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铁门村知青插队记

2018-02-27 09:39 作者:戬穀居士  | 1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铁门村知青插队记

一九七四年,我担任新安县铁门公社铁门大队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县里的一次会议。因为大队一直是地、县级农业模范单位、粮食增产突出贡献先进集体,所以县领导要求我们带头接纳下乡知识青年落户。

青龙凤凰两山拱阙,南北涧河环镇汇流,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民淳物阜市井安定。铁门是个千年古镇,历史文化浓厚。大队也是个必较大的整体村落,当年有近四千人,分为十八个生产队。

经大队党支部会议研究,成立知青领导小组。我担任组长,一名付支书和妇联主任负责安置事宜。经县、公社知青办多次勾通协调,来我们大队落户的是洛阳第一高中知青学生四十二人。

城里知青下乡落户,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我们负责知青落户,也是应尽责任。虽然村里整体环境较好,但一院多户住房狭窄,没有多余的公屋,难以集中安置知青生活

当得知要分队安置知青落户的决定后,各生产队都争相要求接收。我们按生产条件较好,有接纳能力,经过反复比对,选出了九个生产队。因男女知青各半,为了便于管理,这些生产队相应都有一名付队长和妇女队长负责本队知青的劳动和生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各生产队都选择邻里和睦的院子,腾出最好的房子,以相邻而居的方式,由知青男女自行结合成组,集体生活。他们户口落入大队,也不知以后能否离去,为保证都能安心,必须安排好他们的住处和生活,让知青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遂决定由大队出资金,我亲自带人到洛阳,从老城到涧西,走遍家俱商店购置桌椅。那时是计划供应,家俱奇缺,我们好言以求,申明是为洛阳下乡知青购置,所以能顺利购买,保证到每组知青有三斗桌两张,一人一椅一床,厨房单设,砌好炉台,备足燃煤,炊具碗筷齐全。

一切生活设施准备停当,四月十七日上午,四十二名知青由洛阳乘汽车来到铁门,我们在大队部隔壁露天剧院召开近三千人的群众大会,象过节一样隆重,欢迎知青落户。待仪式结束,各队社员簇拥他们到住处,中午饭由各队负责做好,让知青和陪送的家长吃上入户的头顿热饭。

第二天,大队组织知青,来到凤凰山上的烈士墓前,宣讲英烈事迹。后又巡游山水田野,使他们熟知各队地域。当看到能灌溉的大片小麦田,各队菜园有长得绿油油的多种蔬菜,就更加坚定了他们扎根农村,以队为家的信心

这些知青大多是城里平民家庭出身,没有什么娇惯习性,又经过高中教育,有一腔革命热情,所以在各生产队初步安顿下来后,情绪都必较稳定。

知识青年下乡,落户扎根农村,当年是新鲜潮流,作为大事我们要认真做好。东片三队有个女知青,刚来没几天,说是修水渠,实随社员象征性出工。她有点身小体弱,执铁锹不防脚下湿泥而滑坐于渠沿,有点惊吓也是想家,就哭了起来。为安慰她,生产队派人护送回洛阳家中,告知其父母,要在家休养,啥时想回队就去,等于是放其长假。知青落户半个月后就是五一劳动节,由大队组织,各队派人一对一陪同他们,到洛阳其家中回访。通过这次互动,加上他们述说在生产队的点滴生活,使家长们放下了不安的心,也感谢乡亲们对其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

知青落户时正当栽植红薯幼苗,从火炕出苗到垄上挖窝,从远程挑水到覆土揠苗,看似简单明了的轻快劳作,知青们一学就会,可一晌干下来,不仅腰腿酸痛,而且也深感庄稼种植的不易。

季麦收结束,生产队会按人六劳四的比例分配社员口粮。知青落户才两个月,参加劳动挣的工分少,对他们不能按这个办法分口粮,就按队里社员平均口粮的上限统一发放新麦。虽说我们是洛阳地区小麦增产先进大队,可当年没有好的优良品种,也没有多的化肥可用,收的小麦以上交公粮为重要任务,所以社员夏季口粮分配就少,大多是人均不足百斤。

秋收后,知青就和队里社员一样按人劳比例分配口粮。但社员们分的鲜红薯多些,由各家想法窖藏,或切片晒干,或鲜薯磨粉。每户春的口粮就靠不多的玉米和红薯,加上收藏的干红薯叶过日子。知青点没法收藏鲜红薯,就多给他们分点玉米。

