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兰草与兰花

2018-04-01 15:16 作者:陈宣章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兰草与兰花

陈宣章

古今文献中,以讹传讹之事不少,别以为名人、名著就百分之百正确。其“讹”不一定是谣言,也有误解、误传、肤浅、流言蜚语等等。例如:兰草与兰花,就质疑重重。

一.兰草与兰花:《搜狗百科》:“兰指‘兰草’和‘兰花’。”

其实,兰草与兰花不是一回事:1.兰草是古代香草泛称,古人所谓的兰,不是指兰科的兰。2.广义兰花是单子叶植物纲兰科植物总称,有750类余种,石斛、卡特兰、蝴蝶兰、兰都属兰科,其中兰族植物70余属。据最新分类学研究,全世界兰属植物共55种,中国有49种(一说31种),而中国传统兰花(国兰)仅指兰属中若干地生兰。3.《说文》:“兰,香草也。”并未说清是兰草还是兰花。4.《搜狗百科》:“兰花,正名:佩兰,属兰科。”而中药佩兰是菊科植物。《本草纲目》分别图绘兰草与兰花,显示两者不同。5.《搜狗百科》:“兰,古书上指‘木兰’。”而木兰是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科植物。6.《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而芷是“白芷”(辟芷、芷若、杜若),为双子叶植物纲伞形科当归属植物。7.徐连国等《<神农本草经>中连翘一名兰花考证》:“《本经》连翘同其别名、音韵、词义、生境和功效等合符兰花即春兰等相近物种特性,连实为由兰孳乳的别名,因其特异、花香为孔子和历代文人称赞,并伴随古衅(薰)浴的发展而出现药用的兰草即佩兰,时过境迁,薰、蕙、兰、连转变等复杂原因,使两兰混淆。连翘即兰花真相埋没,后人未识,今用连翘则既成事实,即当以不真为真。”8.徐连国等《木兰名物考》:“经考证,《屈赋》中木兰是今兰花-春兰等植物;《本经》木兰为金钗石斛(本文作者注:是兰科石斛属),当独立一药。但木兰一词已是植物学科名属名,就顺其自然了。”9.也有人说,国人习惯把兰花叫成兰草,起初专指国兰品种,如:春兰、墨兰等。后来洋兰(大花蕙兰等大花品种)进入我国,很多人将它称为兰花。同样是兰科,也有人把尚未开花的兰花称为“兰草”,更增加了概念混乱

二.与竹、菊、梅合称“四君子”的兰(中国十大名花之四),应指兰属植物国兰、国香、第一香。《搜狗百科》:兰“在中国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此前,兰仅用于杀虫、沐浴、辟邪、芳香、花卉、药物、文学等,并没有出现观赏用的兰花,而植物学的分类研究滞后,这也许就是概念混乱的根源。也有人说,“据历史文献记载,春秋时,浙江绍兴一带就开始种植兰花了。”这样,以一千余年为界研究兰的植物学分类史,就有疑问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注:《中国兰花信息》第38期(1993年8月)根据浙江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中两块出土陶片上的植物叶片,认定是箬兰(虾脊兰),推断中国在7000多年前就开始盆栽兰花。但据兰科分类学家研究,这些叶子并非兰科植物。所以只能研究古代典籍中的“兰”了。

三.兰的古代典籍:

1.最早见诸文字记载为《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其臭如兰”指话语像兰草一样芬芳。

2.蘭(兰的繁体字)字最早见于《韩诗章句》(转述、记载孔子以前郑国风情的诗集,早已亡佚)。据唐•徐坚等《初学记》转引《韩诗章句》:“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蘭拂除不祥……”

《诗经•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蕑兮。”注:蕑:香草名。生在水边的泽兰。当地当时习俗,以手持兰草,可祓除不祥。《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注:蕳:蘭草。陆玑疏云:“蘭即蕑,香草也”,都指泽兰。“秉”指手执(兰草)。

3.《左传•宣公三年》:“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

4.《礼记》:“诸侯执薰,大夫执兰。”“妇或赐之茝兰,则受而献诸舅姑。”这是春秋战国时的民俗。《孔子家语》原书37卷早已亡佚。传世10卷《孔子家语》为三国•王肃伪托,虚实难辨。所以,孔子说兰与今天的兰花毫不相干。东汉•蔡邕《琴操•猗兰操•序》:“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乃止车援琴鼓之云: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即使这段记载可靠,也只能证明孔子所说的“兰”并非今天的国兰。

