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笔读书之“呆”劲

2019-08-16 08:32 作者:观鹅会意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闲笔读书之“呆”劲

文/观鹅会意

国人有一个愚昧者高尚的可笑之风,愚昧无知的人反过来嘲笑有知识的人,嘲讽文人为“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把读书人贬低戏谑为不谙世故,不善于在生活中变同交际的书呆子。

宋代汪洙前辈,为后人留下《劝学》一诗,其中一名言警句是家喻户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古联曰:“天下奇观书卷好,世间滋味菜根长”看来人世间还是“惟有读书高”。其实天下最难的事情就是读书,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一件事,它需要智商、勤奋、毅力和专心致志,所以从古到今的读书人,能够成就大业者甚少。笔者认为读书人必备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呆”劲,读书人在钻研学问时要专心致志,做学问要排除外界干扰,具有执著的信念、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甘于寂寞的勇气。行文到此,笔者想起一生与书为伴的伟人毛泽东前辈,他在青年时期读书从来不讲究环境,他坐在马路旁读书,专注到车水马龙的喧闹声都影响不了他的读书。老人家给后辈留下一句读书励志名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总结读书之奥秘:苦读书,巧读书,善用书。

有一个成语叫呆若木鸡,笔者并不认为它含着贬义的成分。典故出自《庄子·达生》篇中,说的是战国时期国王贵族们时兴斗鸡,著名训鸡师纪渻子为周宣王四十天训练斗鸡的故事。周宣王急于把鸡训养成功,刚刚过了十天,就急不可耐地询问纪渻子训养成功了没有?纪渻子回答道:“没有呢,它正骄傲虚浮常常挑衅生事。”十天后周宣王又问训养情况,回答说:“不行呢,它现在听见鸡叫看到鸡影还不冷静,还很焦躁。”十天后周宣王又问,他回答说:“没有呢,它还是东张西望,那么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样子”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的情绪也不再是那么变化无常了,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会逃跑了.”周宣王迫不及待地叫下人给它找只斗鸡,把两只鸡放入斗场,对手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又叫又跳壮威吓唬对手,再看纪渻子训还的斗鸡,只见它狞髯张目双眼瞪着对手一动不动,如若站着一只木鸡。对手看到它的威风凛凛,和它还没动手就魂飞胆裂地逃之夭夭。看来呆若木鸡貌似呆傻,实际上却凝聚着很强的战斗力,是斗鸡进入搏斗的最高境界。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训诫,不论是读书还是学艺,都需要去除心浮气躁的傲气,应该沉静下心来,刻苦磨练自己,掌控蓄势待发厚积薄发,才能达到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说呆若木鸡并不含有贬义的成分。

管宁割席之成语,就是个读书要专心致志的成语典故。管宁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之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管宁和华歆曾经是同窗,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一天,大门外突然传来官车的喧闹声,管宁还像原来一样专心致志读书,华歆却经不住外面车水马龙的诱惑,放下书跑到门外面羡慕地看穿礼服人们坐着有围棚的车从门前经过。回来后看到管宁把席子已经割断,管宁对不得其解的华歆说:“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常怀问鼎气,夙负拔山雄”管宁则痴心读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两则成语故事,启发读书人必具备戒骄戒躁、勤奋好学、立志不变、专心致志、好学不厌。蒲松龄前辈对读书人的“痴”劲,早有过归纳性的概括:“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痴迷于某一种事物的人则其心志专一.因此专心在书籍上的人,文章必定写得好;专心在工艺上的人,技术必定精良。人世间那些碌碌无为的人,反而都说自己不呆傻。

大中华智慧之化身诸葛亮前辈给儿子的《诫子篇》中有一条人生哲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认为有道德修养的人,都是这样进行修养历练的,他们以内心平静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用清心寡欲来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能排除外界干扰的人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华来自勤奋学习,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智慧老人在人类刚刚产生的时候,为每个人送给了同样的智慧,但是他老人家发现人类越来越懒惰了,所以就发明了书,他把智慧都藏入到了书本里面,他让勤奋的读书人多获取智慧,所以说阅读是引读书人走向更大的智慧。

(转载剽窃都是可耻行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nsdpkqf.html

闲笔读书之“呆”劲的评论 (共 1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