知青点生活是集体做饭,刚开始时相处融洽,有说有笑的甚感新鲜。但做饭时间一长,因为各人口味习惯不同,或家庭资助有别,难免会闹点小摩擦,就有了要分灶而各自起伙的情况发生,生产队会不断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吃住小矛盾,而后的结果是各点知青都单独做饭了。有人会安排生活,加上父母的贴补,小日子也能过好。有的不会调剂生活,不会粗粮细做,吃饭就有了困难。生产队的年长社员,看待这些知青如同自己家的孩子,会送菜帮厨,甚或唤到家中吃饭。

北片三队有个男知青,能吃苦耐劳,也要求上进,不久加入共青团,当上了大队团总支付书记。其城里父亲难以顾及接济他,生活就不易多了。他和我不是一个生产队,住处离我家很近,所以他就不时到我家吃饭,虽说也是粗粮咸菜,但能尽他吃饱。虽说知青当时和各家社员生活同样困苦,但他们不发怨言,没有偷鸡摸狗的不良行为,也没有懒散闹事的劣行。不管暑热冬寒,还是照常和社员一道上地劳动,没有人找借口居城不归,社员们很佩服这些年青人扎根农村的意志和毅力。

我们大队不仅在生活上关知青,并为鼓励他们扎根安心,也尽量提供宽敞的住房。南片二队就特意新建一座二层楼房,分配给五名知青每人一间,另辟一间学习室,从而方便了知青们学习和举办文艺活动的需要。

在这批洛阳知青顺利安置后,又陆续接收四名根在本村而生长在外地的知青。两个月后,铁路上铁门领工区的领导找到我们,述说他们看到生产队对洛阳知青照顾的很好,希望我们能接收其子女下乡落户。这批洛阳铁路一中学生,其家多住铁门火车站区,父母和村里人相熟,嫌远而不愿子女到南阳地区插队,并且已自行连系好生产队接收,后经大队研究同意,在当年六月迎接这十一名女知青落户到西片二、三生产队。

一九七四年冬,开展“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运动,大队组织各生产队社员,集中到黑虎桥岭上深翻平整土地,也就是修大寨田。每天是天未亮在家吃饭后起身,扛着工具,顶着呼啸的寒风,步行二公里才能到达工地。由大队共青团组织负责把知青和各生产队青年编为水利突击队,集中修水塘。生产队青年负责从崖壁放土,知青们手掌磨满血泡还照样挥掀装车,并争着拉架子车转运土方以垫塘坝。中午则集中吃饭,由大队起伙,用玉米面蒸成四两重的大馍,每人一个馍一碗白菜汤,在寒风土崖下吃完,唱支歌就又干起来了,一直到天全黑才能收工回家。大家都不嫌土脏,不嫌劳累,一直干到腊月才停工。通过这次统一干活,不仅磨练了知青的意志,又融合了他们和各队青年的关系,有三十余人加入了共青团,表现最突出的一名知青,则被选任大队团总支付书记。到一九七五年春天,各知青点就都有一人出任所在生产队的副队长。

随着知青安置政策的变化,在一九七五年冬有四名优秀知青参军入伍。一九七六年春节后,大队决定给全体知青放长假,不再下地劳动,可以回城里的家,等待招工分配,也可以自行联系单位。当年六月,新安县商业局、汽运公司招工,西片二、三队十一名女知青(包括已和农村青年结婚的女知青)全部录取,大队举行了热闹的欢送会。

此后洛阳知青也开始分批招工返城,不管是谁,只要有招工表,我是见表就签字批准,有时在街上看到知青拿表也会停步签字,让他们马上到大队部办手续盖章,决不许有任何磕绊。待到一九七六年底,所有知青全部安全顺利返城。知识青年安置工作,至此圆满完成,并连续三年获得县里颁发的知青安置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这些知青返城后,在不同的工厂单位,积极工作,追求上进。有的考进大学,有的走上领导岗位。

如原东片三队知青孟洛明,一九七七年考上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国家网络管理标准研究组主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又如南片二队知青骆,女,一九七七年考上天津大学热工程物理系,毕业后到西安长安大学任教,是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再如北片二队知青李明,在原洛阳钢厂任工程师;东片三队知青陈铁民,任洛阳一拖分厂厂长。

这些知识青年,返城后不忘铁门的乡亲,好多人还经常回来看望。我在这里也祝愿他们事业有成,生活更加幸福

2016年10月15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1071/

铁门村知青插队记的评论 (共 1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