5.“越王勾践种兰”争论较大。东汉•袁康《绝越书》:“勾践种兰洛因”(或作:“勾践种兰渚山”)。这是《越绝书》已散佚的六篇中的内容,但绍兴文史资料多次引证,如《宝庆会稽续志》(1225年):“《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旧经曰:兰渚山,勾践种兰之地,王谢诸人修禊渚亭。”这就是会稽山阴之兰亭。这是后来王羲之留下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地方。明•万历年间《绍兴府志》:“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明•南逢吉注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兰亭,即兰渚也。《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明•徐渭《兰谷歌》:“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千年却有永和事,右军墨藻流修禊。”徐渭《题墨兰》:“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近日野香成秉束,一篮不值五文钱。”《绍兴地志述略》:“兰渚山,在城南二十七里,勾践树兰于此。”由于勾践种兰渚山,后人把渚山命名为兰渚山,把兰渚山下的集市命为花街,并把兰渚山下的驿亭命名为兰亭。

也有人认为:勾践根本没有种兰,兰渚山(或兰渚田)只是地名。浙江绍兴城西兰渚山麓《兰亭》文物管理人员说,兰渚山土壤粘度高,石砾少,排水不畅,不产兰花。但也有人认为:兰是菊科植物佩兰。

6.历史上影响最大、争论最多的是屈原《离骚》:“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佩。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侯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有人说,诗中“滋兰九畹,树蕙百亩”,绝不是今天的兰、蕙,而是留夷、揭车、杜衡与芳芷等香草。兰不是供观赏用,而是枯萎后割下供薰蒸、沐浴、辟邪、杀虫、祭祀用。《后汉书注引》:“秉兰草拔除不祥。”《礼记》:“大夫执薰,诸侯执兰。”

据《离骚》,兰与蕙不同。也有人说,兰的另一个名“蕙”也不是兰,而是薰草。《南方草木状》:“蕙草一名薰草,叶似麻,两两相对,气如蘼芜,可以止疠。”

屈原的忠念君国,通过香草表达。这种比兴手法见于《离骚》、《九歌》、《九章》等许多诗篇,写到自已如何滋兰、佩兰、纫兰、搴兰、刈兰,纫秋兰以为佩,他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问题是:诗中的兰,究竟是什么植物?是不是国兰?

7.《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

8.汉朝与魏晋文献中的兰蕙,仍然不是今天的兰花。东汉《古乐府》:“兰草自然香。”西汉•刘向《说苑》:“十步之内必有芳兰。”曹植《公宴诗》:“秋兰被长坂。”魏晋•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息徒兰圃,秣马华山。”魏晋•陶渊明《幽兰》:“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西晋•陈寿《蜀志》:“先主常衔张裕不逊,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锄。”西晋•张华《情诗》:“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晋书•文苑传》:“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这些都说明,兰蕙是野生香草,而非今之国兰。

汉《大戴礼记•小正•蓄兰传》:“五月蓄兰为沐浴也。”东汉《神农本草经》:兰“杀虫毒,辟不祥。”此时,兰花尚未见记载供观赏用。《神农本草经》首次记载兰科的石斛、赤箭(天麻)和白芨用作薰蒸、杀虫、沐浴、辟邪。《本草经集注》:“石斛生六安山谷水傍。” 这是兰科植物生境的最早记载。

353年,王羲之邀请42位名流在兰亭吟诗饮酒,作“修禊”。“修禊”是古代习俗,即农历三月三日水边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此次聚会共作诗37首:“十一人各成四言、五言诗两首”,“十五人成一篇”,“十六人诗不成罚酒三巨觥。”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仅9岁)也被罚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王羲之《兰亭集序》非咏兰而得名。37首诗中,涉及“兰”字仅两首:1.徐丰之:“俯挥素波,仰掇芳兰。”2.袁峤之:“徽音叠泳,馥然若兰。”两者都不是咏“兰花”,仅随带一笔。这说明晋朝还没有栽培作观赏用的“兰花”。

9.唐朝文献涉及兰蕙者不少。李白“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孤兰生幽园,从草共芜没。”白居易“扫径避兰芽”,“闲从蕙草侵绿阶”,“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唐太宗“兰气已薰宫,新蕊半妆从。”可见,兰蕙仅是野生香草。

据说,西安碑林中有王维的兰诗图,画的是狭叶的兰花;梁启超《汗漫录》:“王维以黄磁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甚至有人认为,南朝陈•周弘浪《山兰赋》:“产于空崖”,“屏出幽而静异”是指真正的兰花,但都未被确证。

