如眼前之山高水急,进也险,退也险。闭目思来,诗涌心头,平仄自有定格,人生无险不奇,写诗一首以抒怀:汾水一湾谁弄舟,青峰送我去云游。人逢险境需拼力,绝壁生成百尺楼。

古堡处处彰显着育人训世的文化思想,从现存的砖雕、石匾、木匾、楹联就可体会到。头堡门外额“外翰”,寓意抵御外犯,强劲有力,振翅高飞,气吞山河;内额“安攘”,寓意排除祸患,安定团结。二堡门额“爽气西来”,因堡门面西,故有吸纳西来爽气、让人身心舒畅爽快之意。三堡门额“耸霄”,高耸云霄,气宇轩昂,寓意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顶天立地。 御史院,一字匾“勤”“忍”,两字匾“树德”“深秀”,三字匾“福履成”“惠迪吉”,四字匾“昌明洞达”“为善最乐”。知府匾“戬榖”“无逸”,永宁堡额“永宁”等,不管是豪宅府邸,还是贫民小院,无不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祈求美好人生、对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勤劳忍让、与人为善、修身齐家的理念。无论匾额或楹联,皆字体遒劲,寓意深远,启人奋进,让人警示。

整个古堡大气磅礴,坚固厚实。堡门不大,古朴遗存。古道尘封,街窄坡陡,幽巷深长。斑驳的砖石,难掩其文化的光芒;荒芜的院落,依然鸟语花香;断墙残壁,依然裸露着古堡的坚固与厚实。明堡雄壮,暗道险胜,每走一步,都会感到古堡的厚重与沧桑;每看一院,都会为古堡建筑艺术的奇特而震撼。窑上院,院上窑,层层叠叠,从山下蔓延到山上;院通院,院靠院,似乎有一个院坍塌,就会拉倒一大片院落。随文友登临御史房顶,南望雀鼠谷三湾口,夏禹“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吕梁太岳对峙峭壁的山门,北望龙头岗层层叠叠的旧宅古院,西眺秦王岭斜日余晖,东看韩信岭金光漫散,一种无以言说的壮美涌上心头。清瘦的何止是的峡谷长风,还有我无法表达的词语,只能借唐张祜《汾水关》来抒怀了:千里南来背日行,关门无事一侯嬴。山根百尺路前去,一耳中闻水声。

古堡,一座座荒芜的老房旧屋里,土炕依在,灶台依在,老树依在。听不到小孩的啼哭,新婚夫妻的甜言蜜语,左邻右舍的吵吵闹闹;看不到书房里读书的孩童,门前嗮太阳的老人,巷角亲吻的恋人。古堡里曾经发生过多少惊天动地的故事,有过多少悲欢离合的传奇,我们无法考证,不得而知,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古堡人浓浓丰满的生活气息,依依不散的奋斗精神,不断追求安宁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情怀。荒尘掩埋不了的老房风情,岁雨催生的古堡残缺,在新时代的阳光照耀下,越发彰显着无穷魅力,吸引着前来观看他们的人,为之赞叹,与之相抱!

【三】

公元1521年4月22日,朱厚熜(武宗堂弟)继位,为明世宗,是为嘉靖帝。嘉靖帝继位后,政治上虽有过初期的“兴道政治”“革故鼎新”,但终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明王朝的腐败衰落。明朝大规模移民,开辟了新的土地,但苛捐杂税加重,豪强圈地征地,又使多少人失去土地,无法生存,不得不离开故里,远走穷乡辟野、深山老林另谋生活。据夏门《梁氏族谱》记载:始祖梁福山于明嘉靖年间(1522一1566)从陕西渭南迁徙到山西灵石夏门村。

夏门地处雀鼠谷深处,山高水险,交通不便,远离省、府、县政治中心,所以政策比较宽松,各种赋税较低,因而人们生活相对安宁,发展很快。梁福山来到夏门后,不仅为此地的风光所迷,也为夏门的安定生活、淳朴民风所醉。梁福山认为,只要在夏门好好干,就一定会有好的发展。他坚定信念,开始租地开荒,辛勤劳作,没几年就拥有了大量的土地。

梁福山为人忠厚,勤劳节俭,朝耕暮垦,不误农时,家室渐趋殷富。梁福山生有五个儿子,梁松、梁相、梁机、梁威、梁谔,他以忠仁义教子育孙,垂范后世。梁家忠厚做人、仁义做事渐成家风,深入人心。梁家在夏门人丁兴旺,宗枝繁盛,终成夏门望族——灵石四大家之一,至今传至十八世。

梁家遵从“兴仁讲孝,革薄存忠” 为人做事的家训,以耕读为主,知识、财富、人丁同步兴旺,在夏门的威信、名望越来越高,各方面得到快速发展。梁家富裕起来后,逐步转向科举入仕,为国效力,光宗耀祖。