有人认为,唐末•唐彦谦《咏兰》是中国最早涉及兰属植物(国兰)的记载:“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于焉忽相见,岁晏将如何。”此前的“兰蕙”可能是香草统称,“生于山上称山兰,生于水泽的称泽兰”。

唐末•杨夔《植兰说》:“或种兰荃,鄙不遄茂。乃法圃师,汲秽以溉。而兰净荃洁,非类乎众莽。苗既骤悴,根亦旋腐。”这是迄今所知栽培兰花方法的最早记述,说栽培兰花不应像给蔬菜施肥那样施人粪尿,否则根会腐烂。这在后来多种兰谱中得到确认。由此推断,国兰栽培始于唐末。盛唐时期可能仅零星可见。

10.五代时,兰花栽培多见。北宋•陶谷《清异录》:“兰虽吐一花,室中亦馥郁袭人,弥旬不歇,故江南人以兰为‘香祖’。”“(南)唐保大二年,国主幸饮香亭,赏新兰,诏苑令取沪溪美土为馨列侯壅培之具。”这种观赏的“新兰”可能是今天的国兰。

11.北宋•黄庭坚《幽芳亭》:“兰蕙出莳以沙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华,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相当准确地描述了国兰。

南宋的兰花记载更多。罗愿《尔雅翼》:“兰之叶如莎,首春则茁其并,长5-6寸,其梢作一花,花甚芳香。”(指春兰)朱熹《楚辞辩证》:“大祗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若今之兰蕙,则其花虽香,叶乃无气……”并作诗:“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

南宋末年出两本专著:赵时庚《金漳兰谱》和王贵学《王氏兰谱》,详细评述兰花的品种、栽培、施肥、灌溉、移植、分株、土质等。这是全世界最早的植兰专著。《王氏兰谱》还对比“岁寒三友”:“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然兰独并而有之。”

北宋药用本草很多。《证类本草》留下我国最早的兰科植物(石斛、天麻)的木刻图。兰花绘画始于北宋,任谊、米芾等都曾画兰,可惜已失传。目前保存的最早兰花画是北宋宫庭画家的蕙兰水彩工笔纨扇画,由孙晚坪复制提供。现存两幅南宋•赵孟坚(字子固,号彝斋)画兰真迹《春兰图》,其中一幅画题诗:“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他画兰起手诀颇为人称颂:“龙须凤眼致清幽,花叶参差莫并头。鼠尾钉头皆合格,斩腰断臂亦风流。”所画兰花后人称为绝艺。明•文徵明:“高风无复赵彝斋,楚畹湘江烂漫开。干古江南芳草怨,王孙一去不归来。”并注:“彝斋为宋王孙,高凤雅致,当时推重,比之米南宫,其画兰亦一时绝艺云。”

12.明、清两代,兰艺昌盛,兰花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甚丰,如明•张应民《罗篱斋兰谱》、高濂《遵生八笺》、李时珍《本草纲目》;清•许霁楼《兰蕙同心录》、杜筱舫《艺兰四说》、袁世俊《兰言述略》等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还有《群芳谱》、《花镜》、《广群芳谱》、《南越笔记》、《植物名实图考》等记载了兰属以外许多兰科植物,有些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兰花专著也大增,内容更为丰富。另外,现今保存在世界各国博物馆的兰花画卷至少有明代11位画家的33 幅和清代32位画家的101幅。

四.古兰与今兰。唐末前后,兰的植物学概念完全不同,正如朱熹诗曰:“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今兰借古兰之名,源于香味。两者区分的主要证据还是古代典籍:

1.古兰主要指泽兰(唇形科)或佩兰(菊科)。古兰是多年生宿根植物,秋天开花结实后不久,地上部分枯萎,次年发新芽,所以东汉•郦炎感叹:“兰荣一何晚,严霜瘁其柯。”

古兰有地上茎,常为紫色,北魏•郦道元《水经•资水注》引用楚辞:“绿叶紫茎。”由北齐入隋学者辛德源《猗兰操》:“散条凝露彩,含芳映日华。已知香若麝,无怨直如麻。”说明古兰主茎笔直向上,有枝条。三国•陆玑《毛诗兽草木鱼虫疏》更直白:“广而长节,节中赤,高四五尺。”唐•钱起《晚春永宁墅小园独坐寄上王相公》:“蕙草出篱外,花枝寄竹幽。”唐•陈陶《种兰》:“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春风长养深,枝叶趁人长。”

古兰山野很常见,也可长在路边、门前。《古乐府•兰草自然香》:“兰草自然香,生于大道旁。要镰八九月,俱在束薪中。”《南史•齐江夏王锋传》:“江斅闻其死,流涕曰:‘芳兰当门,不得不锄,其《修柏》之赋乎?’”《三国志》记载,刘备要杀妖言惑众的张裕,孔明求情,刘备说:“芳兰当门,不得不锄!”所以,古兰是野生香草。

众所周知,国兰常绿,天叶不凋落,无地上茎,只生于山野幽谷半遮阴处。宋末•方回《订兰说》(已失传)用“古兰”称呼菊科佩兰,主要观点融入《秋日古兰花十首》:“绿叶梢头紫粟攒,离骚经里古秋兰。时人误唤孩儿菊,惟有诗翁解细看。”“丝忪细紫团栾,今代无人识古兰。本草图经川续断,今人误作古兰看。”“一干一花山谷语,今兰不是古时兰。重阳菊畔千丝紫,隆准曾孙却解看。”古兰与今兰都芳香,但古兰茎叶香花不香,今兰花香茎叶不香;两者不香气也不同。因古兰盛名,使今兰借光:“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

2.李时珍既是中药学家,也是植物分类学家。《本草纲目》:兰草:“叶似马兰,故名兰草。其叶有歧,俗呼燕尾香。时人煮水以浴,疗风,故又名香水兰。藏器曰∶兰草生泽畔,妇人和油泽头,故云兰泽。”盛弘之《荆州记》云∶都梁有山……产此香。兰乃香草,能辟不祥。陆玑《诗疏》言∶郑俗,三月男女秉 于水际,以自祓除。盖兰以阑之,以闲之,其义一也。《淮南子》云∶男子种兰,美而不芳。则兰须女子种之,女兰之名,或因乎此。其叶似菊,女子、小儿喜佩之,则女兰、孩菊之名,又或以此也。《唐瑶经验方》言∶江南人家种之,夏月采置发中,令头不月直(不粘连),故名省头草。其说正合煎泽之义。古人兰蕙皆称香草,如零陵香草、都梁香草。后人省之,通呼为香草尔。近世但知兰花,不知兰草。惟虚谷方回考订,极言古之兰草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儿菊者,其说可据。”“《别录》曰∶兰草生太吴池泽,四月、五月采。今东间有煎泽草,名兰香,或是此也。李当之云∶是今人所种都梁香草也。泽兰亦名都梁香。恭曰∶兰即兰泽香草也。圆茎紫萼,八月花白。俗名兰香,煮以洗浴。生溪涧水旁,人间亦多种之,以饰庭池。陶所引煎泽草、都梁香者是也。”“保升曰∶生下湿地,叶似泽兰,尖长有歧,花红白色而香。”“藏器曰∶兰草、泽兰二物同名,陶不能知,苏亦浪别。兰草生泽畔,叶光润,阴小紫,五月、六月采阴干,即都梁香也。泽兰叶尖微有毛,不光润,茎方节紫,初采微辛,干之亦辛。苏云八月花白者,即泽兰也,以注兰草,殊误矣。”“时珍曰∶兰草、泽兰一类二种也。俱生水旁下湿处。二月宿根生苗成丛,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叶对节生,有细齿。但以茎圆节长,而叶光有岐者,为兰草;茎微方,节短而叶有毛者,为泽兰。嫩时并可 而佩之,八、九月后渐老,高者三四尺,开花成穗,如鸡苏花,红白色,中有细子。雷斅《炮炙论》所谓大泽兰,即兰草也;小泽兰,即泽兰也。《礼记》佩兰,《楚辞》纫秋兰以为佩,《西京杂记》载汉时池苑种兰以降神,或杂粉藏衣书中辟蠹者,皆此二兰也。今吴人莳之,呼为香草,夏月刈取,以酒油洒制,缠作把子,货为头泽佩带,与《别录》所出太吴之文正相符合。诸家不知二兰乃一物二种,但功用有气血之分,故无定指,惟寇氏、朱氏之误尤甚,故考证于下。或云家莳者为兰草,野生者为泽兰,亦通。”“【正误】寇宗奭曰∶兰草诸家之说异同,乃未的识,故无定论。今江陵、鼎、澧州山谷之间颇有之,山外平田即无,多生阴地幽谷。叶如麦门冬而阔且韧,长及一、二尺,四时常青。花黄绿色,中间瓣上有细紫点。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淡。开时满室尽香,与他花香又别。朱震亨曰∶兰叶禀金水之气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贵,而不知其叶有药方。盖其叶能散久积陈郁之气甚有力,即今之栽置座右者。时珍曰∶二氏所说,乃近世所谓兰花,非古之兰草也。兰有数种,兰草、泽兰生水旁,山兰即兰草之生山中者。兰花亦生山中,与三兰迥别。兰花生近处者,叶如麦门冬而春花;生福建者,叶如菅茅而秋花。黄山谷所谓一干一花为兰,一干数花为蕙者,盖因不识兰草、蕙草,遂以兰花强生分别也。兰草与泽兰同类,故陆玑言∶兰似泽兰,但广而长节。”“《离骚》言∶其绿叶紫茎素枝,可纫可佩可藉可膏可浴。《郑诗》言∶士女秉;应劭《风俗通》言∶尚书奏事,怀香握兰。《礼记》言∶诸侯贽薰,大夫贽兰。《汉书》言∶兰以香自烧也。若夫兰花,有叶无枝,可玩而不可纫佩藉浴秉握膏焚。故朱子《离骚辨证》言∶古之香草必花叶俱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佩。今之兰蕙,但花香而叶乃无气,质弱易萎,不可刈佩,必非古人所指甚明。古之兰似泽兰,而蕙即今之零陵香。今之似茅而花有两种者,不知何时误也?”“熊太古《冀越集》言∶世俗之兰,生于深山穷谷,决非古时水泽之兰也。《遁斋闲览》言∶楚骚之兰,或以为都梁香,或以为泽兰,或以为猗兰,当以泽兰为正。今人所种如麦门冬者,名幽兰,非真兰也。故陈止斋着《盗兰说》以讥之。方虚谷《订兰说》言∶古之兰草,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儿菊者。今之所谓兰,其叶如茅而嫩者,根名土续断,因花馥郁,故得兰名也。杨升庵云∶世以如蒲萱者为兰,九畹之受诬久矣。又吴草庐有《兰说》甚详,云兰为医经上品之药,有枝有茎,草之植者也。今所谓兰,无枝无茎,因黄山谷称之,世遂谬指为《离骚》之兰。寇氏《本草》亦溺于俗,反疑旧说为非。夫医经为实用,岂可误哉?今之兰,果可利水杀蛊而除痰癖乎?其种盛于闽,朱子乃闽人,岂不识其土产而反辨析如此?世俗至今犹以非兰为兰,何其惑之难解也?呜呼!观诸儒之明析如此,则寇、朱二氏之误可知,而医家用兰草者当不复疑矣。”所以,那些对古兰、今兰还纠缠不清者,应好好学习《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对以往植物名还作不少甄别更正。如:将薰草(蕙草)、兰草和泽兰分别描写,并指出:“兰花亦生于山中,与三兰迥别。兰花生近处者叶如麦门冬而春花,生福建者叶如菅茅而秋花。”不仅说清兰花和其他兰草的区别,也指出春兰和建兰的区别。