梁家人才辈出,不管是走入仕途的还是留居村里的,都给人以信赖感、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梁家四世人梁维屏带领族人,在荒山坡建堡筑寨。梁家七世梁枢倡议修建了百尺楼,完成了整个夏门古堡的工程。“全族自始祖至十七世共有男丁1724人,中有生员107人,贡生47人,举人8人,监生142人,进士2人。(张国华《仕宦传家的夏门梁家》)”

张国华先生在《仕宦传家的夏门梁家》一文中写道: “夏门梁家为官者居多,祖孙三代,父子、兄弟、叔侄同为官宦者不乏其人。从六世起做一些小官吏……从九世起,官越做越大,梁绘星从知县一直升为太仆寺正卿,钦命稽查左翼宗学。梁塶先做县丞,继候选同知,历任户部广东司,兵部职方司郎中、刑部郎中等职,位居二品。第十世梁中简,先为山东通判,后任吏部验封司员外郎。梁中靖清嘉庆辛酉科进士,先为知县,后升任吏部验封司、考功司、文选司员外郎、户部广西司员外郎、吏部文选司掌印郎中、山东道监察御史、京畿道、浙江道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光禄寺卿、太仆寺卿等职,梁中廉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梁中鸾、梁中杰、梁企鸾、梁园棣等均任过六品以上官职……家族中先后有185人为官。”

梁中靖一生为官清廉,为民请命,死后,同朝为官的韩克均撰写了墓志铭。在这篇墓志铭中,韩克均以精炼优美的文笔,高度概括了梁中靖的生世、生平,为官政绩以及为人处世的优秀品德。墓志铭写道:“灵石之秀,笃生斯人。孝于为子,忠于为臣。其言谔谔,其容恂恂。十年台谏,为国为民”。韩克均(1766一1840)字德嶷,号芸舫,山西汾阳东窑庄村人。清代官吏。嘉庆初进士。官至贵州省、云南省、福建省巡抚。

知识不仅提高了梁家人的素养与才能,也彻底改变了梁家命运,为家族的繁荣昌盛开辟了坦途,使梁家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仁义忠孝”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深入到了梁家人的心里、生命里,并一代又一代地不断传承、发扬光大。从梁中廉代父抚弟成才、乐于奉献,清代廉吏梁中靖在家开办义学、为官力破“赵二姑”案,梁维屏造渠引水、“破荒筑堡”,梁枢巧建百尺楼,直到梁希曾修路,梁杰旺投身革命......

【四】

匆匆离去中,再次回望古堡,但见它历经沧桑而巍然屹立的身躯更加古朴、庄重。轻岚飘过百尺楼坍塌的云厅,见证着那不堪回首的风雨岁月。我相信,夏门古堡在灵石县政府、夏门镇政府和梁家子孙的一致努力下,在他们正确考证、形成共识后,一定会修旧如旧,得到很好的保护性修缮;夏门古堡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深入其中,进大院、下暗道、上天桥、穿幽巷,感受它的文化魅力,聆听它古老的故事与悲壮的诉说。古堡依旧在,沧桑眼中徊。汾水流不尽,青峰对峙开。轻袖拂尘埃,邀朋登高台。继承先贤志,开创新未来。今朝有幸与君逢,把酒对饮注心怀。江山如画,幸甚至哉!

山风吹过车窗,突然想起灵石诗人、文史好者赵琳写的《神奇的古堡》一诗,不禁高声朗诵出来:

青山拱秀 玉龙饮涧

弹拨着丝丝缕缕的琴弦

远方的心被撩拨得摇曳飘忽

神奇的古堡呦

您是史家追寻探秘的圣地

您是画家心驰神往的天堂

您是诗人魂牵绕的仙境

辗转千里徜徉于您的怀抱

黑亮的眼眸激荡着欢喜和震撼

欢喜您 窑院相衬错落有致的容颜

震撼您 拔地而起奇峭雄浑的气势

啧啧称奇 “好一座原生态的古堡!”

屏息凝视 重楼叠阁映入画卷

泼墨重彩 虎踞盘蟠气势尽显

描 阁枕云湄之悠悠

绘 笑傲天宇之巍巍

赞 梁氏古堡之绝妙

叹 魅力灵石之神奇

2019一9一14

作者简介:冯恩启,网名,神龙。大型诗集出版《上海诗叶》常务副主编,《黄浦江诗潮》第一副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文群联合会主席。中国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诗词》月刊编辑(纸刊)。全国少陵诗词文学总社副社长,中国书画杂志社暨《少陵诗刊》月刊编辑(纸刊)。上海格律诗社社员。山西省汾阳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汾阳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汾阳三晋文化研究会古建文化保护专委会委员,汾阳民俗会员。汾阳市三晋文化研究会汾州文化交流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华神龙文轩作家群群主,汾州文史论坛群主。在百度输入山西冯恩启,可浏览部分作品。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fvvpkqf.html

灵石夏门古堡游记的评论 (共 3 条)

  • 淡了红颜
  • 神龙
    神龙 推荐阅读并说 欢迎朋友们阅读,点评、留言!
  • 浪子狐
    浪子狐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新作,点赞,荐读!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