五.泽兰与佩兰:

唐末起,兰的概念越来越清楚,至《本草纲目》基本解决,而越古的文献越乱,连古兰的概念也很混乱。《本草纲目》详细甄别了泽兰与佩兰。

泽兰:“【释名】水香(《吴普》)、都梁香(弘景)、虎兰(《本经》)、虎蒲(《别录》)、龙枣(《本经》)、孩儿菊(《纲目》)、风药(《纲目》。”“根名地笋(《嘉祐本草》)。弘景曰∶生于泽旁,故名泽兰,亦名都梁香。时珍曰∶此草亦可为香泽,不独指其生泽旁也。齐安人呼为风药,《吴普本草》一名水香,陶氏云亦名都梁,今俗通呼为孩儿菊,则其与兰草为一物二种,尤可证矣。其根可食,故曰地笋。”“《别录》曰∶泽兰生汝南诸大泽旁,三月三日采,阴干。普曰∶生下地水旁,叶如兰,二月生苗,赤节,四叶相值枝节间。弘景曰∶今处处有之。多生下湿地。叶微香,可煎油及作浴汤。人家多种之,而叶小异。今山中又有一种甚相似,茎方,叶小强,不甚香。既云泽兰,则山中者为非,而药家乃采用之。恭曰∶泽兰茎方节紫,叶似兰草而不甚香,今京下用者是也。陶说乃是兰草,茎圆紫萼白花,殊非泽兰也。颂曰∶今荆、徐、随、寿、蜀、梧州、河中府皆有之。根紫黑色,如粟根。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茎干青紫色,作四棱。 叶生相对,如薄荷,微香。七月开花,带紫白色,萼通紫色,亦似薄荷花。三月采苗阴干。 荆湖岭南人家多种之。寿州出者无花子。此与兰草大抵相类。但兰草生水旁,叶光润,阴小紫,五、六月盛;而泽兰生水泽中及下湿地,叶尖,微有毛,不光润,方茎紫节,七月八月初采微辛,此为异尔。曰∶凡使须别雌雄。大泽兰茎叶皆圆,根青黄,能生血调气;与荣合小泽兰迥别,叶上斑,根头尖,能破血,通久积。”“宗奭曰∶泽兰出土,便分枝梗,叶皆如菊,但尖长尔。吴普言叶似兰,误矣。今兰叶如麦门冬,殊不相似。时珍曰∶吴普所说,乃真泽兰也。雷所说,大泽兰即兰草也;小泽兰即此泽兰也。寇 宗所说泽兰则是,而破吴普之说则非,盖由误认兰花为兰草也。”

佩兰,“别名:兰草、泽兰、圆梗泽兰、省头草、茴、兰、水香、都梁香、大泽兰、燕尾香、香水兰、孩儿菊、千金草、女兰、香草、醒头草、石瓣、针尾凤。佩兰之名始于《本草再新》,《神农本草经》谓之兰草,列为上品,药用菊科植物兰草的茎叶,为中医临床常用药之一。在我国分布极广,全国各地均产,多年生草本,多生长在池泽、溪涧水旁,夏、秋季采收,割取地上部分。”“为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茎高一米左右,圆柱形。叶对生通常三裂,茎上部叶片往往单一较小,叶缘具不整齐的锯齿。表面绿色,背后淡绿色,无腺点,沿叶脉疏被柔毛。头状花序紧密排列呈聚伞形,总苞长6-8毫米,总苞片10枚左右,花冠下部呈管状,上部稍宽顶端五裂,白色,瘦果。”

泽兰与佩兰鉴别:从药物来源、性味、归经、功能与主治均区别很大,却常有混淆。泽兰为唇形科植物毛叶地瓜儿苗,茎方柱形,少分枝,四面均有浅纵沟,长50-10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或带紫色,节处紫色明显,有白色茸毛;质脆,断面黄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多皱缩,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形,长5-10cm;上表面黑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密具腺点,两面均有短毛;先端尖,边缘有锯齿。花簇生,叶腋成轮状,花冠多脱落,苞片及花萼宿存,黄褐色。佩兰为菊科植物,茎圆柱形,长30-100cm,直径0.2-0.5cm;表面黄棕或黄绿色,有的带紫色,有明显的节及纵棱线;质脆,断面髓部白色或中空。叶对生,有柄,叶片多皱缩,破碎,绿褐色;完整叶片分裂或不分裂,分裂者中间裂片较大,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基部狭窄,边缘有锯齿;不分裂者展平后呈卵圆形、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气芳香,味微苦。

六.拾遗:

1.《续古今考》土续断:兰科植物建兰之根;《五杂俎》兰根;《分类草药性》兰花根。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南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说:“近世一种草,如茅叶而嫩,其根谓之土续断,其花馥郁,故得兰名,误为人所赋咏。

2.《全唐诗》卷467牟融《山寺律僧画兰竹图》中,“兰”是兰花。陶敏教授发现《全唐诗》中牟融全部诗作皆出于明人伪造。

3.明初•兰茂《滇南本草》(早《本草纲目》140多年)首次记载“兰花对叶草”,即斑叶杓兰(兰花双叶草、蝴蝶参、对节兰、双线二叶兰),兰科杓兰属,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4.附生兰(兰科):也称热带兰、洋兰。大部分根群是气生根,依附于岩石、树干,裸露而生,仅少数依附苔藓植物,或个别长根可介入泥土或苔藓之中。不论其是附生性、半附生性和可地生性,都要求有比地生国兰更疏松、疏水、透气的植料栽培,否则难以养好。

5.珍贵的根兰花:世界上最喜欢黑暗的兰花。通过一种真菌,从腐朽的金雀花属灌木蜜桃金娘的残枝中吸取养分。数量极稀少,迄今仅发现200多株,全部分布在澳大利亚西部。

总之,今后见到“兰”的文献,一定要明察秋毫,别以讹传讹。2018.3.31.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4819/

兰草与兰花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